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他们也没有那个胆量啊!”
“哼哼,怎么会没有那个胆量呢?”
施奕文冷笑道。
“既然姨父要把他们都流放到海外,他们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又怎么可能束手就擒而不自救,刚才姨父说了,牵涉到的人已经多达千人,千人千家又岂止几十万人,这么多人里就又岂都是甘心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到时候,他们必定会垂死挣扎,孤注一掷,小侄只想问姨父,到那时又该怎么应对?”
胆量!
绝对不需要怀疑那些人的担心,他们既然敢不惜牺牲大明的皇帝勋臣以及大量文官,甚至谋害皇帝,那么他们必定就敢做出更加胆大妄为的事情,其实,那两件事就已经够胆大包天了。
“他们……”
尽管施奕文如此提醒,但是张居正仍然固执的说道。
“他们没有那个胆量!他们不敢……”
“他们怎么不敢了?”
施奕文冷笑道。
“难道说,非得他们把刀架到脖子上时候,姨父才相信他们会有那个胆量吗?”
“你……”
猛然睁大眼睛,张居正盯着施奕文质问道。
“你一切就是你想要的吗?什么为国,什么为了大明,为了天下,我看你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是想让我大明……”
怒形于色的张居正似乎也没有了什么顾忌,面对他的恼怒,施奕文非但没有感到害怕,反倒是逼问道。
“想让大明怎么样!”
面对他的逼问,饶是正在气头上的张居正也是愣了愣,然后整个人一下软软的坐到了椅子上,半晌都没有说出话来……
0
。
(iishu)是,,,,!
第337章 帝友
【】(iishu),
“一定要出海吗?”
在石台庄湖塘边的木亭中,朱翊钧看着施奕文,在得知他已经回到京城之后,他立即火急火燎的赶到了石台庄,不曾想,刚一到这,就听说了这件事。
“嗯!”
点点头,施奕言笑了笑。
“这海,总是要出去,毕竟,除了我之外,别人并不了解那里,也不知道应该把商站设立在什么地方。”
“你可以告诉别人嘛!”
他的话音一落,朱翊钧就有些急切的说道。
“毕竟,这出海的风险可是大得很,最好还是不要出海,我看书上有人写过,出海都是九死一生的风险,致远,我……就你这么一个朋友,我可不希望你出什么意外,至于银子,挣多挣少都无所谓……”
听着朱翊钧情真意切的话语,施奕文的心底不禁有些感动,毕竟他是皇帝,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本身就是难得的很。
“明志,这南洋总归还是要下的,至于安全,大可不必担心,当年三宝太监几次下西洋,也没有任何风险不是?况且,这下南洋不仅仅是挣点银子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明的万世之基,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必要亲自过去一趟!”
“万世之基?致远这是什么意思?”
朱翊钧疑惑道。
“流民!”
看着小皇帝,施奕文吐出了两个字。
“历朝历代流民问题都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太平盛世,既有权贵兼并土地,又有人丁滋生,人多地少自然会有百姓沦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百姓流离失所,甚铤而走险,为盗为匪。所以自太祖皇帝以来,我大明每朝都会尽量安置流民,给予土地、耕牛,让他们安置归乡,可是现在朝中可有田地安置流民?如陕西、河南等地流民大都是逃往荆襄山区,垦山为生,万一要是其中有陈胜吴广之辈,煽动叛乱,必定会危及大明江山的……”
虽然年少,可是朱翊钧对流民问题的严重性,自然非常了解,毕竟,这是大明历代皇帝都必须学习的,也是皇明祖训中特意提及,毕竟太祖皇帝本身就是乞丐流民,自然知道流民中会生出什么来。
“这,与南洋又有什么联系?”
“联系可大了!”
见朱翊钧有些疑惑,施奕文便解释道。
“明志有所不知,南洋与我大明不同,我大明的土地经过几千年开垦,可供开垦的土地已经是少之又少,可是南洋各地却都是人烟稀少,那里河流密布,四季如夏,要是能派遣移民于当地开垦农田,种植水稻的话,一年可收三季水稻,像湄公河两岸,要是加以开垦,只需要数十年,就可以成为另一个江南,成为我大明的粮仓。”
提及粮仓的时候,施奕文继续说道。
“古话常说江南鱼米之乡,当年隋朝修大运河,就是江南米粮北运,可是到了我朝江南的粮食却不够自用,因为天下承平,江南人口日益增长,所以到我朝又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这湖广米粮取代了江南米粮,即使是江南,每年都需要从湖广购进数百万石米粮,可明志,若是我们往前看去,在秦汉时江南是瘴疫横行的恶地,到了晋代衣冠南渡,数百万北方人为逃避五胡避入江南,才有了江南后来的繁盛,至于湖广,于宋代时同样也是瘴气恶疫横行,直到南宋时才开始为移民开发,到了我朝,湖广取代江南成为新的“鱼米之乡”,可是将来呢?”
感叹着世间的桑田沧海的变迁,反问之后,施奕文看着神情凝重的小皇帝。
“现在湖广人烟越来越多,最后也会和江南一样人稠地窄。待到湖广产出的粮食只够当地食用时,依赖湖广米粮的江南必定会出现粮价上涨,遍地饥荒,甚至于人相食的局面,到那时必定是盗寇四起啊……”
这当然是在危言耸听,毕竟,施奕文从仓库中拿出了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这些作物不挑地,都可以在山间坡地上正常生长,这足以养活更多的百姓,但是,现在他所需要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他需要的是把小皇帝的眼光引向海外。
熟读史书的朱翊钧很清楚,在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从“永嘉之乱”再到“靖康之耻”,千百万汉人从北方渡江来到江南,让天下的重心从中原转移到了江南!这样的桑田沧海的巨变,在史书中尽管并没有太多的提及,但是谁都能从那些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些巨变。
“你是说将来南洋会成为大明的另一个江南?”
“明志,像爪哇岛更是土地肥沃远胜于江南,至于湄公河流域也是水土肥美的地方,只是现在人烟稀少,要是有移民开垦,亩产两三石米粮更是轻轻松松的事情,那里没有四季之分,一年都是夏天,一年三熟的高产,只要有人垦殖,成为另一个湖广、另一个江南,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当然,前提是要有人!
只要有了人,南洋必定会成为另一个江南,成为另一个鱼米之乡,或许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那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东南亚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输出地,在20世纪初,东南亚更是号称亚洲的粮仓——法属中南、泰国、荷属东印度以及缅甸,每年出口上千万吨大米。或许就现在看来,那些大米对于大明来说,并不重要,可是几十年后呢?尤其是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北方的干旱、寒冷导致各地粮食减产之后,大明的粮食安全怎么保证?
这些问题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无法看到的,但是施奕文却必须要考虑到这一切,当然还需要考虑到几十年后,小冰河期到来时北方数以千百万计的流民,那些流民,不是这个时代的工厂所能够吸纳的。想要安置他们,东南亚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可是海路确实风险很大啊!”
“风险?有海图就没有风险了啊!”
看着小皇帝,施奕文笑道。
“宫里不是有三宝太监的海图嘛!”
(iishu)是,,,,!
第338章 小皇帝的诺言
【】(iishu),
郑和海图!
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关它的下落,一直是众说纷纭。当然最为广泛的传说就是他被刘大夏给烧毁了。
郑和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官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详细记录了郑和七下西洋时代,自刘家港至东非大地的所有水文航线,更包括沿途各主要国家的天气地貌甚至风俗民情。每一个字甚至每一笔图,都是数十位航海家的心血结晶。其全面的文献记录和精确的资料整理,更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文明遗珍。以“价值连城”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但如此重大的文明遗宝,却在明朝中期以后,神奇般的消失无踪影。只在明朝人矛元仪的《武备志》中,保留其相关图纸目录。
面对郑和下西洋时波澜壮阔阵仗,近代面对西洋的入侵,国人们更是悲愤满腔,以梁启超愤懑的呼号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那么,为什么会再无郑和?
因为作为浓缩这场文明盛世的一大瑰宝:《郑和海图》,早已被无情的焚毁,隐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是谁烧了海图?
有人说是刘大夏,可是实际上,这不过只是一个家的漏洞百出的戏说而已。
真相在那?
郑和海图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它去了哪儿?
过去,施奕文并不清楚,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对大内藏书的翻印,他总算是得知了答案,有明一代,郑和海图都好好的保存于大内中,从来没有被别人给销毁过。它应该是与几百万卷大内藏书一同被满清焚毁,从此消失在世界上。
“只要有了三宝太监的海图,我必定可以安全返回大明的!”
一听那朱翊钧连忙扭头问道身后的客用。
“郑和海图在那?”
因为这段时间课用一直在负责大内密藏的抄写,所以他对这件事肯定最为了解。
“回皇爷,郑公公下西洋的海线图、宝船图原本来都放在南京内藏的,后来都随着南京的藏书一同运到了京城,在南京大内秘藏送回时,当时是想着再下西洋的时候估计能用着海图,所以就一直留在宫里,在大内秘藏里好好的放着呢。”客用的解释让施奕文心头的疑惑总算是得到了解答,果然,所谓的刘大夏烧图说不过只是他人的戏说,毕竟,《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仅以法律说,刘大夏若真做了此事,下场可想而知。
即便是刘大夏烧图一时没人问,他后来一直做到弘历、正德两朝,其间经历过的风雨自然数不胜数,一但有政敌拿这件做文章,他刘大夏又岂能从中脱身,可问题是,即使是他的政敌,也没有人提及这件事,显然这不过只是无稽之谈罢了。所谓的被他给烧毁,不过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或者猜测而已。
现在好了,既然图在,那就……正好可以收藏一下!其实也就仅仅只是可供收藏罢了。毕竟相比于这个时代,他有更加现代化的地图和航海手段,压根儿就不需要郑和海图的指引。
听施奕文说海图这么重要,朱翊钧便立即对吩咐道。
“既然如此,客用,回宫后,就把海图取出来交给致远。”
好朋友要出海,他可不能让自己的朋友在海上碰着什么样的风险。
“把原图拿出来,省的万一抄错了。”
“小奴遵旨。”
因为一直负责抄写大内秘藏藏书,所以客用对那些书目,倒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便又补充道。
“施总司,除了海图之外,还有当年诸人记录的西洋各地风土人情,不知总司可需要这些书,要是小的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有1700余册。”
闻言,施奕文听了身子一震,脱口说道:
“什么?有1700余册记录各地风土人情的书册?”
或许海图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但是那些路子当地风土人情的资料却非常重要,这可以说是将来大明踏出最关键一步的关键所在。
“正是,都是当年船队抵达各地作的记录,要是总司有兴趣的话,小的一并命人送过来。”
客用认真的说道。其实他同样不希望施奕文去海上,因为他很清楚,之所以现在受到皇帝的宠幸,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只要他在皇帝就会靠自己维持和他之间的联系。
现在既然他一定要到海上去,那能帮得上忙的,他一定会尽量帮忙,好让他平安的回到大明。毕竟,这同样也关系到自己的利益。
“要,当然要……”
施奕文的证据显得有些激动,他更是激动的险些叫出声来,毕竟,后世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实在太少了,只有一些简单的文字记录,海图没有了,航海日志也没有了,他到达过什么地方,当地的环境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世的学者们,甚至于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怀疑郑和曾经航行到了那里,当然也有人推测他的团队曾经抵达过美洲,但是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或者说人们的传说推测而已。现在有了那些书册或者说“航海日志”,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得到解答,船被当年到底航行到了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事物?只有那些记录能够说明一切。嗯,至于相比那些航海日志,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施奕文根本就不在乎,毕竟,所谓风土人情也强不过大炮。
“百卷万国公法不如几门大炮,数册友好条约不如一筐弹药”,在个这个丛林法则的时代,“入乡随俗”从来都是殖民者的选择,殖民者也不会在意这一切,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统治!
心底激动着,施奕文又对客用说道。
“如此,就有劳公公尽快把海图和书册都送过来,毕竟,我这边要抓紧时间造船出海,以免错过今年的季风。”
见他这般急切的模样,朱翊钧颇有些感叹的说道。
“致远,看来你的心里还是想着旧港啊。”
想到这儿,他不禁有些不舍,为他突然产生一种直觉,自己的好朋友也许有一天会离开他离开大明,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两人可能会终身难见。
呃……见状,施奕文连忙解释道。
“旧港,也是大明治下之土啊,不过,这一次,我是不会去旧港的,那里……”旧港那里现在是什么人在统治?荷兰人,还是当地的土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即将率领大明的舰队进入南洋,大明将来再一次踏上南洋的土地。
现在是南洋,然后就是西洋,就是——整个世界!
“那里现在为外人占据着,还是等到将来有机会再说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