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炮兵
大唐变得更繁华富强,这是郑鹏很乐意看到的事。
李隆基看了一会,突然皱起眉头说:郑爱卿,你这设计图,和献给朕的脚踏车有些不同,主要是后面的车轮上面,多了一个的架子,这个架子有何作用?
看得真仔细,一个小部位都注意到了。
郑鹏抬头起:陛下
这时李隆基才发现郑鹏还跪着,马上说:怎么还不平身?快快起来?
一旁的高力士闻言,都不用妖法,马上扶郑鹏起身:郑判官,快起来吧。
郑鹏有些无言,没有李隆基的发话,自己能站起来吗,这个李隆基脸属狗的,说变就变,前面还叫郑判官,把设计图一送上,马上又成了爱卿。
陛下郑鹏走过去,指着设计图说:这车架,可以载人,也可以载物,增加用途。
车架?能载人?
是车架,能坐人,增加它的用途。
有趣,没想到还能这样做,不会摔下去吧。李隆基有些吃惊地说。
郑鹏一脸自信地说:不会,微臣做过测试,很安全。
李隆基闻言大喜,又拉着郑鹏讨论了好一会,把自己不解的地方说出来,郑鹏一一作出解答,二人聊了近二刻钟,那幅设计图才卷起,交给高力士,让他一会交到工部。
脚踏车的原理很简单,技术含量也不高,早晚都被人模仿,反正是保不住的,郑鹏不如大方点,主动送上,也搏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名声。
此时郑鹏也暗暗松了一口气,李隆基没有问三宝号的事。
官员不宜经商,要是真追究,到时都不知怎么说。
李隆基面带微笑地坐下,一边品茶一边说:郑爱卿,这五品判官做得还习惯吧?
谢陛下关心,还不错,钱公公也很照顾我。郑鹏说话间,顺便给钱公公长长脸。
钱公公有些感激地看着郑鹏,而高力士则笑嘻嘻地说:郑判官是有名的才子,放到哪里都是砥柱中流,能不好好爱护吗?对吧,钱公公。
是,是钱公公马上说:高将军所言极是,郑公子可是左教坊的栋梁之材,得多关爱。
李隆基点点,很快说道:郑爱卿,你是左教坊的判官,得多抽时间作一些好词曲,左教坊的歌舞,有些停滞不前,对了,有些时日没看到你有新的佳作,可不能偷懒。
郑鹏都剽窃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也不好再写什么诗词,闻言解释说:回陛下的话,微臣有个习惯,写这些讲究水到渠成,这样作出来的水准才高,一急就写不好,写不好不如还不写。
不知是收了郑鹏三成三宝号的份子高兴,还是对郑鹏很看重,高力士主动替郑鹏开解:一个读书人,一生中能有一首得到认可的作品,足以引以为傲,可郑鹏有几首作品,包括那首《送别的歌,质量极为上乘,这可是郑鹏出品,必要精品啊。
以郑判官的才华,在左教坊算是屈才了。钱公公在一旁附和道。
两位公公谬赞,某愧不敢当。
平日打点得好,人缘这里就看到了。
得到设计图后,李隆基的心情也变好,突然开口说:郑爱卿。
微臣在。
朕令你半年内,一定要再写一首好的作品,诗词歌赋不限,若是做不到,那朕就得罚你。为了看到好的作品,李隆基威胁起郑鹏来。
郑鹏苦着脸说:陛下,这种事很难保证,怎么说呢,需要灵感,可谁也不知什么时候有。
李隆基大手一挥,开口道:不就是找灵感吗,慢慢找,有什么需要,只管开口就是。
微臣遵旨。
都说到这份上,郑鹏就是借口也不好找,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李隆基来得快,去得也快,拿到图纸后,只是坐一会,很快就带着高力士回宫。
恭送李隆基回宫后,郑鹏又陪钱公公闲聊一会,这才出了左教坊。
黄三和阿军准备护送郑鹏回家里时,郑鹏突然说:先不回,有时日子没去好好逛一下,去朱雀大街,转转再回去。
趁这个机会,看街上有多少踩脚踏车。
郑鹏阿军和黄三,踩着脚踏车刚到朱雀大街,车子不没停稳,远处突然大声喊道:
快让路。
通通让开,有外使急晋见陛下。
急件,急件,通通让开。
声音由远及近,郑鹏看得很清楚,四名官差突马在前面开路,中间是一队明显风尘扑扑的人,只有他一个后面还有一队骑兵保护着。
郑鹏眼尖,一眼看去,发现中间那队人,不像大唐人。
239 早有结论的争辩
被护在中间的那队人,穿着花哨的衣服,说花哨,那是衣服的颜色花纹与大唐有明显的区别,不仅是衣裳,脸形和气质也跟大唐格格不入。
最明显是眼睛,眼睛很深邃,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确认他不是大唐本土人。
炎黄子孙的最基本特征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中间那队人都不具备,也不知他们什么来头,在长安城内纵马,还有大唐的官兵前后保护。
不知是不是长途跋涉的缘故,那队外蕃来客面容焦悴风尘仆仆,有些衣冠不整,可从他们的穿戴还有衣服的料子可以看出,这些人身份不简单,非富即贵。
由于马跑得快,一口挂在马背的箱子在颠簸下掉了下来,澎的一声摔在地上摔破,随着哗啦的一声,在场人不由眼前一亮:地上全是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有项链珍珠手镯各式宝石等,散落得满地都是。
马队很快停了下来,大唐的官兵迅速下马围了一个圈,怕有人乘机捡走,而几个外蕃人也急忙下马收拾,郑鹏隐约听到大唐一名首领和一个名为花里木将军商议事情。
这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地上的财物就收拾完毕,一队人径直向皇城的方向进发。
看样子,好像连驿馆都不去,而是径直奔皇宫
阿军,这些人你认识吗?郑鹏突然开口问道。
曾经上过战场的阿军,见识不少,看他认不认识这些奇怪的人。
少爷,听口音和装扮,是西域那片地区的人,至于是哪个地方的,小的就不知道了。阿军老老实实地说。
两人说话间,旁边突然有人说道:他不知,本郡主知道。
郑鹏扭头一看,不由眼前的一亮:兰朵骑着脚踏,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一只脚撑着地面,笔直细长的美腿,犹如一只圆规,面上带着灿烂的笑容,眼里露出一丝骄傲的神色。
不知为什么,带着异域风情的兰朵,每次出现都能给郑鹏带来惊艳的感觉。
郡主,你什么时候来的?郑鹏有些好奇地问道。
兰朵掩嘴一笑,开口调侃道:郑公子的样子,好像一只呆头雁,远远就认出来,就看看你们在干什么。
郑鹏也懒得跟她斗嘴,直接无视她的调侃,径直问道:郡主,你认识刚才那伙衣着奇异的人?
是拨汉那国的人,其中有一个叫花里木,是拨汗那的一名将军,三年前我阿爸过寿,他还带着厚礼赴宴,所以记得很清楚。
说到这里,兰朵有些神色凝重地说:他们跑得这么急,神色那么惊惶,肯定是拨汉那出了大事。
郑鹏闻言心中一凛:该来的,还是要来,要是没有猜错,肯定是大食和有吐蕃开始行动,拨汉那的人跑到大唐求救,刚才掉在地上的那箱金银珠宝,很有可能就是用来进贡的贡品。
阿军,我们走。郑鹏二话不说,从黄三手里拉过踏踩车,准备向前走。
兰朵一看,连忙问道:郑公子,你这是去哪?
去一趟皇城看热闹郑鹏说完,也不等兰朵的回应,骑上脚踏车一溜烟走远,阿军看到,连忙跟上。
郑鹏要去的地方皇城,准备去鸿胪寺看看怎么回事。
顺利进了皇城,没过多久,郑鹏了解到二件事,一是寺卿王昌明陪客人进宫晋见李隆基,二是确认来坊的客人是拨汉那国王阿了参及其臣子花里木,他们到大唐是讨救兵,请大唐替他主持公道,吐蕃大食拥立阿了参的弟弟阿了达为王,勾结拨汉御林军统领婆罗,阴谋夺位。
据说还勾结了从突骑施分裂出去的残部,阵容强大来势汹汹。
就在郑鹏在皇城打听消息时,无意中看到下值的几位重臣,包括宰相姚崇,一个个急匆匆地进宫,应是奉旨进宫商讨这次突发事件。
反应还真快。
郑鹏心中很好奇,想知道朝廷怎么应对,就在皇城等,可是等到太阳太下山鼓楼的鼓声响起,还等不到他们出来,只好先行回家。
第二天,郑鹏破天荒起了一个大早,早早进了皇城,本想找王昌明打探消息,没想到还是晚了一点,王昌明进宫上朝去了。
听说昨晚商量到半夜,一干重臣出宫后,就在皇城各自衙门的耳房休息,今日一大早,又进宫参加朝会。
对郑鹏来说,自己起得够早的了,可跟参加朝会的大臣来说,还是晚了。
就是猜都猜到,此刻拨汉那国王阿了参,正在大殿上控诉着吐蕃和大食,然后群臣商议怎么解决。
郑鹏猜得没错,含元殿上,下面的文武大臣吵得面红耳赤,跟在一旁伺候的高力士,却有些无聊地透过正门,俯视着整个长安城。
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上,整个殿高于平地四丈,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听政,可俯视脚下的长安城,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
高力士不是皇帝,可他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站在李隆基身边伺候的高力士,视觉和李隆机差不多,看得很真切。
参朝朝会的大臣,都支持帮助拨汉那王阿了参夺回王位,不过意见分为二种:一种为是先下旨训斥,让各方势力主动退让认错,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生灵涂炭,这也节约大笔的军费开销。
还有一种认为,事态紧急,特别是有大食的掺和,这已经严重挑恤大唐的底线,绝不能姑息,应该直接出兵,把狠狠地把他们教训一顿,打到他疼了怕了,再跟它们说话。
这是一场充斥着礼仪道德威慑利益几个方面的较量,有人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人主张武力优先,重建西域秩序,讨论着,争吵着,争的面红耳赤,几个老臣差点还动上了手,可高力士却显得从容淡定。
提前知道结果的坏处。
李隆基即位当年,大食就开始测试大唐的底线,也就从那时候起,大唐就加强对西域的监视,大食和吐蕃还在眉来眼去的时候,相关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到李隆基的案前,而大唐和吐蕃还没有出兵,李隆基已经召集心腹重臣商议,与此同时,兵部已经在制定相关作战方案。
不夸张地说,吐蕃大食还有突骑施残部三方联合,还买通拨汗那的婆罗大将军,就这样巨大的优势还让阿了参逃到大唐搬救兵,是大唐用强而有力的力量,在暗中掌控着整个局面。
就等着阿了参到长安求救,这样一来,大唐不仅师有出名,还能在各附属国保护国中提升威望和震慑力。
让大臣们参与争辩讨论,一来给远道而来的阿了参做一出好戏,二来也看看大臣们的心思和想法,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最后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大唐的皇帝:玄宗李隆基。
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就是武力优先,重整西域秩序。
高力士看着犹如伏在脚下的长安城,心里突然有些激动,小时候无数次想过,努力读书,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不仅要光耀门楣,也让自己能青史留名,现在算是做到了。
虽说过程有些残酷,代价也非常巨大,但高力士还是很满足。
经过将近一个多时辰的争辩,最后在姚崇和李隆基唱双簧下,大唐决定出兵,替拨汗阿了参夺回王位,惩罚目无大唐的吐蕃和大食。
听到这个期望已久的决定,在朝堂上苦等了许久的阿了参感激涕零,对李隆基连连磕头,把脑袋磕肿了也浑然不觉。
240 郑鹏求见
朝会结束后,李隆基姚崇还有兵部的樊咏拨汗那的阿了参花里木等人转到御书房商量。
名义上是商量,其实就是把行动的步骤知会一下阿了参和花里木,大唐肯出兵已经是天大的恩惠,轮不到阿了参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说到底,拨汗那是大唐的附属国,是臣子,要是李隆基不高兴,随时把阿了参换掉都可以,现在做到这些,是体现大唐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风范。
商议完毕,众人各自散去,完了一件心事的李隆突然来了兴致,跑到宜春院宠幸一名最近封为十家的女伎。
李隆基每次去宜春院,就是高力士的最轻松的时候,因为有美女伺候,高力士不用跟在李隆基身边,只需要在外面等待李隆基回宫就行。
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李隆基每次都会待一到二个时辰。
李隆基骨子里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对美女不会急色,而是喜欢一起聊天弹唱吃饮,慢慢培养感觉,因为他很享受美女受到宠幸时受宠若惊的表情,两人一番**过后,要是累了,还会睡一会养足精神才离开。
高力士也会趁这个时间放松一下处理一些私事,或巡视一下安防,因为他还兼任右监门卫将军。
这二天因为拨汗那的事,有点累,特别是昨晚,阿了参到了长安,也不梳洗一下,风尘仆仆就跪下求李隆基替他作主,李隆基当晚就召集重臣商议到大半夜,这个时候高力士是不能睡的,他得伺服李隆基,今天一早,又得赶在李隆基睡醒前起来,都累得直打呵欠。
就在高力士想睡觉的时候,一名叫张喜的小太监走过来,看到高力士在养神,犹豫一下,小声地说:高将军,高将军。
有点犯困的时候,最不想别人打扰,高力士也不例外,心里窝火,不过他情绪掩饰得很好,闻言不动声色地说:有什么事,说吧。
心里打好主意,要是没什么正事,得抽他二耳光。
张喜小心翼翼地说:高将军,郑判官说有要事找你,小的本来说有高将军最近很忙,可郑判官拿出高将军的信物,所以
传话这种事不好做,要是好事没什么,还能赚点跑脚费,可要是坏事,自己都得受累,张喜是御膳房一个采购的太监,出宫采购回来,没想到被郑鹏拦住,请他给高力士带话。
作为李隆基最宠信的太监,想巴结高力士的人多得数不清,不知多少人投石无门,张喜本想拒绝,可当郑鹏拿出高力士留的玉佩后,原来态度坚决的张喜软了下来,硬着头发给郑鹏带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