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他瞧了一眼白忠旗,笑道:“你这差事做的,我挺满意。”
白忠旗赶紧哈了哈腰,连称不敢。心里却是颇为的欢喜,这次寻找寿材,不算是极大的一件事情,但他这个人有个优,只要是董策交给他的事情,他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做的妥善稳当。事儿不大,但这种事情一件一件的积累起来,就会使得大人对自己信任有加。
董策拍了拍棺材板儿,道:“估计得很沉重,怎么抬出去,倒是个事儿。”
他让白忠旗出去,通知了王通带着十几个家丁过来,又准备了一辆大车,而后大伙儿肩扛手抬的,总算是把寿材给弄出去,放在了大车上。
走之前,董策给寺庙捐了一些香油钱,也算是对此番叨扰的一些补偿。那些僧人没想到董策这般客气,对这位年轻的将官印象极好。
一路把棺材运到停放白添福尸体的院子,董策扫了一眼,见这院子倒也算是打扫了,不过打扫的人显然是颇为应付。只是把那些尸体给运走了,也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至于血迹,一些碎肉毛发之类的东西,则是根本都没管。
不过田实能叫人收拾,已经很出乎董策的预料了。
院子门儿了儿,大车实在是进不去,董策干脆就让人把门给拆了,又拆了一截院墙,这才让大车驶进去。大车在台阶下停住,然后大伙儿把棺材抬到正厅之中。
那几个守着白添福遗体的家丁根本没想到董策这么快就能寻到棺材,再一看这寿材竟然这般好,一个个眼泪都下来了,对着董策连连磕头,脑门儿都磕的红肿了。董策把他们搀起来,正色道:“这是本官该当做的事,你们也不用这般。现下咱们最该做的,乃是将你家老爷入殓。”
“是!”几个家丁连连头,都道全听董策做主。
入殓,白了,就是把死者放进棺材中,但也不是简简单单往里头一放就行了的。得先殓,而后大殓。
殓,就是给死者穿上衣服。
照理,殓之前,要先把死者身体擦拭干净,这个活儿,几个家丁早就已经做好了,因此此时就少了这么一套程序,只需要穿衣服就行了。穿衣服也有讲究,比如第几日换什么衣服,再过几日再换什么衣服……但现在情况特殊,一切从简,因此董策带人直接给白添福换上了官服。
一般殓,都要给死者穿上盛装。在这个年代,官服自然是相当隆重华美的盛装了。这套官服还是白添福随身带的,他们这些武将,素日里都是穿着甲,少有穿官服的,但来之前刘若宰专门嘱咐过,让大伙儿都带上一套官服,此去大草滩,要见察哈尔所部,终归也算是两国会面,少不得或有一些相当隆重,规格颇高的场合,在这等场合,官服就派上用场了。不但白添福,董策谢鼎坤等人也都带了。
却没想到,白添福带的官服,却是在眼下用上了。想想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大殓,则是将死者放入棺材。
将穿戴好的尸体用丝绸包裹,几个家丁一起将之放入棺材中。这个过程,董策等人就不能动手了。
白忠旗办事很是妥帖,除了棺材之外,其它需要的一应东西,他也都从铺子里买来了,本来现在兵荒马乱的,许多店面都关门了,但昨夜城里死了不少人,棺材铺子生意却是不错。
看着家丁们将尸体摆放好,等他们将白添福生前喜爱的一些物件放进去,董策弯下腰,亲手将白添福心爱的那把宝刀放入棺中。
他直起腰来,长长的叹了口气,低低道:“白老兄,一路走好!”
最后则是盖上被子,到这一步,就算是完成了。
董策摆摆手,示意钉上盖板。
家丁们抬着厚实沉重的盖板,放好位置,而后便开始钉棺。
钉棺也有许多讲究,不过白忠旗今日在铺子里把一应需要注意的事项都给问清楚了,有他在,倒也是不怕出什么错儿。
然后大伙儿又开始布置灵堂。
等到所有事情都弄完,已经是日落西山,红霞漫天。
董策看着已经很像一个样子的灵堂,轻轻吁了口气。
灵柩后面的墙上,一个大大的‘奠’字在正中,上面则是挂着一个匾额,‘奠’字两侧则是挂着挽联。而在灵柩前面,摆放着供桌,供桌之上,一盏长明灯已经燃,灯火晃动。在供桌之上,更是摆放着三牲。一阵风来,长明灯闪烁,有白绫在飘动。整个灵堂,庄严肃穆。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06章 七六五 粮食
白添福的几个家丁要留在这里守夜,董策自然不用,了几句话之后,他便是带人告辞离去。
回到驻地,已是晚上了。
吃过饭,董策让人把今日从杨府得来的那些银子都拿来,把一个个箱子打开,仔细的看了一遍,董策便招来王通,让他带人把这些银子心藏匿,别让别人发现。这些银子,他是准备离开此地的时候在取出来的。
而后,董策带人去了城墙之上巡视。
今日一个白天,负责南城门驻守的这些家丁,都在教导那些遴选出来的精壮民夫如何杀人,如何打仗。其实这般临时教导,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董策也不心里没底儿,只能是尽人事而已。这些民夫终归是民夫,如果是野战的话,只怕有了他们反而会坏事儿——不定敌人做出一个冲锋的姿态,他们就会崩溃逃散,然后反而冲散了自家的阵型。但用来守城,对胆气的要求就要低了不少,应该是能起到一些作用了。如果能杀上几个闯军的话,那就不是民夫,而是可以称之为老兵了。
见过血的老兵。
董策对他们指望不大,只期人手实在不足的时候,可以派上一些用场。
此时正是晚上,城墙上只有士卒,而民夫们,则是在城下给他们准备的驻地内睡觉。他们这些刚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民夫,在夜晚,一旦碰上什么事,很容易慌乱崩溃,因此是不能让他们上城墙的。
去巡视了一圈儿之后,董策便自回来睡下。
第二日,李可受果然有送民夫过来了,不过不是他昨日的二百个,而是整整五百。
这五百人中,就有杨府出的那八十个民夫。城中的其他大户听了杨府出人了,而且是出了八十人,他们虽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个情况,但却也不敢怠慢,纷纷也开始出人,而且都还不少。
于是就有了今日这五百人。
加上昨日送来的民夫,现下集中起来的精壮民夫,已经是上千了。董策干脆请了刘若宰的示,在城中专门辟出一块儿地界儿来,然后又安排了一些士卒,对这些民夫实行高强度的训练。只不过这样一来,练出来的人,可就不仅仅供应南城门了,而是四个城门都会分派上一些。
把这些事儿办妥了,已是中午,李可受来找董策,是要请他吃饭,董策自然是欣然赴宴。
席间李可受询问董策是怎么对付杨家的,董策却只是笑而不语。有些东西,不让李可受知道,是为了他好。
如此五日呼呼而过。
在这五日时间里,闯军竟然是没有任何动静儿,城外一片安静。
董策不知道郭汝磐肚子里是什么算盘,但他们不动,对城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城内现在人心安定下来,市面上也恢复一定繁荣了。对民夫们的训练,效果也还不错。担当教官的,很多都是董策的手下,他们不少人都是做过训导官的,对如何操练新兵很有一套。
怎么操练?换成别人来都是一头雾水,他们却是胸有成竹,很有条理。其实白了,不过就是把在磐石堡新兵大营里的那一套搬过来而已,所不同的是,现在时间不够宽裕,因此要精简一些,去掉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效的,去掉一些细节,大体能练出个样子来就成了。
董策陪着刘若宰去看过一次,感觉还算是不错,精气神儿比当初好多了,战斗力当也提升了不少。
刘若宰也是连连头,又是夸赞了董策一番。
整体来,城内的守备力量是在不断增长的,但今日李可受过来的一番话,让董策的好心情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李可受今日来找董策了,他脸色阴沉,欲言又止。
“嗨,有什么话你就直,吞吞吐吐的,太也不爽快!”现下两人关系也越加稳固亲近,因此话就要随便多了。
“本来这事儿,不是你的事儿,该当是我的份内,但现下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便要跟你商量商量。”李可受叹了口气,阴沉着脸道:“咱们没粮食了!”
“什么?没粮食了?”董策也是脸色一变。
粮食,几乎可以是现在最重要的物资之一了,可是万万不能出问题!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董策拧着眉头问道。
李可受细细的解释了一番,董策方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这些年来,年年粮食歉收,粮价奇高,不但老百姓吃不上饭,饿死许多,便是官府的粮仓里,也没有多少粮食。就拿常平仓来,这种仓库,在开国之初就设立,各地基本上建的都有,里头常年储备着为数不少的粮食。设立常平仓的目的就是丰年收购粮食,歉收之年把里头的粮食拿出来用来平抑粮价,免得老百姓买不起粮食。这种粮仓的存在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但到了崇祯年,各地的常平仓都是已经名存实亡,根本就指望不上了。
县里本来是存有一些粮食的,实话,这些粮食用来供应朱东所部和刘若宰带来的这些人,是绰绰有余的,后来朱东等人叛乱,打下县衙来,但位于县衙旁边儿的粮仓却是安然无恙。朱东等人投了闯军,剩下的董策这些人,哪怕是敞开了肚子吃这仓库里也供应的上,至少支撑一个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当初计算的时候,可没把这些民夫也给算进去。
第一批五百,第二批又是五百,加起来一千人,超过了正规守军的四倍以上。
这些人还正在训练,他们战斗力自然是远远比不上军兵们,但饭量可是丝毫不逊色。训练量又是相当大,每天累得要死,董策也不吝啬,亲自发话了,管饱了吃!
这些民夫虽每日给练得累死累活的,但一个个全都精神昂扬——在这个时代,能吃饱肚子,那就已经是极大的幸福,是让人极为开心的事情。
但如此一来,粮食的消耗量,也是变大了。本来李可受征调民夫的时候,给他们的是一日只管一顿中午饭,其它的,都是自己解决,但现在,一日三餐都得管了。本来这些民夫为了省钱,在家里都是一日只吃两顿的,但是来到这里之后,也是成了一日三顿,而且还不少吃。
于是到了这会儿,粮食便是吃完了。
董策听了,一阵摇头苦笑:“是我考虑的不周全,没想到这一步。”
“不赖你,是我的事儿。”李可受惭然道:“这本来是我手底下的差事,就不该来麻烦你。”
“这话就见外了。”董策道:“不过我也不后悔操练这些民夫,闯军若是再全力来攻,咱们靠着城头上这些人,肯定抵挡不住,到时候就用上他们了。哪怕是他们能起到一儿作用,咱们现下付出的这些,也就值了。”
“是这么个道理!”李可受道头道。“那现在,城中能从哪儿弄到粮食?”董策问道。“两个地界儿。”李可受伸出两根手指头,道:“一个是大户家中,这些大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城里有店面,城外有庄子。他们的庄子都是站的好地面儿,多半都是水浇地,城外临着河,临着沟的田地,基本上都被这些大户给占了。再,他们的地,不少是连成一片的,为了自家浇地方便,他们也愿意开凿一些水渠,是以你别看这些年连年大旱,不少人家的地颗粒无收,但颗粒无收的,多半都是民。这些大户的地,守城虽不好,但也不差。”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07章 七六六 粮铺
李可受指了指刘若宰现下驻跸之所在,道:“就那户,去年不是给闯贼把全家都给屠灭了吗?你知道闯军从他家里搜出多少粮食来?”
“多少?”董策问道。
“整整一千四百石!十几万斤啊!”李可受叹了口气,摇摇头,道:“全便宜闯贼了。”
董策也被这个数字给吓了一跳,这些粮食,足够支撑上千人吃上一个多月,可绝对不是一个数目了。
“所以你瞧。”李可受伸出胳膊,环指了一圈儿,道:“这些大户人家家里,还不知道藏着多少粮食。”
董策头,又是摇摇头,道:“粮食虽多,却不是咱们的啊!这些人,也不能轻易动他们。”
李可受头。
这些大户人家,是真不好动,董策可以去威逼杨家,是因为杨家却是做的太过火,而且董策也不想忍这口气。但杨家只是杨家而已,只是一家,如果要去各家征粮,让他们把私藏的粮食拿出来,那可就是把所有人都给得罪狠了。董策敢得罪杨家,是因为他已经想好了对策,想好了怎么对付杨家。但若是把这些大户人家都给得罪了,那他也得焦头烂额。
杨家终归只是一家人,一百几十口子,所以董策能监视得了他们,也能轻易的解决他们。他们权势再大,终归人就是这么儿。有可能其它那些大户人家加起来权势都比不过杨家,但是他们人多,分布的也散,董策盯得住这家盯不住那家,这些人很轻易的就能把事情捅到刘若宰那里去。
而一旦刘若宰知道了这个,董策甚至都无法为自己辩驳。
因为这些粮食,是这些大户人家自家的,人家没义务献出来,自己上门去要,白了那就是明抢,是盗贼之行径!刘若宰读圣贤书,为人方正,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等行为。董策是不允许他对自己产生不满情绪的,自家的前程,还得指望着他呢!
所以这些人家,是不能动的。
要动,就得有个名义,至少得面子上过得去才行。
李可受又道:“第二就是粮店,那些大户人家的粮食,咱是弄不出来了,但粮店里的粮食,终归还是能买到的,不过,他娘的!”
李可受顿了顿,狠狠的骂了一句:“这些狗娘养的,明明知道此时大军围城,乃是最要紧的时刻,他们竟然还哄抬物价,囤积居奇!”
“多少两银子一石?”董策问道。
“八两!”李可受比划了一下:“我方才叫人去问了,那几家粮店,都是八两,理当是之前已经商量好了。”
“八两?这也太高了!”董策拧着眉头,右手把腰间挂着的哥萨克骑兵刀接下来,在地上轻轻敲了两下,淡淡道:“这些奸商,当真是不像话!”
磐石堡是他一儿一儿打造出来的,当初为了采买粮食,也很是关心过一段时间的物价,在他印象中,去年最贵的时候,粮价是四两银子一石。其实这个价格就已经是极高了,正常来,一两银子买一石粮食,这个价格应该差不多。而在某些太平盛世之时,粮价更是低的吓人,像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才五文钱,而在青州地面上,一斗米才三文。如此算下来,一石米也就是几十文钱而已。
现在崇祯年间的粮价,自然是极不正常的。
四两银子一石已经是天价了,而现在,这里的粮商竟然更是把粮价提到了八两银子一石。
简直是丧心病狂。
董策沉吟片刻,忽然一击掌,道:“成了,咱们就拿他们来下手!”
“拿他们下手?”李可受瞧着董策,沉声道:“有没有把握?”
“没问题。”董策沉声道,他心里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
这些粮商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大明朝,按照朝廷律例,这种行为也是要受到官府打击的,问题只是有没有人管而已。而刘若宰,对于这种行为,也是深恶痛绝的。自己有的放矢,有充分的理由去打压这些粮商,而自己的这种行为,刘若宰知道了之后,只会赞赏,绝对不会怪罪。
其实董策也知道李可受为什么来找自己,李可受现在是代理知县,他想打击粮商,也是能做到的,而且以李可受的脾气,打击粮商这种事,他也绝对不会退让。但他现在并非是此地的最高官员,刘若宰才是。所以不可避免的,李可受要顾忌刘若宰的感受。他来这儿,其实是有儿探风头的意思。毕竟论起对刘若宰的了解来,他是绝对比不上董策的。
他和董策两人心领神会,都明白对方的意思,既然现下董策了没问题,那他也就安心了。
“对了,这事儿,你上报给兵备道刘大人了吗?”董策忽然问道。
“没,我哪儿敢呐!”李可受苦笑道:“这等事情都结局不好,岂不是显得我太无能?”
“没上报就对了。”董策嘿然一笑:“这事儿,咱们俩给办妥了就成了,不用去麻烦刘大人。”
董策其实跟李可受打的是一个主意,生怕报上去之后,显得自己办事不力。现下正是刘若宰大力提携自己的时候,可不能给老大人留下这等印象。
“董老弟,这事儿,你就不要出面了,我来办吧!”李可受笑道:“像是杨家那等大户,才值得你动手。现下咱们这儿,掌控粮店的是其他两家,我倒还是惹得起的。”
董策知道他这么是生怕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他倒是也不争,只是笑着头:“成。”
“不过还有个事儿得你帮忙才成。”李可受道:“我手下那些衙役,都是本乡本土的,我不怕得罪人,他们却怕。畏手畏脚的,只怕到时候做起事来也不利索。”
董策听明白了他的意思,道:“要多少人?”
“十个就够了!”
“我多给你几个,也好壮壮声势。”董策吩咐白忠旗,让他去通知耶律斡里和带着他那一都的人来这边。
这几日没仗打,也没法子教训人,耶律斡里和早就浑身痒痒,恨不能跟人赶紧打一架。一接到白忠旗的通知,兴奋的差儿跳起来。董策让他去,可见肯定又要收拾人了。
“嘿嘿,老子的拳头早就痒痒了!”
耶律斡里和发出一声兴奋的吼叫,哈哈狂笑声中,带着人下了城墙,一路打马狂奔过来。
董策吩咐了他几句,便是让跟着李可受一起去了。
大伙儿骑着马簇拥着李可受往粮店的方向而去,一边走,李可受一边跟耶律斡里和嘱咐这一次行动需要注意的那些东西。毕竟不是自己的下属,李可受都是用商量的语气来跟他话,耶律斡里和大大咧咧笑道:“嗨,大人,您的跟俺们家老爷交好,跟俺也不用客气,有什么在,直接吩咐下来就成,咱们肯定照办。”
他这话的爽快,李可受也就不矫情了,便把待会儿要做的事情给吩咐了一边,耶律斡里和听的连连头,眼中冒着凶光嘿嘿一笑:“您就放心,这个事情,我最拿手!”话间,便是到了一处粮店前头。这处粮店位于县衙不远处,占了好大的一处店面,瞧着只怕横宽足足有三四间店面那般大,地段儿也是极好,很是显眼,站在这条大街上一瞧,准能看见那悬挂的高高的大招牌:毛记粮铺。
[关注微信”和阅读”,回复”免费”全站0元看]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08章 七六七 父子
这毛记粮铺,是整个县城中最大的一处粮铺,规模最大,人最多,存的粮食也最大,俨然有全城粮铺之首的样子,在全城的所有粮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的一些粮铺,几乎都是等着他家开门了,把今日粮价的牌子挂出来了,这才跟着开门。这毛记粮铺里头的粮食卖多少钱,他们就跟着卖多少钱,俨然是价格之风向标。
同时,毛家也是澄城县数得着的大地主之一,家中有田地三千余亩,每年打下来的粮食满囤满仓,使得粮铺里头打的粮食可以得到充分的供应。
要打就打最大的,如此才好威慑众人,这毛家粮铺,就是李可受要下手的对象。
此时的毛家粮铺,毫无疑问是整条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所在。闯军围城,人心惶惶,万业萧条。那些素日里爱呼朋唤友一起喝酒的,这会儿都没兴致了,那些爱眠花宿柳,整日价沉湎于花街柳巷的,这会儿也都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是以酒楼妓寨之类的生意,变差了许多。但惟独粮铺的生意,却是变得只好不差。
再怎么人心惶惶,也得吃粮食啊!要不然闯军还没打进来,倒是自己把自己先给饿死了。
闯军围城,日子已经不算很短了。
在大明朝,太平盛世时候的光景,城内百姓买粮食,一般是只买一两日吃的,再多些,多也不过就是三五日的口粮。因为太平盛世之下,粮价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老百姓也不用担心什么。但到了崇祯年,一切都不同了,粮价经常会变,而且降价的时候少,涨价的时候多。老百姓的习惯也改了,以前最多买三五日的口粮,现在却是动辄买上半个月的,倒不是他们不想买更多,而是人家粮铺不卖给那么多。很多粮铺都多了一条规矩:一个人只能买一定量的粮食,多了不卖。因为这些粮商也不上什么时候涨价,若是涨价前卖出去的多了,岂不是就相当于亏本了?
到了这会儿,崇祯八年,粮价飞涨到了一个几乎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不过城市中的百姓,跟城外的农民比起来,受的剥削也少儿,挣得银钱也相对多一些,是以倒还是能够勉强挣扎求生。
闯军刚围城没两日,城内就有百姓家里的粮食吃光了,而那会儿粮铺又没开门,只好四处亲戚朋友借些粮食度日。等了两日,眼见得闯军似乎也没什么动静儿,城内的粮铺也准备开业了,结果没想到,本来第二日准备开业的,结果前一晚闯贼就杀了进来,乱军已经杀到了距离这毛记粮铺不足十几丈的所在,可是把这东家给吓得够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