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陆军大学目前设有战术指挥,战役指挥,后勤保障科,国防研究和军事教育管理五大学院。其中,战役指挥系主要针对军队高层指挥和参谋人员的进修,注重培养战役级别的指挥和参谋能力。后勤保障科主要针对军队在展开军事行动前的后勤工作的研究教育。国防研究主要培养军事理论,国防建设理论,国防动员体制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而军事教育管理则主要培养军事教育的专才,主要培养陆小,陆中乃至高等军事院校的教职员工。
战术指挥系,是陆军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主要承担培养陆军战术指挥人才的任务。与陆军中学按照步,骑,炮,工,辎等兵种进行专业培养不同,陆军大学的战术指挥系着重培养指挥员的合成指挥能力。要进入该系学习,首先需要所在部队团级以上出具意见,并需要经过初考和复考两次考试。由于这些军官或士官都就读过陆军中学,学习过专业的兵科技能,而在部队服役期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兵种训练和指挥经验,因此陆军大学主要对其军事素养进行综合提升,培养合成战术指挥能力和参谋能力,并注意与军事战术理论上的革新保持同步。
除了这五大学院以外,陆大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团体,就是著名的陆大少年班。顾名思义,少年班的学生,并非出身陆军中学,经过完整系统军事教育的正常学生。他们一般是在十二岁左右,普通高等小学毕业后,经过严格选拔,进入陆军大学进行封闭式培养。这些学员在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接受最为严格和系统的军事专业教育,其专业内容几乎涵盖了陆中和陆大的所有专业。在整个教育期内,这些学员同样需要在部队中服役,包括各个兵种,从基层到参谋岗位,指挥岗位,都需要进行轮岗。
这个少年班,就是中华帝国陆军教育体系中走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由于帝国皇帝有空就会来少年班上上课,并且下令所有勋贵必须把子女送到这里接受教育,少年班又被戏称为“太子班”,是整个帝国有志少年最为向往的去处,也是陆大其他学生既羡慕,又嫉妒,更有些不忿的对象。
今天,是军校毕业的日子。按照正常学制,军校学生是在四月份进行参谋旅行,七月正式毕业,与往年不同,这一次的毕业典礼有些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尽管皇帝一直国务缠身(尼玛每天闲着没事干叫国务缠身),但在军校上却始终抓得很紧,不但一直挂着军校校长的名头,更是每年不落地亲自参加毕业典礼。尤其是皇帝决定将这些毕业生调往非洲殖民地直接带兵,这个毕业典礼也格外带上了一丝出征的意思。
“帝国皇帝陛下到”
“全体都有,立正”
一声高亢的呼喊,所有人挺直了胸膛,目不斜视,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看向队列左侧那一行沉默的黑色身影。
先导的军校警通中队,神色庄严肃穆,迈着尺子量度出来一般整齐不二的步伐,来到检阅台前,列成严密的警戒队形,背对检阅台,上了实弹和刺刀的步枪举起,然后整齐落下,立于腿侧。
全身黑色军装,面无表情,散发着死亡气息的禁卫军部队,与机警彪悍,身手敏捷的中?南?海特卫,簇拥着一位同样身穿黑色禁卫军礼服,却批着皇家金龙纹章绶带,手持皇帝节杖的青年,在一面红底金龙踏日的皇旗引导之下,来到了检阅台。
早已等在台下的陆军大学常务副校长,陆军中将肖明,向着皇帝肃立敬礼,林宏举了举手中的节杖以示回礼,迈步上了检阅台,身后的贴身警卫随同而上,肖明也跟着走了上去。
“敬礼”
随着毕业生代表兼学兵队长一声大吼,台下学兵刷的一声对着检阅台行了军礼
林宏高高举起手中的皇帝节杖,校场中的那面皇旗,在风中猎猎飘扬,那头金龙舒展爪牙,越发显得威风凛凛。肖明等众人举手回礼,礼毕,台上台下一片寂静,只有军旗和皇旗随风飘扬的扑拉声,显得格外清晰。
林宏的目光,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来回扫视着这群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爱国青年,这批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记,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光彩的国之骄子,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了一股澎湃的激情。
那一张张年轻脸庞,看在林宏的眼中,是那么的充满活力,激情四溢。是的,他们笃信军人当为国而忘身,敢于在国战中赌上性命,他们坚信军人是帝国的血肉长城,他们能够为了一句口号,一个命令,一股莫名的感情而漠视生死,对国家和民族的敌人施以最为冷酷无情的暴力,将一切敌对力量彻底抹杀。
就是这样一批军官,组成了这个军队的大脑和骨骼血脉,开创了这个国家,并将全力以赴来保卫这个国家,这些热血军官,的确无愧为民族精英,时代骄子。
“稍息”肖明朗声说道,“今天,伟大的中华帝国皇帝陛下,莅临我校,为诸位同学毕业授勋,这是我校的光荣下面请陛下致辞。”
林宏向前迈步,来到扩音器前,肃立良久,鹰隼一般的目光,反复刮削着前排的学兵们,只看到人人脸上隐隐发红,后背有冷汗浸出,突然一个立正,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全场肃然,几百双眼睛盯着林宏。
“告诉朕,你们是谁?”林宏的声音缓慢而有力,在风中也无一丝颤动。
“中*人”台下的回答是无比的威武而整齐。
“中*人那么,什么是你们的责任?”
“保家卫国”回答声音如同钢铁轰鸣。
“今天,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无比富裕,但是,当面临战争的威胁,而敌人是前所未有的强大他们即将入侵我们的边境,占领我们的土地,掠夺我们的财富,杀害我们的同胞,告诉朕,你们应该怎么办?”
“有我无敌,我死国存”
陆军大学的八字校训,如同山呼海啸一般地回响在空旷的阅兵场中,台下的每一位学员,都在用全身的力量吼叫着,只感觉浑身上下有无穷的力量,渴望着战斗,渴望着发泄
“可朕不希望你们死。”林宏缓慢的声音听起来是如此的坚定,这样的不容置疑,“朕需要你们活下来,拖着敌人的旗帜走过凯旋门,把它们丢弃在朕的脚下让这个世界明白,中国,伟大的中华帝国,不可侵犯告诉朕,告诉朕,你们能不能做到?”
“能”
声嘶力竭的吼叫汇成了巨大的声浪,直刺入万里晴空之上。和周围几百名青年军官一样,皇甫岚也是军姿笔挺,军容风纪一丝不差,可整个人,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整个人散发出一股灼热
“你们很清楚军人的职责,这很好。”林宏等待台下的声浪平静,开口说道,“你们都是现役军官,都是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你们要牢记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
林宏大吼一声:“告诉我,军人的天职是什么?”
“服从命令”台下的方阵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依然是整齐而有力。
“很好。”林宏微微点头,语气郑重,“你们即将回到部队,成为国之干城,在此,朕有些话要送给诸位,不仅仅是针对马上你们将开赴的帝国殖民地作战,更是希望诸位能够谨记一生。”
“战争,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责任,军人的职责就是用你们手中的剑为帝国为老百姓为这个民族去开疆拓土”林宏缓缓说道,“军队就是国之利刃,不可轻动,却须常加磨砺,到了用时,虽千万人吾往矣。告诉我你们愿意成为朕的利剑吗?”
“愿意!”。
...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两百章 东非之乱
帝国在非洲的统治大体上是稳妥的,局限于殖民地上的土著酋长等的造反还在可以容忍和接受,毕竟这个时代的列强殖民地那个是妥妥当当的,但这次帝国在非洲殖民地已经不是土著酋长的叛乱了,而这次在非洲尤其是东非的叛乱就不一样了。
因为造反的不是土著而是当初被强制移民到东非的越南人、缅甸人和印度阿三。当初帝国在对这些新纳的土地进行改造时强制将当地的居民全部移民,这些移民一部分送到南洋之地做工大部分送到了东非强制编制为开拓团。殖民的过程是伟大的也是血腥的,尤其是东非还是少粮的地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开拓团死于饥荒和疾病(昂贵的治疟疾的要是不会给这些人的)。
随着南洋、北美和本土的粮食丰收增产和航运的快速发展,东非殖民地才能继续得以保存。虽然在殖民地作为第二等公民的上述人口在东非还能勉强度日,那作为一等公民的帝国人在殖民地那就是大爷了。既然是大爷那就参考当年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的状态吧!
这次东非叛乱主要是这些二等公民,当年被强制移民本就心生怨气埋下了种子。以前不敢造反是因为当时东非一地就驻扎了30万大军和大量的协从军,但这几年国内和殖民地军队整编后,整个非洲的殖民地军队全部以帝国乙种师的编制整编虽然数量达到40余万,但毕竟帝国现在非洲的领土可比以前大得多了,排除西南非皇帝领的十二万(十个师)和“wn”铁路线沿线的九个师真正放在东非的事实上也只有差不多16个师,但东非殖民地有多大?!从后世的地图上看就是包括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南苏丹、乌干达再加上一个肯尼亚。16个师远远不够用,尤其是埃塞俄比亚地区天天闹。此外交通不变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东非的铁路目前只修建在沿海地区至于内陆因为地形和技术的问题加上地方上的闹腾难度偏大。
---------------------------------------------------------------------------
1878年为了支援阿富汗战争,帝国内阁决定就近从东非抽调粮草物资运往波斯,再到阿富汗。
1879年四月四日,东非殖民地二等公民越南人胡强东在基斯马尤带着移民和黑人发动叛乱,并冲击基斯马尤的市政厅。在杀死市长后他果断抛弃城市转向西进。等帝*队赶到时连个毛都没了。胡强东很聪敏,不!至少是机智。
他带着自己的队伍一路向西赶到埃塞俄比亚地区,准备在哪里发展自己的力量。一路上他不断精简自己的队伍通过从基斯马尤军火库里抢来的军火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武装。一路上打砸抢烧华人的种植园和畜牧场获得了大量的金钱。在抵达阿比西尼亚(就是埃塞俄比亚地区)后,马上就和当时阿比西尼亚南部最强的酋长孟利尼克二世(就是历史上的埃塞俄比亚国王)达成了结盟。有了孟利尼克二世这个较稳定的后方基地胡强东干脆当上了土匪,专抢人的土匪,他通过不断的“解放”在东非的同胞和缅人阿三聚集了超过三万人的武装。
本来有人没枪帝国也不放在心上,时任东非总督的吴守正更是自信的和自己的参谋陆荣廷(1853年生帝国少壮派主力)说“烦心的蚊子。”
但是事实是这些蚊子从来就不会单个来叮你,游击战不愧是名垂千古的第一流战术,即使胡强东压根就不知道什么事游击战,但他的这种流寇式的游击战对现在东非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大量的种植园和畜牧场被毁,帝国公民损失惨重。而吴守正派出去剿匪的两个师(其他的不能动)因为整装出动各种大炮武器拖延了行军,除了在1879年底一次胡强东自信心爆棚准备和帝*队硬钢一场结果惨败外其他时间根本没有和这些蚊子正面交手的机会。
本来随便派支特种兵部队就能解决这些家伙,结果当时全国的特种力量均放到了阿富汗,才让胡强东有时间滚雪球。尤其是在孟利尼克二世的牵线下胡强东还搭上了英国人的线,英国通过尼罗河向胡强东运输了大量军火弹药。1880年的时候看着胡强东越做越大孟利尼克二世也眼红了。不过他名义上是帝国的属臣一开始就搞搞小动作罢了。
1880年十一月三日,孟利尼克二世宣布自立为阿尔巴尼亚皇帝任命胡强东为阿尔巴尼亚的东征军司令宣布向东进军解放被中国人奴役的子民。
结果出乎意料,胡强东依旧采取游击战术袭扰东非第9、14师,本来埃塞俄比亚的地形就比价复杂加上后勤线被袭击,第九师和第十四师决定暂时退守马拉希林迪和伯格勒马尼亚一线等待援军的到来。也幸好胡强东没有大量的大口径火炮也就最多打击一下帝国的补给线没有能力攻城,这样的情况直到陆大学员抵达东非时还在继续。
不过胡强东的游击战实质上是流寇式作战,因为算不上本地人没有办法想太祖那样建立根据地展开农村包围城市。
----------------------------------------------------------------------------
1881年七月帝国陆军的五支特种兵部队首先抵达摩加迪沙。“旱魃”特战队的队长蝮蛇通过提出了“以流寇对流寇,以游击对游击”的战术策略。
随着毕业军官的到来和就位加上特战队的战术指导,十月有特战队率先出击,五支特种兵近一千人的力量先后通过夜袭、下毒、潜入等手段先后开花,用真正的游击战流寇战彻底击溃了胡强东的主力。而随后的陆大学员虽然没有特战队那么强很多配合战术也不到位,结果生生把游击战打成了大规模运动战,正面运动战。倒也是另辟蹊径。
到1881年末,东非方面已经基本消灭了以胡强东为首的流寇军队,并把战线推进到了孟利尼克二世的都城阿尔巴门奇城。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位于埃塞格比亚北面的那些个酋长不来帮孟利尼克二世呢?原因有两,一是孟利尼克二世自封阿比西尼亚皇帝让那些酋长很愤怒,我们还没承认你就敢自称皇帝,所以他们选择冷眼旁观。二是在亚的斯亚贝巴(现埃塞俄比亚首都)还驻扎这一个师的帝国武装,他们没有重火力可不敢惹帝国的军队。
至于为什么孟利尼克二世敢造反,一是看胡强东混的风生水起很是羡慕,二是有野心,孟利尼克二世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酋长,不像北面的那些酋长那样安平现状。他有野心有实力更有英国人的支持,不过可惜打他造反起就再也没联系到英国人了。本来他想凭借地形的优势来化解敌人火炮的优势,结果帝*队仗着重武器依托城市当乌龟,派出一支一支的小队把胡强东的先锋东征军给歼灭了。
现在孟利尼克二世真怕了,先进的武器都装备给胡强东了,自己的精锐差不多两万也赔掉了,现在阿尔巴门奇城就三万杂兵了,这仗怎么打。跑!必须跑,往西往北都行,最后他带着几个心腹一番化妆逃到了尼罗河上的一条英国小船上。
1882年初,帝*队总算是平定了孟利尼克二世的叛乱,经他这么一闹东非殖民地政府也算彻底把酋长众多的南埃塞俄比亚给抓在了手里。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两百零一章 东非之张勋的野望1
[燃^文^书库][] 说道张勋,人们想到的就是他带着辫子军的复辟的事情了。|
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
现在的张勋不过26岁,林宏还特意看过他的照片这尼玛绝对是一表人才啊!林宏还特意从系统调出张勋的以前的记录了解了一番。张勋是中国现代史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他导演1917年为期12天的清帝宣统复辟而扬名天下。张勋出身贫寒,有过许多义举,捐款在北京建立会馆,资助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举世闻名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曾得到过资助,他们当时都是北京大学的江西籍学生,另在奉新还用粮款救济当地灾民和孤儿寡妇。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称:“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中山先生的评论,正是把张勋的政治态度和他的人格区分开来,分别对待。张勋在朝居高位时,常提拔赣人才子,对赣实惠政策颇多。可以看出张勋如果不是生在清末民初这样的乱世他绝对是一个有作为的一方大员或良将。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公馆病逝,终年69岁,被废帝爱新觉罗·溥仪赐谥“忠武”。一些复辟派人物及其亲友敌仇,皆纷纷写悼诗、挽联致哀,灵柩经过几番周折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赣百姓自发相送,无数名人高位者也纷纷写挽联,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张勋这样一个民主革命的罪人,最后竟得善终,还为人为其称颂,这样的怪事也只有在民国那个荒诞的年代才会发生。而最引人注意的挽联却是章士钊和欧阳武所写,不能不说这是历史的玩笑。当时政界闻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后来他的家属在门生故吏的帮助下,专门编辑了一本《奉新张忠武公(勋)哀挽录》,可谓同道者的封神榜。当然,其中也不乏民国要人笔墨,读之颇有堂奥。
对于那些在清末早有人望的赵尔巽、温肃、吕海寰、绍英等遗老,他们首先已经意识到自己向往的故国不复存在,但对于张勋的评价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温肃与张勋是有过不少接触的人物,复辟前曾经与张勋的乡贤胡思敬专门到过徐州拜见这位辫帅,寄望甚高。张勋之死使他深深体会到“公存国与存,公去事可知”的悲切。清亡后,吕海寰在津沪当寓公,与张勋也是相知相熟的,在他看来,辫帅“与文信国同乡闾,当附文信国同列传,其事虽殊,其忠不异”,而且“挽狂澜于既倒,当经千载公论”。把张勋比附文天祥,是痛悼辫帅之死的孤鸿悲雁们的共同文化心态,这不仅仅因为张勋与文天祥同是江西人的简单附会,而是他们在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具有共同的“挽狂澜于既倒”的孤忠情怀。
对于那些从清朝旧官僚阵营中分化出来的民国权贵,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忌讳与张辫帅挂上钩、沾上边,因为辫帅复辟几乎置民国于覆灭,是民国共和的罪人,谁愿掉进这潭污水,变成辫帅的一丘之貉呢!然而,人们不能漠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民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首功,但毕竟最后以和谈解决南北统一,和平过渡到所谓的共和国,其舆情并不乏民主与宽容的氛围,因而人们在当时最激进的报刊上仍然可以看到满清遗老们的酬唱“文苑”栏目,从政治上剥夺旧政权的存在并不必然引申出在文化上限制其应有的怀旧表达。因此,就张勋之死,也有不少民国权要表达了他们非常复杂的感情。当过民国总理的钱能训,赞美辫帅“千载凛然见生死,九庙于今有死臣”。“九庙”自然不是民国的故事,说的是张勋刷新了清朝忠臣的典故,也是别有一番深意。
就旁观者来看,辫帅之死,显然使人们极为容易联想到民国与清王朝的对比。由北洋军阀统治的动荡时局,挂的是共和的羊头,卖的军阀独裁的狗肉,草菅人命的丑恶比比皆是。想想有一个皇帝撑着天下的好处,至少也可享受一份生活安定的浩荡“皇恩”,在共和制度下的公民兴许对王权时代的臣民又多了一份眷恋与怀旧。王雨辰的挽联在一定意义上就刻画了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存在于民众中间的矛盾心理:“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呵;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当然,任何一个人在历史的车轮下都不过是一个个小块垒而已,承载着有限的贡献,要想阻挡前进的步伐,也是螳臂挡车,高估了个人的能量。
作为一个江西人,张勋之死也结束了江西旧官僚们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张勋复辟队伍中有一部分江西骨干分子,如刘廷琛、万绳栻、叶椿泰、魏元旷、李其光等。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曾经抱怨江西人在陈孚恩(肃顺死党、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之后,再也没有出现重要的政治人物,因而极力鼓吹张勋复辟,并且再三向辫帅推荐刘廷琛、魏元旷等参与机密。胡思敬与刘廷琛不仅在晚清同为京官的乡谊旧好,而且还是儿女亲家,他在辫帅死前一年先去世,辫帅送了一幅挽联给这位乡邑旧交:“忆见交在徐兖之间,伤哉十年真长别;虽一去为朝野所惜,自足千秋有立言。”假如胡思敬死在辫帅之后,他的悼亡诗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悲哀呢?李其光致信辫帅重复胡在《国闻备乘》中的观点,认为“清待赣人薄,赣人报独厚”,张勋不以为然,反而回信责其“山林载笔宜慎”,并“以复辟之役,力薄任重,引咎自责”。杨增荦也是晚清一位京官下僚,清亡后回到老家江西新建赋闲,张勋之死,他送的挽诗也表达了江西遗老们的内心共鸣:“吾赣节义邦,所传多文士。直到有明季,觥觥说刘李。如公任綦重,又非二君比”。从北京宣武门外江西会馆发起的复辟,并没有给江西官僚系统创造一个惊奇运数,遗老们最后一线希望也因此而破灭。刘廷琛、叶椿泰客死他乡,万绳栻“参谋长”一直追随溥仪复辟逆流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帝国”,更多遗老的则是蛰伏山林,忧忧以终。
张勋之死,使不同身份的人们体会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况,顾影自怜,难免要借题发挥一通,形成一股与当时社会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说它是复辟逆流,显然有棒呵之嫌,“擎天柱”辫帅之死已将遗老遗少们内心仅存的一线希望都彻底破灭,只有郑孝胥那一小撮没有赶上丁巳复辟头筹的遗老,还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多的人们也许从愚忠愚孝的辫帅身上看到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终结。早在辛亥起义时,阎锡山为殉清的山西巡抚陆钟奇父子厚葬,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确以为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历史,忠贞是人格。陆抚之坚贞,谭协统(镇德)之忠勇,亮臣公子之勇毅,均足为我们敬佩。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业,抹杀他们的人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