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魏国公府乃是豪门中的豪门,而且又是世袭的南京守备,这南京守备,等于是负责整个江南的军务,虽然在那儿还有守备中官,也就是宫中派遣的太监,以及南京兵部尚书分揽兵权,可这守备南京的魏国公,足以称得上是大明的顶梁柱之一。
这表姑嫁给了魏国公的次子,虽然那徐奎如的名声其实也不太好听,方继藩早听是个酒囊饭袋了,当然,人家的名声多少还是比自己好一些些的。
哎,惆怅啊
既然上门是客,方继藩只得朝这表姑行礼道:见过姑母。
这姑母方氏虽不是芳华年纪了,却也长相俏丽,一身贵妇打扮,显出几分贵气。
方氏打量了方继藩一眼,她自南京初来京师,早就听说这么个侄儿荒唐的事,不过她没有细问,对方继藩也不甚关心。
方景隆道:此番入京,不知为何?怎么事先也不修一封书信,为兄也好及早去迎接。
方氏倒是对方景隆态度好很多,笑盈盈地道:月前收到了仁寿宫的懿旨,命我入仁寿宫伴驾,太皇太后的寿诞不是眼看着要到了吗?万万不曾想,太皇太后竟是想起了妹子。
说话之间,喜上眉梢,显然表姑的心里头对此是很洋洋自得的。
她想了想,又道:因此家公命我立即启程,就是不敢延误了佳期,兄长也是知道,陛下对太皇太后纯孝,若能讨得这位老祖宗的欢喜,家夫这指挥,也好再进一步。
方景隆颔首点头,却不由感慨:可惜哪,我家没有女眷,否则也可去凑凑热闹。
他似乎又想起方继藩的娘了,一脸惆怅,主要还是触景生情,此等盛会,却没方家的份,看着人家摩拳擦掌,难免有所遗憾。
方氏却是一笑,欲言又止:兄长,其实也不是命妇都可邀入宫中的。
只这短短一席话,方继藩便不吭声,心里想,自己这表姑,很嘚瑟啊,什么叫做不是什么命妇都可以受邀,这不摆明着,表姑你就是那凤毛麟角的一员吗?另一层意思,则是说,即便他的母亲就算在,也未必会受邀。
方继藩倒是有些恼恨了。
方景隆惆怅之余,似乎也没将方氏的妇人见识放在心上,只是感慨:难得太皇太后垂青你。
想来是家公出了力吧。方氏颔首:他的本意,是希望为家夫谋一个更好的出身。
方景隆了然了。
难怪方才方氏说也不是每一个命妇都可入宫伴驾,十之,有资格受邀的,还是公府的夫人,在这大明,魏国公英国公成国公,还有云南黔国公几个,只是魏国公藏着小心思,希望二媳妇去露脸,多半是推说夫人身体不适,让媳妇代劳罢了。
这么看来,为了他那个次子,这位在南京守备的魏国公,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方继藩在一旁想,魏国公府一定做好了完全准备,早就备好了重礼,定要让自己的表姑去出一出风头,若是运作的好,说不定,将来自己那表姑父,就有机会找个地方练练手,弄一点功劳,混个爵位。
方继藩听着很无趣,便道:爹,我乏了,去睡了啊。
方景隆瞪他一眼,怪他在表姑面前没有礼貌,可随后,想到他刚下值,心里又心疼起来,眼神便变得溺爱起来:去吧。随即向方氏解释:这孩子,到现在还不懂事,不过他前些日子生了大病,这大病初愈不久,不要放在心上啊。
方氏只微微一笑,她确实没有将方继藩太放在心上,便道:继藩生了脑疾,我在南京也略听了一些,甚为担心,不过现在看他还算生龙活虎,也就放心了,只是兄长妹倒是听了一些传言,据说继藩甚是荒唐,兄长,这等事,可万万不能纵容,终究南和伯府也算是我的半个娘家,继藩胡作非为,坏了名声,我这做妹子的,在公府也抬不起头来,公府里的事,复杂得很,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总之,我是如履薄冰,实在不愿受人口舌了。
方景隆一脸尴尬,只是苦笑道:你说的是,下次一定好好的教训他,为兄会骂他的!
方氏无言,她的面上,似乎永远波澜不惊。
以至于方景隆心里感慨,想当初,这妹子还是姑娘的时候,是何等的俏皮,那时,她也是极喜欢继藩的,谁料这嫁了人,人远去了南京,七八年不见,竟是不认得了一般。
沉默了很久,方氏道:来京时,甚是仓促,此番来谒见兄长,也甚是匆忙,兄长,时候不早,怕是告辞了。
方景隆心里只是唏嘘,这么多年不见,早已是物是人非,却是强笑道:在京里若是有闲,常来看看。
送别了方氏,方景隆变得郁郁不乐起来。
许是一方面,感怀曾经的堂妹竟是变了一个人,另一方面,似乎也因为方家没了女主人,从而显得格外清冷。
倘若孩子他娘还在,这太皇太后的寿诞之日,也并非没有机会吧。
而这个时候,在皇宫的仁寿宫里。
朱厚照正小心翼翼的在外探头探脑,身后的宦官唱喏:太子殿下到。
高坐在正殿,左右有宦官和宫娥作陪的太皇太后面露喜色,抬眸去看,便隐隐约约看到朱厚照贼兮兮的样子,忙伸手道:来,到哀家跟前来,好孩子
噢。朱厚照颔首点头,才疾步入殿,先是乖乖地给太皇太后行了礼:见过皇祖母。
太皇太后就笑了,面容慈爱,格外的开心:方才还在太上道君为你祈福呢,谁料转眼间,你就来了,不要没规矩的样子,坐到哀家身边来。
朱厚照乖乖地坐在太皇太后身边,太皇太后抚他的背道:长大了呀,几日不见,似又高了一些,难得你来问安,饿了没有?
第一百四十章:太皇太后大怒
对朱厚照,其实太皇太后比张皇后还上心一些!
事实上,太皇太后已有七八个孙儿,不过除了朱厚照,大多不在京里,譬如安陆王的儿子朱厚熜等等。
可相较于太皇太后而言,朱厚照的父亲弘治皇帝,乃是自己在仁寿宫亲自抚养大的,意义完全不同,而朱厚照,更是自小便看着!
在这仁寿宫外头,可能会有人腹诽朱厚照几句,觉得太子殿下有时候不太像样子,可在仁寿宫,这太子殿下的风评却简直堪称是千古好人,谁若是敢说半句不是,大抵是要拖出去喂狗的。
此时,朱厚照难得乖巧地道:并不饿,儿臣是来送手抄道经的。
一听手抄道经,太皇太后便凤颜大悦,笑着道:难得你有孝心啊,没有累坏你罢,你呀,平时只要来问安,哀家也就知足了,何须费这个功夫。
说着,跟随朱厚照而来的刘瑾将手抄的道经转呈给仁寿宫的大太监王艳。
王艳四旬上下,大腹便便的样子,身体发了福,他连忙从抄本从刘瑾手中接了过去。
太皇太后随性地道:来,给哀家看看。
王艳便将抄本敬上,太皇太后接过,如朱厚照对方继藩所说的那样,太皇太后的眼睛有些花,只看到一团模糊的字迹,随即笑了:这是太子亲自抄写的,哀家心里真是高兴,王艳
奴婢在。
太皇太后道:读给哀家听听。
似乎对于太皇太后而言,太子手抄的道经,总是意义不同,倘若就此束之高阁,总是觉得对不住太子的这番心意。
王艳自是能够体会,忙又将手抄本接了过去,于是摇头晃脑的,先读起了道德经。
不过在预备读的时候,他的眼神,显然的恍惚了一下。
这字迹是太子殿下的吗?
不过等他回过神,小心翼翼地看了太子一眼,便见朱厚照朝他龇牙,他打了个寒颤,哪里敢深究下去,便咳嗽一声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乃是道家无上的真经,这一番的念下来,朱厚照虽是听得枯燥无比,可太皇太后却是乐在其中。
太皇太后崇信道学,这是宫中内外都知道的事!
自成化皇帝开始,由于成化皇帝信道,因而这宫中曾养着不少道人,成化皇帝偏好道家,是取其术,更偏好于炼丹和炼药,而太皇太后耳濡目染之下,却也对此深信不疑,只是她更偏于经,认为这些大道真经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
待念完了道德经,接着便开始念经注了,王艳只扫视了一眼经注的抬头,又是一愣。
太皇太后还等着呢,张眸道:念啊。
王艳则又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厚照一眼。
朱厚照心里有点恼火,怎么,你还想拆穿本宫请人抄写不成?
可王艳瞬间,却是额上冷汗淋漓起来,连拿着经注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了。
太皇太后似乎也察觉到了异样,不容置疑地看着他道:念!
王艳脸带惊色,只好期期艾艾地道:夫道者,元x虚无,混沌自然,二仪从之而生,万有资之而形,不可得而为名,强为之名曰道
听到此处,太皇太后也是同样一愣。
果然,她也察觉出了问题,不过她没有做声,可是面色,却极凝重起来。
她沉默着,而王艳则小心翼翼地抬眸看着太皇太后的神色。
继续念下去。太皇太后道。
朱厚照却是一脸狐疑的样子,他又不傻,怎么会感受不到这一下子的不同寻常了呢?
王艳则更加战战兢兢了:故首章之首,宜以道一字句绝,如经中道冲而用之之章,亦是首揭一道字
太皇太后的脸色,便更加沉重了,她身体甚至微微在颤抖。
良久,她闭上眼睛,板着脸道:怎么又不继续念下去了。
奴婢王艳慌忙地跪下,哭丧着脸道:奴婢万死。
太皇太后张眸,死死地看着王艳:这于你何干,你万死什么?
老奴侍奉娘娘二十栽王艳魂不附体,期期艾艾地道:一直陪在娘娘左右读经书,仁寿宫中,网罗了天下的道德经经注,从未听说过此版,这这是歪曲经义,是离经叛道之说,奴婢竟是念出来,污了娘娘的耳,使娘娘损了道心,奴婢有万死之罪,娘娘恕罪。
根本就没有此版的道经经注?
朱厚照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难怪方继藩抄经的时候,到了经注这儿,嫌原先那本经注不好,敢情这经注是他自己写的啊。
其实朱厚照哪里想到,这一本经注乃出自大明最出众的道家学派危大有的手笔,危大有是洪武和文皇帝时期的道人,方继藩既认为危大有既然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么这部《道德真经集义自然早就传世了,不但传世,而且已受天下的推崇,否则,这一版的经注怎么会流传后世呢?
可方继藩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时代的书,和后世是不一样的。
后世之人,但凡是写了一部书,便可以走出版,毕竟出版费不了几个钱,油墨和纸张的成本并不高。即便不能出版,那也会放在网上,自然会有人对其进行传播。
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方继藩偏偏
他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啊,他只认为此书既是在明初时作成,那么理应在明初时开始流传!
哪里知道,这部《道德真经集义,虽是早早作成,却根本没有流传于世,直到明末,因为天下大乱,涌现出了大量的盗墓贼,最终才开始流传出来的。
这就好像《齐论语一样,人们只记得一般版本的论语,而齐论语早在战国时就已编修成书,可因为没有流传,结果到了后世,反而失传了,直到海昏侯墓进行发掘,人们才从海昏侯墓中寻到了《齐论语的踪迹。
太皇太后对道经极为重视。而在这个时代,道经绝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注解的,否则,在人眼里,就是离经叛道了。
尤其是对于太皇太后此等推崇道学之人,更是如此。
仁寿宫里,收藏了各家《道德经的经注有上百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是历代帝王以及道家真人呕心沥血之作。
而这些经注,太皇太后可谓是耳熟能详,王艳跟着太皇太后二十年,也是耳濡目染,只一看这篇《道德真经集义,便晓得此经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不存在的道经,太子殿下怎么抄来的?
何况这没来由的道经,居然敢私自对道德经此等道家经典作注,这是何等的狂妄,简直就是胆大包天啊。
至少他知道,太皇太后是势必要震怒。
果然太皇太后面上露出了极为不悦之色!
在她看来,这是极严重的事,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不只是有人离经叛道,胆大妄为。更可怕的是,太子居然抄来了这么个东西,这么说来,岂不是有人误导了太子吗?这太子被这离经叛道之言所蒙蔽,自己这个作曾祖母的人,怎么不不担心呢?
照儿,这是哪里抄来的?太皇太后绷着脸,厉声喝问。
朱厚照也是ri了狗了,抄本书,也能抄出个事来?
见一向慈爱的曾祖母突都突然翻了脸,他顿时犹豫了,老半天,方才期期艾艾地道:儿臣,儿臣不知道啊随手抄来的
显然,他只想蒙混过关。
可惜,对于太皇太后而言,这件事实在是太严重了,这就如崇信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得知太子居然对四书五经作另类的解读一般,这是何等令人忧虑的事啊,甚至,这样的事,可以将其列为误信奸佞了。
王艳则一脸犹豫,他自然清楚此事的后果,关系重大啊,自己分明看到,这手抄本,虽是刻意临摹了太子殿下的字迹,可明显,却不是太子殿下抄录的,若是没有节外生枝,他当然不敢将此事告知太皇太后,毕竟,他可不敢得罪太子殿下的。
可是现在呢现在却是不同了啊,太皇太后震怒,势必要彻查此事的,只要一查,便知道这并非是太子的笔迹,自己竟还为太子殿下藏着捂着,这不是找死吗?
于是王艳忙道:奴婢奴婢觉得觉得这所抄的经,并非是太子殿下的笔迹。
此言一出,朱厚照的脸瞬间的垮了下来了。
要糟。
不过这种突发状况,他似乎很有经验了,倒没有一下子变得手忙脚乱起来,而是立即做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看着太皇太后。
可太皇太后在这深宫里经历了那么多,又岂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她即便心里头将这曾孙当做宝贝,自然可以对朱厚照让人帮着抄写经书有所体谅,可她无法体谅的却是,这经书,竟是离经叛道,鬼知道这里头是什么妖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