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第98章 师徒(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又是一个夏夜,明月当空,清风送爽。
学生拜见夫子!
推开书房门,见朱之瑜端坐在太师椅上,朱明忠忙趋前两步,行一跪三叩之礼。
两天前,朱之瑜是作为大将军的令使过来的,不仅他来了,朱大咸也跟了过来,同时过来的还有十几个平素不为大将军重视的文官,而他们的到来,也让朱明忠搭起了一个属于他的幕府架子。
而这一切多是靠朱之瑜促成,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会却发觉得这个师拜得值得。
快起来,不必这样。
朱之瑜连忙离座,亲手扶起了朱明忠,然后笑着说。
上次为师和你说礼,可不是为了你这一跪三叩之礼。坐下吧,坐下说话。下次再来这,再无需如此,知道吗?
对于眼前的这个学生,朱之瑜可以说颇为满意,只是他未免也太过不通文墨,对于书经文章,根本就是一窍不通,但另一方面,他所学极杂,虽不通书经文章,但对经史子集时只需略加点拨,总能说出一些所以然来。而且偶有一些言语,总会发人深省。而朱之瑜之所以会提到礼,是因为昨天两人谈论的就是礼。
学生知道!
恭敬的应声时,朱明忠便坐了下来,昨天两人谈了半天的礼之后,他特意回忆了一下让朱之瑜极为失望的郑家军。在朱之瑜看来,这些人至今仍然是海贼习气不改,行为粗鲁不懂礼节规矩。刚开始的时候,朱明忠以为这是夸张之词,但经过一番回忆之后,朱明忠注意到,确实像其所说的那样,郑家军表面上看似军纪森严,可这种军纪更多的是传袭海贼的作风,就是战时军法森严,平时全无章法,在瓜洲城内普通兵丁碰到官长,不过就是扬一扬手,喂!喂!的打个招呼,然后就走过了去。
按朱之瑜的**,这是不成体统,如此不同体统的军队,自然不可能担起中兴大明的责任,而在朱明忠看来,这正是郑军家或者说大多数古代军队最大的弱点。有时候礼节,同样也是一种纪律的体现。
稍加反思之后,朱明忠发现自己似乎也忽视了军中礼节——一直沿用了旧式的军中的拱手或者单膝礼,这个将来一定要改一下。不用昨天想了一夜,朱明忠都没有确定要用那种军礼。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在朱明忠坐下之后,朱之瑜看着着吟起了他剽窃的词。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这几名词写得好!能作出此词来的人,定是大忠之士
朱之瑜显得十分兴奋,看着朱明忠又补充一句,
当日苍水不能因词识人,实在是落入下乘,不过苍水是真君子,后来主动向你示好,虽有招揽之意,可却是持以公心。
见老师如此赞赏,朱明忠心里暗自寻思着,还好你不知道这词是我剽窃张煌言的,不过嘴上却说道:
侍郎大人,事事持之以公,实为我辈之楷模!
微微地笑了,朱老夫子看着朱明忠说道:
我听说,后来你见大将军时,曾言称大将军北伐必败?
老师,学生是担心大将军的性格为人利用,从而导致北伐有失。
朱明忠的话让朱之瑜沉默片刻,随后看着他问道,
似乎你对此次北伐并不乐观?
尽管因为郑氏军中上下不通礼节因而并不相信其担起中兴大明的重担,但是朱之瑜仍然寄希望于这次北伐上,渴望着北伐的成功和江南的收复,一但江南收复,中兴大明,也就指日可待了。
成仁,此次大军出征,可谓是后强马壮,且江南清军兵力空虚,自入长江以来,且不提成仁你于初八攻克江阴。六月十六取瓜州,破敌满汉兵马数千,毁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随后大军又于二十二日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派来的援兵,近两万满汉兵马溃于阵前,清虏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更是惊恐献城投降此番延平北伐如此顺利,为何成仁你仍是一副忧心如焚的模样?
看着面前目带忧色的弟子,朱之瑜的目中满是疑色,即便是未曾入幕郑氏,但也知道郑氏军中目下全是一副欢腾之状,大有明日便能克复南京,后天北伐便能成功的势头,而他本人也是信心十足。
但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个人不相信这一切,就是朱明忠!尽管他没有对外提及此事,但是他朱之瑜很清楚弟子的想法。
老师,大将军用兵,自然非我等所能揣测,但,用兵者,素有兵贵神速之说。
过去没有领兵时,对于兵贵神速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但是现在,通过能常州的奇袭,朱明忠已经知道这四个字在战争中重要性,速度可以弥补许多战术上的不足,只要部队行军的速度够快,那么速度更慢的对手,就很难急时做出反应。
此次大军北伐,正是利用清军主力用于西南,趁江南空虚之时,行以北伐,既可断满清税赋重地,令江南之税赋人丁尽为我用,而不能助以满清,同时又可令清军主力撤出西南,从而减轻朝廷那边的压力
在朱明忠提及朝廷时,他注意朱之瑜的眉头微蹙,似乎有所不快,尽管转瞬即逝,但还是被他抓住了,旋即他便意识到,他的这个老师是鲁王的支持者,而他口中的朝廷则是西南的永历朝廷,这并不是朱之瑜认可的朝廷。
未曾想这位主张实践的儒学大家居然也是如此,朱明忠的心底难免有些失望,毕竟在后世很多史学资料中都曾提及,南明的失败,有七成原因败于内斗,文官也好武将也罢,各方势力皆为一已私利,欲立各路藩王为皇帝。他们用于内耗上的精力,甚至远多过抗击满清,甚至更甚者,他们还试图借满清之手清除对手,在满清进攻时,作壁上观。
这些人啊
心叹一声,收敛起因为朱之瑜的异状而有些浮动的心思,朱明忠继续说道。
本来江南空虚,大将军理应抓住机会,速战速决,可现在大将军又是怎么做的?
第99章 策问(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大将军又是怎么做的?
这一声反问之后,朱明忠的眉头紧蹙着,他甚至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心跳是不甘的心跳。
难不成,真的是老天保佑?
原本在占领瓜州镇江以后,南京已近在咫尺,大将军本应派主力登陆,直趋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攻城;即便一时拿不下来,也应切断清方援军入城的进路。可是大将军呢?
一口将杯中已经凉透的茶喝完,那凉茶却无法扑灭朱明忠内心的灼烈的火焰。
二十四占领镇江以后,北伐大军行动异常缓慢。第二天,大将军先是亲自巡阅镇江府城,又是阅兵又是安抚,虽说句容仪真滁州**等城相继来归。然而,进攻南京这一头等大事却迟迟未行,直到三天以后,大将军认为镇江地区已安抚就绪,才在二十八那天召集各提督统镇商讨进攻南京事宜。如此,便已经耽误了三天,而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是水路进发!
本来,水路进发并没有什么,但在郑成功作出由水路向南京进发的这一决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镇江到南京的水文条件。此处水文条件与下游截然不同,这里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古时从镇江漕运至南京,在这段江面上常有运船翻覆。而郑军的海船体型庞大,运转笨重,在江面上逆水而行,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从岸上牵拉前进,速度极慢。在历史上更是拖拖拉拉的用了整整十天,才到达南京。
在朱明忠提及此事时,朱之瑜颇以为然的点着头。
若能水陆并发,想来自能更快抵达南京。
其实镇江距南京不过百里之遥,如果由陆路直趋南京,按中提督甘辉的建议昼夜倍道,兼程而进,至迟两天内可达;再者,虽说步兵皆铁铠,难以疾速度,但按日行三十里,五日亦当达石头城下。其实,郑军中身披重铠的铁人不过区区数千人,其他绝大多数军队携带装备较轻,决不至于一天只走三十里。所谓不习水土炎暑酷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同以辽东和北方人为主组成的清满汉军队相比,就很难说得过去。至于正逢大雨,不利陆路行军,更是一种借口,其实归根结底,大将军和其麾下诸将仅仅只是习惯水战罢了,对于陆战
摇摇头,朱明忠并没有说出那后世给予他们的评价——缺乏战略眼光。正因为他们缺乏战略眼光,才使得清方援兵由松江杭州等地赶赴南京,路程要远得多,竟然在决战以前进入南京。
也正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才使得他们到达南京后,十几万大军居然没有包围南京,而是继续宿于船上,如此,才导致了清军援军顺利进城,最终与城内守军合师,轻易击溃北伐大军。
可以说,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最终导致了这次看似轰轰烈烈的北伐的最终失败,同样也导致了中兴大明的彻底破灭。
他们根本就不懂陆战,如果学生所料不差,待到南京之后,大将军甚至仍会令主力宿于船上,而不是兵围南京,到时候,若是南京清虏再行以缓兵之计,到时候,一但大将军为其奸计所骗,届时北伐必败!
一声北伐必败之后,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悲愤非常,而朱之瑜更是骇然的看着他,他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这,这怎么可能。
成仁,这这这断无
原本想说断无可能的他,看着弟子满面悲愤状,他甚至都不知道为何,居然选择了相信,
那,若是以成仁之见,若是让你领兵北伐,又当如何?
朱之瑜的反问,让整个人都沉浸于那种因为河山沦陷所产生的悲愤之情中的朱明忠,诧异的看着师傅,然后摇头说道,
北伐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在朱明忠看来,北伐最好的时机,是十几年后的三藩反清时,而不是现在。深吸口气,在朱之瑜的不解中,他继续说道。
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若是冒然北伐,只会使我徒伤元气,这非战将所取。当下,最重要的是积聚力量,若是学生领兵北伐,学生会趁此次清军主力不在江南,纵兵掠以江南人丁,先迁其往舟山,再迁往台湾
台湾?台湾是什么地方?
朱之瑜不解的问道。
师傅,台湾是福建对面三百里处的一荒凉大岛,面积不下一省,目下只有少数生蕃野人居住,虽有疟疾流行,但若措施得当,仍可加以防治,若能迁入百万人丁,一面于台湾北部拓殖,一面练兵,有海峡作屏,满清不擅水战,而水战又是我军之强,自无需顾虑满清进攻!
这是后世一个最流行的明末挽天倾的办法,就是以台湾为反攻基地,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办法,当然,其间还可以进攻菲律宾,获得菲律宾的铜铁,并以菲律宾作为大后方,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还可以不断派兵袭击沿海,并且可以随时攻入长江,而满清可以迁海,但却不能迁江,到时候满清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而在袭扰大陆的过程中,又可以不断的强行迁移人口。
此消彼涨之下,十年十五年后,等到吴三桂起兵时,在海外的积聚的力量也就足够可以两路并发,实施最后的反攻了。
有十年时间生聚,再有五年的时间用于练兵,有台湾作为稳因后方,我军自能处于进退皆可的有利地位,若是北伐,可以一路攻长江,兵逼南京,待清军调兵之时,再以另一路偏师,进渤海临大沽,兵逼京师,诛酋首,如此,北伐自可功成!
在朱明忠讲述着他的这个构想的时候,朱之瑜只是用骇然的目光看着他,甚至因为过于惊讶还不知道如何去反驳他,直到他说完之后,朱之瑜才定神看着弟子说道。
成仁,这,这便是你的想法?
只是个人些许狂妄之言,让老师见笑了!
朱明忠的谦逊听在落进朱之瑜的耳中,让他摇头说道。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不是坏事,只是,成仁,你可知,若是你这番话传出的话,必定不这他人所容!
盯着面前的弟子,朱之瑜道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弟子明白,天下人皆恨不得立即驱逐清虏,学生之见,毕竟遭人所斥,非得大挫折之后,学生之见,方才会为人所接受,但是,若是遭受大挫折,到时候,还有能力重整旗鼓吗?
朱明忠反问,让朱之瑜陷入沉默之中,在沉默良久之后,他看着学生问道,
明忠,这次北伐,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第100章 不信中原不姓朱(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狮子山阅江楼,江风徐徐而过,此时在这过去常为江南文人骚客眺望长江,不知留下多少文章诗篇的阅江楼上,郑成功立于楼于,他的眉头紧锁,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当年还是少年时,他就曾于南京的国子监就读,那时的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而当时尚为东林党领袖的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那时来自福建那偏远之地的他,曾经险些迷失于南京的繁华和那秦淮河畔的温柔乡中。
也就是在那一年,闯贼攻入京城,烈皇殉国,随后满清入关,中华之地,沦于腥膻,亿兆黎民惨遭屠虐,也就是那道惊雷将他人从温柔乡中惊醒,与国子监中的那些或是投梁或是投河殉国,或是剃发降敌人的师友不同,他回到了福建,选择了抗清。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即便是父兄降清,也不改抗清的初衷,十几年来,虽屡经挫折,但他从不曾有一日敢忘抗清之初衷。
国仇家恨!
尽在今日
想到这,郑成功看着那南京巍巍城墙,十五年前,初来南京时,他曾为南京的城墙所惊叹,南京的外城墙是土城,虽是土城却也是城高墙厚,内墙更是有砖石所筑。
这南京城墙委实太过易守难攻!
南京城墙早洪武廿六年,期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历时长达27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70里,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120里
王忠孝看着那如卧龙般的巍巍城墙,不禁感叹着它的险峻,这可是洪武爷修的城墙啊!仅仅只是面对这城墙,他便觉得,想要攻下这般险峻城墙,几乎没有丝毫可能。
在郑军的之中,以文人而重用的,不过只有王忠孝等数人,他的话只让甘辉马进等人无不是骇然的看着那南京城墙,他们的神色大都显得有些复杂。
相比于陆战,他们更擅长水战,虽说有银山大捷歼敌数千俘敌上万的大胜,而且那被歼灭的还是曾被称之为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兵。可即便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面对这南京的城墙,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变得复杂起来。
这城墙委实太长太高
120里城墙,想把这南京城围起来,委实不容易啊!
120里的城墙,单是城门就有几十个,凭着十余万兵卒,别说是围城了,就是想堵住城门,也就和撒芝麻似的,压根就别想堵住城门。
怕是没有几十万大军,这南京城是万万围不住的!
于心底佩服着当年洪武爷修南京城的远见,忍不住又抱怨起来,你说为啥非要把城墙修的这么高这么长。尽管心里这般抱怨着,可郑成功仍然留意到身边诸将要听到120里城墙之后,神情中的复杂,他立即为众人鼓气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