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巡视了一圈,金毛犬等三人凭借着白人的相貌摸清了村子的基本情况,随后他们回到了东面村口和自己的小分队汇合。
“队长印度人都躲在屋子里,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弹药存放地,这个时间段他们都在睡大觉了,你说我们该怎么动手?”金毛犬首先向蝮蛇报告了情况。
“很好,麻雀你现在去卡拉特通知哪里的指挥官要他随时支援,金毛犬你带着吸血鬼带上10个人去弹药库,控制弹药库等候我们的动静。我和狼人带着剩下的人一间一间的杀进去宰了那些印度阿三,能杀多少是多少,记住不要用枪。如果我们这边被发现或者有大的响动,你们立刻把弹药库给我炸了,另外如果行动顺利早上五点的时候大家都要开始撤退,弹药库也要在那时候给我炸了,我们快速撤退。明白吗?”
“知道了!”一群人小声的说道。
------------------------------------------------------------------------“噗哧!”、“咔嚓!”为了保证给这些阿三在临死时不会发出任何声响,第七小分队这十余个实行睡眠屠杀的队员们一般选择将阿三的脖子拧断或者直接割破阿三的喉咙,但实际上这样的动作多少会造成响动。
在杀到第八间房子的时候,一个被割喉的阿三在挣扎中踢翻了椅子惊醒了傍边的人,幸好蝮蛇眼疾手快捂住那人的嘴就是一刀,在喷涌而出的鲜血中,他无助的死去。
随后队员们也加快了速度,第九间、第十间直到第十五间的时候,小分队已经干掉了将近一千人了,就是杀猪也会累了,在第十六间时队员们的一直和体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天也快亮了,蝮蛇果断下令撤退并让狼人前去通知金毛犬开始炸掉弹药库并撤退。
“轰!”、“嘭!”一声又一声的爆炸声,炸醒了整个英军的营地,弹药库附近的房子也被冲击波夷为平地。巨响甚至惊醒了卡拉特的阿富汗人,让章国庆和阿富汗人还以为英国人发动夜袭了。
是役“旱魃”第七小分队的二十人,在一人未损的情况下消灭了睡梦中的阿三士兵一千余人,另外加上弹药库爆炸炸死的英印军17师一晚上损失了将近一千两百人,相比较于17师一万五千多人的数量折一千多人不算什么,但失去了弹药库导致现在17师目前每人只有不到十发子弹,带来的火炮基本没有了。
天亮后面对这样的情况,理查德森只得下令全军撤回沙赫尔萨法。在收到来自特战队的消息后,章国庆决定进行一次突击以加强自己手下的士气。
阿富汗新军的突击让理查德森始料未及,17师撤退的命令才刚下达根本没想过敌军刚好在这个当口来袭。
溃败,一场大溃败。英印军17师上下一万五千余人最后逃回沙赫尔萨法的不足五千人。其中17师少将师长理查德森也在这场溃败中丧生。这场溃败引发了英军的震动,为此英国一边向帝国外交部发出抗议,一边加紧在印度的征兵和训练。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九十二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5
陆地上的战争,海洋上的对峙。这是后来人们形容这场战争的概述,阿富汗是内陆国家没有海军,所有在印度洋上对峙的两大主角就是帝国的东非舰队和英国的大印度舰队。1878年初的时候东非舰队的主力十一艘铁甲舰和二十九艘巡洋舰炮舰在拨往埃及舰队后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可用之舰了。年中时从本土来的第一批三艘秦级类前无畏舰(彼时代的主力舰依旧是铁甲舰但秦级的外形已经有铁甲舰的低舷低杆变成了飞剪式和高舷已经类似前无畏舰和无畏舰的外形了,所以称其为类前无畏舰,实际上大家依旧可以认为是铁甲舰)的主力舰到来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的东非舰队拥有秦级5艘东周级3艘(战争开始后紧急从埃及舰队调回的)杭州级巡洋舰6艘绍兴级巡洋舰6艘上虞级巡洋舰6艘,炮舰5艘。再看英国的实力,1878年大英帝国的大印度舰队拥有装甲舰27艘非装甲舰33艘。这里英国人的装甲舰包括了他们的6艘铁甲舰和21艘巡洋舰,而非装甲舰都是木胁木壳的巡洋舰实际的威胁不大,这年头这种船帝国的新式炮舰都能一炮一个准。
不看性能英国和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实力是差不多的,甚至算上那些非装甲舰英国人还占优势。
但是海洋上的对峙又从何说起呢?1878年自从英国向阿富汗宣战后,实质上英国海军参谋部就第一时间制订了对中华帝国的作战计划,当然计划只适用海军。印度洋成了两个世界大国冲突的舞台。
1878年,七月二十一日。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是英国殖民下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印度最大海港。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孟买”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为“美丽的海湾”。16世纪初,古吉拉特邦苏丹将此地割让给葡萄牙殖民者。1661年又被作为葡萄牙公主的嫁妆转赠给英国,后经不断疏浚和填充,成为半岛,并筑有桥梁和长堤与大陆相连。孟买的面积为437.77平方千米,位于印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濒临阿拉伯海。孟买大部分地方的平均海拔为10到15米,其中以孟买的北部地形起伏较大,该市的最高点高450米。
1853年,连接孟买和塔那的铁路通车这是印度第一条客运铁路线。而美国内战时期,孟买成为世界首要的棉花交易市场,尤其是近几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孟买的城市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成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这样一座城市实际上很难拥有真正的海防,毕竟最高点也就450米的地势根本难以修建什么有力的炮台,事实上孟买在帝国海军东非舰队看来确实是一座不设防的处女地。
正在孟买外海巡航的英国巡洋舰“印度公主”号现在陷入了一片慌乱中,原因是瞭望手发现西面海上至少十几根烟柱,这意味着西面有一支舰队正在向孟买靠近。
作为传统的英国海军军官的舰长詹姆斯·布莱克对此感到十分不满,没办法这艘穹甲巡洋舰是年初才下水的新式战舰,而这些刚从老式战舰上调过来的水兵对它还不是很熟悉,还需要时间磨合啊!这是布莱克第一个想到的问题。
“舰长,应该是中国人的东非舰队,我们怎么办?大印度舰队昨天才抵达果阿中国人真会找时间啊!”大副紧皱着眉头看向舰长。
“布鲁克,记住你是伟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在海上如果心有畏惧那么结果就是灭亡”看到大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作为舰长的布莱克接着说道“中国和帝国并未开战,在没有正式的双方递交宣战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中国东非舰队对我大英帝国印度殖民地的正常的访问行为,假使对方真的有阴谋我们也必须向勇士一样迎上去,这样才对得起身上这一身军装,不是吗?不过我们也不能大意,现在我命令去下炮衣炮弹上膛,没有我的指令谁的不许开炮。我们迎上去看看中国人想怎么样!”
“是舰长!”
。。。。。。。
“砰砰!”
“舰长他们开炮了!他们开炮了!”看着大副一脸惊恐状舰长布莱克嘴都快抽歪了,“你是猪吗?给我闭嘴那tm是礼炮。”
“命令换下炮膛里的炮弹换礼炮回礼。另外发旗语询问他们的来意。”布莱克镇定的像全舰下令。
。。。。。。。。
“我想这下吓得他们肯定不清。”作为舰队作战参谋的董永祥笑着看向永远一副笑眯眯的舰队司令王永康,“他们发来旗语问我们的来意我们怎么回答?”
“例行巡航咯!”王永康笑眯眯的说道。
“明白!”董永祥立刻明白过来这是要报一箭之仇啊!
。。。。。。。。
“例行巡航?印度海岸什么时候需要中国人的舰队来护航了,他们是来报复的,‘吉布提事件’后我就知道中国人不会罢休的,那些愚蠢的政客就不该让他们乱来。”
所谓的“吉布提事件”是英阿战争爆发后英国内阁和海军部发出指令要求大印度舰队西进对中国东非殖民地进行武力恐吓的军事行动。本来计划舰队前往摩加迪沙,但舰队司令担心该行动将彻底激怒中国人转而北上红海在吉布提附近展开所谓的商业护航。
但实际上根据最新签订的《埃及条约》中的关于势力范围划分的副约《苏伊士运河航海约定》中规定红海为中华帝国势力范围,签约国家如无中国允许主力舰是不能随意进入红海的(当然巡洋舰和炮舰作为商船队的护航舰队是可以的)。即使这次所谓的护航事件并未造成帝国任何的财产损失但英国这一明显破坏协议的行为让帝国海军界视为奇耻大辱,当时东非舰队主力已经北上进入地中海,王永康只能憋屈的蹲在摩加迪沙,现在在补充主力后王永康决定一雪前耻。
其实在抵达孟买前王永康和他的东非舰队已经在北面的瓜达尔港转悠了一圈把那里的守军下的够呛,他的计划是带着舰队由北向南一路而下在印度西海岸好好转转,等到了马尔代夫补给后在回摩加迪沙,当然要真认为他是来报复的那就太小看他了,这次航行的目的一是加快舰队的磨合毕竟这些都是新舰水兵们需要适应,二是他想获得西印度海岸的水文情况为以后做打算,三才是报复英国舰队的所谓商业护航。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造船1
英阿战争还在继续,但实际上作为实际对抗的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两国在各自的国内都没有过激的报道和指向性的敌对舆论。
在这个时代,如果说哪个行业可以最大限度上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那毫无疑问是造船,尤其是军舰建造。
一艘大型船舶,尤其是军舰,从设计,到船台施工,到下水舾装,到海试,包括港口,船厂,配套的各工厂,船坞,船台的设计施工,几乎囊括了一切工业部门,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
在一艘船舶的制造过程中,设计阶段以系统工程为组织方法,包含了海洋学,物理学,流体力学,爆破学等在内:船台施工和下水舾装阶段则设计到了冶金,铆接,电镀,电气,蒸汽动力,造炮,光学,测量,标准化可互换零部件,施工控制和监理等软硬科学。
造船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无数产业链条的进步,并能够从整体上潜移默化地提升一个国家的总体工业水准和工艺技术。因此,自造军舰远不止省几个钱和战略安全那么简单。
这是一篇真正的大文章。
林宏到来带来的是世界第二的海军强国舰队,但造船业不是他能拔苗助长的,实际上一脉相承的中华帝国造船业,就海军而言从仿造小型内河炮艇起步,再到仿造浅水重炮舰,然后发展到自行设计建造浅水重炮舰,然后是雷击舰,巡洋舰,发展到今天,借助理念上的先进,以及三十多年扎扎实实的努力,从整体造舰水准上却是已经占到了这个时代的前列。
这是林宏投入资源最多,也寄予了最大希望的一个产业,是海洋时代中国三十年来的龙头产业。尽管相比英国庞大的造船产能,中国造船业在规模方面还远远不及,但基础已经打好,技术工艺积累也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现在就是一飞冲天的时候。
实行了二十年的国产船只购买补助办法,在这个时候,逐渐走到了尽头。这并非是由于政府不再着力发展造船业,而是中国的民船产业和军舰制造业已经强大到无须政府保护:他们已经在成本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而性能上数量上,也已经傲视同侪。
以林宏牵头,商务部组织人力,中华帝国的造船业在这两年摸索了一个新的造船思路:流水线法。
具体到操作上,就是在各种船舶上,由国防部,现在是海军部的造舰厅统一设计一些标准型号,并在样本建造中完成所有的施工详图,并实现零部件标准化,结构模块化。
船厂不再负责全部的制造环节,而是以组装为主,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可互换的标准零部件,铸件也采取预制件。这些零部件在各工厂内统一以流水线生产,然后运输到各船台进行组装。
这个生产模式,起源于另一时空二战时期美国的“自由轮”。
在那个时代,习惯于流水线作业模式的美国人把大工业流水线利用到了极致。与德国式的作坊配套和手工制作不同,与苏联式的从螺丝钉到机器一条龙厂内完成也不同,美式工业的根基就是零部件可互换十泰勒制十福特制作业,以大分工,大流水,大配套的模式,不但促进了产品质量和工艺改进,还大大提高了大批量生产的速度。
美国的自由轮就是这种思路的杰出结晶:性能并不出众,但由于全部标准化,其建造时间从早期的230天,一路下降到了只需要45天。最快纪录,从铺设龙骨到下水甚至只有15天30分钟。到了战争中后期,美国每天就有三艘自由轮下水。这样恐怖的造船速度,让德国的“狼群”日本人的潜艇伏击,神风,统统成了浮云,另外模块化还有助于维修和保养,当然军舰和普通船只的模块化是不一样的,但也能达到23%的通用性。
限于工业底子,工艺的成熟度,尤其是焊接技术远远不过关(焊接技术在19世纪初刚刚诞生还在技术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国还做不到如此恐怖的速度。但被称为“标准轮”的新型散货船以八千二百吨的标准排水量,在这一年实现了最快两百二十天下水的速度,这已经足以震撼整个中国造船业。
这个生产模式,也被尝试运用在军舰尤其是轻型军舰上。
中国的上虞级轻巡洋舰已经被证明是非常优秀和可靠的武器。在根据海战模拟和海航时的数据进行修改,尤其是参考标准轮的建造思路重新设计方案之后,新型的“余姚”级轻巡洋舰开始在海军工厂生产第一批样本舰。
但在重型战舰方面,标准轮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显然不太合适。
毕竟这个时代战舰更新太快,即使林宏对本国的设计理念有绝对信心,也不可能开流水线去生产战列舰这样很快过时的奢侈品,尤其是海军部经常花钱打造一些奇葩的战舰(上文提到的)。
目前,帝国海军部造舰厅已经设计了六种干散货远洋运输船型,四种近海干散货船型,四种河道船型,并全部完成了样本舰建造和施工详图累积。
这些船只的可互换零部件由不同的生产商竞标,基本都采取了流水线化标准作业。由于规格统一,生产量大,流水线作业,占用船台的时间大大减少,单船造价直线下降。
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就是明里降低了对造船业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东西方的造船业,基本上还在演习师傅一学徒体制来培养造船技术工人。由于造船的聊接和焊接技术复杂,要求高,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往往需要五年以上,甚至要十年以上才可以开始带学徒。在日本,由于造船业的劳动强度高,工作过于辛苦,师傅一学徒体制下学徒又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中途退出的比例非常高。
在中国,之前也仿照英国体制,高小毕业生有志进入船厂的,从十二岁就开始进厂,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跟师傅学手艺。为了防止中途退出,巨额投资打水漂,中国方面采取了长期合同制,又提供了各种娱乐活动,休假制度,奖励制度对造船技术工人也提供了更多劳动保障,给与高额薪酬,终于积累起了一支成规模的造船队伍。
不过,造船规模的迅速扩张,即使以“规模化”为主基调的中国造船工人培育体系也有些力所不逮。一方面是国家的海军订单和德国的订单挤占了大量造船资源一边是国有和民营船运公司潮水一般的商船订单,中国各船厂都开始动了挖人的脑筋。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造船2
即使多方的调整和规划也难以满足目前国内越来越庞大的航海需求,截至1879年初中华帝国商务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帝国在案远洋航海公司多达一十四家,内河及近海的航运公司(近海的主要跑台湾琉球和越南越北等省)高达五十七家。不过,流水线式造船法的深入实践,却让整个造船业看到了新的希望。由于大规模的分解和分工协作,对很多工序的要求大大降低。
由于船型统一又充分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工人劳动的重复性大大提升,专业化程度提高,而培养成材的难度也呈几何级数降低。
通过采用与流水线分解类似的连续拍照技术,专业研究所对关键工序的工人动作进行捕捉科学分解,各工序的技术工艺也获得了技术规范,由船厂的技术培训班加以改良推广。尽管人员的培养依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这条路径已经清晰,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欧美,饱经经济危机和贸易战的折磨,长期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窘迫的欧美海员在东方找到了新工作,并且很快喜欢上了东方港口“大和旅馆”的“日本料理”爱上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退伍的中国海员,加上东瀛省原各大航海学校毕业的学员(作为岛国的日本航海人员的招聘和成长还是很有基础的),潮水一般地涌入急速扩张的中国商船队。
快速延伸的铁路线,飞速发展的工商业和建筑业,在增加了陆上物流运输的同时也对内河航运和近海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帝国这样一个土地广袤的国家,资源和人口分布极端不平衡,也导致内部工商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物流和大运输,尤其是帝国还有庞大的殖民地的情况下。
北方的煤料,从大同和京畿河北顺着铁路运输到主要的煤炭港口秦皇岛,在那里装船运往南方沿海地区和朝鲜南部乃至海参崴。北方的小麦,面粉,玉米,棉花和棉纱则从北方的各个港口登船南运,甚至运输到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由于经济发展已经彻底打破了自然经济的藩篱,而中华帝国早期经济发展鲜明的政府引导,尤其是早期统一战争时的战时管制,又对各地经济按照天然禀赋进行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配,以形成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飞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越来越专业化的地域分工,对物流的要求简直是翻着跟头往上加。
尽管中国铺设铁路的速度已经被称为“神奇”对内河的疏浚,码头规划和建设,近海码头的整备一刻未停,但在空前庞大且快速攀升的物流要求面前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由于内部物流的局限,大批物资不得不寻求出口,也进一步刺激了深水码头和港口物流的建设。再加上进口需求的激增,直接引爆了整个造船产业的起飞。
从北到南,招标之后刚刚修缮的股份制民营海参崴船厂,旅顺海军造船厂皇家北方造船集团大连造船厂…葫芦岛海军船厂,国有天津造船厂,民营的烟台金平造船厂,皇家北方造船集团青岛船厂,皇家华东造船集团吴淞船厂,吴淞海军船厂,金宁集团上海船厂,皇家华东造船集团基隆船厂,板桥集团高雄船厂,金宁集团福建马尾船厂,板桥集团厦门船厂,广州黄埔海军船厂,安南海防海军船厂,皇家南方造船集团广州船厂,湛江海军船厂,马六甲海军船厂,坤甸兰芳船厂……到处都是一派火热景象。无数的船台上铺设开了一排排的龙骨,舾装现场更是一派繁忙。大批的标准化预制件,可互换零部件沿铁路运输到船台,由巨大的龙门吊或其他装载机进行安装,随后无数的工人马上各就各位,熟练已极地进行柳接操作。
此外北美皇帝领的航海业发展也是迅速,西海岸漫长的海岸线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造船厂在拔地而起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即使是东非的殖民地目前在贝拉港和蒙巴萨也已有两座六千吨级的造船厂,而鲸湾港更是预见性的计划修建两座万吨级的造船厂和五座八千级的船厂,以后当帝国的“wn”铁路修建完成后,这里将成为大西洋海洋贸易的转折点。(航海比铁路的成本更大,风险也更大,铁路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贸易商船选择在里卸货由铁路转运到印度洋,不仅成本低而且绝对不走海路安全,航运在彼时的风险远大于发动一场战争,近代战争还能通过计算两国的数据得出一个胜率但航海只要不是沿海岸线走一切都要看天。)
这一番景象,让前来考察商务的美国纽约船厂代表团也深为震撼。
尽管纽约船厂也开始施行了预制件造船法(一些造船大国都在效仿帝国的航海模式),但相比中国所做的系统化,分工的彻底,流水线分解的规模,即使是一向自诩西半球造船领袖的美国造船业精英也叹为观止。中国的造船业雇佣人数,在1866年初的时候还只有十万人左右,但到了1878年底,已经快速膨胀到了七十八万人(含学徒工)。众多大学也开设了船舶设计和制造专业,各大造船集团的专业学校也开始了大扩建和大扩招。
由帝国政府组织的外聘招募团在欧美造船业发达地区展开了宣传,在优厚的待遇之下,很多欧美造船业的高级技师,熟练技工也纷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任教或者直接上线工作,带来了海外造船业的很多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成果。
另一方面,快速扩张的中国造船业也引起了英美的注意。美国造船业眼看人才流失的危险变成现实,不得不大规模地给骨干人员加薪,升职,同时也开始着手对中国造船企业进行反挖角。此时的美国因为帝国拥有西海岸,北美东海岸就成了美国的唯一出口,加上巴拿马运河的建成美国的航海业也需求极大。
两边的薪酬竞赛逐步升级,最终两固的造船企业也有些心惊,不得不由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协议:停止一切高薪挖人的行为,总算把这场“人力战争”告一段落。
作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大国和强国,英固方面的态度相对从容。但眼看中国的造船能力如同吹了气泡一样飞速膨胀,尤其是中美两国的商船建造展开了一场低调却激烈的竞赛,英国人也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英国的海权。
1...6667686970...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