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唐逍遥侯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清明锄禾
可能还会有人质疑,觉得这是扯淡,盛世嘛,根本不可能的。然而,类比一下就知道了,晋宇小时候没少听爷爷讲古,没有高高的谷堆,纯粹的回忆。五六十年代,农村吃不饱肚子的大有人在,乞讨的也不在少数。何况武德、贞观一直有天灾、战乱加持,不缺粮才是怪事。
虽说缺粮,但武德、贞观的税率低的令人发指!
李二老板爷俩搞了一个税制,叫“租调庸”,这就是武德、贞观年间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的来源(1950年,农业税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9%)。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综合税率大约在6.5%左右(家里一年产100斤粮食,交六斤半,就啥都不用干了,劳役也不用去)。
茶税?没有。盐税?没有。铁税?没有。商税?这个有,政府划定经营地界,在这边的统统交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市、西市。另外就是地税、户税。李二老板上位后发现自己真的很穷,连个宫殿都盖不起,于是贞观二年增加了地税,每亩二升。户税大概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得税,收入多的多交,收入低的少叫。所有税综合下来,占普通百姓年收入的8%左右(如果一年种两茬,税率还要再往低了走)。
虽说已过大旱两年有余,但饥饿仍阴魂不散,在不上工的时候,劳力没人舍得放开肚子吃干饭,一天两顿饭,饱一顿饥一顿是常态。多存些余粮应对灾年,是从上到下的一致认知。
百姓想要多打粮食,世家也想多存粮食,李二爷更是想多收一些农业税。吐浑谷不老实,早就想怼他们了,高句丽太狂妄,也灭了!世界那么大,他没划为自己地盘的地方还很多。家里房子也旧了,该翻新了吧?外面行宫也不多,避个暑都不容易。哪样不需要粮食?
然而,别看税率低,没有高产良种、没有得当的种植方法打底,多收税会被百姓喷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亩产提高了,百姓富裕了,李二爷才有理由名正言顺的多收点税。
秦老爷子还说了,陛下这是一石好几鸟的阳谋,种痘不仅能减少人口夭折数,顺带还能做一次人口普查,为以后的折腾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更是借着封侯的事情,让晋宇切实拿出粮食增产的法子。
晋宇听完,一个头两个大,这任务不容易完成,压力很大啊!不过,哪有凭空变出来的粮种?少不得要些好处,顺带把土豆给脱毒一下,这计划很好!





大唐逍遥侯 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顿家常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无缘无故的示好。在李二爷点明之前,大家一致认为晋宇不过是一枚败家子,一个与秦家、程家交好的能人。但在李二爷点出“推广种植法”后,各世家看到了机会,一个能取得晋家种植秘法的机会!
付出点金银算什么?拉近距离,搞好关系,可以占得高产种植法的先手啊!这才是实打实的利益!天下世家多了去了,僧多粥少,谁先谁后?晋宇即使没有决定权,也有建议权吧?所以才有了晋宇爵位提高后争先恐后送礼的那一幕。
这事对于李二老板来说也是有利的,他出面掏出了晋宇的种植法,把法子赏赐也好、雨露均沾也罢,各世家、门阀确实得到切实利益了吧?再提高税赋的时候,谁好意思阻拦?下次再有这种好事还想不想沾边?
对于晋宇来说,地位、声望就是看得见抓的着的利益,而且还是一层非常好的护身符!
合作共赢嘛,大家都很积极。
搞明白前因后果,晋宇心里就踏实了,不过他并没着手做什么计划,当务之急是搞出一桌经验的家常菜等待前来祝贺的大佬、世家代表。就晋宇这水平,也就只能搞一搞后世家常菜,什么熊掌、鹿舌、穿山甲啥的就算了,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做了。
虽说是家常菜,但跟山珍海味还是搭点边的。
经过两年的潜移默化影响,长安城中已经能够接受大桌、高椅用餐,而不再是原来那种跪坐。
这次的宴请,晋宇十分用心,菜单啥的都是亲自过目。海参是位菜,提前泡发了好几盆。家常做法是要使用蚝油,但这玩意儿真心没有,所以晋宇吩咐下去熬制了高汤,别说,味道还真不赖。
既然想起了蚝油,就没有放过的道理。在这鲜味调料机器缺乏的年代,相信蚝油还是很有市场的,虽说普通百姓吃不起,但门阀、世家也不少。熬蚝油难吗?讲真不太难,无非是多试试,反正这年头的海边遍地生蚝,成本几近为零,这买卖可以做。然而晋宇打算把蚝油的买卖送给秦府,秦老爷子的脚不能白崴啊!
海参算是唯一的一道海味,海带就算了,那玩意和白酒犯冲,也没有其他海鲜,即便从海边快马运到长安,臭味也能远飘三条大街。
有了海味,总不能少了山珍。腊肉竹笋、木须肉、蒜蓉银耳都是不错的菜式。相对来说竹笋因为会吃的不多,所以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木耳、银耳的价格就高的骇人了,不过贵都不一定能买到。这玩意儿是纯野生,生长条件很苛刻,对温度、湿度、光照条件、腐朽的木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再加上晒干损失掉的水分,一斤鲜的也就能晒出二三两,产量不高,再加上今年的新货还没下来,陈瑞使人跑了三家干货铺子才买到了五六斤。
听着那令人肉疼的价格,晋宇更坚定了鼓捣人工养殖的决心,科研经费由李二老板出,晋宇一点都不心疼。
山珍海味全了,但也不能少了鱼。中华大地食鱼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吃法真心没几种花样。常见只有两种:熟吃、生吃。熟吃基本靠煮,放点盐,撒点茱萸,味道相当凑合……生吃就是鱼脍,也就是生鱼片。喜欢吃生鱼片的人很多,而且喜好也各不相同。曹植喜欢蘸小虾酱吃,杨颖她爹喜欢吃鲈鱼鱼脍。唐朝是吃生鱼片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诗句也不少,比如李白、王昌龄、白居易,都是食用鱼脍的老餮。蘸料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无非是葱、姜、酱油、芥、盐。
火锅鱼的卖相不好,有些拿不出手,所以晋宇想做烤鱼。自家莲菜池子里的鱼个头也不小了,正好多个销路。莲菜池子里草鱼、鲢鱼居多,烤着吃都不错。池子里有少数鲤鱼,不过李二老板爷俩有令在先,避讳姓氏不许百姓吃鲤鱼,在兰州的时候,天高皇帝远,有吃的就不错了,也没人理会这条禁令,但长安城人多眼杂,没必要因为这个犯了忌讳,所以鲤鱼都被捞出来扔到了河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晋宇升了爵位,升天的鸡、鸭、猪不在少数。
晋家庄养了近两年的鸡鸭,已经有了不错的数量基础。雌性可以养着下蛋、孵化,雄性的作用就弱化了很多,留几条压种、打鸣,其他的尽可以吃了。
鸭子还是烤了好吃,有多余的可以做成风干鸭慢慢吃。鸡的吃法就多种多样了,炖、炒、炸、卤样样美味。
猪肉可做的菜式更是花样百出。虽然这年头猪的尚保留部分野性,脾气暴躁、易怒,鼻子、鬃毛很长,肉也有些柴,但晋宇是谁?改良猪肉口感的方法他还是知道的,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了煽势工程,所以这次宰杀的都是养大的去势猪,肉的品质比之前提升了一个档次。
肉皮熬个冻,满满的胶原蛋白,q弹!猪蹄配发菜,简直人生至美、老餮最爱。两指多厚的肥膘乃是做红烧肉的绝佳食材!猪头肉更是下酒的最佳拍档。当然了,肉丸子、炸藕合更是晋府必不可少的招牌菜。
春末季节,已经有青菜供应,这时候的硬菜是肉类,若是换到寒冬搞一次宴请,宾客更钟情青菜。人就这么奇怪,啥少追捧啥,身边有的反而得不到青睐。
晋宇的这顿家常菜非常成功,获得了宾客的交口称赞。长安的豪门都一致表示:若有良种,他们可以拿出自家的良田做推广种植法的试验田。就连各氏族门阀驻长安的代表也表示:他们在长安以外的各地拿出各类田地做推广种植法的试验田。没人在这时候逼晋宇表态,他们拿出态度、晋宇心领神会就好,大家心照不宣。
准备的菜肴很瘦欢迎,所剩无几。就连晋宇近年来的藏酒也未能幸免。高度酒才出来没几年,虽然味道不咋滴,但晋宇存的完全可以称之为窖藏老酒。
看着空空如也的地窖,晋宇决定让杨颖在修缮府邸的时候,顺带挖个更大的酒窖出来。现在程家出的高度酒上头,即便是目前搞不出五粮液,晋宇也打算尝试酿一下高粱酒,虽说高粱便宜,但高粱酒好喝,存上十年,味道杠杠的!




大唐逍遥侯 第三百四十五章 搞事情?
李恪属于第一批与晋宇相熟的皇子,来晋家庄混了顿美食,还顺带从晋宇手里抠走两桌菜肴,又给晋宇扔下个任务,自个屁颠屁颠的回去交差了。
李二爷守孝的日子早已结束,吃点喝点不算啥。也得亏了这不冷不热的天,若是天热,即便是李恪要,晋宇也不敢给。半天的功夫,馊了咋办?李二爷一家拉个肚子。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归唐这小子手艺不赖嘛,这菜的味道比御厨做的都要好。”李二爷一边吃的开怀,一边笑骂,“你说这臭小子是不是藏私了?为何有些菜式朕都没见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归唐传授厨艺的时候哪有什么海参?”长孙皇后揽袖拾壶给李二老板斟满酒,“再说,极西之地也没咱大唐物产多,恐怕有些菜式也是归唐后来才琢磨出来的。”
“观音婢言之有理。”李二爷点头,算是认可了长孙皇后的说法,“前阵子在朝堂上讨论如何安置归唐,虞国公死活不同意归唐做司农寺少卿。朕事后又琢磨了一下,不去司农寺也好。若是安置在司农寺,世家门阀总有借口理所当然的染指。朕打算将归唐安置到内府,让归唐直接对皇室负责,这样操作余地大一些。”
“还是陛下考虑的周全。”长孙皇后不接茬,也正是她远离朝政的态度,让李二爷越发珍惜。
“朕已经让归唐着手整理如何推广种植良法的折子,想必过几天就会递上来。”李二爷倒是啥事也不瞒着长孙皇后,“最让朕忧心的还是世家门阀,朕打算让舅舅重新修撰《氏族志》。”
“总会有办法的,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事,陛下切勿过甚忧心。”长孙皇后知道世家门阀掣肘皇权,但她也没啥好办法解决此事,难不成一刀杀了干净?
李二老板两口子蜜里调油说闲话的时候,晋宇正在抓耳挠腮的写计划书。李恪醉眼迷离的扔下一句“父皇要看老师对推广种植良法的想法”,没等晋宇细问就跑了,留下一脸懵逼的晋宇。
想法?这个范围有点广啊!李二老板又是给爵位、又是给钱的,来恭贺的豪门世家也说什么试验田啥的,一下子就把晋宇给带歪了……他压根就没想到李二老板只是想让他把目前的种植法子无偿分享一下……
这也难怪,后世看的那些小说,哪个有点权势的不巧取豪夺?半匹红绡一丈绫充炭值的事情不少,不过人家权贵还自认良善呢,只是要了你的炭,又没拉你的牛,何况老子是给钱的!哪有不公平?
虽说晋宇只碰到一个程姓老不要脸的,不过稳妥起见,晋宇还是打算写好这份计划书。
想提高作物产量,首先要有良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需要人工引进、改良、培育的。
太空育种?不太现实,不过倒是可以搞搞气球,也许这年头太空辐射大,不用飞那么高就可以呢?
还有就是人工辐射育种,即便放射源不好找,那也要试试,夜明珠啥的随便来几颗,个头越大越好……
秋水仙素不好提炼,那就直接用秋水仙好了,浓度、配伍可以慢慢摸索,但实验器材还是需要的,没有玻璃材质的,起码也要瓷器吧?陶器就别哪来糊弄人了……
育种需要地,这个也要写上,三五亩肯定不够,往大了要……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年头没有化肥,农家肥也是个问题。人的不够,只能靠牲口的来凑,又牵扯到了养殖业……牲畜也是需要改良的,而且还要培养专门的兽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便解决了良种、农家肥的问题,还要提高耕作效率。拿着木?去刨地?那能比刀耕火种先进多少?
为了提高大唐百姓亩产,需要开展以上工作,那总不能自己一个人干吧?总要指派些人手做些辅助工作吧?
种试验田,总要配些人手和耕牛、器械吧?即便没编制,也要给些名额、钱财啥的招聘临时工吧?
人多了总要配个办公场所吧?办公用品要配齐吧?人这么多,总要有个食堂吧?骑马上班的多,总要有个停车场吧?……
哪有高产作物,引进一些可好?岭南、越南啥的应该有高产稻种吧?买点回来搞搞杂交总行吧?公费出差的费用要给备出来吧?
还有人手问题,现在的读书人能下地的不多,书呆子是坚决不能要的,能从农家招些机灵的小伙子做学徒吧?学成后总能去各道宣讲吧?
再说育种,也不能都局限在粮食上,果蔬也算啊!山地上不打粮食,但可以种些耐旱的水果。百姓能进食的选择多了,谁还一门心思怼着高粱面猛啃?
还有沙地、盐碱地啥的,总能找出些合适的物种进行耕作吧?远了不说,花生就很适合沙地嘛!盐碱地不好洗,挖个坑种莲菜嘛,荷叶能当包装纸用,莲子也是药材,莲藕就更不用说了,能在秋冬源源不断的产出。
对了,挖个坑还能养鱼,这养鱼投入也不高,但收益也不错,若是再改良、杂交一下,长的再快点、肉质再鲜嫩些,相信收益会更高的,对吧?
不能所有的劲都对着良田使,也要充分开发、提高非良田的使用率、产出比吧?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想不提高都难!不过,丑话也要说在前面,这是个慢工程,三五年才能有点起色。还别嫌慢,这年头家家户户自留种,像后世那种买一茬种,种一茬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起码交通条件就不允许,最多小范围的推广。更多的,还是要照着可以自留种的方向去。
当然了,晋宇手里也有杀手锏,家里囤的玉米、土豆可以小范围推广一下,勉强能让人惊喜一下。
再就是大白菜了,在晋宇老家叫“冬菜”、“半年菜”,顾名思义就是能吃一冬、半年的菜!
贞观四年的时候,晋宇发现这年头只有个头较大的小白菜,没有大白菜,贞观五年曾把杂交的概念说给了李承乾,后来就没了下文。
小白菜不难找,辣疙瘩也常见,只是一个长于南方,一个长在北方,生长时见面不容易,所以晋宇去年的时候人工干预了一下,种子已经有所不同了,等今年种下去,肯定会有异变产生。若真能培育出大白菜,龙颜肯定要大悦一下,至于白菜能不能结球,晋宇就不强求了。




大唐逍遥侯 第三百四十六章 温泉?
有前面指导李承乾写那篇调查报告为基础,晋宇又充实了许多可行性较高的构思,前前后后修改了三遍,才下笔誊写。
看着自己洋洋洒洒几万言,晋宇自己心里也犯嘀咕。去年李承乾也曾上言,只是砸起了几个小水花,怎么转过年头突然又让自己搞这一套?想不明白啊!上位者的脑回路咱不懂。
晋家这两年收入不错,尤其是地瓜拍卖的收入,能顶自己五六年的封禄,属于大进项,一下迈过了家财万贯的门槛,然而这些跟李二爷的金牌打手们还是没法比。
拿程家来说,只要入了冬,程家就会用半人多高的大铜炉,木炭烧的那叫一个旺!把门一关,在屋内就可以只穿单衣了,空调什么的在铜炉面前都不好意思抬头!光炭钱每天就不止三五十贯,晋宇直呼用不起,贫穷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原来钱还能这么糟蹋……
话说回来,李二老板对手下的员工,真的是很优容!还是拿程家为例,程老爷子的职务收入也就能抵消一年的炭钱,那其他的消费哪来的钱呢?占大头的是战争财,战争财不仅是指的喝兵血,这是最低级、最没脑子的捞钱方式,还有一种叫“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掠夺敌手的财产才是发家致富之捷径!占小头的才是经商、务农收入……
家财万贯囤着不花,是一种最傻的理财之法,可这年头没啥好的理财渠道,被普世认知的投资方式只有一种——买地……
尽管有晋宇压着,杨颖对土地依旧念念不忘。做买卖来钱的速度远比靠土地产出来的快,但一来晋宇缺能用得上的人手,二来杨颖也说,现在的爵位与良田不匹配,若依旧只做买卖不买地,会让百姓有看法,会被认为是商贾一流,爵位带来的名望不出三五年就会折腾没……
再看看长安各国公府,哪家不趁个百倾良田?晋宇屈服了,顺应潮流,那就买吧。
家里有钱后,杨颖专程使人打了书架,并采购了一批书。这年头尚武,但世人对文化人也非常尊敬,识数、认字很费钱但备受追捧,普通百姓家出个读书人更是全家引以为傲的事情。
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仅从外表不太好辨别,但可从书房藏书数量窥一斑。这种事情后世也不少,买些样子货放书橱里吃灰……当然了,杨颖买的就是真货,绝对不是只有外层的封皮,只是晋宇看的时候不多罢了。
报告交上去后,晋宇也闲了。杨颖忙着监工府邸的扩建修缮,萱萱现在主持打理晋家对外的买卖。晋宇升爵,萱萱也跟着水涨船高,被朝廷确认为媵,从七品,现在外人都尊称一声二夫人……
写了几个大字,晋宇扔下毛笔,随手抽出本书看。虽说现在的书没有断句,但经过大半年的熏陶,晋宇勉强也能看明白。四书五经啥的就算了,晋宇兴趣不大,看的多是鬼怪陆离的传记,权当看故事会打发时间了。
天气热起来的快,已有少许知了趴在树梢不知疲倦的吹口哨。晋宇慵懒的侧卧在躺椅里,不怎么走心的看着小故事。哦,对了,这年头的传记是有不少带一种不可描绘颜色的,美中不足不带插图……当然了,即便带插图也没法看,抽象程度仅次于梵高的话,手脚能不可思议的旋转360度那种。
索然无味,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倒是挺大,但描写不够生动……晋宇一边在心里吐槽,一边往下看。一行小字抓住了晋宇的眼球“骊山西北有温泉”……
温泉?来到大唐前,晋宇去过西安,在华清池瞻仰过杨玉环的石雕塑像,哪有传说中的半点丰腴模样?差评!不过温泉水泡澡确实舒服,不是普通浴池能比的了的。
导游倒是很有意思,在介绍星辰汤的时候,说唐太宗很豪放,这个御用澡堂是没有屋顶的,因为露天能看到星星,所以叫星辰汤……
驴友出行必备地图,晋宇记着华清池在骊山的正北方向,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骊山西北有温泉”就很有意思了。是西、北?也就是不止一处?
记得在游览秦始皇陵时,导游也对这项浩大的工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司马迁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汉书也有“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下锢三泉,上崇山坟”的类似记载。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皇陵修建过程中挖透过三个出水层,但泉眼全被炼化的铜汁堵住了……
晋宇不太相信,偌大的一个骊山,三个岩面断层只有四孔泉眼!好几千年,地震多次,仅有四孔?是不是有多的呢?会不会被人为堵上了呢?耐人寻味。
来到长安也有两年了,晋宇从来没听说过李二爷有开发温泉、修建行宫的意思,也许李二爷修建御用澡堂还要再等些年头。
趁这个时间差,晋宇觉得自己有戏能在旁边找个泉眼建个庄子啥的,给秦老爷子泡泡澡治腿疼再合适不过了!若是还有多的泉眼,就自个盖个小院子,泡澡猫冬,简直不要太舒服!
后世华清池的位置离现在的官道不远,出了晋家庄,沿官道一直走,大约有四十里地。快马一炷香就能到,即便是坐马车,一个时辰也能到。想到这,晋宇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蠢蠢欲动了。
同样是投资买地,有了温泉泉眼就完全不一样了,身价倍增有木有?即便现在还不起眼,在别人眼中绝对是败家行为,但等李二爷在骊山北挖好露天浴池后,那地方绝对能炒到天价!只是晋宇没想到自个也有炒地皮的这一天……
想到就做,晋宇从躺椅上起来,立马将韩武喊进书房,仔细的交代了一番,骊山北就不用琢磨了,重点在骊山西,多带人手,不仅要找当地老人打听,也要实地勘察,越快出结果越好!




大唐逍遥侯 第三百四十七章 搞事情!
把方案往上一递,晋宇就清闲的一比,立马索的扛着一根鱼竿跑河边冥思回蓝了。
春风吹绿河两岸,碧玉妆成一树高。躲在树荫下,微风拂面,鱼钩一甩,巴适得很。
对初学者来说,钓到大鱼最重要,对于老手来说,能不能钓到鱼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心境。
真实的情况是,晋宇想钓到大鱼都不容易了。自从上次招待了一帮饕餮之后,长安城刮起了一阵烤鱼风。长安百姓本来就有吃鱼脍的爱好,堪堪能保持供应平衡,这一流行烤鱼不要紧,鱼供应不上了!一时间长安鱼贵!
曲江池是任城王的私产,没人敢在曲江池捕鱼,于是退而求次在离长安城最近的皂河和浐河捕鱼。很快,两斤以上的鱼就捕捞的差不多了,偶尔钓上一条大鱼还是鲤鱼,只能取下来扔河里。
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已经有人跑灞河捞鱼,打上鱼来扔水桶里运长安城出售。利润高了嘛,多跑几十里地也是划算的。
晋家庄的村民没人从事这行业,投入产出比太低!如今庄子上的几大作坊给的工钱比捞鱼赚的高。出了国丧期后,肥皂作坊终于走上正轨,晋宇采取的是分工种流水线作业。
1...140141142143144...1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