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根据气球的观察大致无错。”
“那不就行了,现在全军开往城南准备巷战。一个小时后进城。”
这边城头上的埃军指挥官还在奇怪怎么中*队往南了,庆幸中国不攻城了。结果观望了一个小时、等了一个小时,得到了一个差点没把他吓尿的消息,中国人已经攻入城南正在向帕夏宫和会场前进。
罗荣光带着军队大摇大摆的越过南线的防线,大摇大摆的窜进了开罗城里。有内应就是这么任性,你们能拿我怎么着。
进了城战斗才刚刚开始,到处都是打黑枪扔手雷的埃及人,不过巷战作为帝*队最重要的训练科目埃及埃及军团这几年也不是白练的,以班为单位开始向城北突进。这中间误伤几个埃及老百姓也是在所难免(尼玛!几个!雁过留毛吧!)
当然马向阳这一伙人也不甘落后。在考尔尼希街被肃清后,马向阳在几个士兵(炊事兵基本都干这事)的保护下,走进了富斯塔特区,这里靠近吉萨和艾因锡拉硫磺浴池是有名的富人区。
“先生,我不卖,这是我的房子,您的价格太低了,简直是敲诈。”看着眼前的这个埃及老头一脸固执的用英语重复着这句话,马向阳觉得他简直无可救药,在马向阳的暗示下,两个炊事兵举起了手里的65式步枪。
沉闷的两声枪响在整个开罗的交火中毫不起眼。
“打死我吧,你们这些侵略者,来啊!你们会遭到真主的惩罚的。”死了两个仆人反而激起了这个老头的凶性。马向阳果断一记手刀打晕了他。
“我就是侵略者,怎么着!”马向阳一脸不屑的说了一句,然后和身后的士兵说:“谢谢两位,不知道能不能叫几个兄弟来帮忙把这些反叛者的财富搬到军营里。”
“没问题!”一个炊事兵看了一眼显然是个老手,其实等会等他们的长官下令解散的时候他们也会干这事也许比马向阳更难看,不要怀疑帝*队的军纪在殖民地没有国家的军队会好到哪去帝*队至少是解散了再去劫掠要是英法的仗还没打完可能就开始了,当然大势所趋嘛!这也是很多在埃及服役的士兵一退役不愿回国的原因,在这里捞钱实在是太容易了。
就这样,马向阳带着人一家又一家的敲开这些富豪的门,有骗的,有明抢的,等到了下午三点的时候法军开始进城时,马向阳才回到城外的军营,经过清点,这一天里他捞到了大概五万多的英镑和其他一些货币外加豪宅三座和不计其数的古董名画宝石金银制品,之所以只“买”到三座豪宅是因为那些富豪要么老老实实交保护费要么为了保命把工厂卖给了马向阳。现在马向阳也算得上是大资本家了低价收取了好几座位于曼苏拉的长绒棉种植庄园,现在他手底下怎么说也有了好几家公司工厂(三家纺织厂、两间水泥厂、一家黄油加工厂)和三条千吨以上的运输船。一天只用了一天他把自己的资产翻了近50倍,不得不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说的是军事花费巨大另一面也在说战争的收益巨大,当然其他人肯定也不会差。
相对于马向阳的暴富,罗荣光就比较小心了,因为他除了要解救被困的大使外,还被下令“搬空开罗的博物馆”(历史上博物馆建于1881年法国人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设计,由于现在的埃及更繁荣所以博物馆提前建好并使用),对于文物财富本来在军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但谁让他的皇帝喜欢呢!当年林宏下令收集全世界的失落文物让大家都觉得皇帝喜欢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即使这座博物馆在国际上怎么有名,罗荣光也要把它送到咸阳的阿房皇宫。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六十九章 善后处理
当伊斯梅尔收到城南被中*队突破的消息后他立马转头向还在德国使馆里的陈震三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心意,自己是被胁迫参与此次动乱的,外面的军官行为并不是他指使的。
三个人都明白只是目前还要看各自的国内的反应,最后才能商讨决定是否要继续让伊斯梅尔在埃及当这个傀儡。
........巷战还在继续不过帝*队毕竟不是埃及这种军队能匹敌的,埃军甚至连巷战的概念都还没有这是依托就近的建筑物攻击帝*队而已,相对于埃军的杂乱的骚扰帝*队则可以说是在展开精致的攻击战术,三五成群配以狙击手一步一步清扫街道上房屋里的埃及军队。
一月十日下午一点左右帝*队已经开始包围德国大使馆,为避免误伤和埃军狗急跳墙伤害三国代表军队并未强攻。
下午三时左右,法*队接近开罗北郊,但此时北郊防线的士兵已经被调进城内,法军没有收到什么阻碍长驱直入甚至开始直接进攻位于宰马利克岛(尼罗河河中岛)的帕夏宫。攻下帕夏宫后由于埃军基本没什么抵抗了,法军一面南下和中*队汇合另一方面也开始了有组织的劫掠和*行动。
下午五时临近傍晚,伊斯梅尔最终还是下令让少壮派放下了武器,就当平反立功了,三国代表被救出后立即向国内发电报寻求国内的意见,而伊斯梅尔则在中法的军队“保护”下返回了帕夏宫,看着杂乱的的宫殿伊斯梅尔一言不发,没有人知道他现在在想什么,也许是后悔也许是愤怒,他注定成为历史的悲哀。
而国内曾国藩内阁显然对这次埃及事件有更多的看法,殖民大臣的意见是将埃及从奥斯曼的手里放出来作为中法英三国的殖民地存在,而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存在让很多内阁成员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外交大臣在内的一些阁员以王闿运(帝王心术的最后传人杨度的老师)为首认为因继续保持伊斯梅尔的地位,但必须是一个绝对的傀儡。魏源则认为当前应静待事态发展看英国人怎么处理毕竟英国人在埃及在开罗才是最大受益人。
最后曾国藩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办法—等。等英法的态度再作打算并且一切事务交由开罗会议代表外交次长配合驻埃及大使张之洞自行决定。因为没有无线电而现在尚未铺设埃及至帝国的电缆所以埃及的消息传回国内花费的时间太长,不利于这样重要的外交事务处理所以内阁给予陈震该事件的全权处理权。
-----------------------------------------------------------------------埃及开罗可以说是乱了,大乱。中*队和法*队联手洗劫了这座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古城。
一月十日下午四点,帝*队正式开始了对埃及开罗博物馆的“文物清点”,对外宣称以免因不法分子和小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到晚上七点中法两国的军队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军营。内部计算当士兵们从开罗回到苏伊士和塞得港时,平均每人的“奖励”达到了八千华元(英镑华元汇率1:375即四华元一英镑,1870年一英镑相当于2008年的7000多英镑,也就是说埃及军团每名士兵在2008年的英国都是百万富翁,1870年的2华元足够国内老百姓一天的消费。1870年英国人均gdp为100英镑左右帝国人均gdp因为人口基数过大只有46英镑)除此之外随着文物的上缴和战利品的出售,他们还会从在役士兵补助基金会那里获得一大笔“补助”(文物上缴政府,政府是不会亏待了这些出力的士兵所以钱会有基金会以补助的形式发放,而士兵的战利品一般也是出售给基金会的)。
随着军队劫掠的结束,在三国使馆卫队的出面维持下开罗回复了平静,陈震在使馆二楼看着平静的开罗城默默的舔着伤口,但这样的平静却突然让他感到害怕,埃及人要么在这样的平静中死去要么在这平静中爆发。
埃及的动乱波及了所有列强国家的驻埃及使馆,为此开罗会议特别增加一项对埃及局势的处理办法。这次动乱的国际影响太大导致很多欧洲国家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强烈要求在开罗使馆区驻军,但这明显违背中法英三国就埃及事务处理的基本条约,最后虽然没有驻军但还是允许各国增加了使馆卫队的数量。
关于对埃及帕夏伊斯梅尔的处理,由于英国女王的出面调停,加上法国的考虑,还是继续让他担任埃及的名义首脑。不过除了允许中英法三国在开罗城外的驻军外埃及帕夏不再拥有实际的军事行动指挥权,埃及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由三国驻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军事长官组成的联席会议。
----------------------------------------------------------------------------马向阳这几天很忙,忙着把自己在开罗“买”来的三座别墅豪宅卖出去,至于卖给谁?卖给原来的主人。这么一来马向阳手里的现金就多了近六万英镑加上从皇家银行贷款得到的现在马向阳的现金资产就达到了三十八万华元。马向阳决定拿出二十万投资“塞法杰—基纳”铁路线这条铁路线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剩下的十八万马向阳准备投到自己的新工厂和种植园里,要知道埃及长绒棉可不是美国南方产出的工业棉花能比的它是纺制高档和特种棉纺织品的重要原料。长绒棉因为棉花的纤维比一般的棉花要长所以保暖性更好。而此时国内的长绒棉才刚刚在广西广东的沿海地区试种,他知道这是一个发财的好门路,国内对长绒棉的需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北回归线以北的帝国广大地区其实都是长绒棉的市场而且产品面向帝国中上阶级利润大,在加上现在马向阳有了种植园和三间长绒棉纺织工厂生产线基本齐全,而且还有运输船帮他把产品运回国。他要做的就是最快的让这条生产链工作起来。然后等着赚钱。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章 1873年
时间进入1873年,历史上本应于去年3月20日逝世的曾国藩还坚强的毫不自知自己死期已过的在中南海幸苦的工作。已经花甲之年的他作为帝国首相其实已经有点老了,毕竟前两任均是四十余岁当政,不过在林宏看来第一任首相和第二任首相在这个国家的发展史上属于继承和转变的作用,曾国藩要做的就是稳定和创新了。
在时间进入1865年的时候中华帝国其实已经完成了全面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也已完成转变,困扰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的问题已经在殖民地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5月1日——维也纳世博会开幕这是一件大事,历史上最后财务的统计表明,世博会的总投资956万美元,但收益仅是其开支的六分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重大的财政失败例子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中国的参加方式也是赛奇会本身的一奇。因为代表中国人的是一个叫包腊(eocobowra)的英国人。派他代表中国参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个朝廷大员,而是当时清朝的总务司——英国人赫德。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海关和外贸都交由外国人代办了。赫德为了扩大中国和外国的商业联系,以图取更大的利润,便派包腊代表中国参加赛奇会。
现在中国代表团的阵容强大,产品丰富广受好品。除了传统的商品陶瓷丝绸茶叶外,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展出了许多高新科技:化肥和无线电。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进入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化学家们从18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以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对化肥的需求不用说,国内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是磷肥和钾肥。其实这两种肥料在欧洲并不稀罕,但稀罕的是这次中国展出的无土培养种植的方法。欧洲农业界、化学界、生物学界对这种全新的种植方式充满的兴趣。
至于无线电报在一展出后就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其实展出的无线电报还在实验初期不具备使用价值,但这种概念的提出刷新了全世界对电报的理解。而各国的政客也看到了无线电报对军事的巨大作用,即时通讯在军事上的作用绝对重要,可惜展出的无线电报尚无使用能力。
1873年最大事情莫过于三皇同盟的签订了。三皇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结成的同盟。当奥斯曼帝国慢慢瓦解的时候俄罗斯对巴尔干地区虎视眈眈,尤其是俄国东面还有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的时候,向南扩张是它唯一的选择。而奥地利自从被逐出德国之后就认为巴尔干理应是他的地盘,同时欧陆之外的英国又绝不允许俄国占据巴尔干,因为英国一直担心若俄国拥有直达地中海的出海口将对他的殖民地帝国尤其是埃及构成巨大威胁。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大国法国在1870年败给德国后,一直视丧失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威廉皇帝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宣布德国成立为奇耻大辱,那时的法国一心想的就是复仇,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
所以签署三皇同盟实在是大势所趋,德国为了防止法国报复,俄国需要打通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奥地利则是为了维护在巴尔干的利益。至于巴尔干问题上俄奥两国存在争议所以德国以调停地位处于两者之间以维护三皇同盟。三皇同盟没有针对任何国家但却又针对任何国家。除了巴尔干问题外德国希望借三皇同盟震慑法国,俄国希望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航线重建黑海舰队明显和英国做对,除此这外三皇同盟里还有一条隐隐针对中国,就是俄国如果和非欧陆国家开战德国和奥匈允许中立或给予支持。
-------------------------------------------------------------------------1873年第二大的事情就是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了这也是曾国藩忙的焦头烂额的原因了。这次的经济危机对帝国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小。主要原因是帝国商人对金融市场的冷淡和实业发展的积极,中国传统商人都基本停留在生产商品出售的阶段,对金融市场的*作都是几大财团的人,尤其是这次更是皇家财团带着帝国各大财团做空股市买空卖空给这次经济危机以及强有力的援助。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
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这场经济危机真正让帝国损失惨重的还是海外的资本投资,即使有央行的调控和预警,还是有一部分大资本家在美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损失惨重。前者是世界资本市场的自由地后者是帝国扶持的小弟,这两处是很多中国资本家前往的地方。还好损失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至于让那些商人跳楼什么的,不过国外跳楼的人就多了。
这场经济危机对于帝国这样大的国家其实不会有多大的冲击,反而帝国的工厂可以从这次重工业的生产过剩中从欧洲美国获得更多的工业机械用于工厂的扩建和生产扩大,至于生产的商品完全不用担心市场销售毕竟现在的帝国本土是一个拥有近7亿人口(加上东瀛省的人口)的市场,另外帝国还有更庞大的殖民地市场。
就在曾国藩担心德国商品会大量涌入帝国殖民地从而对帝国殖民地市场造成冲击时(注:中国和德国在开罗会议上有协定允许德国低价购买中国殖民地的原料和允许德国商品以低关说进入帝国殖民地销售,至于本土市场虽然帝国政府承诺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但关税和高额的运费让很多欧美商品止步,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其实是高关税下的开放),南太平洋却爆发了一场硝石战争。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太平洋战争
南美太平洋战争(warofthepacificinsoutheamerica),又称硝石战争、鸟粪战争,是1879年-1883年智利同玻利维亚、秘鲁争夺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沙漠硝石、鸟粪产地的战争。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国资本家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领土安托法加斯塔,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此战过后,玻利维亚失去出海口,成为内陆国。
这是林宏对硝石战争的印象,时间提前了几年林宏可以理解,历史已经改变了。但让他不理解的是战争的发动者变成了秘鲁。历史上是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国资本家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领土安托法加斯塔,导致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现在英国的资本家们更本没那闲工夫来管南美的事,自己国内都焦头烂额了。
阿塔卡马荒漠位于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从未明确划定归属。三国独立后,玻利维亚据有阿塔卡马荒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秘鲁占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区,智利则取得荒漠南部地区。三国均认为对荒漠地区拥有主权。
由于在阿塔卡马荒漠中部和北部发现丰富的硝石矿藏,三国争执更加尖锐。硝石是什么?是火药的原料即使是现在帝国发明和普及全国使用的烈性炸药(即诺贝尔的硝酸甘油炸药)也离不开硝石,在还没有化学合成可替代硝和硝化物以前所有武器都要用到硝石。而南美地区的硝石矿则占据了全球硝石市场的80%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186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南纬23°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品和输出产品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国合资经营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维亚签订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开采权。
但秘鲁,准确的说是秘鲁的硝石公司对于阿塔卡马荒漠中部的硝石矿极度眼馋,即使秘鲁已经拥有了同样硝石矿丰富的北部。其实更准确的说对阿塔卡马荒漠中部的硝石矿极度眼馋的是在秘鲁的中国资本家。
从1851年中国资本进入南美以来,以浙江财团为首的沿海商人就热衷于秘鲁的矿业开发,到1868年浙江财团基本完成了对秘鲁硝石矿的垄断。垄断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词汇。作为军需用品的硝石是不会轻易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但1873年的这场经济危机却让智力和玻利维亚的经济趋于破产大量外资的撤离让两国非常难过,当然秘鲁也不会好到哪去不过至少中国人还留着。正是在这个情况下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财团开始了行动,以浙江财团和徽商为依托的太平洋贸易公司(秘鲁硝石矿的垄断企业)正式向玻利维亚和智利提出购买阿塔卡马荒漠位的硝石矿开采贸易权。这一要求遭到了两国政府的拒绝,他们也不傻下蛋的金鸡卖给你,门都没有。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太平洋贸易公司是想收购英国人的硝石公司的,但英国人不想放弃在南美的利益拒绝出售。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帝国除了巴拿马运河区外离南美洲最近的领土了。这个很早就从厄瓜多尔手里买过来的群岛是帝国太平洋海军舰队的一个重要巡防地。也被很多南美有志人士认为是中国侵略南美的前沿阵地。太平洋贸易公司的分部就设在这里。
胡雪岩是这次行动的主导者,他现在不仅是徽商的代表人物还身兼浙江财团的财团主席一职。其实徽商和浙商是联合的存在,中华帝国成立后在林宏的商业克隆人的指导和引领下最先组建了浙江财团,浙江财团主要是经营对外贸易和航运,而徽商则是经营长江贸易,胡雪岩在组建了徽商商会后果断与浙江财团联合打造浙商徽商一体化经营,成为帝国经济界的一霸,作为历史上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政治头脑也不低,就好比这次对南美硝石矿的收购策略,他知道帝国内阁政府对于这类事绝对是支持到底的。所以在正常收购宣告失败后他开始撺掇秘鲁政府对玻利维亚和智利宣战以夺取阿塔卡马荒漠这个世界硝石矿的主要产地。商人的本性使然即使胡雪岩的太平洋贸易公司已经控制了秘鲁的塔克纳、阿利卡两省,这使他更想要获得世界最大的硝石产地塔拉帕卡省的硝石开采权从而垄断硝石矿的生产。
此时的秘鲁刚刚结束了托马斯·古铁雷斯的独裁,现任总统曼努埃尔·帕尔多是全国第一位民选总统。他在1871年创立平民党,次年当选秘鲁总统,任内锐意整顿财政,减少公共开支,加强市政自治,削弱军队对政治的干涉,鼓励发展经济,改革教育制度,着力提高印第安人的文化素质。可以说曼努埃尔·帕尔多锐意改革,但改革需要钱,钱哪里来,夺取了阿塔卡马荒漠中国人给你钱,中国人支持你的改革。除了经济支持之外,曼努埃尔·帕尔多也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树立威望,让那些军方的人少插手政治。最重要的是秘鲁的军队尤其是海军现在的实力让曼努埃尔·帕尔多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
1...585960616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