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雄军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对面千里
以后自己有空提醒他一下吧,许鸣拿出笔记本,将“莫与硕”三个大字记了下来。
许鸣回到司令部,不久,副官处整理了一份兵员缺失的名单给了许鸣,整个第三战区,除了新四军外,一共有10个军31个师,兵员的缺口达到七万七千人!
这还是各师自己上报的数据,如果考虑到大多数部队有吃空饷的现象,那么兵员的缺口至少有8万,极有可能超过10万!
兵员问题是许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也是困扰国军十几年来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军政和民政的不得力,特别是兵役制度的不完善。
不要说地方部队,第67师作为中央军也缺了好几千口,抗战初期的德械师应该是中国编制最为完善的部队了,可就是这样,一般缺员也在2千人以上。
历史上国军是用抓壮丁的方法补充兵员的,但副作用实在太大,对部队的军心士气,还有军民之间的关系有着极坏的影响。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报告或者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了的,许鸣拿着这些详细的资料,走向顾祝同的公寓。
抗战雄军 第358章 兵员(2)
顾祝同看着许鸣送来的资料,叹了口气,“千里,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可咱们征兵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征兵的数额首先是分配给省里兵役局,然后将具体数字分配到各个县乡,由各县兵役所统一征召。
现在我们的军纪不好,部队死伤又严重,老百姓的应征热情本就不高,各地兵役部门往往难以完成既定任务;有的地方乡长、保长敷衍,拖着不办,原定之数额迟迟不能补足;有的地方干部或当地官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将有钱之人子女不列入名册,抽调上来的壮丁都是病弱之人;更有情形恶劣者,借此大肆勒索,进一步败坏我军形象,百姓对入伍更添抵触…”
顾祝同将三战区兵役制度的弊病一一说出,话里面显得十分的无奈,顾祝同尽管是战区司令长官,官高权重,对这些问题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许鸣却知道,征兵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部队战斗力的根源。中国当时缺什么?缺钱?缺武器?缺技术?都不是!
中国最缺的就是一种适合总体战的战时体制,这种体制,德国有,苏联有,甚至美国也有,我们的对手日本更是建立一条极具战斗力的法西斯征兵体制,但唯独我们中国没有。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义务兵役制,如果中国能够建立一条从上到下,覆盖整个国民阶层的兵役制度,那抗战是不用打了,因为小日本压根就不敢来入侵中国,中国四亿五千万人口,至少可以提供4000万左右的兵源,这是日本这个国家根本打不垮的力量。
中国的军政高层不可能不知道鲁登道夫的“总体战”,1929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开始讨论兵役制度,1931年通过,193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但实施的过程极不理想。
究其根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民党基层组织涣散,毫无执行力,像顾祝同说的这些问题,国民党在基层的干部,还有兵役管理部门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任何舞弊行为,都是对上不对下的,可政府却没有一套完善的检察体系,也没有及时的纠错机制,从而使征兵的问题越来越难办。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整个社会风气不利于当兵,这种风气比清朝时期是好多了,但相比于西方国家或者日本、苏联还是差远了,在这些国家里,士兵的地位是很高的,从个人待遇到军人地位,还有伤残后的抚恤,都非常的完善和系统,整个国家有一种良好的拥军氛围。
当然,目前中国的兵役制度比历史上好多了,基本上没有了拉壮丁现象,历史上因为前线接连的失利,中国实际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只能靠四川、贵州几个省份提供兵源,当时这些地方的壮丁比例占总人口都超过了10%,兵源严重不足,负责兵役的师管部门见人就拉,有的工厂工人、还有路过小贩也被捆到前线,加上种种条件的恶劣,大批壮丁死亡。
严格说起来,这事不归许鸣管,甚至不归顾祝同管,国民政府中央有兵役署,各个省及下属的专署有军管区,各县还有兵役所,中国的兵役制度是完善的,问题在于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执行力。
但这个问题靠别人是不行的,兵役署和军管区摆明是没有尽到责任,顾祝同就是和稀泥的,这个事情是一定要得罪人的,许鸣经过一番捣鼓,搞出6条杀气腾腾的条令。
此时,王耀武从金华也回到上饶,许鸣将这6条摆弄出来,王耀武一看,这六条分别是:
1、 完不成预定兵役数额之军管区及兵役署,一律交付三战区特别部门军法审判,有故意敷衍者,严厉处置。
2、 战区特设监察部门,监察兵役过程中不法事宜,监察人员有临机处置之权利,并鼓励在乡人员举报,若举报属实,重奖之,另监察部门不定期调换。
3、 各县、乡分设宣导组,宣传兵役政策,鼓励民众拥军参军。
4、 有故意阻碍征兵、或符合征兵条件恶意逃脱兵役者,军法处置。
5、 各县、乡设立荣军处,改善在乡军人之福利、待遇,设法沟通士兵与家人通信联系,并负责协助退伍之伤残士兵,伤残士兵处置办法另行公布。
6、 对军属家庭的优待,包括定期供应米食、钱物,按期发放优待金,减免赋税,代耕田地,子女教育等拥军措施须纳入当地民政部门之考核重点,未能切实执行者,严加处置。
王耀武越看越皱眉头,许鸣这几个关于兵役制度性的意见并没有创新之处,中国当时对兵役制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制度,甚至显得繁琐,许鸣这6条当中,真正厉害的是第2条和第6条,前者是设立一个特务机构,后者是将民政纳入军政管辖,这两条是针对下层机构执行不力的情况进行的应对。
“许副司令,这个事情恐怕反对人太多。”
“佐民大哥,得罪人的事情就由我来做吧,这些事情已经是顽疾,光用好好先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王耀武不愧思虑精纯,他给许鸣说了个建议,“许副司令,这个问题的阻碍不在于三战区,而在于中央,定然有人到武汉找委员长,你先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委员长,预先安排。还有,你可以先行在报纸和新闻界宣传,先在舆论上采取主动。”
许鸣眼睛一亮,王耀武说的第一条他也想到了,这个事情必须要老蒋支持,但第二条确实厉害,是反客为主之计,一旦这个事情在舆论上取得了主动,自己的阻力将大为减小。
许鸣第2天就把这份顾祝同署名的,他副署的《关于三战区加强兵役工作的若干建议》报了上去,上报的时候,许鸣还加了两条,一条是将战区经济纳入战时体制,将粮食、食盐、桐油等重要经济原料施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一条从上到下的监察机构;第二条是战时民生改善措施,主要是减轻农民税赋和劳逸,改善各地治安和清剿土匪等措施。
蒋介石接到许鸣的报告,没有立即回复,而是将这份报告拿到了中央委员会讨论,随着中日战争形势的巨变,1939年12月召开了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1940年4月份又召开了中央委员会高层会议,讨论国军攻势时期的一系列军事、军政、民政、民生等事宜。
与此同时,一系列舆论宣传也猛烈地展开,《中央日报》、《扫荡报》等政府御用的报纸开始给兵役制度吹风,援引苏联、日本、德国的相关条例,说明征兵工作和完善兵役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重点说明了日本的兵役制度,指出,我们的对手正是实行了这种全民皆兵的制度,区区7万人的岛国才能侵略我国;而德国更是从普鲁士开始,就在全世界第一个实行了义务兵役制,从此,德国成为军事强国;至于苏联,从上到下,从军政到民政更是像一个大兵营,在平时都是战时体制。
《申报》和《大公报》则介绍英法美等国在一战的战时体制,当时有人向英美这样的国家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但《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用事实驳斥了这种说法,他不仅一一列举了西方国家相关的条例和制度,有张图片还非常引入注目。
英国伦敦的街道上,一个男子被剃光了头发,锁在街道的栏杆上,男子的胸前挂着一个大大的牌子,牌子上写道:“我是懦夫!”
这是一个逃兵役的英国人被处罚,和国内人想象的不同,英美各国在世界大战的时候,对兵役制度的管理是极其严格和极其残酷的,事实上,为了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每个国家都想尽了办法。
三天后,老蒋同意了许鸣的意见,不过蒋介石没有让许鸣管这个事情,他希望许鸣主要负责作战事宜,不要在另外事情上分心。
老蒋派了一个人过来,许鸣知道后目瞪口呆。
抗战雄军 第359章 视察川军
“太子爷!”许鸣被雷的里焦外嫩,老蒋派的是谁,派蒋经国来办理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到现在基本上不用许鸣管了,蒋经国虽然年轻(其实比许鸣还大一岁),但社会经历还是很丰富的,而且他还在苏联呆过,掌控这种战时体制比许鸣更合适,事实上这也是老蒋的意图,一方面是推进三战区的兵役制度,并打算逐步在全国完善,另一方面也是让小蒋积累施政经验,好好培养这位接班人。
许鸣也可以集中力量处理三战区军政上的事情,4月5日,他离开上饶,赶赴池州青阳,这里是第23集团军的驻地。
第23集团军是抗战初期组建的,辖唐式遵第21军和郭勋琪第50军,当时集团军司令为刘湘,刘湘病死后,唐式遵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在广德的战役中,饶国华师长曾壮烈战死,是川军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将领。
如果不是许鸣这个大蝴蝶扇动,日军应该已经发动了青贵战役,对青阳、贵池一线的第23集团军实施扫荡作战,不过现在的日军龟缩于铜陵、宣城以北地区,在国军刚刚结束的冬季攻势中,第23集团军还派出一部攻入铜陵地区。
从上饶到青阳,许鸣走的是贵溪、景德镇、祁门这条古道,进入祁门境内后,这里已经是第23集团军的辖区。
路上经过一些村庄和集镇,许鸣惊奇地发现这里丝毫没有受战火影响,根据当地民众的介绍,10年前这里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男人种田打鱼,女人织布家务,似乎这里是一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顾祝同派了邹文华一同来,邹文华高兴地道:“许副司令,我看唐总司令守土有方啊!”
许鸣心里却在摇头,已经离前线不远,这里却丝毫没有准备作战的迹象,民众也没发动起来,如果这里是中g的辖区,许鸣相信这里一定充满警戒,还会有人对许鸣等人的身份进行核查,甚至各个路段、村庄都被军事分管起来。
“我们革命军人,最高的目的就是守护父老乡亲。”许鸣没有反驳,淡淡地答复道。
离青阳越来越近,许鸣终于见到了一些哨卡,这些哨卡不是警戒的,是收钱的,这也是很多地方部队创收的一种方法,虽然他们额定的军饷不高,但路子很多,像设卡加捐、倒运物资,你中央不发钱,别人自有妙计。
这些事情许鸣已经见怪不怪了,国民政府虽然统一全国,但只是名义上的,在这些偏远的地方,中央的统治十分薄弱,政府也收不到几个税,唐式遵在这赚点钱也就算了,毕竟是为国流过血的部队。
因为安全考虑,许鸣来之前事先并未通知第23集团军,直至到了平湖,总司令唐式遵才接到消息,赶快到陵阳迎接。
唐式遵身材不高,说话慢声细气,见到许鸣行了个军礼道:“副司令,来之前也不通知一声,我已经在司令部里布下了水酒,请副司令赏光。”
对这些资格极老的川系将领,许鸣在礼节上也不怠慢,他举手回了一礼,“有劳唐总司令了!”
平湖到青阳有将近20里,唐式遵对许鸣的到来还是十分重视的,两人骑着马并辔而行,唐式遵对许鸣要加强征兵管理很是赞同。
“许副司令,咱们这些部队缺兵缺的多呐,咱们一个师,标额一万一千人,可现在每个师只有六七千人,还不如鬼子一个旅团人多…”
“有六七千人,恐怕只有四五千吧!”许鸣心里暗暗腹诽,他早就有了情报,他不过他没有点破,笑着道:“川军到此抗战十分不易啊,水土不服,还远离家乡,中华民族的抗战,没有数十万川军将士的流血牺牲,是不能达到现在这种良好的局面的,唐总司令,安徽地区战局,还望您继续维持。”
“哪里哪里!这和副司令你在广西差远了,板垣征四郎不是说三个月要把咱们中国灭了,结果被您先把他灭了。”
“这是白主任和委员长指挥有方,另外,说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是杉杉元,板垣征四郎说的是‘把中国打到服为止’”。
唐式遵搞错了,他也不以为意,继续道:“反正都差不多,这次是板垣征四郎,下次就临到那个杉杉元了,下次你把他灭了,呃,下次你把杉杉元活捉了,问问他,三个月时间到了,怎么还没灭掉咱们呀。”
“这要让唐总司令亲自审问,问他三个月时间不够,换成三十个怎么样…”
两人一路说笑,路上没有了岗哨,不久到了青阳,在一个占地很大的院子里,门口的卫兵持枪敬礼,许鸣等人将马匹交给他人,自己带着邹文华还有司令部的一些人员走进大院子,这里就是第23集团军的司令部。
饭桌上觥筹交错,众人高谈阔论,本来第23集团军众将见许鸣年纪轻轻就是一代名将,怕他看不起川中将领,但许鸣谈话间谦虚有礼,说到广德之战、枞阳之战等第23集团军参与的一些列战斗,许鸣充分给予了认可。
和上饶许鸣喝醉不同,他这次是以水带酒,好在许鸣的级别最高,别人也不好再劝。
许鸣在饭桌上是一直充满笑容的,但这没有瞒过同行的邹文华,邹文华是陆大六期毕业,长期担任三战区的参谋长,察言观色的能力是很强的,他道:“副司令,您对唐司令这里似乎不满意?”
许鸣点点头,他不打算瞒战区的参谋长,“邹参谋长,青阳作为集团军司令部的驻地,警备松弛,直到司令部几十米的地方才有哨卡,也没有任何严密的防御工事,我刚才抽空看了下,一个士兵的刺刀生了锈,这说明什么?说明部队拙于训练,战备不勤。”
许鸣又说了一个他观测到的细节,“刚才我看到一个士兵的帽子上有灰,还是积攒着的陈灰,显然这个帽子长久没有洗刷。”许鸣对部队内务有自己的看法,继续道:“当年甲午中日战争,东乡平八郎看见‘镇远’铁甲舰上的主炮炮筒有灰,从而认定清军已经腐朽,一个士兵的衣帽仪容,乃至行为举止,均能反应一个部队的军心和训练。”
许鸣这次是来考察的,唐式遵准备了一些部队的训练和演习让许鸣观看,不过许鸣婉拒,“唐总司令,部队的训练就不用看了,第23集团军我是相信的,我想看看新兵训练的情况。”
派蒋经国负责兵役显然有了效果,小蒋尚未到任,徽州的师管区就给第23集团军补充了3000多兵员。
“这…”,唐式遵显得有些犹豫。
邹文华知道许鸣的心思,笑嘻嘻地道:“唐总司令,许副司令长官的练兵那可是天下一绝,比当年的玉帅还要强,第26军、第5军都是许副司令长官一手拉扯上来的,您的新兵不如让许副司令指点一下,也好学习学习。”
上级来观摩部队的训练,是可以预先准备的,可以抽调精锐来应付,但新兵就瞒不过人了,总不能让老兵冒充新兵吧,像许鸣的名将那还不是一眼看穿。
“那…好吧”唐式遵也不拒绝了,再说也没理由拒绝。
在青阳北郊的一个操场上,大约有一个营的新兵,500多人,正在进行步列训练,可以看出这群壮丁以前丝毫没有经过训练,已经5天时间了,士兵们列队还列得很不齐整。
许鸣突然看到远处的大树几个吊着的人,“唐总司令,那是?”许鸣指了指那颗大树。
新兵的营长回答:“报告长官,是逃兵,刚来他们就想逃,咱们把他们都枪毙了,挂在那里示众。”
许鸣没有言语,他在第26军和第5军从来没有逃兵现象,一方面是这两支部队待遇非常好,士兵很满意,另一方面许鸣的部队里面一直有一种良好的部队文化,士兵都把部队当成家,让他们逃士兵也不会逃。
继续看下去,教官喊“向左…向右”,这些新兵全乱了套,有的转错了方向,有的转了一个整圈,还有的转晕了,一下转倒在地上。
不过没有人敢笑话,教官已经拿着棍子,开始体罚犯了错误的士兵。
国军执行体罚是很普遍的现象,许鸣在以前也体罚过,但许鸣的体罚是以教育和警示为主,手段相对温和。
小错误是跑圈或者俯卧撑之内,稍大一点的错误用军棍处罚,但击打的地方是士兵的臀部,用的基本是细细的竹棍,打的有点疼,但绝不会打伤人。
要是犯了大错误,可以禁闭,禁闭不仅仅是体罚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惩罚,但这个全世界的军队都在运用,不会有人说这种处罚不该。
眼前的教官,拿着的不是竹棍,而是鞭子,对准士兵的全身就是一顿暴打,甚至打在脸上,有的士兵被打倒在地上。
看到有的士兵在哭喊,许鸣终于忍不住了,“这样训练,能训练出服从、忍耐和纪律,但是能训练出亲爱、团结和精诚吗?”
唐式遵脸一红,大声地命令道,“停下,都给老子停下…”
抗战雄军 第360章 川军的问题
制止了这一次的对士兵的严酷行为,但不可能制止下一次,因为这些教官以前就是这样接受棍棒教育的,士兵对这些军官来说不过是执行任务的工具,甚至是一种消耗品,在他们看来,对这些士兵仁慈,反而是懦弱,不能有效的控制部队。
这种野蛮的手段确实能让士兵起到服从的作用,但许鸣却知道,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部队是没有韧性的,一旦战争进入艰苦的局面下,这种部队往往先一步崩溃。
“新兵要训练打靶吗?”许鸣想看看教官们的训练水平,同时看看新兵的表现。
新兵营的营长刚刚被唐式遵骂了一顿,脸色有点白,哆哆嗦嗦地道:“副司令,打算过几天让新兵打枪。”
“现打几枪让我们看看吧。”
营长吩咐下去,不久新兵被拉到靶场上,准备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四周已经架好了机关枪,一个个新兵面带惊恐地被赶进靶场,教导队给新兵发枪,有几个教官在台子上讲解射击的要领,许鸣远远站在最外面,听着这个教官简单地将怎样上子弹,怎样瞄准,怎样射击。
细节一个没有,或许这些教官也不知道细节。
士兵们领到子弹和后,开始射击训练,靶场上不断响起枪声,正如许鸣所料,这些新兵射击毫无准头,子弹在靶场乱飞,有的脱靶脱得离谱。
“小心!”唐式遵、邹文华大叫起来。
许鸣只感觉到脑门一股热风扑来,“完了。”许鸣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自己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新兵乱放的流弹打死。
幸运的是,这发子弹将许鸣的帽子打飞,头上还一股焦味,一缕头发和头皮受了些伤。
两个教官立刻将这个犯事的新兵拎了出来,就要往外面带,这个新兵应该是要没命了。
“算了吧,让他回家吧。”许鸣摆了摆手。
唐式遵本来吓得要死,许鸣要是死在这里,他不要说这个集团军司令到头了,恐怕想回老家吃大米也不可能了,老蒋一定会活剥了他。
见许鸣居然放过那个差点把他干掉的新兵,唐式遵和第50军军长郭勋琪对望了一眼,眼中均有浓浓的疑问,“这么一个心慈手软的将军,是怎么能带出两支天下闻名的雄军的?”
他们这些老派的将领不知道,治军不仅仅靠严格就能成事的,有的时候,更要耐心、包容和细心的教导。
虚惊一场后,许鸣没有停止视察的脚步,他接着看第21军147师的炮兵射击练习,整个21军就这一个师有6门仿日式四一年式75毫米山炮。
这当然不是新兵能操作的了,在言谈举止中,唐式遵对第21军唯一的炮兵营十分看重,许鸣带了些期待。
炮兵的射击练习比步兵要复杂,观测员测量完各种数据后,军官标注射击诸元,然后大声命令炮手开炮。
可又出了漏子,军官刚刚把射向射角调好,还没等发令开炮,“轰”的一声,炮就开了火。
“怎么回事!”唐式遵怒了。
“报告唐总司令,大炮…大炮走火了!”
“%*#@的”唐式遵骂道,“老子干了这么多年,还没听说大炮会走火的!”
其他的训练也不用看了,正如许鸣的预想,川军部队的作训水平一塌糊涂。
这种水平,打打防御战也许可以,但去进攻日军的坚固阵地就是找死,如果不能改变第23集团军的现状,未来的战斗中,第23集团军不可依靠。
说起来,许鸣是知道川军的水平的,在安庆之战中,杨森的部队就和许鸣合作过,但当时日军第6师团已经被打败,川军并没有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许鸣也就没太在意。
许鸣无可奈何地回到住所,唐式遵替他安排了一个很豪华的地方,是青阳最大最漂亮的别墅,但是许鸣心里却是毫无欢喜,沉重的压力、深深的失望,这些是美食和住所弥补不了的。
他把邹文华叫来,“邹参谋长,您看我是不是和唐总司令分说分说,让他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还有,他部队的人事组织也很混乱,一个团没几个人还分出小团体,相互拆台,难道不能打乱重组吗,还可以考察他们的军事素质,让不合格着另外安排出路…最后,你看吃军饷的事情是不是和唐总司令也提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