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十九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帝国国内即使知道有大庆等油田也因开采技术尚未开采,俄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开始自己的改革,但改革的钱又从哪里来呢?答案是巴库的油田。帝国一直是巴库油田的大头买家,即使现在还用不到。但因为正是因为石油的真正价值尚未发现所以价格便宜,在世界市场有限的情况下每年巴库油田超过76%的产出都是运到帝国境内的各大战略储存库进行封存。
原油是一种多种烃的混合物,是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直接使用原油非常浪费,所以就需要把原油中各组分分离出来,通常是使用精馏的方法,即精确控制温度,使特定沸点的组分挥发出来。林宏知道沸点他把方法交给皇家科学院后,一帮子高端人才就自己鼓捣,到1878年已经可以实现石油的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在皇帝在技术原理和资金的支持下,帝国科学家应用管式加热炉与蒸馏塔等加工原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原油连续蒸馏装置的雏形,而且原油加工量越来越大,预计到1880年帝国会有10套原油蒸馏装置,每年可加工原油20万吨。
但真正摆在林宏面前的问题是,即使可以从石油里蒸馏出汽油、柴油等但现在帝国真正能有用的也就是沥青而已,没有内燃机石油再多也没用。
活塞式内燃机起源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的研究,但因火药燃烧难以控制而未获成功。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
其实内燃机早就有了,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这是一种无压缩、电点火、使用照明煤气的内燃机。勒努瓦首先在内燃机中采用了弹力活塞环。这台煤气机的热效率为4%左右。英国的巴尼特曾提倡将可燃混合气在点火之前进行压缩,随后又有人著文论述对可燃混合气进行压缩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压缩可以大大提高勒努瓦内燃机的效率。1862年,法国科学家罗沙对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提出提高内燃机效率的要求,这就是最早的四冲程工作循环。
现在帝国最好的内燃机是由德裔发明家(至于为什么他回来帝国工作,不解释)奥托(otto)通过运用罗沙的原理,成功制造了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3.2千瓦(4.4马力)的四冲程内燃机,虽然这台奥托一号仍以煤气为燃料,采用的是火焰点火,转速为156.7转/分,压缩比为2.66,热效率达到14%,运转平稳。无论是功率还是热效率,它都是现在最高的。
当然像奥托的同事同是皇家科学院研究员的戴勒姆和狄赛尔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只是因为材料不过关难以制造实物。
-------------------------------------------------------------------------“这就是你说的大众汽车?”林宏看着眼前的丑八怪四不像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吓了一跳!眼前的这辆汽车,好吧!姑且称之为汽车,这辆汽车长三米不到宽一米有余,和历史上早期的汽车不同的是轮子是橡胶轮胎(一样的窄),控制方向的也不像历史上的那样是一根直杆这里是一个方向盘。
“陛下,这辆大众车可以说和您的设想是完全一样的,3.5千瓦(5马力)的动力虽然小了一点但让它跑起来完全不是问题,和蒸汽车不同的是他的噪音很小,当然这只是初期产品,以后一定会更好的。”皇家科学院院长徐寿忐忑的站在皇帝旁边介绍到。
“要加快研发速度啊!我听说民间对那些蒸汽机车的意见很大啊!必须找一个有效的替代品啊!”其实目前帝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基本上是自行车和马车(电车还没发明使用),有钱的商人门基本都愿意掏钱买辆蒸汽车开出去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但蒸汽机车的污染和影响太大了,19世纪中叶,英、法、美等国曾有许多人研制蒸汽汽车,并制成蒸汽客车在城市内或城市间行驶,但因蒸汽客车噪声大,黑烟多,破坏路面,而且不安全,引起公众反对而停止行驶。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红旗法案》,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时。帝国也有类似的法案,其实这些法案统统阻挠了汽车业的发展,所以林宏对于内燃机和真正的汽车才会如此的迫切。
“陛下这毕竟需要时间,我们已经想尽办法了。”
“没事,我不催,不用急。”
“是陛下,不过陛下我们科研部汽车院有研发一种电力汽车,只是目前蓄电池的技术不纯熟储电量太少所以电力汽车行驶性能还不如这辆大众。另外陛下那你说的外壳我们的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如果套上您描述的外壳,这辆大众根本动不了。所以陛下您看只能是敞篷的了。”
“算了算了,开到皇宫里玩玩还行。”林宏今天是来提车的,不过这辆大众实在是让他兴致缺缺,不过聊有胜无啊。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八十七章 阿富汗
1878年有两件能让帝国政府*心的大事发生。
一件是,教皇庇护九世逝世。第二件事是爆发的第二次英阿战争。
---------------------------------------------------------------------------庇护九世,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819年任神父,1823年升任教廷驻智利公使秘书,1827年担任教廷辖区斯波莱托总主教,初露头角。1840年被立为枢机主教,1846年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去世,当时他声望还不高,但枢机主教团进过两天的秘密会议,就决定推他为教皇,他至今在位最久的教皇,1846年到1878年间领导教廷32年。也是最后一任兼任世俗君主的教皇。他在四面楚歌中,坚持自己的封建特权和教皇的世俗权力。对于这样的一个教皇连林宏都不仅唏嘘他的一生,和历史上不同的是彼时的教皇也失去了教皇国的封国土地但至少在意大利国内教皇还是有自己的特权的,并且当初帝国支援意大利成立时保证了教皇国的一定程度的独立。教皇为了打开中国的传教市场也曾帮过帝国的殖民事业(前文中教皇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中国也被上帝允许参与殖民非洲的事业)。
---------------------------------------------------------------------------------阿富汗是英国通往印度、伊朗和中亚细亚的必经之路,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尤其是现在的印度夹在中华帝国的东非殖民地和本土(缅甸、西藏和北印度省)之间,而印度以西是衰弱的封建王朝波斯帝国再向西则是中国在中亚的诸多殖民据点包括科威特、多哈等波斯湾基本已经是中国的天下了。所以这个时候阿富汗对英国来说就更加重要了。
当然既然是第二次,就有第一次啦!第一次英阿战争(亦称为奥克兰的蠢事),是英属印度与阿富汗之间的一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第一次英阿战争是19世纪英俄在中亚角力的首场大型冲突。这场战争其中一个未受世人重视的事实是,参与战争的英军部队大部分由印度人组成,而英军死伤者也多为印度人。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时,帝国的手还没伸到西亚,更多的是集中精力搞国内建设,所以第一次英阿战争确实是英俄的角力。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mahommedkhan)结盟,以对抗俄国。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复白沙瓦。印度总督乔治·伊登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shujashahdurrani)为新一任国王。
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奥克兰勋爵在1838年10月发表了西姆拉宣言(sio),交代了英军入侵阿富汗的四个理由。宣言表明,为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国在印度西部要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英国入侵阿富汗,只是为了帮助舒亚·沙阿重夺皇位。英国不否认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举只是为了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实际上,舒亚·沙阿的统治,完全靠英军镇压乱党维持,收买酋长的资金亦由英国提供,英国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对抗亲俄的波斯,削弱俄国的影响力,使印度免受俄国威胁。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在约翰·基恩爵士(sirjohnkeane)的指挥下,离开旁遮普。随行的是威廉·海·麦克诺滕(williaaghten),加尔各塔布政司,他将是新一任英国驻喀布尔大使。
1839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达,穿过波伦山口,启程前往喀布尔。大军行经崎岖山地,穿越沙漠,翻阅海拔达4,000米的山口,但进展仍然很快。11839年4月25日,英军已经抵达了坎大哈。同年7月22日,英军发动奇袭,夺取了固若金汤的、监控了西边一片通往西北边境省的平原的加兹尼堡垒。
1839年8月,在失去皇位近30年后,舒亚·沙阿在喀布尔重登皇位。
英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阿富汗,但阿富汗叛乱不断,英国需要大量驻军阿富汗,才能维持舒亚·沙阿的统治。为了提升驻军士气,威廉·海·麦克诺滕允许士兵家属随军驻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视之为永久驻军的表现,变得更加愤怒。随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愤怒的阿富汗人民和不少心怀不满的阿富汗酋长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尔·汗(akbarkhan)。
1842年1月1日,埃尔芬斯通与叛军达成了协议,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撤出阿富汗。五日后,英军开始撤退。队伍总人数为16,000人,当中有4,500个军人,12,000个平民。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沙俄一直向阿富汗稳步推进。1842年时,沙俄的边界仍在咸海的另一侧,与阿富汗隔海对望。五年后,沙俄已在阿姆河设立哨站。历史上到1865年,沙俄正式吞并塔什干,三年后吞并了撒马尔罕。1873年,沙俄与布哈拉埃米尔阿利姆·汗(alimkhan)签订合约,实际上剥夺了他的权力。俄国基本上完全占据了阿姆河以北的土地。但是现在俄国已经彻底退回了欧洲,而中华帝国接手了中亚的一切,再加上中国在吞并了中亚各汗国后并不像俄国那样继续维持中亚各汗国的存在而是直接将其变为中央控制的行省,甚至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中亚有两条重要的支线,这让英国大为难过。
尤其是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儿子希尔·阿里继承王位后采取接近中国疏远英国的政策,就在前不久1878年三月二日,希尔·阿里通过特使向李鸿章内阁提出了签署同盟条约的倾向和依附中国的立场,但内阁分歧太大尤其是议会的议员们认为阿富汗对帝国毫无用处,导致李鸿章迟迟无法做出明确决定。
但英国人不会等啊!19世纪70年代中期,狄士累利保守党内阁执政,就积极策划征服阿富汗。1875—1878年期间,英国几次强迫阿富汗签订条约,承认自己是英国的保护国。但是,英国提出的奴役性条件却遭到了阿富汗政府的拒绝。英国为了实现其侵占野心,调兵遣将,派出重兵进迫阿富汗边境,只等找到口实,把军队开入阿富汗。机会稍纵即逝3月10日,英国借口寻找失踪士兵将军队强行开进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正式爆发。
------------------------------------------------------------------阿富汗的历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并入波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后又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国。约前250年,位于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间(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罗等),前二世纪上半叶最强盛,曾扩地至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后因内乱转衰。
前2世纪上半叶,原驻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败,遂西迁至阿姆河领域,约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将希腊王朝逐向南方。东汉时大月氏分休密、双靡、贵霜、都密、肸顿五部。一世纪时,贵霜统一诸部,扩张为强大的贵霜王国,其盛是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纪后渐衰,分裂为若干小国。五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袭来的恹哒所灭。
恹哒系游牧民族,原居于金山(阿尔泰山),臣属于柔然,罗马人称之为“白匈奴”。五世纪初西迁,以后相继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区、吐火罗、印度西北部,还击败了萨珊波斯,杀其王,成为一令人生畏的强国,其统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内,信奉袄教。567年左右,萨珊波斯与西突厥联合击灭恹哒,以阿母河为界瓜分其领土。吐火罗被划归属波斯,但不久(约568年)又被西突厥夺取。
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其长子在吐火罗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军灭西突厥后,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内及其附近还有若干臣属于吐火罗的小国:护密、护时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宾(修鲜州都督府)、帆延(乌凤都督府)、诃达罗支(条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还于662-674年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
八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了阿富汗,控制了吐火罗。自751年怛罗斯之战后,葱岭以西之西域诸国尽皆归于阿拉伯人(黑衣大食),此后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罗珊总督塔希尔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河中、阿富汗地区,名义上承认哈里发主权,但形如独立。867年锡斯坦省军队统帅亚库布(绰号萨法尔)起兵建立萨法尔王朝,873年灭塔希尔王朝,领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罗珊,曾一度远征巴格达。不久,河中地区又兴起了地方将领建立的萨曼王朝,900年灭萨法尔王朝。962年,呼罗珊总督阿尔普特勤又据伽色尼城独立,称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占领阿富汗,十世纪末灭萨曼王朝,相继得到中亚与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领域北部,十一世纪受到塞尔柱突厥人打击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亚领地。十二阿富汗阿富汗世纪中叶,赫拉特与伽色尼之间的廓尔山区兴起了廓尔王朝,很快就据有阿富汗全境,后又灭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尔王朝被兴起于河中的花剌子模苏丹国所灭。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灭亡,以后阿富汗相继为蒙古汗国、伊儿汗国以及附属于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权统治,帖木尔兴起后又归其统治。帖木尔死后阿富汗又成为帖木尔后裔与中亚的土库曼黑羊王朝等国争夺的战场,十六世纪后又转入,蒙兀儿帝国,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达里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国,使得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历经阿布达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两个王朝。其间分别于1839-1842,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但是遭到惨败。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八十八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1
看看地图上的阿富汗,处在中亚、南亚、西亚的交汇处,又与中国接壤,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阿富汗的西边是伊朗,也可以通过阿富汗的战略地位,遏制伊朗(波斯)再说,阿富汗是中亚重要的战略枢略在阿建立军事力量是全球霸权的重要一步可加强在中东的力量,后世苏联和美国都入侵过阿富汗,前者为了南下寻找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后者通过阿富汗威慑中东制约中国。
阿富汗的重要显而易见,李鸿章也不是瞎子,作为一个被皇帝灌输帝国主义思想多年的颇有见解的殖民主义扩张者,他深知帮助和拉拢阿富汗对于帝国的独到好处,本来国会没能通过援助议案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找皇帝陛下出面下旨直接绕过国会,但这次我们伟大的皇帝刚好赶上时间跑到中亚打猎去了,这让李鸿章很是头疼,议会那帮子议员实在是....大家都懂的!
------------------------------------------------------------------“少荃!你这是干什么去啊?”
“季高兄!唉!还不是去和国会那些议员们扯皮,关于阿富汗的事。”
“我听说了,英国人已经宣战了。也不知道外交那边有什么消息?我们在中亚的军队大概3个军十万人随时可以南下支援阿富汗。到底国会什么时候才能通过法案出兵阿富汗啊!”左宗棠作为陆军大臣十分清楚阿富汗对于帝国的意义。
“帝国已经多少年没打仗了,那些议员们根本不想打仗,他们还以为现在是盛世了!他们这帮人就是看阿富汗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他们才不在乎阿富汗。”李鸿章解释道。
“听说那个阿里国王是陛下忠实的崇拜者啊!你说这次陛下跑到中亚是不是有意的,我看打猎八成是个幌子。”左宗棠脑筋急转弯开始联想,“不会失去见那个什么希尔·阿里了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鸿章眼前一亮看向左宗棠说了一句:“季高马上让参谋部拟一份援助阿富汗的军事计划,要快啊!”说完李鸿章急急忙忙的跑进了国会大楼。左宗棠还在原地脑通大开中,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摇了摇头独自走向了参谋部。
1878年,4月13日,就在英国人跟阿富汗宣战三天后,中华帝国议会通过议案决定援助阿富汗这个友好国的反对侵略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事业,但国会拒绝向英国宣战的提议,向往安定的中国人不希望发生战争哪怕远离本土跟他们毫无关系。至于为什么国会那帮议员大爷会最终同意李鸿章的提议,答案是李鸿章扯起皇帝的虎皮吓唬国会说“皇帝为什么去中亚打猎?而不是东北和蒙古”“皇帝其实是去考查正在修建的撒尔马汗—克什米尔铁路线的进度。”“皇帝的意思很明确,你们不要看错了,最后惹的陛下不高兴。”这些话一出口议员们立马傻眼了,早没想到啊!于是总算是亡羊补牢。
国防部早有计划派大规模的部队进入阿富汗并不现实,那里的地形复杂尤其是北部山区严重滞后后勤补给,另外大部队还会引发阿富汗人的反感和不满,最后决定还是派出帝国的特种部队进入阿富汗,由飞艇进行补给,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还能起到练兵的作用,至于战斗力的问题,在国防部眼里此次入侵阿富汗的英军不过2万后期最多不过五万,而帝国的特种兵对付这些印度阿三要是还有什么战斗减员那这几年算是白练了,自裁谢罪算了。为了尽快抗英援阿,国防部决定调派位于阿尔泰山脉训练的终极特种部队“旱魃”南下阿富汗。
-------------------------------------------------------------------1878年,杜尚别。就是后世塔吉克斯坦的首都,现在是帝国在中亚的重要城市。两年前中亚铁路大动脉修建完成后,杜尚别这座小城成为辐射中亚南部的重要要地。今天在火车站有一列重要的火车将要进站,上面载的人不多,200多人,作为帝国最精锐的特种作战部队,这只在帝*中传说一样存在的“旱魃”(一般国人认为是僵尸的意思)特种部队人员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帝国其他的特种部队比如“猛虎”“雪豹”等,有的是锦衣卫里挑出来的,有的是外籍军团里找的,有的甚至是大街上找来的,这支部队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凶残,是的和其他特种部队不一样的,“旱魃”是帝国国防部都不愿意轻动的存在,就像它的名字和古代的传说一样凡过之地寸草不生,方圆百里之地尽皆滴水无存。在别的特种部队眼里他们就是人渣、败类、毫无军纪、毫无人性的存在,当初在印度“旱魃”首次出战,被派往达卡前线进行斩首行动,结果因为地图出错莫名其妙的就跑到了昔拉西。当时没有无线电又不可能绕过战线去联系前线指挥部,所以“旱魃”指挥官齐年天改变斩首计划为破坏英军的后勤。然后昔拉西方圆百里就真的成赤地千里了,为了节省弹药特种兵全部使用冷兵器和制作土陷阱因此很多英军后勤线上是血肉横飞,旱魃没粮食吃了就搜刮印度老百姓的,然后是印度老百姓的女人也未能幸免,大家都懂得当兵的嘛!整场战争结束后昔拉西城附近的村庄基本完了,就跟旱魃过境一样那里的人民剩下的只有绝望,而且战争中为了破坏英军补给线,旱魃们在劫掠补给队后都将英军士兵的尸体肢解摆在大路上以示存在感,这种行为在英军几次围剿之后更加猖狂,让英国人的后勤部队心惊肉跳。
1...6465666768...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