逆流伐清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样样稀松
郑成功闻之大怒,立差都事黄毓持令箭并画龙桶三、漆红头桶一,过金门与兄泰,同到厦门斩其妻董氏治家不严之罪,还有经与其所生孙、乳母陈氏。
黄廷、洪旭、陈辉、王秀奇等守金、厦诸将接令后大为震惊,力图大事化小,和郑泰、黄毓商议,采取折衷办法,只杀陈氏与所生婴儿,并由诸将联名上启代董夫人及郑经请罪。取得董氏和郑经同意后,即按此办理,由黄毓回台复命。
但郑成功坚持必须杀掉董夫人和郑经,并解下自己的佩剑让黄毓到金门交郑泰执行。郑泰无奈,只好把黄毓送到厦门向郑经说明事处两难。郑经立即把黄毓拘禁起来,和金、厦文武官员商议对策。正在这时,蔡鸣雷从台湾来搬家眷,郑经等向他探问消息,蔡鸣雷因为在台湾有过失,怕受成功处罚,故意夸大其词,说藩主誓要除掉董夫人和郑经,如果金、厦诸官拒不遵命就全部处斩。
至此,谎言将金、厦诸将推到了郑经一边。“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请将,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粮饷诸物,自当应付,若欲加兵,势必御之。”众将的这一决定,摆明了联合抗命,并要以武力抗拒郑成功的兴师问罪。郑泰反复思考,同意后给郑成功送去诸将公启,启本中有“报恩有日,候阙无期”的话,明确地表达了金、厦诸将的意思。
一向威福擅专、杀伐决断的郑成功,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如此结果。阅信后,他心中愤闷已极,病势更加沉重。但郑成功仍支撑病体,每天登将台手持望远镜眺望澎湖方向有没有船来。直到七日后,他方才完全绝望,气噎而死,享年三十八岁。
一代民族英雄,竟被逆子气死,英年早逝,着实令人叹惜无语。
逆流伐清 第二百零九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
新晋魏王的马宝位列异姓一字王,可谓是登上了一个人生的巅峰。叩头接旨,三呼万岁,可他心里却跟明镜似的,知道这绝不会是永历颁下的圣旨。但这已经无关紧要,爵位显贵,功勋卓著,他在不断获得荣誉和名位的同时,也就被朱永兴拉上了跳不下来的“贼船”,除非他舍得全部抛弃。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其中可不只有马宝一人。朱永兴对于功赏是极重视的,犒赏的财物尚在其次,又有一批将领加官晋爵,更随着战局的顺利,前途愈加光明。
“我军休整完毕便直捣耿逆老巢,这首功便让小魏去拿,升到侯爵,看老魏的脸往哪搁?”这一日马宝和众将议完事,心情大好,拿魏君重和他老爹孟津侯魏勇开起了玩笑。
孟津侯魏勇却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家伙,自己呆在安南不声不响,把儿子推到讲武堂,让其全力投效朱永兴。如今魏君重倒是不负所望,只是这加官晋爵的势头也便成了马宝调侃其父的由头。
“家父有言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傅,儿子定要超过老子’,此方为正理。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要比旧人强。”魏君重既晋伯爵,又升为上校,已是讲武堂出身中军衔最高者,心中高兴是不必说的,现在马宝取笑,他也不以为意。
“老魏精明啊,瞧这话说的。”吴三省象是感慨地轻轻摇头,笑道:“他躲在安南享福,倒是有个出息儿子能撑门面。怎么的,听说他又纳了一个妾侍?”
“这个——”魏君重此时方有些尴尬,挠着头不知如何说才好。
“在海外开疆拓土倒是容易得很,祁三升和高启隆领着几千兵便打得那个,对,真腊,不敢应战。他们俩不也纳了妾侍。还是海外蛮夷呢!”马宝并不了解外面国家的情况,说出海外蛮夷这几个字也是正常。
“王爷,海外便海外,可不要把蛮夷挂在嘴边。”吴三省善意地提醒。
“对,对,是要慎言。”马宝猛然一醒,赶忙点头。
说到这里。便要提一下前些日子朱永兴搞出来的事情。安南都统使,猛山克族族长思威随着梦珠一行内眷赶到了广州,马上便向朱永兴请罪。什么罪呢,欺瞒之罪,欺瞒了梦珠的身世。
在思威讲述中,梦珠原是汉家女。其父姓陈,学识渊博,是他为猛山克族请的教授。在一次与缅人的冲突中,梦珠的父母不幸亡故,他便收养了尚在襁褓中的梦珠为女。久而久之,此事便不为外人知晓,他视梦珠为亲生。族人也以族中公主看待。
这段明显看出是编造的故事令朱永兴“勃然大怒”,不仅除了思威安南都统使的头衔以观后效,还罚俸三年作为处罚,更禁足了梦珠,令其思过。
其实,多数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遮人耳目的花招,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但朱永兴的时机选得好,事情做得妙。让人想反对也无法出声。
你反对什么,觉得处罚过轻,觉得这事有假,觉得这是为以后作铺垫……那好,我可以再处罚得重一些,反正只要不杀头就行;你说有假,那你拿出证据来呀;至于以后。我还没做什么呢,你凭什么反对!
可要不反对吧,那就等于默认了此事,默认了梦珠的身世。以后若是真被立为正妃,再反对也就没有理由了。
这也正是朱永兴看准的关键,让人明知有假,却无从着手,无借口去反对。梦珠和龙儿的身份,虽然是正式纳娶,可没有朝廷旨意,只能算是侍妾。旁人是恭敬,是逢迎,是讨朱永兴欢喜,才以世子妃、王妃相称。在这样的身份下,梦珠的身世问题还真不算什么大事。
当然,依着朱永兴对梦珠的宠爱,身世问题被坐实,以后便不排除被抬举的可能。但那毕竟是可能,以莫须有的推测去跟朱永兴叫板,不仅师出无名,而且是彻底触了朱永兴的霉头。可现在保持沉默,无疑在日后也丧失了话语权。这便是朱永兴的“指鹿为马”,让别人无奈且无法的无解之招。
马宝和吴三省等人也只是听说,但也都约略猜出了朱永兴的意图。假的出身到底是假的,这蛮夷老挂在嘴边,自然不是很妥当。朱永兴且不说,日后可能贵为王妃的梦珠,也是不好得罪的。
众人说了些闲话,正要纷纷告辞而去,有参谋来报,岷王朱永兴送来了密信,是八百里加急。
马宝情知有变,立刻止住了众将的离开,令机要人员马上译信。时候不大,译好的密信便摆在了马宝的案头,他仔细阅看之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示意吴三省接信观瞧。
吴三信看过信件,以眼神示意,马宝点头认可,吴三省才朗声读了起来。
按照明军原来的布署,马宝所率的这一路明军主要是迎战满蒙八旗,如能取胜则在闽省攻城掠地,由西面向福州逼进,与在沿海作战的明郑联军合击耿逆老巢,消灭闽省,甚至是江南还算是强敌的耿逆兵马。
但郑家内讧后,郑经已经下令集结主力于金厦,准备迎接来自台湾的狂风暴雨,这便使得在沿海地带作战的明军显得有些势孤。朱永兴在信中详细讲述了目前的形势变化,要求西路军抽调出部分兵力,加强南路军的力量,以便继续实施闽省攻略。
“至少要一个师吧?”马宝揣摸着朱永兴信中所讲的情况,等吴三省念完,也不太敢确定地问道。
“海军陆战队有一万多,加上水师相助,再有一个师足矣!”吴三省计算了一下两路明军的攻击路线和特点,很笃定地回答。
马宝点了点头,南路军确实有近海的便利,攻击路线上又有不少可以借助水师而攻取的城镇,有两万多陆军应该足够了。而自己这边,经过补充之后依然能有近三万之众,继续实施原定的战略计划,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
逆流伐清 第二百一十章 战局,焦点
明天早上出去哈尔滨考试,嗯,三天后才能回来,周一恢复更新,请大家谅解哈。
感谢xiaotang2…,沉默de夏花,无名无天,jforce,太极唐三彩,我是第二条虫,把盏龙血热,相见有是多年,南海阵云,梦烟寒?夜凭栏,不是笑笑生,欧阳贺志,yangzi,剑侠dodo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心想事成,阖家欢乐。
********************************************************************
闽省战局虽然因为郑家的内乱而有所变化,但明军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击败满蒙八旗的影响,更使战争的天平倾向于明军。
在福建,比较有战斗力的清军有三支,耿精忠的藩兵,同安总兵施琅的水师,漳州海澄公黄梧的部队。如今三去其二,耿精忠的藩兵先是在援粤行动中被消灭一部,又在随满蒙八旗作战中损失不小,实力折损近半,已经难以独自抵挡水6齐备的明军。
而满蒙八旗的兵败,无疑促使处于观望和犹豫的清军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希望没了,主心骨要垮了,难道还不为自己和身家考虑?
三月,明军东路军攻打同安,清同安守将华尚兰以城降;不久,海澄守将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也易帜归降;四月,清将王藩锡施计杀死泉州守将赖玉、耿藩部将王进,反正投诚。
马宝率领的西路军则接连收复德化、永春、大田、永安等县。两路大军的攻击矛头直指耿精忠老巢福州。
………….
耿精忠在收缩兵力?阅读着最新的战报,朱永兴做出了判断。这也是目前明军进展迅的主要原因,从歼敌和收降的清兵清将来看,耿藩的越来越少。
收缩兵力,猬集于福州。倚坚城与明军决一死战?或者是拖延时间,等待他省的援军?朱永兴露出了一丝冷笑。
目前能够增援福建的只有浙江和江西两省。江西的清军正集结于赣州,与夺取了大小梅岭的李嗣兴所部对峙;而清军水师几近覆灭,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沿海之地面临随时的威胁,也不可能抽调出太多的兵力赴援福建。
死守,守死!这样集中起来更容易收拾。介时水6夹击福州,耿精忠肯定会落得与尚可喜同样的下场。
“殿下,属下奉还王印。”机要室主任查如龙恭恭敬敬地将王印呈上。
“辛苦了。”朱永兴伸手接过,看了看查如龙,笑着指了指脸。
“支前证”、“土地券”等都要盖王印,这是朱永兴的意思。既彰显对有功之士的重视,也是收买人心的一个手段。带着王印的凭证,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是多大的荣誉,说供起来也不为过。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就把施恩者——岷王朱永兴记在了心里。同时,这也是一种概念上的偷偷转换。朱永兴便代表着朝廷,以后呢,他就是朝廷。
查如龙不好意思地在脸上蹭了蹭,说道:“闽省义民不下于广东,踊跃程度还有过之,殿下激励之策收效显著,尽得民心哪!”
“民心哪,清廷既失之,孤岂能不得?”朱永兴轻轻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下。低声说道:“延平王的笔迹和印章,你可有把握了?”
查如龙犹豫了一下,点头道:“殿下放心,属下已有七八分把握。”
“那便好。”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有备无患。能否用上且不说,若没有个准备,可就拿不住那郑经了。”
“属下明白。”查如龙突然狡黠地一笑,说道:“殿下,兴许用不着咱们出手,台湾那边便会有招儿对付郑经呢?”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这说得没错,自己占着朝廷大义,台湾的郑袭等人岂能不走这个门路?看来,主动权确实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对于福建来说,是沿海迁界的重灾区,尤以兴州、泉州和漳州三府最为严重。所迁之民,全都失去生计,颠沛流离,号泣之声凄厉,背夫弃子、失父离妻的人间悲剧随处可见。
也正因为如此,明军的到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有一系列激励政策,支前、拥军的热烈程度不下于广东。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特别是在这朝代更替、人心不稳的时候。清廷的短视和暴虐给自己掘了墓坑。时势不同,因为朱永兴的存在,南明未灭,且大有中兴之势,民众有希望,有光明,激起的反响自然更大。
对于朱永兴来说,他也认识到了南明与清朝在抗衡中具有的优势。那便是动和组织,虽然还逃不出以利相诱这个手段,但在战争潜力上来讲,南明已经具备了与清朝抗衡的本钱。
资金、物资的获取渠道,宽松惠民的政策,民众拥军支前的热情,扩军装备的度,南明都大大越于清朝。更重要的是,每光复一地,都能把人力、物力尽快动起来,捆绑上朱永兴的战车。就这一点,清朝是忘尘莫及。
别看现在明军的主攻方向在福建,其他各地驻军其实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加强。四川的李定国,云南的白文选,粤赣、桂赣交界的李嗣兴和马惟兴,还有广州的卫戍师,一旦枪枝弹药的缺口被补上,在整个长江以南,明军可以在多个省份开始声势浩大的大反攻。
火枪兵的优势也日益显露,一个月便能训练完毕,拿枪上阵。如果紧急,一周或半个月,也能够补充进军队以战代练。这种度,再有以老带新的补充方式,也是清朝所不能比拟的。
从目前的形势看来,颇有些象晋王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时候,明军气势大涨,清军不敢接战。但郑家的内乱,又增添了变数,虽然主动权在手,朱永兴也要权衡利弊,不使明军和郑家有火并的危险。
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黄昭、萧拱宸等人以郑经“"luan lun"”,“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
而郑经在得到消息后,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准备整师渡台。
这样一来,台湾和金厦这两股郑家的势力,便都要从“朝廷”这里得到大义和允准。郑经想承袭延平王的爵位,国姓爷的荣誉;郑袭也要得到“朝廷”的册封,以便名正言顺地抗拒郑经。
焦点一下子集中到了朱永兴身上,左右逢源之际,朱永兴当然也要力争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
……………
逆流伐清 第二百一十一章 瓶颈的突破
我回来啦!嗯,还需要调整一下,身体和思路都需要,但以后应该是不会断更了,多少而已。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不离不弃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才是我最大的安慰和动力。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民乱起于饥寒,兵乱起于缺饷。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为人所知的道理,历朝历代也对此警惕防范,但真正做好的,或者说始终做好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不是这样,很多的朝代更替也不会发生。
而象朱永兴这样,战争还远未结束,便不断予民以惠,不仅给田地、降赋税,又从攻城掠地的缴获中发放了安家费,使那些饱受沿海迁界之苦的民众能够尽快返回故土并开始重建家园,却实在是很少。
其实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这是先付先得的道理。百姓安居了,也知道了朝廷的好,明军的好,便会以更高的热情来支持这场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的战争;民众得到了朝廷所给的实惠,便会尽力去想办法保住,那便会更提高支前拥军的积极性。
如果只是用一些空洞诱人的口号,用国家民族大义去号召,那便反倒不如这些具体的恩惠来得实在而有效。
这就是眼光的长远,而不是斤斤计较的小算盘。东征以来,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多赖于此,清廷沿海迁界的短视政策,不顾民生的暴虐行径,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控制的地盘在扩大,支撑战争的人口在增长,军队的训练周期在缩短。一旦突破了武器装备的瓶颈,明军的优势便会成倍地上涨。再有,南明的经济发展也多样化发展,资源、财富的获取途径大大超过闭锁乏术的清廷。整个国力的增长速度也绝不是外人所能估计的。
“甚好!”朱永兴禁不住心中喜悦。轻拍了下桌案。
武器装备的生产虽然在原有产能扩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澳门炮厂、丛化兵工厂的产量。但仅能支撑连续作战的明军,而无法给予其他地方的明军过多调拔,连筹划已久的长江水师的军事行动也不得不向后推迟。
现在,英国人和法国人完成了明军的订购任务。相继运来了在其国内生产的武器装备,不仅弥补了缺口,而且使各项军事计划能够开始付诸实施。
“英国人和法国人所给的价格优惠可以照单全收,但绝不与任何一方结盟。”朱永兴狡黠地一笑,对易成交代道:“如果因此而不给优惠,那便实价购买,以后呢。再找机会把钱赚回来。”
英荷第二次战争还未爆发,但英国与荷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英国不断挑衅,组织“皇家非洲公司”准备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而荷兰则卧薪尝胆一直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时机。不仅加紧建造大型战舰,更与法国、丹麦结成反英同盟,得到了法、丹两国所提供的援助。
在非洲是英国采取攻势,而在亚洲,英国则是弱小的一方,结好南明,拉拢到明军水师这个盟友,是相当有利的事情。至于武器装备,如果不谈优惠的话,英国人也是赚钱的买卖。
法国呢,也是打着差不多的心思,能赚钱便赚钱,不能赚钱便拉拢盟友,把眼光放长远。而安南郑氏击败了阮氏后,虽然并未对当初南明与法国从阮氏手中占领的港口和岛屿动手,却也给了法国人以很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与明军联手以应对意外。而且,法国人在暹罗的渗透扩张遭到了以帕碧罗阇为首的一派的反对,基于帕碧罗阇与朱永兴的良好个人关系,以及暹罗作为明朝藩属的历史,他们也想亲近朱永兴,以免朱永兴插手暹罗事务。
“机会很快便会有的。”易成点头赞同,说道:“咱们的出口货物在数量上会有突破,湄公、河仙两省的蔗糖也是他们所大量需要的,再有,便是琉球,他们可是很积极地想打通东亚贸易。”
不错,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朱永兴赞赏地点头,对易成的眼界变得宽阔感到欣慰。
帮助琉球打击倭人,并不只是能够从琉球获取硝、磺物资,更能够迫使侵略琉球的倭国萨摩藩接受一系列条件,打通与倭国的贸易。因为萨摩藩是幕府宣布锁国以后,唯一能以变相方式获得国际贸易收入的私藩。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萨摩藩在两百年后的幕末时代能够有足够的资本成为倒幕运动主力,并进而成为维新政府的主事者之一,与此贸易积累不无关联。
如果能迫使萨摩藩屈服,也就开辟了与郑家所不同的贸易渠道,或许不必仰人鼻息,便能获得巨额的收益。这一点,不仅是朱永兴看到了,英国人、法国人,甚至荷兰人也看到了。
而随着明军在东南沿海的不断胜利,英国人、法国人对不久便能把贸易之手伸向东亚感到乐观,荷兰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历史上,荷兰人出动舰船帮助清军水师攻打金厦的事情是不会发生了。相反,荷兰人因为不能得到清廷的特准贸易,正刻意撇清与清廷的关系,转而向南明政府表示亲近。
追涨杀跌,这个宗旨并不只是适用于股票市场。胜利能够争取人心,也能够获取外援,没有谁会愿意把赌注压在失败者身上,或者是前途不乐观的一方身上。
“该花的钱要花,该赚的也让别人去赚,辛辛苦苦运来的枪枝弹药要是咱们不拿下,保不准他们会有什么别的心思,可别便宜了敌人。”朱永兴自失地一笑,觉得自己有些想得多了。
在目前的形势下,英法两国不敢违反自己所下的谕令,所昭告的警示,与清国进行勾结。哪怕清国要放开贸易,丧失了制海权,明军和郑家又控制着台湾、澎湖、金厦,也是行之晚矣。
“殿下,若是我军能据有金厦,或者台湾,握有黄金水道的控制权,别人便更不敢触怒。”易成眼神闪烁,扫了一眼桌案上的文件。
朱永兴明白易成的意思,沉吟了一下,轻轻摇头道:“急不得啊,壤外先安内,并不适合现在的形势。内讧一起,得利的清国,绝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啊!”
………………
逆流伐清 第二百一十二章 郑经的决定
郑家内乱将起,南明政府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派认为此时是联合台湾解决郑经的好时候;一派认为应该观望胜败再作定夺;一派认为可借机迫压,控制金厦,使海军的基地转向东南,能更有利地配合陆军作战。
而金厦的郑经和台湾的郑袭都向广州派出了使者,拜见朱永兴,希望达到各自的要求。郑经要承袭延平王的爵位和国姓爷的荣誉,并请朝廷允计他讨伐台湾的叛逆乱臣;郑袭则拿出了郑成功的遗书,希望朝廷不准郑经承袭爵位,只许其监守金厦,并封郑袭为招讨大将军,镇守台湾。
从郑成功的遗书上分析,尽管郑经忤逆、众将抗命,他在最后还是在为郑氏家族做着打算。把台湾留给弟弟,金厦留给郑经,可谓是双保险。如果朱永兴照此处理的话,郑经没有了朝廷允准,又要担心明军的行动,可能不敢强行武力解决台湾,郑家内讧、自相攻杀的局面显然不是郑成功所希望看到的。
也正是看出了郑成功的心思,朱永兴才并没有按照遗书上的请求去做;也正因为福建战局的发展,他又不肯损耗水师力量,用武力解决郑经;也正因为他要借此谋求最大的利益,便不能轻易答应郑经或郑袭。
“殿下有意观望胜败,才能最后定夺否?”易成比较倾向于借机解决郑经,毕竟目前有实力阻碍朱永兴的只剩下郑氏一家。
“孤无意观望胜败。”朱永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金厦与台湾开战,郑经必胜无疑。而解决郑经,也不是最佳时机。孤的办法很简单,一个字‘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