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其实一开始帝国商人在欧美的资本输出是林宏有意识的指挥系统克隆人商人对欧洲的资本渗透,而现在的对外投资的风潮完全是民间商人驱逐利益的行为,可以说是中国商业资产阶级的一大进步。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五章 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衰弱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自由贸易(freetrade)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帝国现在的经济政策属于初级阶段的自由贸易,即开放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自由贸易市场如纺织品、粮食和产自南美的硝石、橡胶。相对的帝国现阶段的工业机械的进出口关税保持在70%到87%,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帝国轻重工业在1840年到1856年间对欧美国家的机械进口达到67.4%也就是说当时国内工厂用的机器超过半成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从1861年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数值一度降到9.3%,此后这一数值一直保持在10%左右。1869年帝国国会通过了《工业机械进出口法案》标志着中国工业机械关税壁垒的开始。为了促进帝国制造业、机械工业的发展1870年末帝国国会又通过了《机器生产出口鼓励法》、《制造业补贴法》等一系列保护法案。
其实按照帝国现在的经济模式和生产力,完全可以再次闭关锁国树立起超高的关税屏障,因为凭借帝国广大的疆域和人口完全可以内部构造一个经济循环模式,其实帝国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1840年到1860年的欧美经济是幸福的,因为中国在这二十年间向全世界购买可以使自己发展的产品不管是粮食还是工业机器。但到了1860年后内阁开始建立工业保护政策性关税导致近十年来卖到中国来真正能获利的只有粮食和工业生产原料。而欧美对此毫无办法,中国对外的工业品出口基本为零所以对中国的工业品出口收取高关税毫无意义(帝国是资本输出不是产品输出),反而中国一直在消费世界市场上的粮食,是美国和南美国家的主要市场,美洲国家对于中国实行的工业品高关税根本不在乎,事实上美国人现在也是怎么干的。真正损害的是英国和法国的工业生产,十年间大量英法工业品因为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而滞销最终导致工业企业大量破产。但英法除了相应的提高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纱锭生丝的关税外毫无办法,而中国商品又一向是欧美市场上的畅销货,供不应求反而只能让中国商人们赚的更多。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一开始并未波及或对帝国经济造成较大危害。但今年也就是1875年帝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不好的征兆。1875年10月,垄断中国三成纱锭生丝生产的上海纺织公司宣布破产保护。随后一大批对外出口的企业宣布破产。上海的股市中关于轻工业的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均告历史最低。此外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的南洋开发公司、北美发展教育公司、东非公司等一大批殖民地公司破产保护。
在工商部上交的《关于当前经济危机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导致目前帝国大量轻工业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大量低价的海外商品。但文中也指出此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的商品大于市场需求导致商品价格急剧降低最终低过了成本是的很多商人宁可让货物烂在仓库也不愿意出售,这次经济危机源于重工业生产过度其实细细想来中国也是这次经济危机的一大凶手,高额的关税将欧洲工业品拒之门外,能进入中国的只有生铁钢铁之类而其他市场又趋于饱和无法消化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但资本是趋利避害的,中国市场拒绝了重工业品但并没有拒绝农业品和轻工业,中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和农贸消费市场。大量的欧美工厂资本转向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1874年世界农业发展获得了新高,例如欧洲甜菜产量达到了1870年的三倍而其产糖量首次超过了当年帝国夏威夷省的甘蔗产糖量,而后者则一直占据70%左右的世界糖产量。而到了1875年世界上大量的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轻工业商品紧随其后。此前帝国为了保障国民生活质量鼓励帝国的粮食公司向全世界收购农产品,甚至对粮食进口给予补助。1875年没有关税保护的中国农业市场首先崩溃了。大量廉价的农产品的涌入让国民开心,他们可以用以前买一公斤米的钱买现在的一公斤半,但实际上中国市场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消化全世界开足马力生产的农产品。而后的轻工业品虽然有政府和皇室的生产补助但也挡不住数量巨大的海外商品,尤其是殖民地的经济在这一年中遭受巨大损失,北美殖民地的农业生产基本停顿而市场上充斥着国际工商业品却不是本国本土的工业品。东非殖民地大量的香料公司和奶油公司(黄油和骆驼奶)因为失去欧美市场而纷纷破产。但比殖民地更惨的是帝国的仅存的两个藩属国朝鲜和暹罗。作为帝国商品的倾销地这一年和随后几年两国的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而与之对应的是两个藩属国国内的无止境的叛乱。
其最终结果是世界经济危机再一次扩大到轻工业和农业领域,而帝国大量的轻工业工厂和农贸生产宣告破产或营负。帝国经济遭受重创,为了避免危机的扩大帝国内阁不得不启用关税壁垒拒绝国外商品。
在危机中尤其是在农业和轻工业生产过剩阶段我们应该看到不管是殖民地还是本土这里的民众可以比过去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比过去更好更多的商品。在这次波及帝国轻工业和农业的经济危机中帝国民众在自觉中完成了价值革命,民众开始追求低廉的价格而不再选择政府所提倡的“支持国货”。
----------------《全球通史·经济篇—1873年的危机》莫言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六章 干儿子朝鲜和充话费送的暹罗
在帝国的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亲儿子在北边,干儿子在枕边。
这里的亲儿子指的是帝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为什么说亲儿子是因为目前北美皇帝领一千多万的人口中中华民族占了九成九剩下的是外国人和尚未汉化的印第安人绝对根红苗正;而干儿子指的就是朝鲜。
在1871年日本以东瀛省加入帝国版图后,朝鲜就面临一个尴尬境地:不是帝国的领土却在帝国的领土包围内。1871年后也有一些议员和官员提议干脆把朝鲜吞了,但帝国也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用什么理由吞并朝鲜,当初建国之初以惩戒朝鲜投靠后金为由将朝鲜的平安道和咸镜道的北部地区吞并。
此时的朝鲜国王是高宗李熙,1863年12月13日即位。因年幼由生父大院君李昰应执掌政务(李熙是兴宣大院君嫡二子)。而就在不久前的1873年高宗年满21岁宣告亲政。但这里要说的是在大院君执掌政务期李熙一直在帝国的学校上课学习,这个现任的朝鲜国王说汉语都带着京味而朝鲜语基本一句不通,不过幸好朝鲜高层一直有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即使他们所谓的世宗大王发明韩语后也没有改变。这样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君主受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影响的国王对帝国有无尽好感的国王拿什么理由去吞并他的国家。
朝鲜作为中国干儿子甚至亲儿子的历史就不多说了,就1840年帝国一统开始朝鲜一直就牢牢的跟在帝国身后不管是和帝国签署的经济协约还是无条件贡献自己的市场让帝国商人倾销。这个干儿子简直快好过亲儿子了,亲儿子还和自己闹过变扭呢!干儿子反倒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注:1869年帝国国会提议对北美殖民地的工业品征收额外的商业税随即引发北美皇帝领议会不满宣布如果国会提高关税北美就停止向本土廉价出售各类矿产和农业品,然后国会有议员甚至向内阁提议取缔北美皇帝领议会,但幸好国会还知道北美是皇帝的土地不是政府能管的。在皇帝出面并且呵斥了国会后才消停了。)
不管怎么说二十余年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其实已经让朝鲜变成了穷光蛋。但朝鲜人民积怨已久不敢砸上国的商铺就砸外国人的,不敢打上国的商人就把火发到*的政府官员。1840年到1870年间朝鲜发生大小暴动叛乱共50784起引起国内外政治经济纠纷426件,可以说朝鲜李氏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但谁让朝鲜是帝国的干儿子呢!从1844年开始帝国就组建了朝鲜方面军进驻朝鲜以维持李氏王朝的统治。朝鲜的军备其实已经一塌糊涂在朝鲜方面军进驻朝鲜后朝鲜干脆解散了所有的军队只留下了皇宫守卫(禁卫军是皇帝所用朝鲜国王历来在中原王朝所封的级别是郡王一级无权无名使用禁卫军一词)。
1873年李熙亲政后要面对的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的局面。朝鲜经济已经腐烂、朝鲜官员基本*、自己的父亲大院君还在自己的背后虎视眈眈。这位21岁的朝鲜君主怎么说也是接受过帝国近现代思想教育的年轻人。明智的李熙选择了向帝国靠拢,既然朝鲜的经济已经糜烂那干脆彻底埋葬它算了,在1873年到1875年间李熙相继颁布了《朝鲜经济发展方向》和《朝鲜农业法案》等一系列各行各业的政令学习中国发展甚至干脆把自己绑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上。比如在《朝鲜经济发展方向》中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引进中国的资本鼓励中国商人在朝鲜建设工厂而对朝鲜的本土工业却不闻不问。用现在的话将就是致力于将朝鲜建设成中国的一部分。
经济上要向中国靠拢但政治上就不用了,因为朝鲜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已经几千年的干儿子历史根本不用李熙插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拉拢帝国的朝鲜方面军总司令李玉成,这个李玉成就是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名将现在是帝国中将。朝鲜方面军总司令李玉成其实更像是朝鲜的土皇帝、太上皇,有了太上皇的支持自己的位子才能坐得稳嘛!当然他看不清楚的是真正的太上皇是帝国而李玉成则是具体的执行者罢了。
-----------------------------------------------------------------------------暹罗也就是泰国,其部分先民是原居于中国云南一带,元时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迁居中南半岛的古代中国人。暹罗在文化上受到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双重影响,尤其是自印度西传而来的佛教文化对其影响至深,至今都还是一个全民信奉佛教的宗教国家。
公元14世纪中叶,泰人首领乌通王吞并了素可泰王国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
公元16世纪中叶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阿瑜陀耶与缅甸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边境常陷于战乱之中,北部属国兰那泰有时也不得不向缅甸称臣。内忧外患交错,国势暂衰,公元1767年4月京都被缅军攻陷,财物被抢劫,人口被掳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毁殆尽,也是在这时候,西方列强开始侵入暹罗地区。
公元18世纪,时值缅甸入侵,在华裔民族英雄披耶达信(郑信)的领导下,暹罗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复国斗争的胜利。随后迁都于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达信被拥为王。他继续领导击退缅军的频频进攻,把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公元18世纪中后叶,吞武里王朝部将昭披耶节基即后来的拉玛一世,逐渐掌握政权,至公元1782年,拉玛一世正式登基,建都曼谷,建立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灭亡。这中搞笑的是年龄比郑信还大的拉玛一世在向清王朝上书时以郑信儿子的名义要求册封。
现在的暹罗在林宏和内阁眼中除了稻米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个藩属国就像是从话费送的一样不被任何重视,除了他们自己。
在1841年帝国兼并缅甸时,曾有想过挥兵南下把暹罗也给灭了,但当时缅甸不稳又有一部分兵力在印度平叛而在已经获得了马来半岛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后帝国对暹罗的吞并*也就下降了。毕竟有了缅甸帝国就有了印度洋的出口而暹罗又在中南半岛中部在当时帝国尚未吞并越南的情况下,暹罗就是鸡肋。幸好暹罗也是有自知之明,上书请藩才最终没让内阁和军方下定决心去吞并暹罗。
此时的暹罗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朱拉隆功,和历史上一样这位有志向的君主不堪国家衰弱在他继位初的1868年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当然改革依旧深受中华帝国的影响,帝国在这次改革中也是受益的一方。改革需要金钱帝国可以给暹罗不用还,但暹罗要拿领土来换:湄公河东岸和河中全部;马德望、暹粒、诗梳风三府;马来省(包括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玻璃市四个土邦)。这些土地基本上是历史上割给英法两国的土地。
对于暹罗内阁和国会根本不在意,因为暹罗同样夹在帝国的领土中间,它的东面是帝国的南越省和湄公河省北面是帝国是老挝省西面是缅甸省南面是帝国的淡马锡省和马六甲直辖市。也正是因为暹罗领土处于包围状态所以帝国从政府到军队都不曾想要灭了暹罗,因为没有意义。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七章 1876年杂记
1876年,丙子年(鼠年)。
注定是精彩的一年: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于杭州城北部天水桥畔耶稣堂天水堂弄旁的传教士住宅里出生了。
2月12日阿迪达斯创始人创办体育用品店,不过面对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李宁体育用品它的道路注定艰难坎坷。
3月10日,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帝国大学电力学教授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电话。这项伟大的发明一开始就受到了追捧,电话的时代即将到来。
美国独立100周年的大庆和费城世界博览会。法国赠送自由女神像(英语:libertyenlighteningtheworld,法语:libertééclairantlemonde)给美国作为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这座自由女神像和坐落在扬子江口的皇后像共同被认为是美丽、庄严、自由、希望和强大的象征。
然而今年最大的动作莫过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三年前的经济危机中英法三国凭借自己庞大的殖民地完成了经济复苏和发展。但这场经济危机直接打倒了英国东印度公司,18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起义之后管理印度大部分地区的东印度公司其实已经被解散,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财产和保护权正式并入大英帝国。
在这场印度民族起义中女王对冲突双方持有相对平衡的态度,对双方的暴徒都予以治罪。她曾写到“对这次血腥内战深感悲惨甚为遗憾。”而且在阿尔伯特亲王的推动之下,她坚持官方要正式宣布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移交给国家,认为国家“应该呼吸慷慨、仁慈和宗教自由的空气”。在她的提议下,一份有“破坏本土宗教和风俗”倾向的文件被废除,并以保证宗教信仰自由的文件取代之。
1874年大选后迪斯累利重新掌权。他通过了1874年公众信仰监管法案,该法案将天主教的仪式从国教仪式中全部剔除,维多利亚女王对此强烈支持。女王喜欢简洁朴素的仪式,她个人认为相比英格兰圣公会的教堂,自己更愿意去苏格兰长老会教堂。同时迪斯累利又促使议院通过了1875年皇家头衔法案,如此维多利亚从1875年5月1日起加上了“印度女皇”的头衔。1876年1月1日“印度女皇”在新德里正式加冕。
当然国人对此嗤之以鼻,要知道中华帝国皇帝的头衔可不是你一个国王能不的,单单以前一个皇帝的头衔就不是你们英国能比的。欧洲的君主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公,在1870年以前皇帝的头衔只有一个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至于俄国的沙皇这样称呼根本不被西欧的天主教基督教国家认可。
头衔不是随便乱加的,比如刚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它的皇帝是德国皇帝,但是注意了在德意志的地区和泛德意志地区德国皇帝的头衔是至高无上的,一战前很多奥匈帝国的元帅都到过德国并接受德国国防部的元帅军衔,奥匈帝国的日耳曼将领都是这样认为自己身份的:我首先是一个德国元帅(或将领),而后才是奥匈帝国的元帅(或将领)。统治者的头衔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就好比林宏现在的头衔中华帝国皇帝、亚洲霸主(以前是远东霸主现在国际影响上升,被西方公认为霸主)、太平洋的拥有者(太平洋航道九成以上是中国商船)、开拓非洲的伟大先驱(中国是首先大规模开发和深入黑非洲的国家)。
其中亚洲霸主这一头衔系统的提示是所有的亚洲范围内的定居人口将在潜意识里认为林宏是亚洲的主人哪怕是名义上的主人。这也导致国内一些报纸和反对派宣扬*让英国人从皇帝手中夺走了亚洲霸主的荣耀云云。
当然内阁才没空管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内阁现在除了一直围绕的经济问题就是持续关注眼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一事。别看只是一个头衔但对于印度而言就意味着英国政治开始全面进入印度。以前的印度是公司统治,基本上一套以夷制夷大一派拉一派的方法,内阁想要知道印度是全面实行英式行政制度,还是依旧维持公司模式。前者意味着英国政府将大大加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印度的人口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为英国的工农业提供巨大动力甚至印度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工业生产工厂,毕竟东印度公司不是政府它们统治下的印度只是为了商业贸易利润。而后者意味着印度依旧会是殖民地经济模式,对帝国商业发展不会产生威胁。
=======================================================南太平洋战争依旧还在继续,秘鲁和智利不断的在海上和陆地上展开交锋。战争持续了三年相信马上就会有结果了,毕竟目前智利的海军根本不是秘鲁的对手而没有航运的智利仅从阿根廷购买战争物资运输又是一大问题,此外两国国内都倾向于停战,所以秘鲁取得胜利已经不远了,接下来要看谈判秘鲁能获得多大的利益了。
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也不平静,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分子发动了一场伟大的民族独立起义,但奥斯曼的威严岂是你一个小小的保加利亚可以触怒的。刚刚进行立宪尝试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再次在巴尔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巴尔干依旧是奥斯曼铁蹄下的巴尔干。
----------------------------------------------------1876年帝国海军更新计划中的第一批舰艇下水舾装开始调试。这中包括8艘秦级战列舰(介于铁甲舰和前无畏舰之间)、11艘杭州级大型巡洋舰、10艘绍兴级中型巡洋舰和17艘上虞级小型巡洋舰这些舰船将在未来五个月内替换五洋海军的六大舰队的主力战舰。一旦整个计划完成中华帝国海军将会是一支在林宏眼里看起来总算有点现代化的舰队了,高舷杆、飞剪式比当前的军舰看起来更加美观,这绝对能让帝国那个一心追求舰体美观的皇帝满意。而第二批军舰将会在第一批军舰调试后做一些设计上的调整后就可以全面上马了。
----------------------------------------------------1876年帝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最后一段库尔干到鄂木斯克一线修建完成,这条起自新西疆城(车里雅宾斯克),经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赤塔、伯力,至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海参崴,全长7400公里的铁路线被帝国境内的报纸杂志称为“世纪性的工程”。从1857年计划修建到1876年整整19年将近20年,这是人类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修建难度最大花费金钱最多的铁路线。二十年间从皇帝内库到民间集资再到政府集资发售国债这条铁路花费了整整133.65亿华元,在不考虑货币升贬值的情况下这些钱是1875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还多(1875年国内经济萎靡财政收入是61.34亿华元当年人均十二华元多别看数少一华元做够五口之家一月只用)。
其实这样的投入只是初期的,现在修完的只是西伯利亚铁路计划的主干线,还有数十条支线要修建,整个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一旦完成这样一张横跨帝国北部的铁路网将会向鱼的骨骼一样把西伯利亚牢牢掌控住。当然任重道远交通部铁路局的报告显示要完成整个工程至少要到1882年左右。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七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
随着海军更新计划的逐步落实和发展,以及南太平洋战争中一系列海战的落幕。
1877年初,帝国海军界又一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巡洋舰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当今世界各海军大国的巡洋舰依旧以防护和无防护划分,其中欧洲中英国和法国在一年前已经基本完成本国巡洋舰的防护化(就是说从龙骨到外壳全是钢材而不再有木材),所有的巡洋舰基本是钢制并且带水线装甲,而落后一点的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匈和俄国才刚刚开始淘汰铁胁木壳的巡洋舰;第三梯队的奥斯曼、荷兰、葡萄牙和瑞典等依旧不变还在使用老式的木壳蒸汽军舰或者说他们目前的国力没有能力去发展。当然在中国的援助下为奥斯曼建造的三艘绍兴级中型巡洋舰已经在舾装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