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时镜
众所周知,谢危虽无帝师之名,却有帝师之实。
圆机和尚这两年来虽以国师之名,在民间大兴佛教之风,以与天教抗衡,在信众之中颇有名气,可在这朝廷里,大臣们却还是认谢危多一些。
毕竟能在朝中为官的,即便不说恶,可也没几个善。
哪个能真的信封佛教?
不过都是表面对他客气罢了。
毕竟朝野上下都知道,一旦真遇到什么棘手之事,还是要谢先生共议,方能有所定夺。
如今听圆机和尚这话,倒是一点也不生疑。
沈琅也考虑起来。
边关的形势比起朝内,实在更为紧迫。他自不可能亲去督军,派谢危前去的确最好不过,所以当机立断,道:“拟旨!着令谢少师不必返京,济南稍作修养后,即刻前往边关,督军严防,但有异动者立刻就地处决,绝不姑息!”
“圣上圣明!”
诸位大臣都伏首称颂。
只张遮抬了眼,瞧着圆机和尚唇边挂着的那抹笑,觉得事情只怕没有那么简单。
*
“所以,到底是谁要袭击我们,查清了吗?”
姜雪宁看着谢危将片好的鱼放进漂亮的白瓷盘,撒上少许姜丝去腥,搁入蒸笼,仿佛已经能看见它端出来时会是何等美味模样,不由得咽了一下口水,才这般问道。
她可不敢往深了猜。
遇袭当时曾明明白白听见刀琴说了一句“教中”,叫她回想起谢危上一世将天教连根拔起、赶尽杀绝的做派来,心底里都忍不住为之冒寒气。
谢危将蒸笼盖上,拿了一旁的巾帕,将手上沾着的污迹擦去,眸中却是异色闪烁,波澜不惊地回:“天教反贼,胆大包天,还能有谁?”
姜雪宁不由被他噎住。
谢危却是抬眸瞧她,看她那清丽的面容被灶膛的火光覆上一层晃动的暖色,不由颇带几分深长意味地笑起来:“你想是谁?”
姜雪宁恨恨地往灶膛里添了根柴,却道:“我哪儿能知道,我怕死问问还不行吗?”
谢危只道:“放心。”
事后他也琢磨了一下,来刺杀他的总共是两拨人。跟着当时剑书那边去的,是教中的好手,只怕万休子举事在即,恐他不受控制,先除为快;跟着他与姜雪宁的那些,却从京中来。若是皇帝已经开始怀疑他,不会暗地里动手。会在暗中动手的,都是怕被人发现的。再回想自己这两年,能算得上“对手”“仇敌”的,只剩下一个圆机和尚。
此人虽称僧侣,却机心深重,绝非善类。
沈琅国事疏懒,帝王心术却重得很。
这两年来,用圆机和尚制衡他,也用他打压圆机和尚,从不让他们那一方真正压过另一方,如此当皇帝的方能坐稳,居中得利。
如今么……
谢危垂着眼帘,看一眼砧板旁那剁了不用的鱼头,随手便将擦手的巾帕扔在边上,取了两只小碗去调料碟,还问姜雪宁:“吃辣么?”
姜雪宁登时把先前谈的正事都忘了,点头如捣蒜:“吃的吃的。”
谢危便在她的料碟里加了一勺辣。
待鱼蒸好端出来,一片片白白嫩嫩,浮动着鲜香。两人也不转战别地,就在厨房角落里置了一张小桌,擦得干干净净,在旁边坐下来,就着料碟,添上小半碗米饭吃起来。
这些日子也没别人敢靠近厨房。
两人一顿饭吃得清清静静,姜雪宁几筷子下去便找不着北了,一时觉得谢居安实打实是神仙菩萨,大慈大悲的大圣人,凡人做东西不可能这么好吃!
原本一路舟车劳顿,吃得都不算好,遇袭到济南休憩刚醒那阵,她人看着是清减了不少的。可被谢危几顿饭喂下来,气色恢复了,脸蛋也稍稍圆润了些。
姜雪宁甚至都开始担心自己继续吃下去得胖。
不过这般的日子也没再持续多久,才过去没两日,京城里竟然来了圣旨,着令谢危前往边关督军!
姜雪宁目瞪口呆。
那一瞬间甚至有种毛骨悚然之感,不期然就想起了当日谢危那一句“不着急”,只疑心此事在他意料之中。否则遇袭之后何必在济南盘桓?
谢危可才是那个实打实的反贼啊!
如今皇帝,竟然还被他蒙蔽,一纸调令命他前去边关!简直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忙着给自己掘坟啊!
不用说,有了这一道圣旨,接下来他们一行自然是名正言顺走官道上路。
既不需要避人耳目,还有皇帝调令开道。
遇关关开,逢隘隘敞。
沿路各州府无人敢有慢待,自济南往边关通行无阻,仅仅十日,便已抵达边关!
雁门关在山西句注山,位于恒山山脉的西侧,外拒塞北,内守中原,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代来都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大乾兵卒皆驻扎在关内,屯兵忻州城外。
谢危、姜雪宁一行人才到忻州,往外望去便能看见那荒芜的原野上点将台高高伫立,旌旗蔽日飘飞,兵卒甲胄在身,刀戟在手,往来整肃!
他们在路上便已经得了边关传来的消息,知道燕临得了那所谓的“圣旨”之后,已经名正言顺地控制了边关十万大军!
毕竟为燕临送去圣旨的,乃是当朝帝师。
谁敢质疑圣旨真伪?
而朝廷随后还颁了真正的圣旨给谢危,派他前来督军,更是直接落入了谢危圈套,使得这一出好计更加地天i衣无缝!
他们的马车,还远远没入城门,就已有人飞奔前去通报。
待得靠近城门,便见一骑从城内驰出。
姜雪宁才从车内钻出来,尚未在车辕上站稳,便听得一声朗笑传来,被人抱了个满怀。
旧日少年,难得抛去了这些年风霜磨砺的沉稳,剑眉星目璀璨,用力拥紧她,欢喜地唤:“宁宁!”
那是成熟而坚朗的气息。
他长高了,轮廓锋利了,可那丝毫不作伪的惊喜却将那眼角眉梢的锋利化得柔和了几分,姜雪宁怔怔不知所言。
城内的兵卒,都吃惊不已地望着这一幕。
毕竟这位年轻的将军,这些日来调兵遣将,沉稳有度,十分压得住场子,便是原本不服他的几名将领也被他治得服服帖帖,虽有怨气也不敢有半分不敬。
可眼下众目睽睽!
他竟这样直接拥住了那名漂亮的姑娘?
谢危随后走出了马车,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未有言语。
坤宁 第205章 依稀少年
第205章 依稀少年
来的一路上, 姜雪宁不可避免地想, 再见到往昔少年, 会是怎样的情形, 两年的艰辛蛰伏, 没有了勇毅侯世子的尊贵身份, 他会不会苦楚, 难过,又到底变成什么模样?
这一世无疑是比上一世要好的。
可无论在她怎样在脑海里描摹,也无法想象出少年的模样, 反倒是上一世班师还朝的那位年轻将军的面容,时不时从记忆的深处冒出来,让她出一身冷汗。
那是一个被世情与仇恨浸透了的人。
当年他远远顺着京中长道, 扶着沈芷衣的棺椁还朝, 穿了一身的素,却无半点该有的哀伤。满身沾着刀兵戾气。一双眼静而冷, 寒且沉, 看着人不说话时, 都似长了刺, 锋锐得扎人。所以纵然轮廓熟悉,姜雪宁竟也无法从这一张面容上, 回忆起当年那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究竟是何模样。
可如今, 好像什么也没变。
即便他高了,往日贵公子似的发白的肤色也被晒得深了一些, 眼角眉梢是他这两年来所历的变迁与山水,可这一双粲然的星眸,炽烈温暖如日中骄阳,坦荡诚恳似高天明月,只让人一听见这熟悉里又带有几分陌生低沉的声音,便心尖滚烫。
他身上穿着的衣料粗了些,有些刮脸。
可他原是京里锦衣玉食、要风得风的小侯爷。
姜雪宁抬起头来,望了他许久,喉咙里发涩,才喊了一声“燕临”,便已忍不住眼眶一热,竟然哽咽。
两年过去,少女也越发好看。
身姿亭亭,雪肤乌发。
只是眼底潮湿地望着人时,还是叫他心底柔软的一片,叫他想起林间雾气里的小鹿。燕临想把她小心翼翼地捧起来,哄她笑,陪她玩,让这张脸上绽出点让人怦然心动的笑。
将她拥入怀中的这一刻,是他这两年来前所未有快慰的一刻。
侯府出事,抄家流徙。
他与家人一路从京城远道黄州,路中甚至遇到了好几次刺杀,只是都有人暗中保护。到了黄州之后,戴罪之身,更有深重的徭役。父亲的身体原本就不好,路上受了风寒,许久没有见好。
上下打点,请大夫看病,都要花钱。
到这时候,他才知道姜雪宁暗中派人送来的那只箱子,到底有多沉、多重。
不久后,谢先生的信就来了。
更后来,所谓的“任氏盐场”的襄助也来了。
天高路远,那些信函要好些时日才送到一封。
可在黄州那数着时辰熬过去的日子里,却像是凛冬里煮热的一壶烈酒,让人咬牙维持着那微末的希望,直到它在贫瘠的土里往深处长去,慢慢扎稳了根。甚至无视风雪雷雨侵袭的逆境,渐渐发芽,散枝,像是石缝里的松柏一样,有一种格外强劲坚忍的力量。
他没有在绝望里滚打。
每一天都满怀着对后一天的希望。
到今天,她终于来了。
天知道他在接到她要与谢危一道来的消息时,有多开心。
甚至早两日就在盼望。
连料理军务,都有了少见的晃神。
直到此刻看见她。
那满怀的期盼才全然地落了地,化作一种脉脉的熨帖,又使他全然克制不住高兴,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之后,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
少年到底是长大了。
眼角余光瞥见周遭兵士诧异的注视时,虽然所作所为全出于真心,可毕竟不是当年纵性胡闹的时候了,不由面上一红,咳嗽一声,把人放了开。
于是,终于看见车内注视他们已久的谢危。
这一刻有些安静。
燕临这时候才发现,姜雪宁方才就是从这架马车里出来的,两人是同乘一车而来。心底便忽然感觉到了几分异样,然而值此非常之时,也并未深想。
停得片刻,他注视对方,倒是敛了方才的孟浪,整肃地躬身行礼:“见过谢先生。”
谢危淡淡搭下眼帘,道:“先入城吧。”
燕临也知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便答一声“是”,使一队兵士护送车驾,在前方开道,一路往城中去。他人骑在高高的马上,还问姜雪宁要不要骑马。
姜雪宁也是心大。
自打谢危接了圣旨后,一路都在马车上,昼夜疾驰往忻州来,骨头都要散架了不说,总闷在车里也没什么出来喘气的机会。
骤然到得这风物迥异之地,不免起了玩心。
她自是一口答应,小心翻身骑上一名兵士牵过来的小马,跟在燕临的马旁边,一道入了城。
谢危只在车里看着,也不去拦她。
忻州城不大,城中建筑也不比京城的繁华,江南的精致,处处透出一种粗犷,墙壁都比较厚,看着十分结实。
城内走的兵倒比普通老百姓还多。
只是观周遭百姓模样,倒似见得多了,半点没有不适之感,照旧摆摊的摆摊,叫卖的叫卖。
这种地方,风水不那么养人。
本地姑娘的皮肤大多粗糙。
姜雪宁这样京城繁华地养出来的姑娘,又浸了两年江南的婉约,实在是水灵灵娇艳逼人,还夹在一堆皮糙肉厚的兵士之中,骑在马上,所过之处瞧见她的人无不惊艳,甚至有那不懂事的小孩儿手里举着馍,追在后头喊“仙女姐姐”,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燕临便像是当年刚带她到京城各处去玩时候那样,一一指着路边的东西同她讲,只是嗓音听着比当初厚了一些,也不再完全是贵公子一般的无忧无虑。
他见过了沉浮,明晰了世情。
便是讲那路边的一粥一饭,都有一种不同于旧日的悯恤,知道这些凡俗百姓何时作,何时息,一旦谷打出来能得多少米,东街的铁匠铺里又是不是有个瘸腿的老婆婆……
姜雪宁听着,不由转过头去看他。
年轻将军的轮廓,深邃坚忍。
第一次,她觉得冷酷不停歇的的时光,竟也带上一点温柔,将她记忆里的少年,雕琢成这般动人模样,于是不由得笑了起来。
同路随护的兵卒,却都是又惊异,又迷惑。
燕将军初来乍到,手段算得上雷厉风行,虽然研究布防时,经常与兵卒们一道同吃同住,半点不像是曾当过小侯爷的人,十分平易近人,可谁也没见过他这样对人啊。
这好看姑娘,究竟何方神圣?
坤宁 第206章 剑与花
第206章 剑与花
边关城池, 多为屯兵之用。
将军府建在城池中心位置, 乃是历朝驻扎忻州、驻守雁门关的将领的府邸, 内设机要印房, 册房、粮饷处等, 可以说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其占地在忻州这样的小城, 已经算得上极广。
燕临一路带着他们,便已到了门口。
“城中早得了谢先生前来督军的消息,军中有品级的大小将领, 都已经在内等候。”
他在门口下马,将缰绳交给了一旁的军士,还顺手扶了旁边要下马的姜雪宁一把, 对从车内出来的谢危这般说道, 然后摆手。
“先生请。”
谢危未着官服,只一身素衣。
旁人只听说这两日边城里有个京中的大官来, 一直都在心里揣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如今瞧见, 都不由愣了一下, 随即便是惊叹。
这样的人竟然是个官儿?
谢危倒没看其他人,下得车后随同燕临一道跨上台阶, 走入将军府中, 只问:“议事要一起听听么?”
姜雪宁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先生问我?”
谢危向她看了一眼, 没说话。
姜雪宁便莫名打了个寒噤,觉着谢居安这眼神叫人发凉, 她脊背都挺得直了些,却下意识看了一眼燕临,想了想这两人的关系,觉着自己还是不要搅和这事儿,便道:“不了,我哪儿听得懂?让燕临找个人带我先去休息便好。”
这一口一个“燕临”可听得边上的人冒冷汗。
偏她自己不觉。
燕临也半点意见没有,唤来将军府的老管家,便请他带姜雪宁去客房。
谢危则是向剑书一摆手,道:“你也跟着去。”
剑书低头便道:“是。”
他从谢危身边退后,自动就跟到了姜雪宁旁边。
这倒让姜雪宁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转念一想,说是燕临已经执掌了兵权,可毕竟时日尚短,这种时候谁知道出不出什么意外,小心驶得万年船,派个人跟着她总没错。
她也就没说什么,转身跟着管家去了。
燕临看着她身后跟着的剑书,却是不知为何忽然皱了皱眉,又感觉到了那种隐约的异样。
他调转视线看向谢危。
谢危却没什么反应,只道一声“我们也走吧”,便过了穿堂,往议事厅而去。
边关驻军十万,有名有姓的将领也有十好几号人,且还要算上忻州本地的州府官员,所以谢危去见时倒是颇为热闹。
他镇定自若,这些人却多少有些忐忑。
毕竟眼见着就要冬日,从来没听说谁冬天主动挑起战役的先例,他们各有各的担心。
燕临是月前到的忻州。
单枪匹马。
那时他身上既无调令,也无圣旨,甚至还是个擅自离开流徙之地的“罪臣”,不过好在边关上认识他的人不多,正好趁此机会将边关的情况摸透了。
勇毅侯府原本便领兵作战。
边关将领中有不少都是他父亲燕牧的旧部。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可偏偏侯府出事后,许多人也因此受了牵累,要么在军中不得更进一步,要么被撤职贬职,掌管忻州十万驻军的自然属于萧氏那一派。
所以刚掌权的那一日,为了日后调令能行,如臂使指,燕临做了一件事。
“斩了?”
姜雪宁随管家往客房的方向走,路上不免也打听点边城的事情,可却听了点方才在街上时燕临自己没有讲的事,一时愕然。
“临阵斩将……”
老管家上了年纪,腰背伛偻,却是半点不为那掉了脑袋的倒霉鬼可惜,瓮声瓮气地道:“燕将军才到忻州,这可不为百姓们做了件大好事么?这些年边关没仗打,可不知养出多少废物,趴在咱们这些平头百姓身上吸血。那杀得叫个痛快,活该!”
姜雪宁忽地静默。
老管家却还絮叨:“眼见着人家鞑靼都要打过来了,一帮饭桶还想避战。昨儿个是长公主去和亲,明儿个那些狗东西就能来掳掠城里的闺女!不想打仗的将军是好将军,可不敢打仗的将军,就要这样拖出去砍了。您来的时候都晚了,要早上几天,城外头点将台上流的血还没干呢,可好看。”
剑书悄悄向姜雪宁看了一眼。
姜雪宁若有所思。
老管家已经到了客房前头,说了半晌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躬身道:“瞧我,年纪大了话也多,都不知道这些话在贵人面前是不是该说,您可别怪罪。”
姜雪宁不过是有些意外罢了。
可其实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要想在这样一个地方站稳脚跟,真正地执掌兵权,杀伐果断的手段少不了。也唯有杀鸡儆猴,才能让剩下那些人心有戚戚,才能让军中那些侯府旧部真正地心服。
她只是有些怜惜旧日的少年——
单枪匹马在这样的地方,孤立无援时还要做出种种决策,个中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险,遇着她时却一句也不曾提,好像一切都顺心如意模样。
姜雪宁谢过了老管家,自己进了屋,发现这间屋子已经是精心布置过的,并无外头看着的那般粗犷,妆奁上甚至还摆上了新买的胭脂。
她不由笑了一笑。
转头却对剑书道:“我就在屋里也不出去,你先回去跟着你家先生吧,万一有点什么吩咐也好照应。”
剑书犹豫了一下,大约也是觉得忻州这样陌生的环境让人担心,躬身向她拜了一拜,也没多说什么,便告了辞,回头往议事厅的方向去。
谢危来自然先了解一番城中情况。
这些将领最担心的莫过于粮草情况。
朝廷派谢危来说是督军,实则是为了防止边关哗变,自然不会准备什么粮草的事,可以说甚至连半点风声都没有。可谢危燕临都另有打算,鞑靼是一定要打,沈芷衣也一定要救,是以回应有关粮草的质疑时并无半点慌乱,只说粮草辎重都已经在路上,请众人不必担心。
他这样来自京城的大官都说了,众人也就稍稍放心了一些。
议事毕,只说晚上设宴为谢危接风洗尘,便都告退。
厅内只留下谢危与燕临。
茶盏中的茶水,已只余下一点温度。
谢危端起来喝了一口。
燕临却注视着他,眼底少见地出现了几分犹豫,甚至含了一种别样的打量。他试图从他眉眼里分辨出什么来,试图与父亲这两年来的企盼与守望对出些许端倪。
当初勇毅侯府几蒙抄家灭族之难,幸而背后有人出手相助。
这个人便是谢危。
可他与侯府有什么关系呢?明面上一点也没有,只不过是他入宫读书时的先生罢了。
当初,父亲病中时,燕临曾有过自己的猜测,向他问:“谢先生到底是谁?”
父亲咳嗽得厉害,却不肯吐露更多。
只是眼底含着泪,同他说:“是你要完全相信的人。”
那时候,他心底便有了冥冥中的答案。
燕临沉默了半晌,才道:“这些年,多谢先生照应。”
谢危搭着眼帘:“侯爷可还好?”
燕临道:“往年在京城总有些事情压身,病根是早落下的,去黄州的路上严重了些。不过到那边之后,日子清苦下来,后来又清闲下来,更好似打开了什么心结似的,反而养好了。我离开黄州时,吕老板前来照应,人已经安顿妥当。”
谢危便点了点头,不说话了。
他从来不是容易亲近的人。
燕临也很难想,旧日的先生竟是自己的长兄,眨了眨眼,到底改不了称呼,又问:“先生此来,朝廷那边怎么办?”
谢危道:“边关离京城尚有一段时日,打仗这么大的事,就算忻州在掌控之中,也不可能切断消息往来。所以战事要速战速决,否则等朝廷反应过来,说不准要腹背受敌。可若能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拿下鞑靼,救出公主,就算抢赢了一步棋。届时我只称到得忻州时,边关驻军已经落入你掌控,实在非我力所能改,只好随波逐流。你既掌兵权,又得民心,朝廷反倒不敢跟你撕破脸,会想方设法招安于你,封你个公侯伯爵。”
燕临顿时皱了眉:“公侯伯爵?”
谢危似笑非笑看向他:“不想要?”
燕临坦然:“不想。”
谢危便轻轻搁下茶盏,唇边那弯下的一点弧度便多了几分高深莫测,只道:“不想要也简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