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而其他人则是在大锅后面排着队,王羽和王通就站在那锅边儿上,为每个百姓盛饭。
既是农家,又是一路这么走过来的,便也少了许多顾忌,再加上不管男的女的,白日都是要一起干活儿的,因此便都聚在一起吃,毕竟屋子里头又闷又黑。庄户人家,图的也是一个热闹。
瞧见董策几个人坐过来,大伙儿便都是自觉的避让到了一边,把那好大一片位置闪出来。
纪长风却是要发扬一下亲近百姓的想法,端着碗凑到人堆儿里面去,和大伙儿扯扯家常。怎奈何这个年代百姓畏官如虎,对他也不怎么熟悉,因此他问什么的,都是一脸恭敬的说好。纪大人的满腔热情把兜头一大盆冷水给泼的熄灭了,他没得法子,悻悻的回来了。
因着这事儿,这顿饭吃的也是不咸不淡的、过了好一会儿,纪长风才低声对董策道:“果然先贤们说的不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董策笑道:“先贤们说的,自然是万世不变之至理,大抵是不会错的。”
心里却是冷笑,还不知你们这些读书种子们发明出来愚弄老百姓的东西?
吃过饭,回到城门的时候,所有的物资都已经卸载完毕了。眼看天色不早,纪长风便匆匆告辞,为免失礼,他解释道:“在下还要帮兵备道大人写一本书查资料,这可是兵备道大人极看重的大事,在京城还未来此上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下笔,现在写了有一半了。”
“哦?什么书?”董策不由得有些诧异,便问了一句。刘若宰现在公务如此繁忙,却还有心思写书?
“金莲传。”纪长风有些自豪道:“不过我给大人提建议,改为金瓶梅似乎更佳,大人已经同意了。”
金……金……金瓶梅?
xxxxxx分割线xxxxxx
已经是深夜。
磐石堡外已经陷入了一片漆黑的沉静之中,百姓们一穷二白,自然是油灯灯台都没有的,这会儿都已经造完小人儿,陷入了沉睡的梦想之中。大荒原上有风呼呼吹过,已经带着几丝凉意,风生水起,甘河和洢水河涛声阵阵。
不远处有轻轻的马蹄声传来,一行六个骑士缓缓策动着胯下战马,沿着洢水河的北岸,自东向西而去。
他们都可以放缓了速度,更像是信马由缰,不过行进方向始终保持着一条直线。每个人手里都举着火把,把周围照的一片亮堂。十里铺外可是把白麻子匪帮给得罪了一个狠得,以董策的缜密性格,自然不会忽视他们有可能存在的报复。安乡墩那边不怕,城高池深,又小又硬,白麻子匪帮根本啃不下来。比较值得担心的就是磐石堡这边,毕竟有许多百姓都是住在堡外的,若是被白麻子这些马贼杀进来乱砍一气,则后果不堪设想,刚刚聚拢的民心立刻就要散了。
是以董策安排了两只巡逻队,比较讽刺的是,这两支巡逻队都是那些投降的马贼组成的。马贼被分成了两队,一队五人,马林领一队,耶律斡里和领一队。这样一来,他这个军法官手底下多少也算是有些力量了。两队分别是轮值上下半夜,各自直接对董策负责,在城门处交接。
这会儿是上半夜,队伍最前面的就是耶律斡里和,董策给他发了一套皮甲,也算是彰显出他特殊的身份,和马林一样的待遇。
而其他的那些前马贼,现任巡夜斥候,都发了弓箭和铁刀。董策也不怕他们逃跑,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呆了这一日,只要是眼睛不瞎,就能看得出来,这个群体拥有何等巨大的背后支持和发展潜力,更能清楚的意识到,现在能够置身于这个群体中,是何等的幸运。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水涨船高,乃至升官发财。有这样让人充满了希望的发展愿景,鬼才愿意回去当马贼呢?
再说了,若是谁敢有二心,耶律斡里和的熟铜锏第一个就砸碎了他的脑袋!
这时候在磐石堡原先的官衙,现在董策的住处,前厅之中,火把熊熊照亮了整个厅堂。
董策坐在上首的位置,石进几个人都站在他的左右手边下首,而董策面前,却是跪了几个百姓,在那儿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今天送走了纪长风之后,董策便把手下们召集在一起,询问今天工作的情况。
第一个便是王通,他回禀说,一条荒废程度比较浅的沟渠已经初步开挖出来了,那条灌溉渠大约有半里来长,三米宽。淤积的本来就不是很深,现在已经挖下去了不到一尺深,预计十天之内能够把灌渠给清理出来。
听了这个蛋疼的数字,董策无比怀念后世的挖掘机。
不过这个年代的生产力就是这样,急也没用,所幸这边土地肥沃,前一阵子又刚下过雨,倒也并不急着用,慢慢来就是。
至于烧荒,进度就要快得多了,清理出来四周的空地之后,王通一把火烧上去,直撩的半天高,在洢水河北岸和甘河西岸整整烧出来一千多亩地,那些草木灰堆在地上,就是上好的肥料。
老农们也都看了,连声称赞,从未见过这么肥沃的黑土地。
事不宜迟,董策立刻就让他挑出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商量耕作问题。
下面跪着的几位就是,董策让他们起来说话,一问话他们回答的时候便是跪下,最后董策干脆就随他们了,他们这样反而自在。
所谓耕作问题,其实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种什么的问题。
“你们可曾见过这等东西?”董策双手比划着:“在地表生长藤蔓,可达七八尺长,伏在地面上,叶片绿色,藤蔓稍有些发赤。开小花儿,白色或者黄色。块茎则是生长于地下,形如纺锤,表面乃是土黄色或紫红色,能有这么大,产量很高。”
董策双手比了一个大小。
他说的东西,自然便是红薯。
这种植物,早在董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就已经想过不止一次了,看到粮食产量如此之低——往高了算一亩水浇地也就是能打下来一石粮食,明季一石换算成后世的度量衡就是一百九十多斤。这让早就习惯了后世动辄亩产七百百斤上千斤甚至数千斤的董策感觉非常不适应,不过他也知道这是没有法子的事儿,事实上,在这片东亚土地上,这种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直到之后的数十年间,靠着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及化肥的大量使用,产量才提升上来。
崇祯七年 一零五章 种什么?
董策的想法是寻找替代品,那就是红薯。红薯的高产举世皆知。
而且地瓜这种作物还跟别的不太一样,里面淀粉含量和糖分都非常高,是可以作为主食干粮来食用的。董策母亲那一辈人,在年幼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吃过地瓜干儿的窝头,那时候一般人家吃地瓜干儿的窝窝头,讲究点儿的则是吃棒子面儿也就是玉米面儿的窝头。
董策小时候也吃过几次地瓜干儿窝头,第一顿甜的能腻死人,一嘴下去又香又软又甜,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口沙糖。不过也就是一顿而已,到了第二顿就硬的能砸死人。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吃上一口地瓜干儿窝头绝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董策印象中,红薯和玉米应该都已经在崇祯朝之前就传入中国了,只不过应该是没有广泛推广。
他前世的时候甚至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若是红薯能够早推广二十年,大明朝未必会亡。
这个且不说,但是大明之后那个鞭子王朝的人口能够从康熙初年的五六千万左右,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乾隆末年增长到三亿多,红薯和玉米绝对是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董策一开口,立刻就是满怀希望的问出了这种作物。在他看来,此时红薯的产量绝对没有后世那些水足肥多,又是不知道多少次杂交出来的优质品种那么高,但是两三千斤该是有的吧?
没想到的是,他说完之后,几个百姓却是面面相觑,没一个说话的。
“怎么,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董策微微笑道:“但说无妨,说的好了,本官有赏赐。”
几个汉子看了看,一个年纪大些,看上去有四十来岁,颇为老成的汉子磕了个头,恭敬道:“大老爷说的遮莫是番薯?”
“对,这个时候应该就是叫番薯!”董策一击掌:“你可是知道?”
“俺知道,俺原来种过。”那汉子看了董策一眼,神情很是古怪,迟迟疑疑道:“可是那东西,产量很低,底下的块茎也就是跟小孩儿拳头那般大小。”
董策只觉得心里一沉,问道:“很低?能有多低?”
一千斤?五百斤?不能再低了吧!这可是后世产量的三十分之一了。
那老农见董策脸色不好看,顿时吓得一哆嗦,说完了这些话之后,这会儿他似乎才猛然醒悟到自己刚才说的那番话有多大胆,吓得连连磕头,脑袋在青石地面上碰的硁硁作响。
“快说!”他这儿正着急上火呢,那边却不说了,气的董策狠狠的一拍扶手,怒喝道。
那老农带着哭腔儿喊道:“大老爷饶命,大老爷饶命,产量一亩地也不到一石啊……”
“连一石都不到?”
董策几乎石化,后世能亩产万斤的地瓜,这会儿竟然一亩地只能产一百来斤?这是什么道理?
一边王通压低声音道:“许是不服水土的原因,在别的地儿高产,却未必适合咱们。据老人儿们说,万历年的时候,还曾经在山西推广过番薯,可惜产量极低,官府又是强行摊派,百姓损失惨重,几乎酿成民变。”
在董策左手边搬了张桌子坐在后面充当会议记录的书吏白忠旗也插口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董策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他这会儿也想到了
他只知道红薯产量极高,养活了天下百姓无数,但是却忽略了两点——品种和水土。
品种又差,又冷又干有没有光照,在这等环境下能够高产才怪了,没烂到地里就算是不错!
“这该死的小冰河时代!”董策心里狠狠的骂了一句。
他决定暂时把红薯这事儿给放下,但是等明年温度升高之后,红薯是一定要种植的,反正靠着两条河,至少灌溉是能够保证。
“玉米呢?”
董策又问,这会儿玉米也已经传入中国了,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培育。
回答依旧是让董策极为的失望,这时候玉米的产量还不如小麦,而且玉米也是喜湿喜热的作物。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种小麦,而且现在还赶得上农时,明年入夏之前能够看的见成效的唯一作物,就是小麦了。若不然的话,到了明年,粮食吃完,地里的粮食又下不来,大伙儿全都得饿肚子。
小麦的产量董策是知道的,上好的水浇地也不过是一亩地一石左右而已,而且靠左的时候居多。
根据这几个老农以及王通王羽等人的估计,有了黑土地,再有好的灌溉条件,亩产应该能够达到一石两斗左右,但是应该不会超过二百三十斤。
“有什么法子能提高产量么?”董策问道。
“无非就是多上肥,勤除草,勤松土,勤浇水而已……”王通摇摇头:“想提高产量,很难。”
几个人也都这般说,董策也就死心了。这会儿没有工业化肥,靠着那点儿人粪和牲口粪,怎么肥田?
董策摆摆手让那几个百姓退了下去
“一亩地产粮以一石算,一个军丁每日要进行大强度的操练,要行军,甚至还要打仗,一年下来,少说也要消耗掉七石粮食。但是不光有兵丁,还有他们的家属,就按照一千兵丁算,那么就是一千户。一户五口人的话,就是五千人的规模,五千人,一年下来少说就是两万石粮食。这就是两万亩地!”
“而且还有战马,耕牛这些大牲口吃的,还有猪驴羊骡子,鸡鸭鹅这些都要吃。一年下来,怕是所需不少。”石进在一边提醒道。
董策点点头:“咱们战马多,大牲口多,就按照一年三千石算吧。”
“还有子粒粮。”周伯道:“按照大明祖制,一顷地六石粮,一亩地就是六升。”
说到这儿,不由得吁了口气。
“这算什么?”董策淡淡一笑:“既然没有法子提高产量,那咱们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买耕牛买犁铧为的什么?招募流民为的什么?还不是得大用他们?”
他转头向王通看去:“咱们能开出多少亩地来?”
王通笑道:“咱们地方尽大,又是很开阔,怕是十万亩都能开的出来。光光是城周围这片,就可以开出来至少两万亩地。”
董策闻言点点头。
他倒是不怕百姓忙不过来——中国的百姓从来不怕地多,就怕没地。当初北齐改革,均田制制度下,一夫授露田八十亩,妇女四十亩。丁牛一头,授田六十亩。北周的均田制更是规定:已婚的丁男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婚的丁男授田一百亩,另有宅地,但无桑麻地。
其实种地,最苦的是挑水浇地,只要是灌溉条件跟得上,一户一百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董策吩咐道:“先开垦洢水河以北,甘河以西的位置,把城池周围的都开垦出来再向外发展,以后农垦这一块儿,便是你的差事了。”
王通赶紧应是,跪下磕头领命。
接下来,董策则是问了王羽这一日捕鱼的情况。
和种粮食恰恰相反,打渔这边却是给了董策很不错的消息。
王羽喜气洋洋道:“大人,咱们今天足足抓了五百斤鱼。”
“哦?”董策终于是听到一个好消息了,问道:“你动用了多少人?”
“三十个男丁。”王羽道。
“就按照现在五百斤的话,一年下来就是接近二十万斤,能养活很大一部分人了。”董策似是自言自语道。
“若是给你三百个人呢?”董策道:“岂不是光是吃鱼就能吃饱了?”
崇祯七年 一零六章 衙役刘三爷
“若是给我三百个人,再有二十来条小船,再做好了那等拦河的大网,属下有信心,一天能打五千斤鱼!匀下来也不过是每个人每天十几斤鱼而已,并不算是太大的量。”王羽顿了一下,道:“不过属下建议,最好派一百个人左右捕鱼,捕鱼量维持在每日两千斤左右,若不然的话,怕是没多久,这鱼就要给捞的枯竭了。”
“嗯,说的是,咱们总要为长远计。”董策拍拍手道:“现在你手下那三十个人,暂时就不要动了,等到流民们陆续来了,我给你补到一百个,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捞鱼,晒成鱼干儿,储存起来!造船的工匠,你带人去找,造船厂要早日建起来。实在没有小船儿就用筏子代替,至于大网,是自己造还是去买,你看着办,到时候找我来批银子。”
“是!”
“光吃鱼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咱们要训练士卒,必然以大强度,多流汗为标准,士卒们消耗会很大。谁都知道,肉比粮食好吃,吃了能挡饱,有气力,而现在咱们能大量食用的肉类,无非就是鱼虾而已。咱们以后要保证,每个士兵每天至少要吃到一条鱼。”
“是!”众人轰然应道。
最后东侧总结道:“现在关键任务就是两个,第一,种田,第二,打鱼。三十个人捕鱼,其他人都跟着王通去烧荒,对了王通,从明日开始你要做这么一个活计,划分田垄,十亩地为一井,方便之后分田用,暂时先划处二百井来吧。”
“另外,尽快在甘河和洢水河上各自架起一座桥梁来,保证两岸的畅通。”
xxxxxxx分割线xxxxxxxx
阳和卫,此地又称阳高卫。
人烟稠密,很是繁华,乃是方圆数十里内的经济中心。
和受到天灾直接打击最为严重的乡村不同,作为商业发达,文化昌盛的一座城池,阳和卫受到的影响很小,还很是能够看到一番繁华景象。这会儿正是清晨,城门刚刚敞开,早就在城里城外排队许久的人们已经开始陆续进城了。
整座城市似乎都活了过来,城里的商铺也都卸了门板开始做生意,米面粮油的米庄,布庄绸缎庄,酒楼酒肆。不过这会儿最热闹的还是卖各色早点的铺子,一个个食客捏着油条大口的吃着豆腐脑,时不时还嫌烫似地吹一口。
刘三儿正自坐在西城门口外头的大青石磨盘上面给城门守军们嘬牙花子。
他穿着一身儿深青色的直缀,脑袋上带着四方巾,腰间系着一条足足有巴掌宽,又厚又结实的牛皮带,上面是铜打的钩子。脚下蹬着千层底儿皂靴,左边腰上还挂着一口单刀,手摁在刀柄上,当真是威风凛凛。
说是说话,其实是他坐在磨盘上,而那几个衣衫褴褛,一看就感觉身体颇为虚弱的士兵则是站在他边儿上,跟他说话的时候,佝偻着个腰,脸上带着讨好的笑。谁地位高谁地位低,一目了然。周围进城的百姓也是自觉的绕开那里,偶尔目光落在他身上,也满满的都是敬畏。
虽然在后世那许多古装剧中,县城的衙役们通常扮演的都是路人外加出丑的角色,但是实际上,他们权力非常大,在当地的地位也很是显赫。
不算那些民壮,正儿八经的衙役,也就是几十人。一个县人口有多少?大明朝安安稳稳的发展了这几百年,人口早已经是比建国之时翻了几番,一般县城,少的万把人,多的四五万也是有的。
就靠着这么点儿人根本是管不过来的。所以基本上每个衙役都有帮闲,帮闲人数不等,多的有十几二十人,就算是少的,也有七八个。这些帮闲的来源,基本上就是街面上的地痞流氓,他们在百姓面前凶狠如虎狼,但是面对衙役这种官府中人——尽管是最低级,食物链最底端的官府中人——却是怕得要死。
每个衙役都划分了负责的地盘儿,平日里就有帮闲孝敬着,帮闲的收入,则是来源于对百姓和商家的讹诈。而他们背后站着衙役这种在小民眼中等同于官府的存在,更是无人敢于得罪。
他们倒也不是全然祸害,一旦出了什么命案,这些地头蛇立刻就知道是谁犯的事儿,总会交出个人来交代就是。而外地的流窜犯一旦逃到了此处,更是根本无立足之地。
像是军户,匠户一样,明朝的衙役也是世袭的,但是由于有种种无法宣诸于口的灰色收入,这些衙役们的日子过得比匠户匠户不知道好了几千几万倍。
崇祯七年 一零七章 绝境中的希望
几百年传承下来,有的地方的衙役甚至形成了世家,攒下了巨额的收入,在乡里面前耀武扬威,地方上名头煊赫。
眼前这位刘衙役刘三爷便是如此,从正德年卫所废弛,在阳和卫设立县令管辖开始,他家就在此做衙役,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其中家资不菲,在百姓中更是地位很高,有些嘴甜会说话的,还见面叫一声刘大员外。
他这会儿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那些兵丁们都是心里奇怪,这位刘三爷不在酒楼里喝着小酒儿享福,拿着下面那些帮闲们的银子供奉,却为何来这儿吃风?
只是自从这阳和卫改了文官治理,他们这些兵丁地位就越来越低。虽说城里头卫指挥使衙门什么的都在,但是除了外面的一点儿军屯地能捞好处之外,什么权势都没了。
刘三儿忽然眼睛一亮,目光向着西边儿看去。
却见西南方向,正自来了一群难民,正自扶老携幼,向着这边走来。队伍很是庞大,再加上里面男女老幼都有,因此速度很慢,过了好一会儿才算是慢慢蠕动到城门左近。
这会儿能看的真切了,这一大群难民大约有二百来人,个个都是面黄肌瘦,不知道饿了多久了,许多人更是如饿的皮包骨头如骷髅一般了。而且不少细心地人更是发现,这些难民中,基本上都是的青壮年男女,老人和孩子的数量很少——这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在外面流离的时间已经不短了,老人和孩子都死光或者被吃光了。
易子而食的事儿,这年头儿多得是。
他们身上毛发板结,头发粘在一起,又脏又臭,远远的便能闻到一股难闻的异味儿。便是那些挑着扁担进城卖菜的菜农,都是远远的避开他们。不少流民已经开始跪在地上向人磕头乞讨了,嘴里喃喃不清的说着好话,只是却是少有施舍给他们的。
不少流民已经准备进城了。
那些士兵们就像是没看见一眼,眼神麻木的回过头来。
这些流民他们这些日子见得多了,几乎每日都有流民从四面八方而来,乞讨求生。一波一波的,谁会在乎他们?进城就进城吧,他们也不会管,在城里好歹能混上一口吃食,说不定就饿不死。何必驱赶他们生生造下许多造孽?死后可是要下地狱的。
眼看着那些难民快要到了城门,刘三儿忽然使了个眼色,低声道:“劳驾几位,把这些贼厮鸟轰走。”
那几个兵丁都是惊诧的看着他,刘三儿指了指上面:“县尊大人的意思。”
一听是县尊大老爷的指示,几个士卒再也不敢说什么,晃晃悠悠的走过去,手摁在腰间刀上,大声道:“你们这些贼厮,这城里也是你们能进的?快滚,快滚!”
“军爷,您开开恩啊,让俺们进去寻口吃的……”
“大老爷,俺若是能活下来,给大老爷您”
那些流民纷纷跪倒在地,苦苦哀求。
几个士卒也是动了恻隐之心,回头向刘三儿看去,刘三儿却是神情淡淡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这可是位得罪不起的爷。几个士卒一咬牙,破口骂道:“别在这儿哭丧,赶紧滚!”
有的还把腰间刀拔出半截儿来,恐吓道:“再不滚蛋把你们判坐乱贼,一刀杀了!”
那些百姓脸上都露出畏惧惊恐的神色,在屠刀的威吓下,再不敢多说,纷纷起身准备离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