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卫国大军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睡醒的兔子
“这不好说,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两个人我没接触过,不知道他们的性格如何。不过督军,东北的支持反而值得思考。毕竟从地域上来看,东北所出的地理位置距离北京更近,理应对东北的威胁最大。两方的力量压根就不可能变的和谐。难道东北就这么肯定中央政府这次押对宝了?”唐继尧虽然名义上是蔡锷的副手,但是他在新军的威望也很高,甚至不在蔡锷之下。虽然蔡锷在革命初期威震西南,但是后来被袁世凯招到北京,软禁了好几年,等到不顾一切回来的时候,当年自己手下的小营长已经稳稳的坐在云南督军的位置上。让蔡锷欣慰的是,唐继尧并没有忘记当年的情分,在蔡锷回来后,甘愿让出督军之位,支持蔡锷的革命行动。可以说如果没有唐继尧的鼎力支持。蔡锷压根就不可能发动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也就不会有现在如日中天的西南新军。
西南新军成立后,蔡锷作为总司令兼任四川督军,唐继尧担任副司令兼任云南督军。两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才是西南新军强大的基础。新军成立的条件决定了蔡锷不可能拥有冯庸对东北治安军那样的控制力。还好蔡锷本身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西军中很多具体事情都是唐继尧在处理,而唐继尧本人对蔡锷也比较钦佩,这恐怕也是两人能够从始至终配合默契的原因。
“冯庸的想法我也无法把握。不过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不会做无的放矢的事情。但是不管东北对这件事情持有什么态度,对于民国要参与到世界大战的泥潭中我是不支持的。而且还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蔡锷坚定的说道。蔡锷和李俊拜把子的消息在东北被封锁了消息,在西南新军中知道的人更是少,毕竟众人都知道避嫌的道理。从蔡锷的话里可以看出唐继尧是知道的。
“反对?司令!这样不好吧!咱们这么做会不会引起全国势力的围攻?现在舆论可是对中国参战支持的!”唐继尧摇摇头,蔡锷这种做法太冒险了!
“老唐!北洋政府这样突然宣布对德国宣战,肯定是段祺瑞一力促成的。现在中央政府中,黎大总统的权利已经被彻底架空了,冯国璋也背离了大总统,和段祺瑞勾结在了一起。现在的中央政府已经是北洋军方当家了。我怀疑他们这样突然的和德国宣战,是段冯两人和列强国家达成了什么协议,甚至有可能出卖了国家权利!”蔡锷皱着眉头说道。通过护国战争和全国人民的反对,好不容易将搞独裁的袁世凯弄下台,现在又上来一个阳奉阴违的段祺瑞,这样的独裁是蔡锷最看不惯的,也是最不能容忍的。说到底蔡锷只是个合格的军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军人的特点就是干脆,强势。蔡锷也不例外,他能够因为袁世凯称帝而不畏生死的起兵对抗,自然不怕再次起兵推翻段祺瑞。
“司令!我担心咱们这样做会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现在外界已经将咱们西南新军称为民国第三的大军阀,而如果咱们在这件事情上反对政府,北洋政府一定会大肆宣传咱们的军阀本质,鼓动各方势力抵制咱们,这对新军的发展大为不利。这点希望司令你好好考虑考虑。”蔡锷军事能力强悍,但是政治方面的眼光就一般了。唐继尧军事方面能力一般,政治方面的能力也是凑活,他能够坐稳云南督军的位置更多的是依赖当年蔡锷打下的老底子。但是他能力不行不代表眼光不好。唐继尧看事情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能够看到新军按照蔡锷的方式会遭受到怎样的困境。
“老唐,不能因为前面是困境就退缩。革命的道路本就充满了荆棘!必须流血牺牲才能实现。世界上哪有不流血的革命。现在已经是民国了。不管外界怎么说,咱们不是军阀,咱们新军必须保证革命果实的传承,绝对不容许国家再次出现独裁者!”蔡锷无比坚定的说道。
唐继尧点点头,虽然心中对蔡锷的坚持不置可否,但他却选择了支持蔡锷,因为他明白,自己在新军中威望虽然不小,但却无法和蔡锷这样的名将相比,新军因为有蔡锷这样的名将才会焕发出如此惊人的凝聚力。而他自己的却缺乏这种魅力。他无法想象没有了蔡锷的新军会变成什么样。
统一了内部思想,蔡锷迅速发表强势声明,明确反对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声称这是某些野心份子的阴谋,是对中华和平的践踏!
消息传到东北,冯庸叹了口气。蔡锷还是那个蔡锷,并没有因为成立了新军,成为实际上的西南王而有任何的改变,这样一心为国的蔡锷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但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势力来说,蔡锷这样的首领又是不合格的。因为蔡锷的行为是军人的思想,而不是政治家的思想,军人勇猛刚毅,但是政治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领域。在后世有一种说法: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蔡锷赤裸的喊出反对中央政府的决定,就差没有直接反对哪个人了。新军的强势的反应使的国内的舆论吵成一片,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支持蔡锷的,毕竟中华经历的几十年的战乱,国力贫弱,是不适合再参与到大战中。但是相比于这些支持蔡锷的,支持北洋政府的人更多。虽然中华几十年来逾战逾败,但是政府的行为却是向民众表现出一种积极奋进的态度。而且谁又能保证中华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几十年的失败让中华民族面对战争的心态是复杂的,既渴望胜利,又害怕再次失败。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心态,一战中国成为战胜国才会对中国民族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也就在希望破灭后爆发出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另一个时空最辉煌的篇章。
(未完待续)





卫国大军阀 第二百五十三章 形式急转直下
蔡锷赤裸裸的发对北洋政府的政策,甚至可以说是明确反对北洋政府现在的当权派。这就使得蔡锷在舆论方面处于下风。全国舆论在谴责蔡锷的同时,将目光看向北洋政府。现在的西南新军和北洋就像是两个知名的剑客,我出了一招,等着你来应对。
关于北洋政府可能出现的反应,报纸上也是众说纷纭。各方的势力也在紧密关注。而且对于新军的反应,最难做的反而是和西南接壤的地方小军阀。他们处在北洋和西南新军中间,本来还能起到缓冲双方矛盾的作用,但是一旦双方撕破脸,这些小军阀又会首当其冲。毕竟在交战区除了盟友就是敌人,那些地方小军阀大都是些地头蛇,作为盟友实力不够,放任不管又十分碍眼。所以在北洋政府和西南关系紧张起来之后,这几个省小军阀立马发动全部的关系,想要寻求庇护。可惜,目前的中国,有调节能力的只有东北,偏偏东北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京!总统府!
“大总统,这是总理让人送来的布告!”伍廷芳将来自总理府的布告送到黎元洪的手中。
黎元洪脸色很差,尤其是伍廷芳从东北回来后,黎大总统的了脸色更是一天差过一天。
“念吧!又是什么事?”黎元洪的声音有些沙哑,再也没有原来的那种意气风发之气。整个人在一个月内仿佛衰老了十几岁!
伍廷芳打开手中的布告,脸色一变,小心的看了黎元洪一眼,说道:“大总统,总理要求您以大总统的身份签署这份布告,罢免蔡锷的一切职务,宣布其为中华叛逆,号召各方势力共同讨伐他!”
“什么!”黎元洪吃惊的站起来,“你确定是西南新军?”黎元洪有些激动的说道。
“不错!是西南新军!大总统,事情果然如同你预料的那样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伍廷芳脸色也不好看。黎元洪失势后,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们这些总统心腹自然受到全面的打压。段祺瑞对黎元洪的监视极为严格,严格限制了总统府对外消息的传播,但却没有限制外界的消息传入总统府。毕竟总统府还是民国名义上的最高机构。黎元洪在市区权势之后也算比较听话,尤其在总统府代表民国政府发布对德宣战公告之后,段祺瑞忙于因对国内的反应,对他的监视也送了一些,全国各方势力的反应黎元洪也大体清楚。东北的顺从出乎他的预料,西南的刚硬也同样出乎他的预料。但是无论各方是个什么反应,黎元洪从来没想到中华会因为这次对德宣战而引发大规模的内战。毕竟中华对德宣战更多的只是个名分,真正参与到西方战争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英法等交战国看重的是中国充足的劳动力而不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虽然那名义上中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实际上中国只是为英法等国做点后勤,同时摇旗呐喊的小角色。如果看明白这一点,国内的势力压根就不会太过较真。
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未虑胜先虑败,和德国宣战虽然有很大的可能不会将中国卷入战争中,但是如果德国一方成为胜利者呢?他们会放过摇旗呐喊的中国吗?以目前中国名义上统一的形式,绝不可能是德国等世界强国的对手!虽然英法等国的优势很大,随着英国外交的胜利,优势还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占据优势不一定代表能够取得战胜的胜利,中国历史上无数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不只是和国力有关系。还和军队的训练,准备,统帅的能力等等因素有关系。
就像现在的西南新军,虽然军队扩编很快,但是百战老兵却只有万人左右,剩下的十几万人都是新兵。但是因为有了名将蔡锷的统领,西南才会成为中华顶尖的大势力。这就是名将的影响。
“这个布告我不能签署!”黎元洪坚定的摇摇头。他之所以能够继承袁世凯留下的大总统的位置,除了临时约法的规定的之外,可以说是蔡锷率领的护国战争的结果。虽然蔡锷未必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黎元洪却是记在心里。但是等到蔡锷在西南崛起的时候,黎元洪已经成为北洋直系军阀的代言人,双方之间没有了合作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黎元洪在面临大危机的时候,选择了距离较近的东北而不是西南的原因。
黎元洪清楚,如果自己签订这个布告,虽然不会对新军的实力产生影响,但是在舆论方面新军却会处于绝对的下风!失去权利后的黎元洪想了很多,这些年为了爬上这个位置他做了多少龌龊事?原本还能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安慰自己,但是在他爬上了这个位置,反而被人撤去了根基。成为别人利用的棋子。黎元洪清楚段祺瑞为什么不将他赶下台。第一是段祺瑞在民国的威望远远不如自己,毕竟自己头上还顶着一个革命首功之臣的称号。没有绝对的把握段祺瑞是不会对他动手的。第二就是现在天下不太平,东北和西南都成为让其重视的大势力,如果这个时候将自己赶下台,东北的反应或未可知,但是西南肯定会再次起兵。蔡锷嫉恶如仇的性格实在不适合作为一方统领。第三点就是利用自己对德国宣战,以换取英日等国的资金援助。不管是在满清后期还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民国政府的财政都极为拮据的,列强加注在中华头上的枷锁并没有因为民国的成立而有所松动,反而因为东方恶邻的崛起而锁的更紧了。政府看似强大,但无论是财政还是军队建设都非常滞后,再加上袁世凯称帝,国内一片混乱,更是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袁世凯上台之后,北洋体系也渐渐散发出迟暮之气。虽然北洋还是那个北洋,但却早已没有指战天下的雄心壮志了。北洋统领段祺瑞和冯国璋迫切需要国外的援助资金更换军备,提高北洋的战斗力。毕竟东北和西南已经给了他们沉重的压力。
“大总统!”伍廷芳满脸纠结的喊了一句。
“退回去!就算本大总统被赶下台也不会签署这份布告的!”段祺瑞脸色涨红的说道。
伍廷芳叹了口气,悄悄退了出去,只留下不断喘息的黎元洪。
“段祺瑞,你够狠!想要让我背黑锅,哪有这么容易!东北,冯庸,希望你能成为曹操!”黎元洪将自己隐藏在黑暗中。脸上的神情扭曲的不成样子。
被黎元洪拒绝的布告返回到总理府段祺瑞的手中,段祺瑞不屑的说了句:“不识抬举!”
然后转头命令新闻部按照原定程序发表,当然是以大总统的名义,在段祺瑞的心中,黎元洪已经被他废了,如果这样的废物不加以利用就浪费资源了。至于黎元洪的态度,段总理压根就不在乎。如果不是想要留着黎元洪为他背黑锅,他绝对不会容忍其在大总统位置上呆着。虽然段祺瑞认为世界大战英法获胜的概率高达九成,但是在战争没有结束前,谁都不能保证结果。毕竟战争是最具有偶然性的东西。如果一旦中国成为战败国,发布命令的黎元洪就是最好的替罪羊。如果最终胜利了,将他搞下台也不是个难事,毕竟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大总统只是个虚名。
随着这篇署名大总统的布告发布,全国一片哗然,北洋这个庞然大物再次疯狂运转起来。湖北,湖南两省的北洋军频频调动起来。同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也接到了段祺瑞的密令,要求其整顿守军,防备东北的军队从甘宁地区发动攻击。
虽然在关于对德国宣战的事情,东北和西南意见并不一致,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冯庸肯定明白,如果冯庸不想将来独自对抗北洋的话,他肯定会选择支持新南新军。
现在北洋内部的两个派遣结盟了,整个北洋能够调动的力量堪称恐怖。在湖北湖南两个省区的北洋军总兵力达到了近二十万人,后续的援兵和军需物资还在源源不断的向着两湖运输运输。也许是为了方便指挥,也许是害怕自己的力量被吞并。北洋军兵分两路,湖北是以皖系力量为主,总指挥更是和东北治安军有过交集的皖系大佬徐树铮。湖南则是以直系军阀为主。正副指挥也是后世名人。指挥官曹锟,副指挥吴佩孚。一开始北洋就表现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蔡锷也针锋相对,将后方的所有兵力尽数抽调到两湖前线,虽然新军规模也达到了十几万人,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看起来在前线处于下风。但是风流将军的威名还是给了众人更多的期待。
战争阴云笼罩两湖,双方几十万大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未完待续)




卫国大军阀 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作霖的苦恼
民国政府对西南开战早有准备,整个大军调动不见丝毫慌乱。在段祺瑞始和日本人接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凭借强大的军队横扫天下,彻底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新民国。不过当时他心中最大的敌人是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势力。但是全国形式的发展太过惊人,东北的崛起,西南的崛起。使的最终段祺瑞改变了初衷,选择和冯国璋联合,打压东北和西南。
随着英日等国贷款转为美国的军火武器的订单,段祺瑞和冯国璋变的前所未有的自信。北洋作为统治中国的最大军阀,军队总数大约在八十万左右,其中能够被冯国璋和段祺瑞调动的也有近七十万人。剩下的都是从北洋分出去的各省督军的私军,规模不等,而且需要仰仗北洋鼻息才能生存。如果北洋真的发生大战,各省督军也能抽调出一部分力量。
直系和皖系差不多有一半力量集中在两湖地区,这次集中二十万人进攻西南绝对算是大手笔。北洋这个体系虽然开始散发出迟暮之气,但却并不代表北洋军的战斗力不行了。在这个时期,虽有有很多驻守地方的北洋军被地方的繁华腐朽,但是始终压在两湖前线的北洋军还是非常精锐的。在加上北洋占据中央政府的大义,能够调动的资源庞大,甚至可以光明正大的向外国银行借款订购军火。同时当年洋务运动的工业成果也大都控制在北洋的手中,虽然技术并不先进,但是却也能够解决一部分军火供应问题。相比于西南新军来说,北洋算是拥有了一定的军工基础。战争潜力自然更大一些。而且从控制的人口来说,北洋有两亿多人口,而西南只有一亿多,双方战争潜力相差很大。再加上西南地处内陆,唯一联系世界的交通大动脉长江下游还被民国的海军封锁了,军需物资和其他物资很难运送到西南地区。虽然西南占据了半个广西,但却并不靠海,广西的海岸线完全控制在广东督军陆荣廷的手中。而陆荣廷因为不满蔡锷强力控制新军的做法,始终和新军不太对付,在北洋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帮助西南的可能性不大。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西南都不占优势。
不过东北通电改变了这一现状。
东北少帅冯庸以东北治安军司令的身份呼吁两方停止战争,希望双方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纷争,如果政府一意孤行,进攻西南,东北不介意全力支持西南新军。
随着东北的强硬表态,中原腹地的北洋军也频繁调动起来,山海关地区北洋的军力从三万增加到十万人。而且热河,绥远的北洋部队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察哈尔南部,北洋军皖系大佬靳云鹏出任北洋北方联军统领,强势要求盘踞在察哈尔的奉系势力张作霖部接受自己的统领。
张作霖接到靳云鹏的电报,陷入两难之中。张作霖自从被冯庸挤出东北之后,凭借手中不弱的兵力,逐渐控制了察哈尔大部,现在除了察哈尔南部还有少部分地区控制在北洋军亲近的督军手里,整个察哈尔省可以说已经姓张了。察哈尔人口不多,但是张作霖却是招募了七八万大军。虽然说有些穷兵黩武,但却也没办法,毕竟他的周围都是强大的势力。张作霖的军队虽然和东北治安军同称北洋军奉系,但是自从东北治安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后,东北治安军就已经不再自称北洋了。东北可以这么做,因为他有那个实力。但是他张作霖却不同,要不是有北洋军奉系这个大牌在,恐怕他压根就不可能在察哈尔站稳脚。毕竟察哈尔已经是京畿外围了,距离北京实在是太近了。如果不是北洋的势力,修养坐稳督军之位。
东北发出通电之后,段祺瑞第一时间给张作霖发来电报。虽然没有明着称东北为叛逆,但是电报里的意思却是希望张作霖能够看到北洋所蕴含的实力,做出正确的选择。跟着政府走,协助皖系北方军统领靳云鹏共同对抗东三省。甚至段祺瑞还做出许诺,如果北洋覆灭了东北势力,政府支持张作霖出任东三省巡阅使。
张作霖接到段祺瑞的电报,整个人都懵了。和东北为难?如果是刚出东北的时候他还有过这种想法,但是现在,他早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而且承认他那个女婿不是常人,一年多的时间就将整个东三省经营的固若金汤,人口更是奇迹般的翻了一番,后来更是吞并蒙古草原,更是以极小的代价借势拿下甘宁地区,将势力触手伸到西北地区。从这一点来看,冯庸的眼光魄力都不是他张作霖能够相比的。
要说冯庸也算是张作霖看着长大的,还和他的儿子张学良取了同一个表字。小时候的张学良和冯庸更是经常腻在一块儿,但那个时候冯庸的表现只是一般,远远不如胆大心细的张学良出色,这曾经是张作霖最自豪的地方。
谁知道风云突变,当年表现一般的小家伙如同换了个人似的,眼光,心计都堪称恐怖,短短的半年的时间,势力让人眼花缭乱的膨胀。现在更是引起庞然大物般的北洋都重视的对手。张作霖的内心变的极为复杂。以他的眼光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段祺瑞的想法,这是逼他表态。虽然他是冯庸的老丈人,但是只要他一天还是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那就一天不能将他和冯庸归为一体。现在两方庞大势力的碰撞肯定会打的天崩地裂。察哈尔地区就会成为交战区。作为察哈尔地头蛇的奉军压根就不可能独善其身。
如果张作霖选择北洋政府,虽然短时间他的实力不会被整编,但是受到限制是肯定的,毕竟他的势力是从东北出来,和东北治安军同源,谁知道他的部队中有多少东北治安军的秘密力量。而且一但他加入北洋军,察哈尔成为东北对峙的最前沿,他的奉军也会成为进攻东北的急先锋。给北洋政府做炮灰的事情张作霖是绝对不愿意的。如果张作霖加入东北,了解东北治安军体系的张作霖知道,自己的兵权肯定会被冯庸剥夺的一干二净。始终将东北当做对手的张作霖可是对东北的体系了解极深。冯庸这个人无论做事还是用人都极有魄力。但是他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极严格,不说那无孔不入的政委制度,就算是东北治安军的个人崇拜也很严重,虽然这个时候的军阀为了加强对部队的控制权,很多时候都需要将指挥官神化。就连张作霖控制奉军也是让他张大帅的威名深入到每一个奉军将士的心中。但是张作霖可以保证,就算是北洋军阀的始祖袁世凯,对部队思想控制程度也没有东北严苛。
这种对部队近乎绝对控制的手段,使的冯庸对派遣外出作战的大将极为信任。因为就算大将又异心,但是下边的士兵却没有一个会听他的。这样的部队就算放出去再多的权利也能一句话收回来。这就使得外放的大将能够精心琢磨军事,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心思。根据张作霖的情报了解,对于外出作战的将领,冯庸只有战略要求,对于居官怎么指挥战斗冯庸从来不会插手。这样的统帅可以说是将领的幸福。
“辅枕,现在又到了抉择的时候,当年抉择咱们站错队了,结果被冯庸生生的挤出了东北,现在咱们面临的形式更加凶险,在想要保持独立太难了。现在察哈尔那方是北洋军主力,绥远和热河也有了北洋大将坐镇,后方又是东北治安军的东三省本土和蒙古大草原。无论那方都不是现在的奉军能够招惹的。
“大帅!属下不敢乱言。不过相比于不熟悉的北洋政府,属下认为还是东北更加可靠一些!”张作相说道。他知道东北治安军,虽然打败日本人有些夸张,但是能够在和日本皇军对峙的情况下全身而退,并让日本政府忌惮,这就已经证明了东北的实力。但是反观北洋政府,面对日本的压迫只是一味的妥协。现在对德国宣战了,日本霸占的中国青岛都没勇气收回。这样的窝囊势力就算实力再强又能成什么事。而且东北吞并了甘宁地区,手下控制的人口恐怕不下五千万了。这样的人口经营好了能够产生多少兵员?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察哈尔就能养活十万大军,更别说五千万了。如果冯庸真的穷兵黩武,甚至可以招募百万大军。东北不缺粮,又有自己的军工企业。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军械武器自给自足,但是却也不北洋北洋那样拥有全国政权,武器弹药却基本靠进口。
1...11011111211311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