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大堂之中有十几董策的家丁,而在大堂之外,更是有数十名董策家丁。
这会儿他们一个个心里都后悔了。
“我这是做什么?哈哈哈哈……”
董策嘿然冷笑一声:“很快你就知道了。”
众人见他脸色森严,一个个也都不敢多问,心中忽然升起一股很不妙的感觉来。
董策面朝众人,沉声道:“你们是不是对本官在没有经过你们同意的情况下,就裁撤你们麾下的军兵,还很有些意见呀!”
他就这么直白的问出来,反而没人敢直接回答了,就连白添锦似乎方才以被董策给镇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董策忽然把手中的惊堂木狠狠地往桌子上一拍,发出一声巨响,他面朝众人,高声喝道:“本宫告诉你们,不但那些老弱病残本官要给你们裁撤了,就连你们手中剩下的这些兵马,本官也一并都要拿过来为我所用,一个人都不给你们留!”
“什么?”
此言一出,各个军堡的军将们一个个心头巨震,面色大变,一时间心中各种情绪涌动,竟然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董策真要是把他们所有人的兵马都给抢走,那可真就是断了他们生身立命的根本呀!
他们回过神来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荒谬,根本就感觉不可思议,这不是扯淡么?怎么会有人这么做呢!?怎么会有人如此行事呢!?
更是满脸的不敢置信,这董策行事竟然如此霸道凶狠,如此不讲究,这也太不讲理了吧?当了这么些年军将,就没听说过有人这么干的!
大堂之中,一时之间竟是鸦雀无声,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更有不少人心中暗暗想到,这董大人不会是开玩笑的吧?
终于,夏守备仗着自个儿跟董策有点缘分,还算比较熟,董策方才跟他说话的时候神态也颇为温和,他胆气就壮了一些,期期艾艾地问道:“这个,这个,董大人您是说真的么?”
“当然是真的。”
董策淡淡道:“本官这会儿跟你们开玩笑作甚?”
这个……这个……,大伙儿到了这会儿,只是一阵无言,心里反而没有什么愤怒激动的情绪了,一个个都感觉有点儿不大真实,似乎现在跟在梦里一样。若是在一个时辰之前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会遭遇这样的事情,他们绝对都会将说话的那人痛斥一顿,根本就不会信的。
“怎么?”
董策冷笑道:“你们不同意?对了,你们想来也是不会同意的,本官想要裁撤掉你们百十来人,你们都这般反应,若是把你们手里的人都拿走,你们不得炸了锅呀?”
董策冷冷的讥诮道。
他顿了顿,忽然又是狠狠的一拍桌子,声音陡然拔高了,厉声喝道:“但是今日这件事本官就做了,管你们同意不同意!若是你们不同意,便问问本官麾下兵丁手中的刀枪!”
董策这般霸道的语气,这般霸道的行事,也是让各个军堡的将官们认清了现实,认清楚了自己的处境。虽然他们还是难以置信,但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在的事实就是,他们是鱼肉而董策为刀俎。
他们不得不同意董策的条件。
“可是,可是……”
白添锦也没有了之前嚣张的气焰,满脸无奈道:“董大人,您要这些兵丁做什么呀?这些兵丁您也瞧见了,一个个都这般孱弱,比您手底下的人差远了,要说能上阵打仗,那肯定是行,但是打起仗来到底标下咋样,可谁也不敢说。您之前先选出来那些人虽然很弱,没说实话,您没选出来的那些人,也不一定能强到哪儿去?您手下那么多精兵强将,为何还要我们这些人哪?”
董策微微一笑:“你们只瞧见本官手下的兵丁这般威武雄壮,却是不知道,他们刚来磐石堡的时候,也不比现下你们手底下这些人强到哪儿去。只要是别先天不足的太厉害,只要是到了本官会下,本官总归能给他们补回来。”
“再说了,谁说本官要他们来打仗了?本官要他们过来,是因为本官手下这支精锐军队后面,还缺一支后勤部队。”
没错,董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董策想的就是把各个军堡中的兵丁征发过来,集合成一支军队,担当磐石堡步军的后勤军团。
他对各个军堡的士卒到底是什么情况,非常之了解,知道他们缺陷非常多。
第一,身体素质比较一般。第二,战斗力非常弱,凭借坚城固守说不定还可以,但是野外浪战,根本就不成。第三,战斗意志非常之薄弱,一战即溃的情况比比皆是。说实话,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意外,也不能怪这些军兵。毕竟大明朝对他们,实在是太过苛刻刻薄,给的待遇非常微薄,同时还地位极其低下。本来待遇就低,结果粮饷还被克扣特别厉害,他们的收入这么低,吃的东西这么差,还得不得尊重,被打压,被羞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是还死命为大明朝战斗,士气极其高昂战斗力非常强,那才真是邪了门儿了呢!
而且他们之前有过那样的遭遇,已经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哪怕是再怎么操练,也很难能练回来。所以在董策眼中,他们还不如那些从未上过战场,从未当过军兵的庄户汉子。u
崇祯七年 第1011章 一零二九 你们守得住么?
用后世的一句话说,那些庄户汉子们,最起码可塑性比这些军兵要强得多。±,
所以董策把他们弄过来,只是为了让他们充当后勤而已。
似乎是董策说的这件事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以至于让这些各个军堡的军将们一时间甚至都没有想到这件事对他们会造成何等巨大的利益损失。
他们只顾着发愣和不敢置信了,
终于,白添锦最先回过神来,叫道:“董大人,不对啊,这些军兵都给你了,我们手底下就没人了啊!我们拿什么来守御军堡?拿什么来抵抗外贼?若是建奴再打过来,我们丢了城池,那算是谁的责任?谁来担待?”
“对啊!是这么个道理啊!”
大伙儿一听,纷纷都附和道。
董策不屑的看了他一眼,冷冷道:“就算是本官不把这些军兵拿走,你们就能守得住城池么?”
他冷哼一声:“从去岁建奴入寇的时候那情形大致就能看出来,你们的城池守不守得住,不在于你们,而在于建奴!建奴若是想打,便肯定守不住,说不得建奴刚一打过来,还没攻城,有些人便要落荒而逃了!而若是建奴不想打,或许这军堡,你们就能守住了。”
董策这句话说的很难听,甚至可以说是在羞辱他们,但这些各个军堡的军将们听了,一个个脸上流露出来的却不是愤怒的情绪,而是羞愧和尴尬。
因为董策说的,确实是事实。在去岁建奴入寇之时,他们很多人表现的的确就是如此之不堪,不战而逃者有之,望风而逃者亦有之。仅仅是风传建奴要打过来了,连建奴的影子都没瞧见,就直接弃城而逃,这样的事情,在去年的大同镇可是发生了不少,而在座的这些人中,有两三个去年就干过这种事儿。此时被董策给指出来,他们自然是尴尬的要命,心中一阵羞恼,但却是无话可说。董策摆摆手道:“行了,行了,本官也不说这些废话了,没意思。你们的打算,本官都清楚,咱们就明人不说暗话了。你们想的断然不是若是没了这些兵你们该怎么守御军堡,而是没了这些兵你们该怎么贪银子捞钱……我说的对还是不对?”
此言一出,大堂之中安静了片刻,接着,夏守备便是干笑一声,打了个哈哈。
“哈哈哈,参将大人当真是一语中的。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嘛,咱们这些出来做官的,哪个不是想着多捞些银子?”
董策微微点头,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沉声道:“本官说的没错吧?你们是否认同?”
他目光扫到某个军将脸上,便盯着他看,直到那个军将点头,董策才会把目光挪开,再看向下一个。如此,董策把每个人都盯了有一会儿,直到所有人都点头了,他才善罢甘休。
董策沉声道:“既然我的说法你们都认同了,好,那本官这儿现在有个计较,便说与你们听听。你们听了,看看这样做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若是合适,咱们就按照这个章程来。若是不合适……”
他说到这儿忽然停住了,大伙儿都满心期待地看着他,结果没想到。董策却是一呲牙,森然一笑,寒声道:“不合适你们也得照做!”
大伙儿一听这个,就都有些泄气了,董策忽然脸色又是一变,哈哈笑道:“好了,好了,本官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放心吧,本官提出的条件,你们绝对会满意。”
他虽然这么说,但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董策肯定不是在开玩笑。
“本官是这么个想法。”董策看向下首众人,沉声道:“咱们打个比方吧,就拿镇羌堡来说,夏守备,你麾下的额定兵员,本官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一千一百人上下,对吧?”
夏守备赶紧道:“是,大人您记得没错,是一千零九十八。”
“好。”
董策接着道:“你镇羌堡原先在兵部,在大同镇那里的兵额,是一千零九十八,原先是这个数儿,你放心,以后还会是这个数儿,本官不会向上司禀报,请裁撤兵员。镇羌堡的兵员的数量,是不变的。每个月发下来的军饷,还是一千零九十八人的军饷。”
大伙儿一听,心里都松了口气。
“但是呢……”,董策忽然接着道。
他这一句‘但是’,是很明显的这样一个转折,顿时又让大伙儿的心都提了起来。
董策微微一笑,道:“但是夏守备啊,本官要说一声对不住了,以后能到你手里的粮饷,只有五百人的。其他的,都会留在本官这里。”
夏守备张口结舌,他心中自然是极为不满的,只是却又不敢太过激烈的表现出来,只好苦笑一声道:“敢问大人这是为何?”
“对呀!凭什么呀!”
其他军将也都是纷纷很是不忿地喊道。
“凭什么?”
董策冷笑一声:“你们还有脸问凭什么?就凭你们天天不知练兵,不知上进,只知道克扣军饷,荼毒士兵,一点儿本事都没有,害得整个北东路的军兵,就没一个像样的!若真是贼寇来了,拿什么抵挡?拿什么打仗?难不成到时候丧师失地,害得咱们大伙儿一块儿被朝廷斩首?你们是不是想要这个下场?”
说着,董策把手中惊堂木恨恨的拍在面前的大案上,声色俱厉。
大伙儿都没想到他会如此激烈的爆发。顿时都给吓了一跳,只不过却是也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还是那句话,因为董策说的是事实。
董策也不会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又是厉声呵斥道:“本官纯是一片好心,你们竟然还不领情?本官,从你们口中抠出这些银子来,你以为本官是要自己贪墨了么?放屁!告诉你们,本官不是你们这种蝇营狗苟之废物,本官想拿这些银子练出一支强军来!”
“告诉你们,崇祯七年的建奴入寇,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建奴肯定还会再杀进咱们北东路来。到时候,不指望本官手底下这支强军来抵挡,难不成还要靠着你们这群废物和你们手下那批同样废物的军兵么?”
此话说完,大堂之中鸦雀无声,谁也说不出话来了。大伙儿看着董策目光中有怀疑有震惊,但也有佩服。u
崇祯七年 第1012章 一零三零 要练强军
董策说的若是真的,那毫无疑问,他这人虽然行事霸道强横,但真真是一个极有担当的上官!有这么一位上官,倒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本官把这些银子用来练兵,剩下的那些你们到手的,就随你们便吧!你们是想练兵也行,想自己全部贪墨了也由得你们。但最起码,你们回去之后,得再招一点儿军兵来,好歹也充一充门面,对吧?到时候若是贼人来犯的话,打仗的事儿,你们就不用操心了,交给本官就行。”
听董策说到这儿,诸位军将,忽然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若是真如董策说的这般,他们把这些银子让出来,把这些兵马交出来,而以后再有贼人入寇,打仗就没他们的事儿了,全部都落到了董策身上,那这样倒也不错。
“对了,还有,本官这样做,也不纯粹是因为本官自己的缘故。”
董策忽然一笑,笑得有些诡秘,沉声道:“或许你们中。有些消息灵通的已经知晓了,新上任的大同巡抚,正是咱们冀北道原先的兵备道刘若宰刘大人。刘大人对本官,素来是很器重的,他当初也曾交代过本官,要练出一支强军来。”
说到这儿董策便住口不说了。
但他话里的意思,大伙都已经很清楚明白了,大伙儿听了,也都是纷纷色变,心中恍然。他们都以为猜到了董策这么做的真正原因,以为这是大同巡抚刘若宰的授意。
实际上,这完全是董策扯虎皮拉大旗,打着刘若宰的名头,为的便是让大伙儿,不敢有什么反抗的心思。
其实对于他现在做的这些事儿,刘若宰肯定是不知道的,不过董策倒是也不怕,刘若宰哪怕知道他做的这些事,也只会夸赞他有能力、敢作为、有担当,而不会斥责惩罚他。
因为董策很清楚,练出一支强军,也是刘若宰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董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点想把刘若宰给算计进去。他很清楚,原先作为冀北兵备道的刘若宰,所能够依靠的能够练出一支强军来的合适人选,只有他董策一个。他曾经试过好几个人,比如说白添福,比如说谢鼎坤,但事实证明,那几个人都不行,只有他董策才行。
而且他董策是已经切切实实地练出一支强军来了。
但是董策不确定刘若宰当了大同巡抚之后会不会有新的人选,毕竟大同镇比冀北道大太多了,不知道多少人才,说不定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董策不确定刘若宰会不会把支持的重心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虽然那样的可能性不大,但董策不得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这样做,也是在刘若宰那里给自己加分。
当然,董策这些心思,肯定是不会说给他们听的。
不过他说的话,显然是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听董策这么一说,再也没人敢有任何的反对意见了,哪怕是他们满心的怒火和不愿。
董策这个北东路参将就已经是他们得罪不起的了,更别说上头还有刘若宰。那可是大同巡抚啊!在他们眼中,这是他们甚至都无法解除,无法企及的人物,一想到可能会得罪这样的人物,他们心里便是一阵绝望。
“嗨,也别都这么哭丧着脸。”董策道:“本官虽然断了你们一些财源,收了你们手下的士卒,但你们以后不用管这许多兵了,也省的操心了不是?直接每个月就领着到手的那些军饷,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岂不舒坦?”
大伙儿闻言,都是苦笑。
谁都知道董策这话说得不真不实,他们手底下的兵都被董策给拿光了,只能带着几个家丁回去。董策虽然说了,以后真有事儿了不让他们守城,但他们还真就能完全不守了不成?还真就能手底下不要军兵了不成?
再说了,军堡中那么多事情:守城、搬运东西、看守库房……等等,这些都得用人啊!整个军堡的日常运行,根本离不了人。
他们回去之后,终归还是要再招一些军兵的。当然,数量必然是会比现在少很多的,每个军堡可能也就是百十来人。
“好了,军兵这个事儿,算是说完了,还有另外一件事。”
董策瞧着众人道:“之前传讯的时候,让你们把各个军堡及周边的村落城镇等所在的所有人口的鱼鳞黄册都带来……怎么着,都带来了吧?”
众人纷纷道:“都带来了。”
“来,都拿来让我看看。”董策摆摆手道。
站在他身边的长随白忠旗走过去,把大伙儿手里的鱼鳞黄册都收上来。这些东西可不少,每个人手里头几乎都有厚厚的一摞,白忠旗来回三四趟才算是抱完,在董策身前摞了好几堆。
董策随手抄起一本来看,看了一会儿,便是皱起了眉头。
他扬了扬手中书册,道:“夏守备,怎么回事儿,这怎么还是万历年间重造的?”
也是夏守备倒霉,董策随手抽了一本,却正好是镇羌堡的鱼鳞书册。
夏守备苦笑道:“末将也不知道啊,镇羌堡放着的就是这个,这次大人您让带来,末将就带来了。”
董策皱了皱眉头,没再说话,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
他知道,这事儿怪不得大伙儿。
只是,这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那这样一来,他之前的计划就要完全被打乱了。
他本来是想依照这些鱼鳞黄册来勘定整个北东路范围内的百姓军兵,以此来实施他下一步的计划,但现在看来,下一步的计划是很难执行了。
因为这些鱼鳞黄册不对。
倒不是说这些东西造假,而是说,现下他手中的鱼鳞黄册,已经过时了。
这些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是当时的人口户籍统计,而现在,已经是崇祯八年!在这些年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口又有了多大的迁移流动?
若是说从成化年间到弘治年间那几十年的话,可能某个地方,人口流动不算大,因为那会儿算得上是大明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土地收成也好,赋税也不算多么重。是以在当时,人口流动便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太多的天灾**,是以就没有大规模的流民。百姓都安稳的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上,不会离开。u
崇祯七年 第1013章 一零三一 我要重用你
但是万历年间到崇祯年间这些年,那可是不一样。±,
这数十年间,可说是整个大明数百年中最为动荡
这些年正好是大明朝最为兵荒马乱的一段时间,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建奴入寇,乱贼横行,天灾**,收成也比原先大大不如。百姓流离失所,流民蜂拥而起,四处流动,所以说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各地的人口户籍百姓居民的情况,就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万历年间的鱼鳞黄册,在此时,是绝对做不得数的。
而董策要统计各个军堡所统辖的区域内的军民百姓情况,是要做大事的,断然容不得一点点的疏漏,更别说像现在这样错误连篇了。
“这些鱼鳞黄册不能用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看来自己必须得找人重新统计了。
“好了诸位。”
董策把手中的黄册往桌上轻轻一放,笑道:“这些兵你们也都带来了,鱼鳞黄册也都带来了,现下都在本官这儿。今日之事,于你们而言已经是可以了结了。趁着现在天色不晚,都快些回去吧,本官就不留你们在这儿住了。”
“对了。”
董策忽然又补充了一句,道:“那些军兵你们就都留在这儿吧,不用带回去了,各自带着自己家丁回去就成。”
此言一出,大伙儿脸色都有些发苦,心里头跟吃了黄连也似。他们本来以为董策虽说要收编他们麾下的军队,但是也不一定现在就动手,他们其中不少人都打算这次带兵回去之后,就把里头的精锐给拣选出来,而后董策啥时候要他们交出来,就把那些老弱给他丢过去。反正今日董策也没有统计,也不知道哪个是哪个。
但是却没想到,董策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他们的算盘全部都落了空,直接就都留这儿了,你都带不回去,还怎么挑选?
既然事情了结了,再留着也没什么意思,大伙儿也就纷纷告辞,董策却是忽然叫住了其中一个。
“对了,范启年。”董策忽然对坐在一个角落里的范启年道。
今日董策召集各个军堡的守备官和操守官带兵前来,本来范启年是不用来的,他也不想来,但是董策点名让他来。董策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范启年不是守备官操守官,但是他却是统带当初黄琬直属的那些军兵的将官,自然也是得来。
范启年不得不来了,他其实是很怕见到董策的,来了之后也一直不说话,只是在个角落里老老实实的坐着。
这会儿董策点了他的名字,把他给吓了一跳,赶紧豁然站起身来,道:“大人,末将在。”
董策微微一笑:“你原来是黄琬的部将,黄琬直属的那些军队,都是你统领的,这些军队,今日你也都带来了是吧?”
范启年点头道:“是,末将都带来了。”
董策淡淡道:“带来就好,全都交出来吧!”
范启年听了,顿时身子一僵,脸上的表情凝固在了那里,心中发出一声叹息。
这样的结局,是他早就料想到的,作为黄琬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他可以说是黄琬的私人,是黄琬夹袋中的人物,最是心腹不过。像是他这样的人,新上任的参将大人怎么可能放心使用?
别的军将同时都是各个军堡的守备官或是操守官,但他却不是,他只是一名带兵的将官而已。所以董策把他给免职或者是架空,要容易的多。而现在,毫无疑问,董策是已经开始下手收拾他了。
说实话,从得知黄琬被削职为民的那一刻起,范启年就在等着这一日的到来,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只是,当这样的命运降临到头上的时候,他心里还是说不出的酸楚难受。
“为什么?为什么啊?前几****在得胜堡的时候,不是说只要我老老实实的做事,就不会对付我还会提拔我么?为何会这么快就言而无信!?”
范启年心中涌起一阵愤怒。但接着,这愤怒就变成了无奈和绝望:自己的仕途,只怕就要如此结束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