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上善若无水
而是因为洪熙皇帝非常清楚,王霄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他深知王霄的性格之中有着与朱棣极为相似的一面,那就是做事的时候足够果决。
真要是到了需要动手的时候,王霄是绝对不会犹豫发起新一次靖难之役的。
一旦王霄不顾名声而选择动手,那洪熙皇帝这边基本上是毫无抵抗之力可言。
靖难之役的时候,建文皇帝手上还有朱元璋留给他的精锐兵马,还能和朱棣周旋几年。
可此时此刻,大明所有的精锐兵马都捏在王霄的手里。洪熙皇帝能够调动的只有部分备倭兵,而且备倭兵名义上还是由王霄控制。
洪熙皇帝知道他能动别的,可就是不能动兵权。因为一旦动了兵权,王霄必反。
现在的情况就是俩人互相牵制。
洪熙皇帝不敢逼迫王霄破罐子破摔,王霄也不想背负弑父谋位的罪名。
王霄还足够年轻,所以他可以等待,也愿意等待。
他知道洪熙皇帝的时间不多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些什么。等着就可以了。
他可不是做了三十年太子,做备胎做到快要疯了的那种。
外面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孙若微就是这种内行。
“你就别整天瞎想了。他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做了这么久的枕边人你还不清楚?如果真的哪天需要咱们为他外面的事情操心,那才是真的要完了。”
被外界认为即将失势,快要成为废太子的王霄此刻正在悠然自在的读书。
虽说远离了京师,可每天都会有锦衣卫送来最新的情报。
至于军权,几乎所有的军中大将都是靖难之役的功勋。他们都是一边倒的站在朱棣继承人的王霄这边。
对于意图为靖难之役翻案,还想把京师迁回应天府,最最重要的是,明显表露出重文轻武倾向的朱高炽。这些军方实权将领们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他们都是毫无疑问的站在王霄这边。
只要军权在手,王霄就能进出自如,想用什么样的姿势都由他自己决定。
王霄在书房里跟着大儒学习。
他学的并非是帝王之术,而是学的大头巾们科举考试用的四书五经与八股文。
教他的大儒有两位。别看他们头发花白,年逾古稀。却都是在科举一道上有过辉煌成就,学富五车的猛人。
其中一位曾经在永乐初年高中过探花,另一位则是当之无愧的猛人,因为他曾经在遥远的洪武年间参加过科举,并且一举拿下过状元头衔!
王霄找来专业人士教授他科举之学,也是为了日后做准备。
他知道不可能每次穿越的时候身份都能安排的很好,总是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如果是去宋之前的朝代,那没说的,在尚武的时代里直接抡刀就是。
而穿越到了宋之后,又没有合适的身份,那科举有时候就显得很重要了。
王霄也不想学这些看着就头疼的东西,可他却是不得不强迫自己认真的学下去。
多一门技术傍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发挥作用。
整天吃喝玩乐混吃等死的确挺爽,可真遇上要拿真本事出来的事情,那可就抓瞎了。
王霄不喜欢听戏,对歌舞表演也没什么兴趣。
在这个娱乐生活匮乏的时代里,他如果不想整天都在房间里开车,那就得为自己找好长期的消遣项目。
骑马,射箭,习武,乐器,读书,画画。
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这话可一点都没有说错。
有考场高手做老师,再加上领悟能力出众,王霄的学习进程很快。
白发状元还感慨的说,如果王霄苦学十年下场考试的话的,高中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对于这种话题,王霄从来都是笑笑不接话。
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练习毛笔字。
古时文化人对写字很是看重,认为字如其人。所以写字同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王霄穿越了多个世界,毛笔字自然是会写的。
不过你要是说他写的有多好,那他就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认识孙若微之后,他就从孙若微那里学习临摹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是一块立于北魏年间的楷书碑文。因为该碑上的书法自然流畅,豪放纵逸。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魏碑。
喜好书法的人基本上都会临摹学习。孙若微就写的一手好张猛龙碑。
王霄学习临摹这个,是因为张猛龙碑是楷书。楷书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能吃的开,而明清科举用的馆阁体,实际上也是脱胎于正楷。
在应天府的生活很轻松,对于王霄来说是一段少有的悠闲时光。
不过他是不可能真正悠闲下来的。
来到了应天府,郑和是必须要见的。
身为航海家,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即将开启的时候,郑和的重要性远超满朝文武。
“你觉得船队用的宝船性能如何?”没什么客套寒暄,王霄见到郑和就询问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究竟能不能远洋航行?最远一次能走多远?”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力。
大的宝船超过两千料,排水量高达1000多吨。对比一下哥伦布那一百吨出头的小船,华夏的磅礴大气跃然而出。
郑和的船队主力就是两千料与一千五百料的宝船,哪怕是小点的也在八百吨以上了。
船队数量最多的时候足有二百零八艘,毫无疑问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无敌舰队。
其实想想此刻欧罗巴大陆上那些又穷又小的国家,再对比一下辉煌磅礴的华夏,两边的差距也是理所当然。
“船队准备充分的话,最远可从古里抵达阿丹。”用郑和的话来说,这差不多就等于是从印度南部横跨半个印度洋抵达阿拉伯半岛“宝船可用,可远航。”
郑和想了想“太子之前送来的那些造船图纸,臣找了工匠们看过。他们都说可以造出来,估摸着速度会更快,稳定性会更好。只是装载量比不上宝船。”
“从刘家港出发去扶桑,有没有问题?”王霄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扶桑?”
郑和怎么也没有想到王霄居然会想着让他去扶桑,这可不是下西洋,而是行东洋了。
“敢问太子,为何要去扶桑?那可是太祖钦定的不征之国啊。”
王霄洒然一笑“安南也是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呢,不照样灭了他。”
安南是越南古称,明时越南北部称安南,南部为占城。著名的占城稻就是这里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安南权臣黎氏发动政变推翻了陈氏王朝,并且大肆屠戮王族后裔。
被杀急眼了的陈氏后人跑到明朝求援。他们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奉大明爸爸为宗主,现在出事了求爸爸帮忙也是理所当然。
永乐年间是整个大明一朝兵锋最为强势的时候。
先礼后兵的朱棣派兵送陈氏后人回安南继位,可却是被黎氏连同护送的明军都给杀了。
这是什么?这是双手沾着不能言之物左右开弓的扇大明爸爸的脸呐。
朱棣哪里能受得了这个,当即就发兵三十万,号称八十万一举把整个安南都给平了。
王霄话里的意思是,这世上就没什么不能打的地方!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六十九章 郑和表示太祖在说笑
交流好书 。现在关注 可领现金红包!
以王霄对朱棣的了解,他派兵送陈氏后裔回安南的事更像是在借刀杀人。
杀光了前朝陈氏,现任的黎氏又是叛逆。所以大明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当地百姓们的主动要求,将安南变成了有十五个州府,三百万民众的交趾布政司。
这是历史上安南第四次归入中原。
不过可惜的是,二十多年之后杨士奇以驻军靡费军饷,当地人不服教化为由,请求撤兵。
然后宣宗也就是朱瞻基认为每年花费二三百万两的驻军费用,收入却是少的可怜,所以就同意了。
这么好的地方,居然为了区区银两就放弃了。
现在王霄来了,他是绝对不会放弃这块土地的。
放弃土地这项技能,王霄他没学过。
王霄拿来地图铺在郑和面前“扶桑这个地方有个岛,据说这个岛就是一整座巨大的金山。”
郑和惊讶抬头,瞬间就能理解王霄的苦心了。
王霄的手指指向了扶桑偏西的一片山区“这块叫做石见的山地,是一座巨大的银山。一年百万两的产量,开采个百来年没问题。”
郑和神色凝重,顿时感觉当初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不过是醉酒之后的一句玩笑话,完全不用当真。
“你别看这里多山,可却是盛产大米,年产千万石不成问题。你说要是用来海运补充北方缺粮得多好。”
郑和当即起身挥拳“太子所言甚是。这地方咱们必须得去!”
“可没有圣旨,船队不好出动啊。”
“圣旨会有的。”王霄的手指落在地图上“你可以先派船过去开展商贸,做好前期调查工作。这总不需要圣旨了吧?”
带上了使命感的郑和起身行礼“微臣这就去办。”
此时的扶桑正处于足利幕府时代,是典型的农奴庄园社会。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想要对付他们并不困难。
黄金白银还有大米,大明上下最喜欢的三样东西他们全都占了。
这当然是要和扶桑人友好交流一番。
好好说话的,那就是友邦。我卖你一点铁锄头铁镰刀,绫罗绸缎麻布衣,黄符冥纸桃木剑,笔墨纸砚各类书籍换你的金银大米。
要是不好好说话,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得认识一下大明将士手中的刀剑是个什么样子。它们究竟是锋利还是不锋利,得要亲身感受一下才能知道。
至于夺取佐渡岛与石见银山的事情,在当地寻找一些代言人扶持起来然后租借个九十九年什么的不要太轻松。
九十九年的话,大量雇佣当地人做苦力。估计也就挖的差不多了。
摆平扶桑,镇住安南。再之后才是真正的下西洋。
王霄在应天府待了数月,期间只离开皇宫出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凤阳祭祖,另外一次则是去了三叉口草鞋峡的宝船厂观看船只建造。
王霄去宝船厂给外界透露出的信号就是,与那个不愿意再耗费巨资下西洋的洪熙皇帝不一样,王霄是支持开展航海的。
想要片帆不得下海的并非是皇帝,而是那些地方乡绅与朝中大员。
与后世猜想的不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赚钱的,而且赚的很多。
每次下西洋都是八九百乃至千余吨的大船数百艘,带着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去往遥远海外。换回来的是大量的象牙珠宝香料檀香珊瑚珍珠药材犀牛角珍贵木材等等贵重物资,哪一样发卖出去都是一笔巨款收入。
朱棣五征漠北,三下安南,重修大运河,扩建顺天府迁都,修建长城,编撰永乐大典等等哪一样不是花了大价钱的。
他几乎年年打仗,哪一次不是几百万两的军费起步?
如此之多的开销,单纯凭借朝廷的收入当然不可能撑得住。
之所以能做完这些大事,还给朱高炽与王霄留下一个仁宣盛世的底子。源头就是在于郑和六次下西洋,每次都带回来了巨款。
郑和下西洋,得到财富的是皇家,受益的是天下百姓,出了名声的是宦官。
可把持朝政的文官大头巾们却是一毛钱的好处都没有。
遥想洪武年间,朱元璋杀了多少tan官,都止不住他们对钱财的渴望。这个时候如此赚钱的大项目你们居然不带大头巾们一起玩,那大头巾们还不得掀桌子啊。
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哪个不要命的大头巾敢于跳出来炸刺。
可朱棣死了之后,大头巾们当即就掀桌子了。
他们弄出了个片帆不得下海出来。生生的将华夏从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打成了被人家用枪炮打上门的结局。
一手王炸打到输的倾家荡产,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且更夸张的是,朝廷的商贸被终止了。可民间士绅们却是派出商船出海做生意,一个个赚的是脑满肠肥。
他们赚了银子要么铸成西瓜藏起来,要么就是买地导致土地兼并。
而朝廷想要征收商税,读书人就会跳出来大喊,不可与民争利!
结局就是明末的时候大明的民间藏有数亿两的白银。可朝廷却是连皇帝修补龙袍的钱都没有。
等到野蛮人南下,读书人把头发一剃,衣服一撩,双膝一跪就喊爸爸。
该赚的钱早就赚够了,换个爸爸喊又能算得了什么。
咱读书人可不在乎什么华夏蛮夷的,只要给官当就行。
没看到每次蛮族入侵的时候,衍圣公都是第一个跪的。咱们这些做小弟的跟着老大跪,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脸面这种东西,哪里有银子来的重要。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明朝的士绅。
所谓士绅其实说的并非是各地的地主,而是指的那些曾经做过官,之后辞官还乡的那些人。
依照华夏特有的一个地方出身的同乡,科举时候一起上榜的同年,拜入同一个座师门下的同窗等等关系。
这些人辞官回乡了,依旧是有着足够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
依靠这些关系,他们在当地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贵族阶级。
再加上朱元璋发布的那个允许读书人免交田税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绅们占据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的收入就越来越少。
他们掏钱赞助那些年轻的读书人,一旦他们中举做官就会回报维护赞助他们的士绅。
而等到这些人退休之后,也是学着前辈们的手段接着循环。
两边这么一合作,大明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
王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面是要开民智,让学习知识不再被读书人所垄断。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海外去。
王霄表达出支持下西洋的意愿后,文臣方面有些着急。
好不容易熬死了朱棣那个天杀星,又来了个这么年轻的王霄。他们想要赚大钱,要等到哪一年去?
文臣们开始认真的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王霄没办法登上那个位子。
郑王突然之间受到了重视,来往的不再是之前那些六品以下的绿袍小官。逐渐开始有穿红袍的大人物隐晦的与他来往。
夺嫡这种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时间的计划与准备。
削弱太子的力量,增加夺嫡人的力量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
而且这次的目标是王霄这么一个据说丝毫不比朱棣差的枭雄人物,那就更加要小心翼翼的慢慢来。
然而,就在别有野心的人刚刚露出獠牙的时候。一个天崩地裂的消息却是直接把他们给砸的晕头转向。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洪熙皇帝猝死于宫内钦安殿。
朱高炽死的太突然了。
他虽然身体一向不怎么好,可谁也没想到他会死的如此突然。
对于朱高炽的死,各种猜测很多。
得病,被雷劈,中毒,心脏病发作等等都有一定的依据。
现在王霄能够确定的是,朱高炽不是被他干掉的,因为他的的确确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依据朱高炽那胖硕的体型,以及时不时就会心绞痛发作的症状来看,他突发心脏病的可能性最大。
当然,汉王朱高煦收买人下的慢性毒药肯定也是诱因之一。
不过现在追究洪熙皇帝的死因并没有什么意义。
他人都已经死了,所有的一切也就盖棺定论。后面的事情,才是全天下人最为关心的。
皇帝死了,太子继位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有人不愿意让王霄上位。
如果王霄是在顺天府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和时间做些什么。可王霄却是偏偏远在应天府,有些人的野心就无法抑制的膨胀起来。
为了那近在咫尺的椅子,没什么事情是不敢做的。
皇后张妍发出懿旨,六百里加急送到了王霄手上,让他立刻回京。
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王霄放下手中的狼毫,看着一旁神色变幻不定的孙若微“有什么想说的就说吧。”
孙若微轻咬唇角“是不是...你做的?”
一瞬间,整间屋子都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不是说孙若微不相信王霄,而是皇帝死的太过于突然,而王霄又有着能够做到的实力。所以才会下意识的问出来。
只是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
自己怎么能不相信他呢。
王霄并没有生气,来到椅子旁边坐下“我虽然胆子很大,可这种事情我是不会去做的。”
想了想,王霄出言解释“如果我真的想要抢皇位,拿着先皇的遗旨,带着军队直接抢就是了。那样的话名声再差也比弑君谋逆强的多。”
王霄这么一说,孙若微就恍然了,的确是如此。
有了朱棣的表率在前,王霄起兵抢夺皇位也不算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压根就没必要去害皇帝。
“去收拾行礼吧。”
王霄起身拉着孙若微的手,郑重的看着她“从现在开始,是我的时代。”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七十章 青城山吕小布
沧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民风彪悍,多慷慨悲歌的燕赵豪杰之士。
不过一家普通的路边酒馆里居然有三五十个随身携带兵器,满脸凶悍之色的汉子聚集。这也太过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了。
戴着斗笠的聂兴在心里吐槽一句,在桌子上扔下一把铜钱,起身向外走去。
如果不是命令说不能打草惊蛇,就这店里这些蹩脚蠢货们,他一个人...估计搞不定,不过把附近的手下都召集过来绝对能一举拿下。
没错,曾经立誓要报仇的聂兴现在也跟着王霄干了。
他现在是锦衣卫指挥使徐滨手下的一员百户。
聂兴虽然是个铁憨憨,可做人还是有底线的。
他的仇家是朱棣,与王霄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朱棣死了,他想报仇都找不到目标,人生进入了迷茫期。
后面靖难遗孤被平反,他的父亲也被洗清了叛逆的罪名,恢复了身后的名誉。这下聂兴更是拿不起刀来。
被流放关外的那些靖难遗孤们回来的时候,自认为同病相怜的聂兴就跑去顺天府看望。
他那模样气势还带着刀,满口的外地口音一进顺天府就被盯上了。
消息传到了徐滨那里,他就主动去找了聂兴。
也不知道俩人是怎么谈的,最终徐滨还是说服了聂兴为王霄效力。
虽然聂兴自己说是为了挣一份俸禄,好养活那些从关外回来的靖难遗孤们。
可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是有着为官的渴望。
聂兴现在虽然是个杀手,可以前不是啊。
以前聂兴的老爹是官,他是锦衣玉食的官家少爷。内心深处子承父业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过。
看到从前的同伴们都成了王霄的手下,一个个都穿上了官服。甚至孙若微都成了太子妃。
这个时候聂兴心中的反抗已经是非常微弱了,徐滨过来递给他一张梯子下台阶,聂兴也就扭扭捏捏的顺从了自己的内心。
这一路跟着王霄南下应天府再返回来,经过历练的聂兴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一言不合就拔刀的铁憨憨了。
锦衣卫早早的就收到了消息,一批死士准备半路伏击王霄的车队。聂兴就是过来提前打探情报的。
本以为会是什么组织严密,计划周全的死士伏杀。
可真正了解之后却是大失所望。
所谓死士,不过是一群拿钱办事的江湖好汉。两口酒下肚就敢吹把皇帝拉下马的那种好汉。
这样的人,聂兴浪迹江湖的时候见的多了去了。
组织严密那是丝毫没有,一群人傻乎乎的携刀佩剑聚集在一起喝酒,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想要做大事。
计划周全更是胡扯,因为听说太子的车队会从这条路上路过,就这么傻愣愣的等在路边,这算个毛线的计划。简直就是在侮辱真正的专业人士。
聂兴感觉非常可笑。
与心思缜密的汉王比起来,这些人简直就是还没有启蒙的小孩子。
他真的是冤枉那些幕后策划的人了。
朱高煦那是什么身份,皇帝宠爱的次子,军中大将。经营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气候。
可现在的这些人有什么?
一没钱二没人三没势的,指望他们能花费重金和时间培养真正的死士,还不如指望汉王能从长陵里面王者归来。
死士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去培养,岂是说有就有的。
而且这帮人也不像是朱高煦那样南征北战见惯了市面。他们压根就是什么都不懂,收买江湖人士搞刺杀,就这还是从话本小说上面学来的本事。
所以说,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是当之无愧的排在第一位。
这次的刺杀看着可笑,但是王霄却是准备好好的利用一番。
“二组的人,还要继续准备吗?”
1...3031323334...7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