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山河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规则!”
“说白了,就是规则的问题,虽说明棠年青,可却接触过不少行当,不少人,我知道,在这个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我们估且将这些行为视为潜规则,为什么会有潜规则的存在,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制止它?因为我们觉得,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需要潜规则的方便之处,比如,某天于街头,内急不可忍时,我们自然也不希望方便时,被人指责,我们随意吐痰时,同样也是如此,正是这种容忍,使得社会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使得我们容忍它、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利用它,以达个人的目的!如果将这些潜规则放大的话,其实也就是另一个问题——善对恶的容忍,陶记者,请问,善对恶应该容忍吗?”
在很多时候,陶菊隐这个人是不容易被触动的,作为一个记者,他或许可以被现实所触怒了,可以为黑暗所激怒。但是多少年来,他一直都保持着冷静的大脑,从不让自己被什么言语给触动,除了表面上显得富有才智并且温文尔雅外,正是这种特性使他成为全中国最具名望的记者之一,可是今天,在这种问答之间,陶菊隐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了,准确的来说,他被管明棠的言语触动了。
此时管明棠的脸上,依然保持着那亲切的微笑,只不过在那种微笑中,多了一丝轻蔑,那种轻蔑,或许是源自于外界对新区的诸多指责——烦索的而不近人情的规则,正是指责之一,甚至是陶菊隐此行采访的目的之一,而现在,陶菊隐却发现,相比于管明棠制定规则的苦心,自己和那些指责这里的人,是何其的幼稚,何其的可笑。简直可笑到了极点。
在陶菊隐的沉思中,管明棠知道,在某种程度上,眼前的这位陶大记者已经被自己说服了,从保卫局制定那个计划,到最后完善实施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掩饰其中的“最终目的”,如果说有什么办法的话,那恐怕就是给“最终目的”批上一件“神圣的外衣”,用一件“神圣的外衣”去隐藏其背最卑鄙的目标,规则与所谓“改造国民性”,恰好同这一时代的精英们的呼唤,形成了共鸣,通过这件“神圣的外衣”精英群体只看到了规则的表面,而无法看到规则的本质。
“陶记者,我不知道你是否去过德国?”
又一次,管明棠试图再一次左右陶菊隐的心理。
“但凡去过德国的国人,都可以说对德国的民族性推崇倍至的,德意志民族身上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纪律遵守和主动对秩序的维护,一直为人所称道,当然,也正因如此,德国人显得呆板了多了,不知道变通,不知道灵活。
而反观中国人,不知道陶先生是否觉得,中国的事情毁就毁在中国人太会变通,做事太过灵活。将我们和德国人相较的话,不知,你觉得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是幸运还是不幸?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回,在陶菊隐的心中,此时已经有了答案,但是他在沉思片刻后,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么,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家里来客人借宿,都需要登计,而且新区甚至还不准使用银元、银元券,甚至就是连食物供应都实施食品券制度,可以说,假如没有前往保卫局登计的话,在新区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未免也太……”
原本想用不尽人意去形容陶菊隐却发现这么形容太不合适,这根本就是在构建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似乎有些太过霸道了。
“实施这些制度,只是为了保障先前诸多制度与规则的实施,陶先生,假设现在公司新区对外开放的话,面对众多的涌入人口,如何保证他们遵守新区的制度与规则,如果有一部分人遵守,一部分人不去遵守,那么规矩与制度的制定又有什么意义?”
所有的规则正是为了掩饰最终的目的,而陶菊隐所说的正是最终目的——控制。
“陶先生,如果你能告诉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新区可以废除这些在许多人看来,有违民权的制度,但是在另一方面,陶先生是否注意到,他们因此获得的利益呢?”
利益?做着记录的笔尖一顿,陶菊隐的眉头微敛,难道这些制度,还涉及到居民的利益吗?
“比如,对于新居民我们实施的是三个月的职业培训,在这三个月中,职业培训机构会根据他们每一个人的特长,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在培训结合后,还会根据其收入为其选择合适的租屋,这难道不比他们盲目的来此,更合适吗?而且,在未来,对于登计的居民,他们还将得到包括医疗在内的诸多保障,甚至于,对于低收入者,比如工厂里的学徒工、收入较低的勤杂工,公司还实施食品补助制度,食品补助对象不仅局恨于他们,还包括他们的家人,同时,通过食品券制度,收入逊于知识群体的工人,还可以低于市场价10%左右的价格购买食物,陶先生,假如,没居民身份证制度,没有食品券制度,如何保证由公司贴补的廉价食物公平公正的发放到每一需要的人手中?”
尽管现在这一切到现在都没有实施,但却是再好不过的理由了,而且,即便是按照计划,这同样也是收买人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心,人心真的非常微妙,从事社会学学习的管明棠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也正因如此,才会看重对“人心”的利用。相对丰厚的工资、廉价的食品供应、适当的医疗保障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控制人心,而实施严密控制的原因则是为了避免在这里发生任何可能发生的诸如罢工之类的“混乱”,控制不过是大棒的一部分,而适当的福利,而是收买人心的胡萝卜。
右手持笔,右手拿着记录本,在这一瞬间,陶菊隐发现自己似乎根本就提不出任何问题了,正如管明棠所说的那样,有所得,亦有所知,除非某一天,全中国都实施着与新区相同的制度,否则,这里只能尝试这种区域性的、半封闭性的“社会试验”,估且说这里是一个试验场吧!
但似乎还有什么地方不对,是什么地方呢?
锁着眉头,思索良久之后,陶菊隐终于还是发现了,管明棠所有计划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或者说欠妥之处,此时,已经不愿意再从“恶”的角度去看待管明棠和公司新区的他,不愿意再用“漏洞”去形容这一切,想到这里,他合上手中的记事本,看着管明棠那张依然保持着微笑的面孔问道。
“既然管先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那为什么,就我所知,在新区,为何没有一所针对普通职工子弟的学校呢?难道说教育,就不重要吗?或者说,对于公司而言,教育只局限于,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教育吗?”





山河血 290.第290章 温床
“这里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你们了,你们好好规划一下,看看要多少钱。说实话,公司并不算宽裕,所以请尽量节省,注意实事求是,我们决心贷款来搞教育。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这所学校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学生,请你们给我们培育人才,人才将会决定我们的未来!”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在下拔剑村位置上,有一片几乎是同公司中央区同时开工的建筑群,这意味着在新区的建筑“优先权”的排序上,这片建筑群拥有绝对的优先权,这意味着公司下属的建筑施工公司,会把最好的人、最好的设备都调过来,一天24小时不停施工,实施三班倒式的日夜赶工。
事实也正是如此,不过只是两个月,一座拥有两百间教室、五百间宿舍、一座大型图书馆、三座食堂——北方高等职业学校,便完成了一期初建工程,按照一期工程的规划,这里可以容纳5000名学生。
在半个月前,也就是九月初的时候,通过“落选招生”方式,第一批5000名学生已经进入这所依然仍处于建设中的学校就读,“落选招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时代无论是大学亦或是师范或者高等专科学校,竞争都是极为激烈就像,各所学校的录取率基本上都在2%-10%之间,最高的也只有15%左右,而敢于报考大学、大专的无不是各地最优秀的青年人,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而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打广告”,同样也没有时间去组织一次入学考试的北方高等专科学校,则通过与北方各大学保持的良好关系,通过“落选招生”在落选者中按名次发出录取通知书,进而解决了生源问题。
与其它任何一所高等学校不同的是,北方高等专科学校,采用的是师范模式,即实行免学费政策,并提供膳食住宿的优惠条件,与师范相同的是,他们在两年专科学习毕业后,需要为公司服务至少十年。
即便如此,在北方高等专科学校发出了12852封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不过只有5312人在9月3日前来校报道,毕竟,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这所学校,甚至从未曾听说过这所学校,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心中还存在着一个大学梦。
九月的天气依还带着些许燥热,这天午后,在北方高等专科学校的花园内,花园的草皮还可以看到接缝,正如这里移栽的树木一般,树木周围还搭着脚架,所有的一切都是草创的,此时管明棠坐在这里,静静的望着远处的食堂,此时那些穿着黑色学生装的青年人,正在那里用着餐。
“这是新区唯一的一所学校!”
曾几何时,在这所学校开学的时候,作为这所学校名义上的校长,管明棠显得极为得意,因为未来,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将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在中国,或许北方专科学校并不是一所名校,但是作为学校的校长,管明棠却知道,这所刚刚创办的新学校,有着其它任何一所中国学校难以企及的资源。
首先,他的图书馆内,拥有超过36万册图书,而且藏书量仍然不断增加的图书馆,每天都会开放到晚上12点,全年无休,另外这所学校的教授大都是来自各所名校一流教授,尽管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研究所,而且只是客座教授,但却为这所学校带来的一流的教学,同时学校内还有182名来自美国以及德国的专科教授,这里的教学质量绝对是第一流的,对此,管明棠深信不疑。
可此时,管明棠却压根骄傲不起来,因为……陶菊隐的那一番说教。
“既然管先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那为什么,就我所知,在新区,为何没有一所针对普通职工子弟的学校呢?难道说教育,就不重要吗?或者说,对于公司而言,教育只局限于,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教育吗?”
教育!
曾几何时,作为所谓的“网络政治局”积极发言者,自己不断的评击着教育,什么教育的投入太低,什么教育工厂化,可是当在这里,自己完全有条件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历史的时候,自己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地方——教育!
除去这所高等专科学校,在公司新区,还有学校吗?
嗯,还有十几所学制半年至一年的技工培训学校,还有……在生活社区内有几所面向外国雇员和高级雇员的小学以及中学,即便是设立那几所小学和中学,其目的也仅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为得是那些职员能够把家安在这里,在此安心工作,除此之外,自己似乎从来就没曾考虑过教育的问题。
“未来,等到工人们把他们的家人都带了过来,我们如何向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呢?”
第一次,管明棠开始认真的思索着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关系到将来,同样也关系到新区的“长治久安”,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管明棠才会来到这。
“我们是不是应该招聘一些教师,办一些中小学?”
“嗯,有这个必要!”
站在老板的身后,听到这个问题后,曾澈把眉头一皱,他没有想到老板会提到这个问题。
“你的脸色和语气,告诉我,这个回答,有些言不由衷啊。”
虽然没有抬头,但是管明棠还是觉察出曾澈话语中带着些警惕的味道。
“因为……”
沉默片刻,曾澈看着远处的已经走出食堂的,纷纷朝着图书馆或教室走去的学生,这几千名学生的“甄别”,一直都在进行中。
“有什么就说什么吧!”
望着那些充满活力的青年,管明棠不得不承认一点,相比于后世的青年,他们更珍惜眼前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也许,他们这些“落选生”并不是第一流的学生,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却愿意为学业付出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努力,这一点,可以从那些教授在教授联席会议上表示的赞叹中感受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用低沉的声音道出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时,管明棠的视线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的期盼。
“现在,这里的火焰已经点燃了,将来,自己还会点燃更多的火焰,而想要点燃那些火焰,并令火焰不停的燃烧下去,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去改变,去点燃,去……”
“也许,是让别人点燃火焰!”
望着对未来满怀憧憬之状的老板,虽是有些不忍,但曾澈还是当头倒了一桶冷水下去。
“嗯?”
睁大眼睛,管明棠有些不解的看着曾澈,这话怎么说?是让别人点燃火焰!
“怎么说?”
“师范!”
冷冷的吐出两个字,曾澈之所以持以怀疑的原因就在这。
“尤其是乡村师范!更可谓是重灾区!”
乡村师范?重灾区?
管明棠还是没有听出一个所以然来,这和自己办学有什么关系?
“师范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并提供膳食住宿。而且,学校位于附近县城、乡镇,可以大大减少路费和其他生活费用,因此成为乡村贫寒学生的首选。”
见老板似乎还有些不太了解,曾澈的心下不由常叹口气,自己这个老板,原本他担心罢工,所以才弄出了一个封闭式管理,后来又同意了王长青的那一套,现在,自己的这个老板,还是有些不太了解国情啊!
似乎像是危言耸听一般,曾澈将过去自己的特务处工作时,对山东、河北一带的师范调查结果一一道出,总得来说,在曾澈看来,办学,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准确的来说,是把最不稳定的一群人,引入新区。
“……大革命失败后,有一批人逃离城市,隐匿于乡村学校,将激进社会思潮带入乡村,并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激进社会思想似乎对乡村中的那群不满现状的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一群人,往往选择不需要学费的师范……”
不接受报考师范的学员,当初曾澈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一方面他们对自己贫寒的家庭背景十分敏感,另一方面这些师范生们还有强烈的优越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且,他们从小就以聪敏好学闻名乡里,许多人在县城高小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家庭及乡亲对他们寄予厚望,也培养出他们不甘命运的精神和对家乡社区的使命感。所以……”
不用曾澈再解释什么了,从他的话中,管明棠终于明白了他先前所指了,如果自己在新区内创办学校,就势必将引入大量的教师,而这些教师中,谁知道……难道,新区就不办学校了?
“嗯,那……”
沉吟片刻,管明棠抬起头看着曾澈笑了起来,笑容显得很是灿烂。
“既然如此,我们就办一所师范如何?而且,你说的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这样,你把这份报告给我一份,咱们来想个办法解决一下!”
随后,管明棠又特意指着自己的学校说道。
“映泉,你觉得,这里有可能成为温床吗?”




山河血 291.第291章 希望与救济的贩卖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学正是通过观察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举止,各种活动变化,通过人这一个方面来完成对于社会的分析。”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大本毕业的,当年教授们口中的“优秀学生”,对于“人”的研究,在这个时代管明棠勉强可以把自己也摆到一个大师的角色。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面对曾澈的疑惑,管明棠随口道出了美国的埃里克?霍弗,那位“码头工人哲学家”的名言,而这名言可以说得上是“圣经”。
“贩卖希望的人可以开出许多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头支票”,他们是在嘴巴慷他人之慨,而施予救济的人,却不可能开出空头支票。”
微微一笑,管明棠看着曾澈用一种懒散的口气说道。
“我们即要成为希望的贩卖者,同样也要成为施予救济的人,前者我们可以树立一个理想,绘制一个蓝图,至于后者,则是解决他们的现实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希望!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们!”
说道着,管明棠拿起曾澈的那份报告,在过去的几天中,他一直在研究这份报告,相比于复兴社特务处中的很多人,曾澈更注重综合调查,然后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这一点,倒是和社会学有所相似。
“从报告上来看,师范学校聚集了一大批对社会现实不满的乡村青年。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的学生有著一些相同的特点。首先,他们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每况愈下。
第二,他们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通过激烈竞争的入学考试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使这一批人有优越感。同时他们也有不平感,因为他们考入师范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因其优秀而通过考试,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无奈只是由于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入师范。第三,展望前途,他们已注定要困守乡间,拿著低薪,贫苦终生,与城市的知识界少有沟通,而且几乎没有改变自身状况的可能。第四,进入师范学校后,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思想,一些激进的社会理论,使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反思。师范学校是他们接触外部的视窗,给他们一个机会了解自己村庄以外的世界。……”
在曾澈如此汇报的时候,管明棠却只是笑了笑,然后看着曾澈说道。
“映泉,辛亥革命的时候,为何许多仁人志士会投身革命?”
“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觉醒?”
接连摇着头,管明棠最后却吐出五个字来。
“对现实不满!”
“对现实不满?”
“是的,正是对现实不满,导致许多人投身革命!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话,那就是给予他们希望,缓解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说罢,管明棠拍了拍曾澈的肩膀说道。
“你的报告中已经提到了,他们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他们觉得考入师范,本身就是不公的体现,因为经济原因,他们即便是作为教师,也没有前途,拿着低薪,无法维系生计,他们的薪水与其心理地位反差太大,正是一系列的不满,导致了他们倾向于激进的思想,而现在……”
站起身,管明棠手指着窗外的新区说到。
“可是在这里,我们将会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体面的地位、较高的生活、优异的生活,甚至以后,我们还会给予他们的理想,他们不是渴望改变吗?不是渴望改变农村吗?对于现实者,我们给予现实上改变,对于理想者,那好吧,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理想,记住……”
转过身,看着曾澈,管明棠用极为认真的口吻说道。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黄巢、洪秀全几乎所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本身就是现实的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的失败,渴望逃离自多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的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你会向他们一样吗?”
我……可能吗?
笑着,曾澈摇着头,他的确没有那个必要,首先,他的家庭很富足,其次,他对现状非常满意,再次,他已经得到了太多,为什么还会对现实不满呢?
“人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的渺小,人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的可悲,人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缺陷,人要求能成为别人爱慕与尊荣的对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别人的憎恶与鄙视,他发现自己所处的这种尴尬,便产生出一种想象中最不公正和最易作奸犯科的激情,因为他对于那谴责他和让他认识自己缺点的真理,心怀切齿痛恨……”
人性,千古不变的正是人性,或许当年自己是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选择了社会学,但是一直以来管明棠却庆幸自己学习了社会学,因为正是社会学,让他了解人与社会,或者说,了解了人,抬起头,将视线投向远处,他用不无凝重的口吻说道。
“我希望,在这里,我们将会给予每一个人——实现梦想的机会!”
梦想!
对于盛孝严来说,梦想似乎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和许多人一样,当初他踏过那条2500人竞争,却录取100人的桥梁考入保定师范,并不是为了服务乡村社区,而是想利用师范学校的免费教育,作为离开乡村进城求学的敲门砖。
在学校和他抱着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渴望着通过师范学校的途径考入大学,但这样的例子却如凤毛麟角,因为小学教员属于低薪阶层,他们中极少有人可能凑足上大学的费用。
“地方当局常常拖欠薪水,低廉的薪水维持生计已属不易,更何况……考大学,哎”
叹口气,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盛孝严感觉梦想似乎永远不可能实现了,烦闷至极的他放下的手中的课本,现在他甚至已经看不下书本了。
“申请“贫寒学生奖学金”或者“贷款”之类的资助,可名额太少了,而且需要通过考试,竞争太过激烈。”
1...120121122123124...5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