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人性的弱点全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
在日常的接触和交往中,绝不要吝啬那一两句真诚的赞美。这一点小火花会燃起友谊的火焰。当你再度来访时,会惊奇地发现它会留下多么美丽的痕迹。
讽刺挖苦、嘲弄别人都无法使别人改变,不会达到鼓舞人的目的,下面这则古老的格言,我剪下来贴在镜子上,每天都看它几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
“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因为,在他身上,我或多或少都能学到东西。”爱迪生如是说。如果爱迪生都认为如此,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供炫耀的呢?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该尽量去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话珍藏在心灵里,永不忘记。
人生这条道路,我们只能经过一次,我们应该力行善事——请让我们现在就做,不要让我们拖延,也不要让我们轻视,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这条路上来。
每天尽力服务他人
我在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为了使内容更加充实、更易理解,我曾设了一个200美元的有奖征文,征集“我如何战胜忧虑”的真实动人故事。
为此次征文担任评委的有:东方航空公司总裁艾迪·瑞肯贝克、林肯纪念大学校长斯图沃特·麦克兰德和广播新闻分析家卡腾博图。在我们收到的众多故事中,有两篇尤为精彩,令评委们难以取舍,最后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决定两个都选,奖金一分为二。下面叙述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g·r·波顿。
在我9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7年后,她才给我寄来了第一封信。
我12岁那年,父亲死于一次意外事件。他与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城合开了一家咖啡馆。父亲出公差时,他的合伙人出售了咖啡馆携款跑了。一位朋友拍电报给父亲叫他尽快赶回来。仓促之中,我父亲在堪萨斯州发生车祸,并当场丧生。
我有两位姑妈,家境贫寒,身有重病,但还是收留了我们家的3个小孩,剩下我没有人要,镇上的人怜悯我,收留了我。我最怕别人叫我孤儿,但这种事情是避免不了的。我在镇上一个穷人家寄居了一阵子。当时的经济很不景气,那家的男人很快失业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养活我。后来洛夫迁夫妇把我接到离镇11英里的农庄,并收留了我。洛夫迁先生已70高龄,长年卧病在床。他告诉我只要不撒谎、不偷窃、听话,就能一直留在他们身边。我很珍惜这个家庭,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绝对恪守这三条戒律。
“我被送入学校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但形势并不很乐观,因为其他的同学都瞧不起我,他们嘲笑我的大鼻子,骂我笨,叫我‘小孤儿’。我心里难受极了,真想揍他们一顿。但洛夫迁先生对我说:“永远记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不会随便和人打架!”我一直不和他们打架,直到有一天,一个男孩把鸡屎抹在了我脸上,我狠狠教训了他一顿,也因此交了几个朋友,他们说他自做自受,活该。
与同学发生冲突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天,一个大女孩从我头上抢走了洛夫迁太太新给我买的帽子,并浸在水里弄坏了。她还说,她把帽子装了水好淋湿我的木头脑袋,让我清醒一点。我从不在学校哭,不过,回家后就忍不住了。
洛夫迁太太给了我一个化敌为友的建议。她说:“拉尔夫,如果你先对他们感兴趣,尽量去帮他们的忙,他们就不会再嘲笑你,以你为敌了。”
我听了她的话,开始付诸行动。我帮几个男孩写作文,帮人写辩论稿。有个男孩还怕别人知道是我在帮他,他只告诉他妈妈他出去溜狗,然后偷偷到洛夫迁太太家来,把狗绑在谷仓里,请我帮他温习功课。我还帮一个同学写读书报告,还用了几个晚上给一个女生讲数学题。
后来,村中连续发生了几桩不幸的事,两位老农夫相继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遗弃。我是这几家人中唯一的男性。两年来我一直在帮这几位寡妇,我利用休息时间帮她们打水、砍柴、挤牛乳、喂牲畜。从那时开始,人们不再瞧不起我,反而夸奖我,每个人都愿意接近我,与我交朋友。
我由海军退役回来当天,有200多人来看我,他们都流露出真挚的感情。甚至有人开了80英里的车特地赶来看我。由于我一直乐于助人,13年来,再也没有人让我烦恼过。
波顿先生真棒!他不仅懂得怎样交朋友,更知道如何战胜忧虑、享受人生。
西雅图的弗兰克·卢帕博士已瘫痪了23年,但他与波顿先生一样能享受美好人生。因为他遵循威洋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人。”
他收集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地址,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他平均每年要写1400封信,给成千上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他还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交流。最后,这个俱乐部发展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有一种使命感。他深切体会到,超出自我境界的奉献动机会给人带来新的生命和真正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只要你能每天想到一个人,并尽你最大的努力让他开心,我保证你两周内就能摆脱忧郁症,过正常人的生活。”
阿德勒博士建议我们每天取悦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什么好处呢?原因很简单,人之所以平生忧虑、恐惧与抑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而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自己了。
穆恩秘书学校校长威廉·穆恩太太就是在两周内祛除忧虑的。事实上,由于一对孤儿的出现,她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治好了。下面就是穆恩太太给我讲述的故事:
5年前的圣诞前夕,过了几年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失去了我的先生,我陷入了人生的低潮,内心充满了自怜与悲伤。我从未有过一个人过圣诞节的经历,我害怕圣诞节的来临。朋友们都来请我去他们家,可是我不想,我知道我在谁家都会触景伤情的。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圣诞夜那天,我很早就离开了办公室,在第五大道上漫不经心地走着,希望能驱走内心的自怜与忧郁情绪。街上满是快乐的人们——令人不由得忆起逝去的快乐年华。我害怕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家,害怕想起曾有的温馨时刻,我不知所措,禁不住泪眼朦胧。
逛了一个多小时后,我发现自己站在公车站前,不禁想起从前我先生和我坐公车去探险。我上了进站的一部公车。过了赫德逊河,又走了一段路,我就听到乘务员说:“终点站到了,女士。”我下了车,连地名也不知道。那地方很小,不过倒很安静。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开始逛住宅区的街道。我经过一座教堂,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我走进去,里面除了一位风琴手,再没有其他人。我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看着圣诞树上美丽的装饰灯,听着美妙的乐曲,再加上我一天都没有吃东西——我打起盹儿来。
我睡得很安稳,一觉醒来,我有点害怕,风琴手走了,而我也忘了自己怎么会在这个地方。接着我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她难道是圣诞老人带来的?”看来,我把他们吓了一跳。我告诉他们我不会伤害他们。他们衣衫褴褛。我问他们的父母在哪?他们说他们是孤儿。
看到这两个小孤儿的境况,让我感到很惭愧。我带他们看圣诞树,又带他们去小店买些零食、糖果及小礼物。我的孤独感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也是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与忘我。我跟这两个孤儿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我过过那么多开心的圣诞节,我也有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这两个小孩带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圣诞夜,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要让自己开心,只有先让别人开心。我发现快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我通过帮助别人、爱别人,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此后我确实有了重大的改变——不只是在当时,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
有关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故事太多了,我可以写成一本书。下面再说说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故事,她是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她必须卧床不动,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可以动一动,不过也只能是由女佣搀扶着从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她的改变是从日本偷袭珍珠港那天早晨开始的。她向我讲述了那天早晨的事情。
当时,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一颗炸弹在我家附近爆炸,把我从床上震落在地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可不可以帮忙做联络中心。于是,我开始记录那些海陆军的妻儿的暂住地点。红十字会的人则叫那些军人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查寻他们家属的下落。
很快我知道我丈夫是安全的。我一直都在鼓励那些不知丈夫生死的妻子们不要失望,要坚强,同时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很多妻子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起初,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我坐了起来。最后,我越来越忙,又亢奋,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还不幸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除了晚上睡觉的8个小时,剩下的16个小时,我都是坐着或站着度过的。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我躺在床上非常舒服,我总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明白当时我在内心已然放弃了治愈的信心。
偷袭珍珠港,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人生的一大转机。让我发现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假如心理患病的人都能像耶茨太太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不治而愈。这不是我乱说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结论,他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自怨自怜。”
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可以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他人好是一种享受,并非一种责任,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把目光多停留在他人身上,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以有效使自己不受烦恼所扰,也使自己有了更多的知心朋友,生活也会由此快乐得多。我曾为此请教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以下是他的回答:
我去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都会跟我遇到的人交谈。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赞赏理发店里女服务生的头发或技术。我会问她整天站着是否很累,我问她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干多长时间啦?理过多少回啦?我发现对人们感兴趣,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里闷热无比,客人很多,服务很慢。我坐下很久,才有一个服务生过来招呼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十几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如果客人都能像你这样善解人意,我就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可见,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做人对待。平时我若遇见牵着狗散步的人,总会称赞那只狗几句,而那人常会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
一个经常称赞理发员,又很理解服务生与厨子的人,或是常夸奖别人的狗有多好的人,你能想象他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象不出吧!中国谚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意在于此吧。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说:“不过是在讲故事而已,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呢?我就不愿管别人的闲事,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行了,何必管那么多呢?”
当然,你是自由的,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对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就全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反感,那么,让我来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
当代著名学者、剑桥大学教授豪斯曼先生,他于1936年在剑桥做的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耶稣说:“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豪斯曼先生不仅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然而他却依然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道理。
如果这还不能说服你,我们再来看看西奥多·德莱塞——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他把全部的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他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如果你想从人生中得到快乐,那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如果我们相信德莱塞所说的,帮助别人会过得更好,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不要再迟疑。人生这条道路,我们只能经过一次,我们应该力行善事——请让我们现在就做,不要让我们拖延,也不要让我们轻视,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这条路上来。
如果你想从本书获得最大限度的教益,有一个比任何规则或技术都更加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除非你具备了这种基本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规则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
从本书获得最大教益的九条建议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获得以下最具教益的九条建议:
首先,如果你想从本书获得最大限度的教益,有一个比任何规则或技术都更加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除非你具备了这种基本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规则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假如你真的具备这种异常重要的天资,那么你将创造出奇迹,而书本中提出来的如何最大限度地获益的建议也就没有必要去读了。
其实,这个神奇而奥妙的条件就是一种没有止境的、深刻的学习欲望,一种使你提高为人处世能力的强烈决心。
那这种欲望又该如何获得滋长的养分呢?那就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些原则对你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你可以想象出来,当你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这些原则时,它将帮助你去追求更加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报酬。
你必须反复提醒自己:
我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欢迎;我的快乐幸福以及我的收入,多数都是因为我所具备的为人处世的技巧。
第二,先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章读完,获得一个整体概念。然后你也许会急着读下一章,但是你最好不要这样。除非你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作为消遣来读这本书。如果你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技巧而读这本书的话,那就请你再翻至首页,重新阅读这一章,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三,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应经常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读的究竟是什么。你还要问问自己何时,以及如何运用本书中的各项建议。如果这样阅读,相信一定会比狗追野兔似的往前瞎跑更有助于你。
第四,在阅读的时候,手中最好拿上一支笔。当你遇到一条自认为可以采用的建议时,不妨在旁边画上一条线作为记号。如果是一条极妙的建议,那么在每个句子下面划一道线或类似这样的标记。
在一本书上作记号或画线,将使阅读更富乐趣,也会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第五,每个月都温习本书一次,并持之以恒。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曾在某家大保险公司担任经理达15年之久。他每个月都要翻看他公司发出去的所有保险单。事实就是这样,他每个月、每一年都会仔细翻看这些同样的保险单。这是为何呢?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要想清楚地记住保险单条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照此去做。
我为了写《演讲技巧》那本书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只有经常性的反复重读,才能够记住我在自己的书中写了些什么。你看,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多么地快啊。
所以,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得到真实而持久的教益,就不能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一遍就搁置起来。在仔细阅读之后,你每个月都需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来重新温习它。你每天都要把它放在你面前的书桌上,经常看看,这会使你注意到深藏于你自己身体内部的、可以大大改进的潜能。
要时刻牢记,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温习与实践,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使这些原则的运用成为你的一种习惯。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六,你如果想将你在本书中所学的这些原则运用的得心应手,那就要做些实事,以便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实践这些原则,否则,你将很快遗忘它们。千万不要忘了,只有用过的知识才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或许会说:“要随时随地实践这些原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吧?”关于此,我很清楚。在我写这本书时,也觉得很难按照我的每一项建议去做。比方说,当别人令你不快的时候,批评和斥责显然要比了解对方的观点更加容易,找对方的茬儿总是比称赞容易得多,谈论你所需要的远比谈论对方所需要的要自然得多。其他的例子也能随手拈来。
因此,当你在读这本书时,不要忘了,比获得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事实上,如果你想尝试一种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那是需要时间和毅力的,当然,也离不开你坚持不懈地亲身努力。
所以,要经常翻阅这本书,把它当做一本为人处世的实用手册,它会帮助你解决任何时候遇到的特殊问题。例如,让你的妻子同意你的观点、训导好一个孩子,或者让一个气势汹汹的顾客对你的服务感到满意——都要鲁莽行事,不要贸然去做那些想当然、一时感情冲动的事,因为这时你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
要常常翻看这本书,温习你所划出来的那些段落。然后将这些新的方法运用于实践中,并静观由它们为你带来的奇迹。
第七,当你的妻子、儿子或同事发现你没有遵守某一原则而对你抓住不放时,你不妨给他们10美分或1美元,这样就可以把这些规则的运用变成为一种活泼有趣的游戏。
学会自我克制,并坚持每周自省。华尔街一家重要银行的董事长在我班上发表演讲时,介绍了他曾用过的一种极其有效的自我完善的方法。这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现在已是美国最重要的金融家之一,而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自我克制这一良好习惯。
下面就是他所采取的方法,我凭我的记忆,用他自己的话来叙述。
多年来我一直保存着一本约会册子,所有的约会都记在了上面。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的家人是不会在星期六晚上与我订下约会的,因为他们知道我要在星期六晚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自省。吃过晚饭,我便独自走进房间,翻开我的约会簿,回想这一个星期所举行的会谈、讨论及集会。我会对自己提出疑问“我哪次做错了什么?”“我所做的,哪些是对的——我怎样才能改进我的工作”“从那些经验中,我获得的教训是什么?”
我常常感到每个星期的这种自我反省让我很是不悦。我也常常惊奇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当然,在经过几年之后,这些错误几乎就不会再发生了。而现在,有时我在这种自省之后会感到有所宽慰。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这种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方法,比我所试用过的任何方法都更有效。
通过这种方法增强了我的决断能力,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我非常乐意把这种方法推荐给需要的人们。
用类似的方法,来检验你是如何实行本书内所讨论的原则的,不是更好吗?如果你这样做,就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你将会发现自己所接受的的教育是有趣而宝贵的;二是你将会发现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第九,建议你写日记——你应当在日记中写下你运用这些原则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要将姓名、日期和结果写清楚。写这种日记,将会激励你一往无前。多年之后,当你偶然再翻看这些日记时,成就感必定会油然而生。
简言之,为了从本书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教益,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欲望——掌握为人处世的有效原则。
2、阅读时,在阅读下一章以前,先将前面的章节阅读两遍。
3、阅读的时候,要经常停下来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建议。
4、对自认为重要的语句做标记。
5、每个月都坚持把本书温习一次。
6、对每一个遇到的可以运用这些原则的机会都不要放过。将本书作为你的工作手册,用它来帮助你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7、每次当你违反某一项原则而被你的朋友抓住时,给他10美分或一美元,使你的学习成为一种活泼有趣的游戏。
123456...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