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全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
自责之心的后遗症
我发现,那些心中缺乏平和之心的人,往往都是自责过重的人。其实,只要他们存有宽恕之心,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事实上,这种类型的人多半认为自己应当受到惩罚,因此对于任何事均抱持不安感。存有这种心里,经常很难寻求平和之心,于是,如何从罪恶感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便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
曾有位医生写信告诉我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根据他的实验经验与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是因为本身罪恶感作祟所引起的。此外,这些患者常会在无意识中凭着过量消耗体力的疲劳活动来试图弥补自己的罪恶感。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种后果,那就是病患者所遭遇到的挫败及打击,其主要原因反而不在于旧时的罪恶感,而多半在于后来非正常性的疲劳因素。同时这位医生强调,假如这种类型的病患者能够极力排除本身的罪恶感心态,将可避免变相的自我疲劳,或将遇挫的程度减至最低。
其实,真正的节俭并非吝啬,而是经济的、有效率的节省用度,并非一毛不拨;是用度适当,该省的省,不该省的再多也要用,不管是金钱或物质。
不要过度节俭
作家约瑟·比林斯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他说:“有些节俭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忍着痛苦而节衣缩食就是一个例子。”
我知道有个有钱人,他吝啬到成了金钱的奴隶。他老是为了节省10美分而浪费大好光阴,他常把半页未曾写过字的信纸撕下来作为稿纸。他这种浪费宝贵时间而节省细小东西的做法,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他甚至把这种吝啬精神带到公司经营中。他对雇员们说,包扎时无论如何都要节约一些绳索,并把这一条作为公司的明文规定贴在墙上。哪怕因为这一条规定而浪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一绳一索的价值,他也在所不惜。像这一类的节省,实在不可取。
其实,真正的节俭并非吝啬,而是经济的、有效率的节省用度,并非一毛不拨;是用度适当,该省的省,不该省的再多也要用,不管是金钱或物质。
善于节俭的人与不善节俭的人是有区别的。那些不善节俭的人常常为节省1美分的东西而费去价值1美元的光阴。我从来没有见过斤斤计较于一分一厘的人取得重大成功的。真正的成功是靠理智的头脑、合理地处事取得的。
从广义上讲,节俭包含了深谋远虑和权衡利弊的因素。最聪明的节省,有时反而需要奢侈的消费,比如做大生意使用的交际费,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大度的用法,是一种前期的投资。
事实上,慷慨大度经常有助于我们实现雄心,多方面收益,促使我们在社会阶梯中稳步上升,这远比把金钱存入银行取得的价值更大。因此,欲成大业者,就应该做到深谋远虑,切勿因吝啬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使机遇与自己擦肩而过。
节俭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若行之过度,反而会成为绊脚的石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商人吝啬得不肯多花资金来经营,农夫吝啬得不肯在地里多播种,都是有害无益的。俗话说:“种得少,收成也不会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年轻的生意人,因为过度吝啬导致了他的生意失败。他的每一套衣服和每一条领带,非到破旧不堪不肯抛弃;他从没请自己的客户吃过一顿饭;在旅行时即便与熟悉的客户偶然相遇,也从不替客户付一次旅费。于是,他落得个吝啬鬼的名声,后来竟没有一个人再与他做交易。而他却懵然不知,使他蒙受极大损失的就是他过度节省的习惯。
还有一些人为了要节省些小钱,竟不惜以健康为代价。要想在职业上获得成功,必须防止不正确的节省。不论怎样贫穷,你可以在别的地方讲节省,但却不可在食物上节省,因为食物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成功的保证。
过分不当的节省常常会消耗人的体力和精力,剥夺人的健康。许多人身体患着疾病,但为了节省金钱竟不去求医。这种节省的后果是,不但身体遭受痛苦,而且因为身体虚弱,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投注事业,最终庸碌一生。
凡是足以阻碍我们生命前进的,不论是疾病还是其他障碍物,我们都应不惜一切代价去诊治、铲除,这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记住:过度的节俭毫无好处,只会害了我们自己。
请记住萧伯纳说的话:“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有余暇去顾虑自己过得是否幸福。”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j德尔·休斯
1943年,我住进了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一家军队医院。我当时摔断了3根肋骨,肺部被刺穿。事情发生在海军陆战队登陆夏威夷岛的演习时,我正准备由登陆艇跳下沙滩,一个大浪打来,登陆艇倾斜,把我摔落在海滩上,我跌下去时,感到断了的肋骨刺入我的右肺。我在医院住了3个月后,遭受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打击。医生宣告我的病情毫无进展。经过多次慎重的思考之后,我发现我之所以好不起来是因为我太担心了。我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活跃。躺在医院的这3个月,我一天24小时平躺着,什么都不能干,只有胡思乱想。我想得越多,就越担心,担心我是否能恢复过去的日子,我更担心是否终生瘫痪,我还能不能结婚、过正常的生活。
我请医生把我调到隔壁病房,那个病房号称“乡村俱乐部”,因为病人几乎没有不能做的事。在“乡村俱乐部”中,我开始对桥牌感兴趣,我花了6个星期学会这种游戏,跟同房病人玩桥牌,研读桥牌书籍。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打桥牌。
我还对油画发生了兴趣。我每天下午3点到5点跟一位老师学画。我的画好到你一看就知道我画的是什么。我也练习雕肥皂与木雕,并从研究此类书籍中得到极大的乐趣。我保持忙碌,使自己没有闲暇去烦心我的病情。我甚至还拨出时间阅读红十字会送我的心理学书籍。到了第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来向我道贺,说我已有“惊人的进步”。这绝对是我这一生中所听到的最美妙语言,我开心得想大叫。
我在此想说明的一点是:当我无所事事成天躺在床上,一心只担忧自己的未来时,却毫无进展。我的忧虑像一支不断注射进身体的毒药,连断了的肋骨也无法愈合。但是,一旦我不再注意自己,而开始打桥牌、画油画、刻木雕时,医生才宣告我有了“惊人的进步”。我现在过着正常而健康的生活,我的肺与常人无异。
请记住萧伯纳说的话:“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有余暇去顾虑自己过得是否幸福。”
人性的弱点全集 第九章人性的光辉(一)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作者分四个部分叙述了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经历的平民总统林肯从一个饱经苦难的农村孩子,奋斗成为美国总统;从忍辱负重的自我生存,到解放350万黑奴的光辉经历。林肯不凡的人生激励着千百万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使一个神情忧郁、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平民总统形象跃然纸上。
从林肯总统的传奇事迹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低微,只要努力,都可以拥有非凡的人生。
这本书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使他们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充实而美好的人生。第1早年时期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没有接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但有谁能算作他的老师呢?尽管他的求学过程时断时续,历尽坎坷,但依然无法阻止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用之才,即使在大学毕业生面前,他也毫不逊色。是对知识的热望和渴求引领他登上了人生的顶峰。他自身的很多潜在特点就是从那位修养良好的弗吉尼亚外祖父那里承继的。
他厌恶那种过分劳碌和单调无味的生活,而那种渴望要得到声望以及和其他社会人士交际的欲望,促使他想要得到一份工作,能使他见到人们并吸收一些听众,并让他们对他的故事拍手喝彩。技术上的长进,邻里间的信任,更使得林肯在工作中自强不息。
他向年轻一代听众指出:“不管什么时候,听任一小撮歹徒滋事生非,听任他们烧毁教堂,抢劫仓库,破坏印刷机,枪杀编辑,随心所欲地吊死或烧死他们所讨厌的人,听任他们逍遥法外,那我就可以断言,这个政府必定短命。”他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卫革命先驱者用生命所赢得的权利,不让这一权利受到侵犯。
林肯去世前不久曾对一个好友承认,在伊利诺斯的农场虽然只是一个打着赤脚的农夫,但他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连白宫的生活也是无法与这相比的。
我现在是世界上活着的最不幸的人。假如将我所感受的平均分给全人类,那么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张笑脸……要我保持现状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我不是选择死亡,就是要把自己的精神控制好。
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且逐渐挽回了自己的名誉,而原来那些粗鄙下流的人身攻击也已不复存在了。她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做了传教士,而她的外孙也就是她的私生女儿所生的儿子——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身世之谜
在哈诺德斯堡,也就是以前的佛特哈诺德,有个叫安·迈克金蒂的女人。据史书记载,是她和丈夫最先把肥猪、鸭子和纺车带到了肯塔基州,并且她还是第一位在这片充满血腥的蛮荒之地制造黄油的女子。不过,最值得称颂的是她有利地带动了当地的纺织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神秘的印第安乡间,棉花不但无法种植,而且还购买不到,再加上森林中恶狼猖撅、绵羊惨遭屠戮,所以,要想找到能制作服装的原材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安·迈克金蒂想出了用纺线的方法把荨麻纤维和野牛毛纺到一起,从而制成了“迈克金蒂布料”,而那两种材料货源充足,其价格也十分便宜。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项巨大的发现。方圆一百多里的家庭主妇们都纷纷来到她家向她学习这项新工艺。这里成了女人们的汇集所,她们边纺线织布边拉家常,除了聊聊荨麻纤维和野牛毛,话题很自然地就堕入到飞短流长之中。很快,这里便成了大家公认的各种丑闻的信息传递所。
在当时,通奸乱伦是可被指控的罪行,要是有了私生子可就是轻度犯罪。不用说,揭发那些女孩子的过错和隐私,并使之诉诸公堂之上,似乎成了她的天职,也似乎只有这样,她那日渐萎缩的灵魂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在佛特哈诺德地方法庭的记录中,不断有那些不幸的少女被指控犯有通奸乱伦罪名,而且多数案件都来源于“安·迈克金蒂的信息传递所”。1783年春天,佛特哈诺德地方法庭审理了十八个案件,以通奸案最多,占到了总案件的二分之一。
1789年的11月24日,大陪审团对一项指控做了如下裁决:露西·汉克斯犯有通奸罪。
其实,露西并不是初犯,早在弗吉尼亚州,她就已经出过轨。旧时的记录很简单,只是罗列了几项事实而已。不过,只要把这几项事实和其他搜集到的线索相联系,还是能够勾画出故事的轮廓:
露西的家庭并不富裕,她从小在弗吉尼亚的拉帕汉诺克和波托马克两河之间的狭长内陆长大。在这片狭长地带居住着华盛顿家族、利家族、卡特家族、冯特罗伊家族以及许多体面讲究的家庭。但无论是贵族家庭还是像汉克斯一家这种近乎文盲的贫寒人家,都要上教堂做弥撒。
1781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露西·汉克斯早早地来到教堂做弥撒。然而这一天绝对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拉裴德将军作为华盛顿将军的贵宾也来了,他的到来引得众人纷纷伸长了脖子,一睹这位鼎鼎大名的法国人的风采。就在一个多月前,是他帮助华盛顿将军在约克敦俘获了康华里大人的军队,从此,他的名字也被更多的美国人所熟知。
这天上午,当最后一遍唱诗和赐福祷告完毕后,这两位战功卓著的英雄便和早已排成一列长队的居民一一握手致意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拉裴德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外,对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有一个习惯,当所接见的异性对他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他总会上前去献上一吻以示赞赏。在这个特殊的上午,他站在基督教堂门前一共吻了七名少女。他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简直比教会院长高声诵读的路迦福音第三节教义产生的反响还要强烈。而露西便也是这七名幸运女孩当中的一位。当时的拉斐德怎能想到,就是这一吻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改写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
在这个上午的宗教集会人群中间有一名单身的种植园主。一直以来,他对汉克斯一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知道那是一个文盲、贫困的底层家庭而已。然而,当拉裴德亲吻露西·汉克斯时,他感觉拉斐德所付出的热情要比给予其他姑娘的多那么一点点,这或许是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吧。
这位单身贵族抬眼望着拉斐德,心中不由地想:此人不仅在军事上能运筹帷幄,而且对漂亮女人也独具慧眼。他自己对露西·汉克斯也动了非分之念,而且他明白,世界上出了名的美女有的不也像露西一样出身寒卑吗?比如汉密尔顿夫人,不过是个裁缝的私生女,而杜巴里本人连字都不认识一个,后来却成了路易十五的情妇。如此看来,她们还不如露西呢。他一想到这些,心中顿时开朗了许多,同时,他的欲念也更加强烈了。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始终闪来闪去,两天后,他骑马赶到汉克斯一家居住的破旧的村落,雇用露西在种植园的一间屋子里干一些杂活。实际上,他的奴仆已经够多了,无需再多添人手,但他还是要雇用露西,只让她干些轻体力活,并且不许她与其他奴隶有任何往来。
当时,弗吉尼亚的富裕家庭都要把儿子送到英格兰去读书,这早已形成了一种传统。露西的雇主到牛津学习过,并且带回来一些书作为私人收藏。一天,他来到图书室,发现露西正坐在那里,一手拿着擦灰尘的抹布正神情专注地看着史书中的插图。这种举动发生在一个奴仆身上不得不让人觉得惊讶。不过,他没有说什么,而只是将门轻轻地关上,然后坐到露西身边把插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念给她听,当露西听不懂时,他会耐心讲解一番。
她听得极其认真,令单身贵族惊奇的是,露西竟说出了要读书学习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下层女仆竟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足以让今天的人亦感汗颜!而当时的弗吉尼亚,根本没有免费的学校,多数的男人们甚至在与人签约时连名字都写不好;而妇女在转售土地的时候,也只能用标记或符号代替了。
然而,这个出身卑寒的下层女仆却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要不是经历了一场社会革命,那么她的这个想法又会给她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这真让人觉得害怕。但是,这个想法却使她的雇主感到振奋,也随即成为了她的私人教师。就在当日晚饭过后,他把露西叫到图书室教她学习二十六个字母。随后的几个晚上,又亲自教导她书写单词。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教学效果极佳,露西现存于世的手迹就是最好的例证。她那大胆狂放的笔迹把其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风貌彰显得淋漓尽致。在她的行文当中不仅运用了“嘉许”这个词汇,而且拼写完全正确。在当时,恐怕连讲求书写规范的乔治·华盛顿也未必能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吧。
每至深夜时分,阅读和拼写练习课结束了,露西和她的私人教师便并肩坐在图书室里,静静地看着火炉里那跳动的火苗;眺望挂在森林上空的那轮明月。他们彼此欣赏着、诉说着、倾听着……
她已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相信他是可以依靠的。几个星期以来,她茶不思,饭不想,比以前憔悴了许多,最后在爱情欲火的驱使下,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在这期间,他也曾想过要娶她为妻,但这种念头又很快消失了。一想到家庭、朋友、社会地位以及婚礼上尴尬的场面等等诸多因素,他就犹豫了,退缩了,再加上他已有了厌倦心理,最终,他给了露西一些钱让她回家去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她是人们讥讽的对象,她的不检点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终于,在一个礼拜天,她一时冲动竟不顾脸面地把婴儿抱到了教堂。这是教堂会众所不能忍受的,“快把这个荡妇赶出去!”一个虔诚的女信徒站在集会大厅里这样大声疾呼着。
露西的父亲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女儿遭受这样的侮辱,于是,汉克斯一家把那些可怜的家当装进马车穿过荒原,沿着坎伯兰河来到肯塔基州的佛特哈诺德定居下来。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当有人问起小孩的生身父亲时,只要编个瞎话就能搪塞过去。
但是,即使是在这里,美丽的露西也依然是男人们献殷勤和追逐的目标。她再次堕入了情网。这回她的“丑事”被别人发现了,并且捅了出去,传到了安·迈克金蒂那里,很快就成了路人皆知的丑闻。结果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样,她被陪审团指控犯有通奸罪。但是,治安官知道露西不是那种无视法律威严的女人,所以,他把传票放进抽屉里,然后背起猎枪走出了办公室。
这大约是11月间的事情,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此案再度提起。一个女人在地方法院的会议上,把那些流言蜚语和恶语中伤转述了一遍,而且要求把那贱妇拖到公堂上来回答所有的控罪。因此,法院发出了第二张传票。露西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他把传票撕得粉碎,用力地扔到送票人的脸上。5月份,法院再次开庭。幸亏本故事的关键人物也一同来到了庭审现场,否则露西就要被强制出庭了。
此人名叫亨利·斯拜罗,他骑马来到小镇上,把马匹拴在露西住的小茅屋的门口,然后走进屋里。
“露西,”也许他是这样说的,“我才不管那些长舌妇怎么议论你,我深爱着你,我要娶你为妻。”
他是在向露西求婚,然而,露西不想就这样草草结婚。如果她答应了,那镇上的人会谣传斯拜罗是迫于压力才娶她的。
“亨利,我们再等一年吧,”她坚持自己的主张,并用深情的目光看着亨利,然后说道:“让我们再等一年吧,这期间,我想证明给大家看,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到时候,如果你还想娶我为妻,那你就再来,我在这里等着你。”
1790年4月26日,也就是几乎在经过了一年之后,亨利·斯拜罗和露西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结婚了。这场风波总算过去了。
但是安·迈克金蒂之流仍然不肯善罢甘休,不住地摇头叹息,说这次婚姻绝对长不了,露西还会做出出格的事来。亨利·斯拜罗听到了这类闲言碎语,他不想让露西再受伤害,于是,建议俩人再往西部迁移,找个街坊四邻友善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但是,她没有选择这种逃避的方式。她说:“我又不是坏人,为什么要逃跑!”他们勇敢地留了下来,继续在佛特哈诺德生活。
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且逐渐挽回了自己的名誉,而原来那些粗鄙下流的人身攻击也已不复存在了。她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做了传教士,而她的外孙也就是她的私生女儿所生的儿子——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我提及此事的目的,是想要人们对林肯的先祖有更多的了解。他自身的很多潜在特点就是从那位修养良好的弗吉尼亚外祖父那里承继的。
威廉姆·赫尔顿是林肯做律师时的合作伙伴,两人合作了21年,可想而知,他对林肯的了解或许比别人更多一些。更为幸运的是,他所写的林肯传记共三卷于1888年问世了。这是在大量的有关林肯的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以下是我从第一卷节选的一些内容:
谈起他的祖先及其渊源,在我的印象里林肯就此话题只说过一次。那是在1850年,我们俩共乘一辆马车,赶往伊利诺斯州的蒙纳德县地方法庭。我们起诉的案子在审理中败诉的几率微乎其微。途中我俩的话题转到了遗传特性方面,他第一次向我谈起了他的母亲,他讲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林肯本人在哪些方面有所继承。除此以外,他还提及母亲是露西·汉克斯和那受过良好教育的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私生女。
在探讨遗传问题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私生孩子通常比婚生孩子表现得更加顽强和聪颖。”就他的家事而言,他相信自己身上那些优良品质多数来自于那位见多识广却不知其名的弗吉尼亚人。揭开家底无疑是刺痛伤疤,尤其是回顾自己的母亲。随着马车一路颠簸,他无限惆怅地补充说道,“愿上帝保佑妈妈的在天之灵!我所做过的一切还有将要去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报答我的母亲。”说完,他开始沉默,我也不再问什么,我俩的思想交流也至此结束了。他独自沉浸在对家事的痛苦回味当中。那种凝重的气氛使我不敢再多说话,此次经历和他那充满悲凉的语调令我永远都无法忘怀。
1809年2月12日天刚亮的时候,助产婆为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懂事的孩子
林肯的妈妈南希·汉克斯是由她的姨妈和舅舅带大的,估计她没有上过学。大家都知道她不会写字,所以,契约上的签名她也和其他女人一样只能用符号代替。
她居住在树林深处,周围没有朋友。当她长到22岁时,嫁给了肯塔基州一个下层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男人。那是一个乏味而无知的体力劳动者和猎手,名叫托马斯·林肯,但是,林子周围的居民都习惯地称他为“犄角林”。托马斯·林肯是28岁时与22岁的南希·汉克斯结婚的。
婚后,托马斯·林肯以做木匠活为生。第二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为萨拉。1809年2月12日天刚亮的时候,助产婆为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