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盯着哈哈大笑的申行时,施奕文冷冷说道
“朝廷准备易封藩王于南洋为诸侯……”
00
。
(iishu)是,,,,!
第372章 选择
【】(iishu),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尽管锦衣卫对百官私交藩王宗室的调查还没有结束,但是,三月初三,朝廷还是下旨再次声名藩禁,首先告诉宗室百官照大明祖宗之法,藩王私交官员是要关入中都高墙的,随后又派遣五路“钦差大臣”权负责调查,一时间,天下的藩王宗室无不是心惊胆战,即便是他们明知道自己绝对没的谋逆的念头,可是要是说不与官员交往,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在那个位置上,想不交往也不可能。
就在藩王宗室们惶恐不安的等待着皇帝的雷霆之怒时,有关衡王的处置终于诏告天下了——衡王在京城被处死,并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同时废除衡王封国,如此严厉的惩处,在大明是有先例的,不过即便是如此,皇帝的果断仍然的各地的藩王为之胆寒。
不过,也就在衡国被废的同时,在《明报》上却用整版刊出了《为天下计当易封南洋》的文章,文章里详细罗列了将藩王易封南洋的诸多好处,因为前些日子施奕文在南洋“拓地千里”的丰功伟绩,国人对南洋倒也不陌生,这自然引起了一翻争论,不过因为时间特殊,这争论大抵上也是在私下里进行。
至于各地的藩王,这时候正心惊胆战的等待着钦差大臣的到来,那里会敢说什么。就在暗潮涌动时,施奕文又一次走进了乌纱胡同,走进了张居正的书房中,书房中不仅有他,还有马自强。
“朝廷这边已经有给事中准备了弹劾各地藩王的折子,随意欺压官员和百姓,强夺官民田动辄以万计,再加上私交官员,只要钦差大臣一到,到时候,这边也就会弹劾,如此天下宗藩至少有半数将会关进高墙。”
首辅的话音落下时,马自强便在一旁说道。
“宗室总是凤子龙孙,总不能太过苛责,首辅,我等身为阁臣,必须要阻止陛下一意妄为。……”
闻言,施奕文看了一眼张居正,却见他也在看自己。
是时候了!
“陛下不是一意妄为,而是因为衡王作乱让陛下看到了危机,想要阻止陛下,非得行釜底抽薪之策,让陛下,让天下心安才行。”
施奕文站起身来,抽出一份的易封南洋建国图,这份地图是他参照空间里的东南亚地图以及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地图绘制的,双手捧着,亲自递到马自强面前。
“此图便是在下的釜底抽薪之策!”
马自强疑惑的接过卷轴,缓缓打开,方看了一眼图上的几个大字,便讶然抬头,望望施奕文,又看看张居正。
“易封南洋!”
“正是!”
看了一眼地图,马自强又抬头看看施奕文,又看看张居正则低头喝着茶,根本不去看他,至于施奕文只管重新坐下了,然后也不再说话。
他们之间应该已经商量过这件事了!
将地图放到案上,马自强低头凝视着地图,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二十几国的位置,正好对应现在的二十几位亲王。
对于那篇《明报》上的文章,马自强自然看过,也深知“易封南洋”或许是对大明、对宗室、对天下最好的选择了,但是这份地图,还是让他有些心惊,随后他想到施奕文就是《明报》的东家,看来那篇文章应该是出自他的授意了。
沉然良久,马自强才终于抬头望着施奕文,说道。
“封建之好处我已经知道了。可是致远知不知道其中为难之处?”
施奕文连忙欠身揖道。
“正要阁老赐教。”
瞥了一眼地图,马自强说道。
“现在,天下宗室已经是人心惶惶,一但此图传出,我以为必定会导致宗室人心大乱,将天潢贵胄们都易封到南洋瘴疠之地,往好里想那是易封建国,可往坏处想,却根本就是流放。到时候,肯定有不甘流放的宗室,之事也未必做不出来!致远,这些人是高皇帝的子孙,他们或是抗议,或是拒绝离开封地,到时候,朝廷拿他们怎么办?”
点点头施奕文说道。
“阁老所言,诚然有理。不过,在下亦想问阁老,以今天的形式,若对藩王说,要将他易封到南洋,自立一国,阁老以为是否会有藩王同意?”
“自然会有人同意,毕竟,陛下这次铁了心要给宗室一些教训。”
“不错,他们断不会拒绝,更不敢拒绝。朝廷要是追究他们的责任,到时候关进中都高墙,看似圈禁,可实际上却受尽中官凌辱,他们当真是宁死也不易封?我看他们必定愿意去南洋!”
马自强想了想,然后说道,
“肯定会有人愿意去,也会有人不愿意去……”
“确实,肯定有人愿意去,而且我相信愿意去的人还不少,毕竟易封南洋为一国诸侯,以国君临朝,非但可以得展抱负,而且又不再像先前那样形式囚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反对之理。”
或许在大明那些藩王们看似享尽荣华富贵,但是实际上却不过只是一群不能出王府半步的囚徒,想要出城必须经过地方官批准,否则轻则重罚,重则关入高墙,甚至丢掉性命。
但凡是人,只要有机会,又岂会甘愿做这样的囚徒?更何况,人心总是自私的。过去他们不过只是有实无名的囚徒,而现在他们却可以成为国君,即便是所谓的的“一人之下”,也不过是名义上而已。
他们怎么可能会拒绝这样的好事?皇帝……谁不想当,国君,不过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声而已!
当然这些话自然不能说出来,但是施奕文却相信那些人的私心会让他们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易封南洋之诏一下,只要有几位藩王欣然奉诏,敢问阁老,到时候,还有哪位亲王胆拒绝?别忘了,彻查他们私交官员的钦差大臣正在往各地的路上,到时候,只需要一纸中旨,就可以关入高墙,一边是高墙内受尽凌辱的囚犯,一边是一国国君,他们会怎么选择?”
。
(iishu)是,,,,!
第373章 对答
【】(iishu),
囚徒与国君之间,但凡是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即便是那些藩王中难免会有那么几位醉心诗书中,不愿做事的,可是他们只要不是鼠目寸光之辈,他们就一定会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及他们的后代,能够成一国之主。
更何况,易封为诸侯,表面上是诸侯,是需要天子册封的,但是实际上,他们都很清楚这种册封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就是大明对朝鲜,在大明的宗藩关系之下,朝鲜国君尽管向大明称臣,大臣的品级低于大明,可是在朝鲜国内又有什么区别呢?
成为一国之君,还能一劳永逸的摆脱形同囚徒的生活,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对于藩王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人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这是不需要怀疑的。
只要藩王们同意,各藩的宗室们又有谁敢闹事?况且,朝廷也不介意关上几个闹事的宗室,毕竟杀鸡给猴看总是不可避免的。
在心里反复权衡之后,马自强又看了一眼地图,然后说道。
“即便是各藩都同意了,可是也还有一桩难处,易封为诸侯,我大明需要易封的足足有二十几国诸侯,按照我朝初制藩王需要建三卫,这把他们易封到南洋,就必须要恢复其三卫,这三卫不单是兵,也是民,也是诸侯国于南洋立足的根本,这复建三卫需要多少银钱?”
马自强所指的初制是洪武五年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个王府三护卫。后来成祖时期就一个个找理由借口削掉了。并且之后藩王就没有护卫了。
“是啊,致远,这复建三卫少往少了说也要万余人,这复建三卫至少需要几十万两银子啊!”
张居正也提出了他的疑问,马自强又说道。
“复置三卫,只是其一,其二就是护送这二十几国诸侯与臣民、兵卒以及其家人前往封国,一个至少需要百万两银子,二十几国就需要两三千万两银子。以眼下的情况,倾国之力封建诸侯,这笔开支如何出?既然是可以省掉将来的宗禄,可是眼下每封一国,就要开支百万两,以当前朝廷的财力而言,是绝对负担不起。”
“这笔钱有人出。”
施奕文断然说道。
“这次要流放的官员士绅,不下六七千户,抄家所得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以土地为例,恐怕不下五六千万亩,这么多地无论是收为官田或者是皇庄,最后难免会有人中饱私囊,所以,我觉得还是出售的好,即便是少卖一点钱,也好过最后白白流失。我的建议是官府把这些土地分配向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出售。原则上地价不超过市价,由承领百姓在十年内分期摊还。地价的支付,可以每两年一次以现银支付。由于天灾减产时,可采取减少当年偿还金额的措施。希望缩短偿还期的,有特殊优待措施……”
都不需要施奕文再去解释什么,张居正和马自强都能想象出那些土地会给大朝带来多少收益。
“可是那些土地中,至少有一半是家奴投献的土地,也就是名义上的属于官绅,实际上却是为了避税逃役,主家只是收租而已……”
“主人都流放了,更何况是家奴!”
不等马自强说完,施奕文就冷笑道。
“既然他们甘愿投献为家奴,那就一起流放,我想这样至少可以一改我朝投献的风气,这个风气不刹住,早晚这天下的土地还是会被那些人投献给士绅,到时候,能收税的田地也就越来越少,这么多年各地“投献”屡禁不止为什么?无非就是每每为了稳定偏坦投献百姓。像严崇、徐阶案时,不问内里原因,都把投献土地视为“强掠”归还给原主,如此一来,投献实际上就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事情,主家在的时候,他们可以享受免税、税役,主家倒了,他们地又还给他们了,好嘛,合着天下的便宜都让他们占了,这一次,正好既能借此刹住这股风,又能给诸侯国充实人口!”
人口!
在海外殖民中人口才是最重要的,在施奕文的计划之中,所谓的“家奴”早就在他的算计之中,五六千户即便是和着九族才多少人?顶破了天了一百来万人,可要是连上他们的家奴呢?
恐怕能达到千万人之多!
“连家奴一起,这……涉及到的人会不会太多了?”
想了想,张居正说道。
“连家奴一同流放的话,恐怕涉及到的人将不下千万,人太多,容易出乱子,我看这件事可以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首辅英明。”
深吸口气,将目光投向张居正与马自强,施奕文颇为自信的说道。
“易封诸侯,虽然看似开支巨大,但是如果操作得当的话,非但的不会拖垮我大明,反而还会刺激我大明的发展,比如说刺激造船业,造船业势必会带动伐木业、制铁业等各行发展,朝廷可以通过征收关税获得丰厚的税收,而且工人的增加也会进一步繁荣地方经济。最多五年,所有的藩王都会易封南洋,到时候,朝廷每年可以节省宗禄八百万石,往后,即便是有皇子新封,一次也不过是百余万两的开支而已,朝廷省下来的宗室的俸米、赏赐,亦不是小数目。无论怎么算,朝廷都占了大便宜了!而且……”
施奕文又继续说道。
“易封南洋后,藩王宗室们势必要变卖家产,无地、少地百姓自然可以从中受益,就国前,他们也必定将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因为船只有限,诸侯国很有可能需要分批前往南洋,一国迁移可能需要花个五年甚至十年,这至少何以保证在未来十几年之内,不止是海上贸易兴盛,就是各地的贸易也会日益兴盛,不过,以我看来,有数百万人迁移海外,海上贸易的繁荣必定会刺激朝廷的关税收入。”
“嗯,倒也有这种可能。”
马自强点点头,表示赞同之后,他把目光投向施奕文,然后问道。
“可是怎么开这个易封南洋的头呢?”
(iishu)是,,,,!
第374章 被恐惧感笼罩的藩王
【】(iishu),
江西建昌府,益王府,这里曾是荆宪王朱瞻堈的府邸,因其无子国除,后来到宪宗时成为其六子益王的府邸。
和任何一个王城一样,在益王府中同样也有祖祠,此时,第五代益王朱翊鈏正一个人跪在祖祠里,尽管所有的门窗都关得密不透风,但他依然在浑身发着抖。
“列祖列宗在上,子孙不孝,袭位以来,只知坐食宗禄,不曾为国事分忧丝毫,今日因衡藩作乱,今上大怒,令钦差四出,查勘宗室私交官员,不孝子孙虽是无能,可却也知道朝廷法度,不曾与官员有过多交往,可,可难免总有交集,若,若今上追究,子孙……”
对于刚刚继位几个月的朱翊鈏而言,他现在连想死的心都有了,嘉靖二十五年其父载增卒,他时年不过才十一岁,后其祖父袭封益亲王,受封世孙。这刚刚继位就碰到了这样的事,他能不紧张吗?
更重要的是,他,他确实和官员有“私谊”,而所谓的“私谊”,其实不过就是时常邀请地方官与本地士绅入王府参加诗会,品鉴诗画而已。这搁过去不是事,毕竟,除了醉心诗画,他们这些藩王学能干什么?难不成要醉心舞好弄枪不成?
可是现在,衡藩行乱,皇帝要彻查藩王与官员的“私谊”,往日的那些交往就是“私谊”,那些诗会留下的诗作就是证据。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又怎么可能不紧张,他相信只是钦差大臣到了建昌府,势必就会把他打入中都高墙,不仅仅是因为“铁证如山”,而是因为他是宪宗皇帝子孙,和衡藩一样,都是今上的近支,今上无嗣,要是有人作乱,依然还会拉出宪宗的子孙做招牌,就像衡藩一样,如此皇帝又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
中都高墙,那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想到从此受尽苛虐,那种日子他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其实,即便是被关入高墙,又岂能容他活下来,多则年,快则两三年,就被会中官整死,如此皇帝也就安心了。
还不如死了算了。
死……
死就死了吧!
这么死了,总好过余生在高墙里生不如死!
可就这么死了,可真不甘心啊!而且,他朱翊鈏没做错过任何事,他也没有野心啊,其实,像他这样形同囚徒的藩王,又何曾有过什么野心。
可是他也任何办法挽救。
人生,仿佛和他开了个大玩笑。
在他刚刚继位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就要夺去他的一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