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用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皇军进村的干活啊!我喜欢!”因此这支部队也被称为“帝国皇军”但主力部队都认为这支特种兵部队是皇家陆军的耻辱毫无王师上国天兵的风范。
-----------------------------------------------------------------------------------“呜~呜~呜”黝黑的火车头拉着绿皮的火车驶进杜尚别火车站。
车停稳了,站岗的士兵们不由得侧目向见识见识这支传说中的猛兽到底长什么样。下来了!一个男人,不是很高大也不是很强壮,最重要的是他穿着中装(就是现在的西装)很干净,很整洁像个商人或者官员,等等!他怎么会穿着中装他们不是特种部队吗?他们的军装呢?就在士兵们的疑惑中,车上人陆续下来了清一色男性,有几个很明显是外国人,有几个穿的跟乞丐流浪汉一样,有的人穿的像个农民,还有一些看起来还有点军人样,两百多个人将月台挤得满满当当。
“中校,你好!”作为军区的参谋,麻其材算是比较有为的了年纪轻轻三十出头就当了少校,在同僚们眼里他虽然比较自负但确实有自负的资本,他最津津乐道的自己的祖先麻贵麻贵(生卒年不详),明朝著名蒙古族将领,右玉人。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麻贵和他父亲麻禄、哥哥麻锦,都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边防重要将领,在反对外族骚扰、保卫边疆战斗中立下了不少功劳。特别是麻贵,以勇武出名,他先后转战在今雁北:内蒙以及宁夏一带,镇守大同、延绥(今陕西榆林),名声很大。麻贵一生,打了很多次漂亮仗,最著名的一仗是出兵朝鲜,援朝抗日。,他的口头禅是“祖上麻贵,敢问?”今天面对这帮子凶人,他还是老老实实的敬礼用恭谨的语气问候。
“你好少校,我们要的东西带来了吗?”打头的是唯一一个穿着的中年男子,看起来似乎40左右,严肃的看着麻其材敬了一个礼后问道。
“是的长官,已经准备好了,咱们随时可以出发。”麻其材挺直了身板回答道。
“很好少校,接下来的路我们要步行了,我想我们要尽快到达昆都士(阿富汗境内城市)才行”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八十九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2
1878年5月1日,中华帝国的劳动节。辛勤和朴实的中国劳动人民在这一天感谢皇帝给他们的无上恩赐---在这一天还在工作的劳动者都将获得三倍的工资薪金,哪怕是各地监狱和管教所里服劳役的囚犯也是一样。相对于国外还在为自己权利斗争的劳苦大众们,中国的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已经基本的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务工的主要原因和第一届共产国际大会在这个上海召开的理由,这里虽然依旧存在剥削但没有压迫,这里依旧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但有*的基础。
就在这一天,中国人庆祝劳动的喜悦时,1839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达,穿过波伦山口,启程前往喀布尔。大军行经崎岖山地,穿越沙漠,翻阅海拔达4,000米的山口,但进展仍然很快。
1839年4月25日,英军已经抵达了坎大哈。同年5月1日,英军发动奇袭,以70余门火炮再次重演了上一次战争的套路:夺取了固若金汤的、监控了西边一片通往西北边境省的平原的加兹尼堡垒。而加兹尼堡垒的陷落就意味着实际上坎大哈已经被英国人控制了。
坎大哈,是坎大哈省省会,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位于阿富汗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北通首都喀布尔,往西可达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而东距巴基斯坦边境只有100公里。大部分居民是普什图族和塔吉克族人,也有少量俾路支人。坎大哈一直是阿富汗南部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坎大哈除盛产水果外,它还是阿富汗牛、羊肉类的重要供应基地和羊毛集散地。
其实控制了坎大哈实际上英印军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还是很关键的一步,英印军开始了休整,而旱魃特种部队现在也抵达了喀布尔,他们要做的的就是最快速度赶往坎大哈和喀布尔一线展开特种作战。好吧!200对两万,百倍的差距一度让国内军界和阿富汗国王感到无语,都认为这是在开玩笑,阿富汗国王希尔·阿里甚至一度认为中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自己,还好帝国的军官志愿援助团和军火援助没有让他失望。
就跟抗日战争一样,阿富汗人的军队是正面战场而帝国的特种兵则负责敌后。
阿富汗的主要语言是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属于古波斯语一类,和汉字汉语相差较大语言沟通的问题是帝*官志愿援助团在阿富汗整训军队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其实阿富汗的陆军一直都受到帝国的影响,在俄国人退出中亚后中国的影响力开始填补这一地区的空白,早在1866年时帝国就开始了对阿富汗的“援助”,阿富汗的陆军不过2万人(常备的主力军队)全部装备帝国在当时刚刚退役的1862式步枪,另外阿富汗没有火炮,这次帝国艰难的从其北部山区总算运来了三十多门小口径步兵炮(40到45毫米口径不等)支援阿富汗兄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次入阿的400人的军官志愿援助团,这四百多人将在第一时间整训在喀布尔的阿富汗军队并将他们以中高层军官指挥官编入阿富汗军队。和所谓的特种部队相比阿富汗国王希尔·阿里更看重这些军官,虽然他也害怕中国人以此控制阿富汗的军队,但比起被英国人赶下台,他宁可选择中国的条件。语言的沟通则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和翻译来完成了。
1878年5月16日,根据帝国参谋部此前的计划,阿富汗的军队在稍作抵抗后放弃了坎大哈,决定在阿富汗展开大规模游击战的参谋部初衷是好的,但撤退有时候往往会演变为溃败。退出坎大哈的阿富汗军队在没有有效的节制下将向北的撤退变成了一场溃败。
也幸好英国人消息迟钝反应较慢,当整编后的阿富汗新军(这里将有中*官整训后的军队称为新军)抵达卡拉特收拢残兵败将时,英国人还在坎大哈耻笑阿富汗军队的无能毫无出击之意。在5月中旬到7月初的这一段时间里英军居然没有在向北一步最多拿下了卡拉特和坎大哈只间的重镇沙赫尔萨法。这为帝*官整训阿富汗新军留下来足够的时间。英国人之所以没有继续向北进攻喀布尔的原因很简单,英国人害怕帝国有更大的举动决定暂停军事行动观望一下亚洲霸主的态度另外尤其是帝国的特种部队总是神出鬼没的威胁英国人的补给线。英国人也一样需要提防中国的威胁和其对印度的野心。
1878年7月4日,在中华帝国没有做出明确的宣战或明确支援阿富汗的决定以前,英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向北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由少将理查德森·库奇率领的英印军第17师从沙赫尔萨法出发北上进攻卡拉特,帝国参谋部的意见是这次英军的北上是一次试探,现在在阿富汗境内的英军总数不过两万出头,英国人敢分兵的原因是现在在印度英国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征兵,并且又有三个师的英印军正在赶往奎达(此时的印度和阿富汗的边境城市)。英国人是想试探一下阿富汗的现在的实力,如果整训了一个多月的阿富汗军队依旧无法阻挡英军,那接下来的喀布尔对英军而言也不过是探囊取物(这里说一下,阿富汗新军在一个月的整训后已经在卡拉特集结了在喀布尔还有将近五万阿富汗新军在征召训练中),所以守住卡拉特至关重要,帝国参谋部的设想是在卡拉特痛击英军最好能打残英印军17师,让英国人继续不断的往阿富汗派兵,陷在阿富汗战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子真,你说英国佬这次派来的英印军17师,咱们是把他他回去还是全歼了他。”贺齐作为军官志愿团的团长现在阿富汗新军的司令对于帝国参谋部的关于拖住英国人把英国人陷在阿富汗的指示不明所以,和帝国的其他指挥官一样在战术上他是一流的但战略上他自问不是旁边这个阿富汗新军参谋长章国庆的对手,子真是章国庆的字,这种文化传统将一直延续下去。
章国庆是1841年国庆节出生的,出生在上海的他从小就有一个较好的环境,他不是林宏向系统买的生化人他完完全全是自己成长起来的,1862年年仅二十岁的他考进了帝国杭州陆军学院的战略预备班,这里出来的人基本上是前往帝国参谋部任职的。
1866年章国庆提前毕业,进人东南军区参谋部工作;1868年被调往新加坡担任67师师长;1870年又调到了东非殖民地担任东非集团军参谋长,在此期间三次镇压了埃塞俄比亚的叛乱和起义(感觉很邪恶啊!帝国万岁!)。
1873年章国庆被调到埃及担任埃及军团的司令和红海军团的指挥官,也就是在埃及最高的帝国武装指挥官,在章国庆的策划下运河区成功实现了警察日常化(原本运河区内是不存在警察的反倒是有很多国家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往往不管事反而阻碍了运河区的发展,在殖民地军队能干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为此章国庆首先提出运河区警察化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实际上是将运河区的警察权分割给了中英法奥斯曼埃及共同拥有)和国际公审制度(攫取了埃及的司法权领事裁判权已经不够用了)。
1877年当时将他调回国内时国防部想让他到帝国陆大教书,是的教书。因为他升的太快了,30多就当上了埃及地区的最高长官已经让他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国会的质疑,少壮派是内阁和国会都不喜欢的。所以当英阿关系紧张后,章国庆就自己请求前往阿富汗,才有了他此次的行程。
“见过磨盘吗?”章国庆反问贺齐。
“废话,你想说什么?老子最烦你们这些文人磨磨唧唧拐弯抹角。”也只有关系好和官阶比他大的贺齐才能说这个话。
“把卡拉特变成流干英国人血的磨盘。”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九十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3
“哒哒、哒哒.....哒哒哒!”这是帝国70式重机枪的声音,这款在加特林机关枪基础上研发的重机枪在卡拉特战役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
当英印军17师抵达卡拉特外围防线时,这个教官训练下的阿富汗新军士兵们已经修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工事。理查德森·库奇看用望远镜看到这些工事的时候,一边震惊的认为在自己的前方修筑工事的是中*队同时也佩服于中国陆军的高效和速度(英国人眼里这场英阿战争主要的对手是中国人,所以英军自上而下都认为中*队准确的说是陆军实际上已经开进阿富汗隐藏在某处到时候给自己以沉痛的一击),英国的堑壕学完全来自中国,看到前方阵地上一个个标准的战壕,即使是对手理查德森也不得不称赞中国陆军不愧为世界强国中数一数二的。
其实他并不是完全误会,至少这些工事全都是阿富汗士兵和城里的老百姓修建的,但所有工事是在军官们的指导下修建的,哪里修炮兵阵地哪里修战地防空洞,哪里埋地雷哪里拉铁丝网都是中*官指挥的,卡拉特城外的阵地很大一部分是城里和附近的阿富汗人自发来帮助修建的,在民族国家保卫战面前每一个阿富汗人不管什么民族都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祖国和这片土地。
1878年,七月二十一日,英印军17师一个团在正面发动了以此佯攻,崎岖的地形和阵地上的强大火力不经阻挡了17师的进攻态势,也让理查德森再一次肯定自己的对手在不远处的阵地上射击的军队是中国人。佯攻没有使用大炮,英国人此次是带着大炮来的,根据特种兵的侦查表明17师至少带着一个团的炮兵大概十数们步兵炮还是有的,在阿富汗的炮兵阵地上帝国支援来的火炮远比英军多得多,但为了扩大战果在英军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或英军炮火没开火前,炮兵被禁止使用(炮兵在此时的作用是支援步兵作战,而寻找敌军火炮阵地并摧毁敌军的炮兵是当前使用炮兵的首要目标)。
重机枪、铁丝网和地雷让印度士兵们胆寒,尤其是地雷,没有人知道自己走的下一步是不是地狱。幸好是佯攻在损失了一些人以后理查德森果断退了回来。现在的损失不是很大但真正要攻下这些阵地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理查德森和参谋们合计了一下,铁丝网和地雷再加上那些吐着火舌的重机枪拿下这些阵地至少还需要两个师的兵力外加一个炮兵旅,毕竟对面阵地上还有超过数万的“中国陆军”。一场佯攻之后后撤10里的英印军17师停下了脚步,开始新一轮的休整。
不明所以的章国庆和贺齐一边猜测英军的意图一边加强手头上部队的训练。一场佯攻中*官训练出的阿富汗新军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整体战术素质较低,在英军佯攻时阵地上的一些士兵在没有指令和英印军尚未进入有效射程的情况下提前射击,而一小片士兵的失误导致整个前线的士兵纷纷提前开枪重点是枪口还是朝上的大老天爷啊;当英印军踩到阿富汗新军埋下的地雷后,两边都出现了慌张,阵地里的阿富汗军队以为英军火炮开火了有些立马趴在地上有些干脆转身跑了,这些情况让阵地上和阵地后的中*官感到无语。尼玛的,次奥!敌人踩的雷你tm跑什么,关你毛事。其实这也是没办法,阿富汗的军队基本还在用的是大刀长矛,步枪最好也是抬枪和前装滑膛枪,一个月的时间能让阿富汗人会用帝国的62式就算不错了。
当然英印军的撤退也算是稳定了一下军心,提高一下气势,现在帝国参谋部和在阿富汗的军官团唯一希望的就是已经在坎大哈附近的特种部队能尽可能的拖住英印军的后勤,从而减缓英印军的攻势,哪怕现在的英印军没有多少的攻击*,但阿富汗军队现在极度需要的是时间。
------------------------------------------------------------------------林宏现在的心情很差,不是因为阿富汗的战事,对于帝国的陆军即使只是特种兵他还是有自信的,现在他生气是因为国内报纸上报道的一件事,是的就是“中学校长性侵女学生未遂的事”(反正我一直很愤怒这样的人渣都应该枪毙),帝国建国四十余年以来,大的犯罪事件可以说极少极少了,现在的国情是只要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只要你够勤快就能挣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一些小偷小摸的也不是罚钱干脆是酌情把你强制入伍安排到边界和殖民地的建设军团或西伯利亚开拓团,这在老百姓看来是流放很重的刑罚了,如果真要是一些丧心病狂的杀人魔才会决定给予绞刑处死。
这次由《长江日报》(上海报纸)披露的所谓“中学校长性侵女学生的案件”一刊登就引发了社会公德公知的强烈抗议和极度不满,纷纷在帝国各大报刊杂志仗义执言甚至要求帝国最高法院对犯罪嫌疑人处以极刑,但法院判刑按照现行的《中华帝国儿童保护法》性侵案件还是第一次,最后只能按迫害儿童和体罚儿童定罪,只是判了十五年,其实相对于同类嫌疑犯这次的判决已经人性很向社会意见靠拢了,但这次的事件反而越闹越大或者说社会道德社会良心越来越强大,各地报纸杂志纷纷转载上海报社的内容,进一步引发游行和上书的热情。当然各个阶层还是比较理智的,上街的多是热血的中大学生,形式也不是过激的多是去国会或当地政府法院门口静坐。但当报纸深度挖掘发现这次事件中的受害者就是女中学生不仅是孤儿还是军烈遗孤时,再一次激怒了全社会全帝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军队,在法院开庭审判当天,帝国陆海军大臣及东南军区总司令曾国荃(已从西南非调回)全体出席。当然真正的*是帝国亲王新北京公爵(加利福尼亚公爵)林伟在法庭宣判后表示不忿,将自己的鞋子砸在了罪犯的头上,并随后要求国会修改现行的法律,然后把状纸递进了咸阳皇宫。
林宏生气的当然不是这些,他生气的还是事件本身,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帝国的未来,为什么!要这么做?!林宏在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是第一时间叫来锦衣卫调查此事,最后在锦衣卫哪里他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个女学生现在就读与上海松江中学是初三,即将考大学,学习一般(孤儿没有亲人在学校有比较孤僻学习当然不会太好但她能考上中学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一般现在帝国的女孩子读完小学家长就不会让他们在读了),当时是周末她的室友们都回家了,这个学校宿舍里就她和宿管大妈了,那个校长整夜进入女生宿舍想要*她,幸好她大声的呼救叫醒了宿管大妈,没有被那个狗校长得逞,可以想象如果被这样一个狗东西得逞了,这个倔强的女孩子只能一死以证清白。
是夜,林宏在第一时间乘坐皇帝号高速列车赶往上海,法律虽然已经宣判但皇帝口含天宪至高无上是宪法规定的,所以上海的检察院和警察局加强了证据的进一步搜索,等皇帝来决断。
1878年八月一日,林宏见到了那个受害的小姑娘,本来已经安抚好的孩子在看到皇帝亲自降临后还是忍不住哭了,林宏看着这个孩子,才十几岁的孩子啊!她是个孤儿,这段时间有很多人来安慰她看她,但自从那件事后她总觉得周围的人眼神是异样的,她就像被抛弃了一样。在看到林宏后就像看到了主心骨一样,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不要哭,不要哭!要坚强好吗?”林宏现在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什么都说不出口,想想前世那些把手伸向小学生的禽兽再看着这个眼前可怜的孩子,林宏也只能抱住孩子安慰她了。
1878年帝国第一大案终于有了结论,1878年八月三日,林宏绕过内阁和国会直接下旨给帝国最高法院,圣旨上只有八个字“以此为戒,杖毙庭下。”
圣旨一出,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整个帝国,老百姓纷纷叫好,内阁和国会对于皇帝的圣旨心存芥蒂毕竟绕过内阁又绕过国会这完全就是无视两者的存在,但千年以来皇帝的权威和汹涌的国情让国会是既不敢怒也不敢言。然而接下来真正麻烦的是杖毙庭下该怎么执行啊?这帝国的极刑也不过是绞死,这个杖毙庭下目前帝国的执法部门不会啊!
就在内阁、法院和检察院纠结的时候,锦衣卫出手结了它们的围。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麻利的将犯人带到午门的刑场,然后又干净利索的在午门执行杖刑以示皇威(过程参考电影《夜宴》里的杖刑过程),过程就不说了,反正围观的群众们是纷纷叫好,也明白了什么叫天威皇权。
随着后面国会修改了一系列的儿童和妇女保护法,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九十一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4
是夜,英印军17师驻地不远处的小山丘上趴着两个人,他们是“旱魃”的第七小分队的队长和副队长,“旱魃”特战队共200人此次战役在进入阿富汗后分为了10个小分队,分布在坎大哈和卡拉特一线。
“蝮蛇,前面的英印军17师的营地我们要不要去干一票?!他们驻扎的这个小村子很适合我们行动。”说话的是副队长代号金毛犬,至于为什么要叫他金毛犬是因为他是一个英国人,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的原名叫阿尔费雷德·亚索·布鲁斯。现年30岁,十年前他还是一个英国的产业工人,但经济危机加上英国资本家的剥削让他不仅失去了工作甚至还成立末次工厂事故的替罪羊,愤懑的他偷渡上了前往帝国非洲西南领的商船。到了鲸湾港他没有资本也没有生存的手艺,在好心的中国船长的建议下他加入了西南领的外籍军团。不管怎么说在军队里他如鱼得水尤其以一个外籍的身份。
1876年他凭借在西南非的血腥手段和赫赫战功(镇压黑人的反抗和压榨白人的商业行为),在北京被授予帝国“荣誉公民”和二等勇士勋章光荣的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一员。随后在全军的大比中被“旱魃”的指挥官看重成为这中的重要一员。
“可以,但是目前来看他们的巡逻很严密,你现在带着队里的吸血鬼还有狼人一起去伪装成英军从村子的东面进入哪里放哨的是印度人。”蝮蛇决定试一试让队里的外籍成员换上英军的服饰先把东面的哨兵干掉,为小分队打开缺口。“注意安全!等你们的好消息。”
“没问题,等着吧!”随后金毛犬转身下到山丘下点齐人员开始了换装。
----------------------------------------------------------------------------“什么人?站住!”放哨的印度阿三还是蛮警觉的,当然了要是光明正大走过去的三个人都没看到阿三也算是白长眼了。
“furk!没长眼啊!”说着金毛犬走进的的灯光的照射范围。
“对不起,对不起!”阿三一看是英国大爷立马头一缩不停地说着骚瑞,傍边的两个站岗的阿三也立马跟着喊。
就在阿三们有一次低头的时候,三人眼神一个交流闪电般的动手了,金毛犬一个上前捂住刚刚起身的阿三的嘴,一把锋利的匕首扎进了他的喉咙,然后匕首一绞整个脖子差点全烂了。可怜的阿三到死都没明白英国老爷干嘛杀自己,不过吼了他一声而已,这是多大仇多大怨啊!
一个破败的小村子已经没有老百姓了但塞下了一万多人是很勉强的,几座勉强大一点的屋子是英印军17师师长理查德森的指挥部和英*官们的起居室,阿三士兵们都扎堆的挤在一间一间的民房里,阿富汗的夜晚和新疆地区差不多,地形地貌的构造让这里的夜晚十分寒冷。
巡逻和放哨的士兵不算少,毕竟自己的对手是强大的“中国陆军”理查德森要求所有夜间巡逻的士兵打起十二分的警觉,免得被中国人给偷袭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