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上善若无水
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勋贵命妇还有各国在顺天府的使者都应邀出席。
事后统计,单单是这一场宴会的花费就高达数十万两之多。
王霄之所以如此做,除了为郑和庆祝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向全天下宣传自己是多么重视航海。
大头巾们眼中的不毛之地,在王霄的眼中却是华夏的万世基业。
此刻对于迈出第一步的郑和,无论如何赞扬都不为过。
再也没有比此时更好的时代了。
欧罗巴的大航海还没有开启,大明却是早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与经验。
整个世界就像是熟透了的果子一样,完全展露在了华夏的面前。
大明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伸手去把果子给摘下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霄铁定会不惜一切代价。
神挡杀神,佛挡弑佛。
主张保守,反对开海的儒家就是他的第一个打击目标。
“这是太医院开出的滋补参茶,你常年在海上飘着风吹日晒,要多调理身体。大明要走向海洋,不能缺了你这位领路人。”
王霄给郑和放假,直到宴会结束三天之后才在御书房接见了他。
接过王霄亲手递过来的参茶,郑和郑重行礼“陛下厚爱,微臣感激不尽!愿为大明效死!”
赐座,赐茶。
寒暄之后,话题转向正事。
“马六甲那边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
郑和放下参茶茶杯回应“陛下,微臣已经说服马六甲国王率其国人内附大明,举国搬迁至占城境内。马六甲那里,臣留下了一批人手,修建城池仓库,扩建码头住宅。开垦周边森林屯田。”
王霄起身来到地图前,伸手指着马六甲的位置“你看,这里的位置就是天赐的咽喉之地。卡住了这里,就等于是扼守住了前往大明的海路。而且以后向西出海峡,这里还可以作为后勤基地。”
“陛下所言甚是。”郑和走过来附和“此地至关重要,微臣必当竭力建造。还请陛下赐名。”
“赐名?”
王霄神色有些古怪“朕记得你曾经从蒙巴萨带回来过狮子。这里,就叫做狮城吧。”
“谢陛下赐名!”
回到龙椅上,王霄问起了此时最为关心的事情“印度那边,去打探了没有?”
“派去的人已经送回来许多消息。”说到这个,郑和的兴致就高涨起来“印度的确是一片富饶之地。耕地面积很大,而且无论是水利还是光照都非常适合种植。只不过当地人非常懒惰,也没有什么精耕细作,都是直接抛撒种子入田,靠天吃饭。可哪怕如此,依旧是养活了无数人。”
“这么好的地方,给这些懒人们实在是太浪费了。还是由我们华夏百姓来照顾这片土地好了。”
王霄期待已久的印度攻略终于开始“我给你三万兵马,其中有六千是神机营的火铳兵,还有八百骑兵。你带着他们从狮城出发,横渡大海去榜葛刺(孟加拉)拿下那里作为桥头堡。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之后,我们再继续下一步的行动。”
王霄起身拿起了自己出征斡难河时候的佩刀,直接递给了郑和。
“这把刀赐予你,希望你能用它为我华夏子民开拓生存空间。”
郑和双手捧着佩刀行礼。
“臣,愿为皇明效死!”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七十七章 靖海侯郑和
“出征的事情不用心急,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中午的午膳就是在御书房里吃的,没什么铺满桌子的一百多个菜。王霄与郑和一人端着一个大碗,里面是米饭盖菜,就这么一边吃一边站在地图前商议行动。
“本想多给你调派一些骑兵,可马匹海运的死亡率太高。还是等有了稳定的运输航线再送更多的骑兵过去。”
端着碗的王霄用手指敲了敲地图“说说这里都有什么样的抵抗力量。战斗力如何。”
郑和吃饭速度很快,筷子扒拉之下米饭盖菜已经下去了一半。
听到王霄询问,他放下碗筷抹了把嘴,伸手指着地图上的印度南方。
“这一大片地,没什么大的王朝可言。都是一些土邦小国,不足为虑。”
郑和的手指滑过地图向上来到北方画了一个圈“这里,是德里国。现在的朝代是赛义德王朝。面积最大,实力最强。如果说做我大明的对手,那只有他们才有这个资格。”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 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 领现金红包!
“德里王朝。”
王霄听说过这个王朝,百年之后就会被莫卧儿王朝所灭。再往后的话,那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时代了。
“具体怎么打,我离的这么远也管不了。前方指挥由你们自己决定。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为你们提供支援。不要有顾虑,打输了也无所谓。卷土重来就是。”
王霄放下碗筷不吃了,端起茶杯喝水等着郑和吃完。
“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要让你们去做。”郑和吃完饭休息一会,王霄开启了新的话题。
“请陛下吩咐。”
“你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手,组一个十艘左右的船队。”王霄的手落在地图上的吕宋海岸线上,一路向东划“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沿着海岸线走。一直不断的向东,直到大海的另外一边。”
郑和目光迷惑,吕宋的东边那是无尽的汪洋啊。
王霄解释说“在大海的另外一边,有着一块广袤而又富庶的大地。这支船队的任务就是找到这片大地,记录沿途的航线以及可以补给的岛屿。这是一支探险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探索。至于大规模的移民,至少我这一朝是没机会看到了。但是我们要先把路打通,把地给占了!要让那里成为华夏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和没去追问王霄是如何得知大海的尽头是另外一块天地的,他问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敢问陛下,这块新大陆距离我大明有多远。”
大明的长度单位用的是‘大戴礼记’中“三百步为里”的计算方式。
换算成现代单位的话,大致一里地有600米。
“四万里。”
郑和“(╯ ̄Д ̄)╯”
四万里,想都不敢去想的距离,这去了还能回来吗?!
“这...这太远了点。”郑和额头冒汗“恐怕将士们不愿去啊。”
“所有自愿参加的将士水手。荫一子,赏银二百两,赐印度田地五百亩。只要能成功抵达再回来,无论生死都再赏赐一遍。”
王霄开出了价码,一个让大明的水手水军们难以拒绝的价码。
古人的追求其实很简单,不外乎就是四个字‘封妻荫子。’
只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却是极为困难。王霄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大明的银两购买力极高,二百两银子足够一家人生活多年了。绝对是一笔巨款。
而印度田地五百亩,更是诱惑力惊人。
对于农耕民族的百姓们来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土地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如此厚赏一出,立马就会从不愿意转为抢着去。
“去印度的将士也不会亏待。只要打下印度来,将士们都可以按照军功授田。看上印度的哪块地了,由你们自己挑选圈地。”
王霄抬手搭在了郑和的肩膀上“大明的田亩数有限,可人口却是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用手中的刀剑为子孙后代们开拓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次江南水灾的灾民们,你可以把他们都带过去直接在那边分地。大明的未来就全靠你了,朕的靖海候。”
郑和封侯的事情让文官们很是不爽,在他们看来一个太监哪里有资格封侯。他们这一批的文官们还没有封爵的呢。
只是文官们对王霄的影响力太低,哪怕再是不满也是没有丝毫的办法。
他们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王霄将一项项的政策推行下去。看着诸子百家有了出头的机会,看着儒家一天天的衰落下去。
儒家并非是放弃了,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们的眼光其实很毒辣,一眼就能看出来眼下宣德一朝对儒家与士绅们的压制,所有的源头在于王霄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能够除掉王霄,那所有的一切都将不攻自破。
他们现在,等的就是除掉王霄的时机。
随着郑和再一次的率领庞大船队出海,王霄的日常也恢复到了以往的状态。
上午的时候在御书房里处理公务,下午的时候练剑习武,骑射读书摆弄乐器。
到了晚上,王霄一般都是去找孙若微姐妹聊天,一聊聊一夜的那种。
当然,有时候他也会去找金妃,再通过金妃把安贵妃与朴妃找过来一起玩新颖的斗地主。
熬夜玩牌的确是伤神,每次斗地主之后王霄都会要求御膳房多弄一些滋补之物。
像是老虎的那啥,豹子的那啥,老牛的那啥,还有驴子的那啥什么的。
隔天吃午饭的时候,还要额外加上一杯能清肺止咳的鹿血。
没错,鹿血的作用就是清肺止咳,王霄坚持这么认为。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大明逐渐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自然也是日益增强。
这其中从扶桑运来的那些金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墨西哥白银没有被送来大明购买丝绸瓷器之前,中原王朝一直都深受缺乏贵重金属货币的困扰。
华夏缺铜,缺银,缺金。
虽然宋朝的时候开创性的弄出了纸钞交子,可却是被那些丝毫不懂什么叫做货币政策的昏君庸臣当做是可以无限透支的提款机,死命的刷交子当钱用,最终导致信誉破产一起完蛋。
中原王朝一直都是缺少货币,拥有的金属货币与其本身经济体量并不相衬。不少地方还在用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做交易。
有了从扶桑开采来的金银,王霄可以有效调动大明的物资去做事。
像是建造更多的战船与商船,生产更多的火枪与火炮,编组训练更多的军队,建立学堂,赈济灾民,转运灾民去南洋去印度等等。
可以说,是扶桑人用他们的辛勤与汗水,为大明的腾飞添砖加瓦。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友谊,万金不换的那种。
宣德四年,王霄正式建立了大明海军,深化了对海洋的追求。
之前的大明船队是水师,而将水师改为海军,则是意味着从近海走向远海的转变。
一支支的船队开始驶向大海。
夷洲,香料群岛,关岛,乃至于澳洲大陆等地都被接连发现。
王霄对这些探索者的奖励就是,依照发现土地的面积给予田地奖励。而且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奇珍异宝,他们也拥有优先获取发卖的权力。
探索船队满载着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大量物资返回大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些可都是能卖钱的。
而且王霄还授予那些发现海外领土,将大明日月金龙旗插在海外领地上的人爵位。并且命人为他们树碑立传,大肆宣传。
很快,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民间的各种船队也快速扩充。
一支接一支的民间船队驶入大海,满世界的去插旗子。
虽然航海很危险,许多人都是一去不回。可更多的人,却是带着财富与荣耀荣归故里。
海运的逐渐兴起,改变了大明的生活状态。
从安南与暹罗运来的粮食,从苏门答腊运来的香料,从缅甸运来的木材宝石翡翠矿,以及从其他各地运回大明的新奇物资从来都不缺少购买者。
勇于探险的人都发了财,刺激到了更多的人投身大航海时代之中。
属于大明的大航海时代,终于是真正的开启了。
“陛下,近期各地学堂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这份教化之功,古今未有。”
御书房内,坐在王霄怀中的孙若微正在代笔批阅奏章。
她说的是礼部上的一份有关学堂学生越来越多的报告。
王霄很是慵懒,大部分的公务奏章都是交给了孙若微去批阅。至于外界议论后宫干政什么的,王霄可不会在乎这个。
“这都是聪明人,知道以后学四书五经没用了。全都开始去学数理化了。”
王霄在各地开设的学堂终于到了大规模招生的阶段,可以为大明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想要出海,拿着四书五经可没用。想要懂得天文,懂得看海况,懂得引航,懂得用测距仪,懂得和外面的人讨价还价做生意必须要学会数理化。四书五经不会教人如何辨别什么商品是有用的,是可以卖钱的。但是学堂里面可以学到这些。”
靠在椅子上的王霄捏着孙若微的手说“学堂里可以教学生们知道出海要备什么样的药品,要带柠檬橙子种豆芽。知道青蒿可以入药治疗疟疾。你得知道南洋那边天气炎热,到处都是森林闷热潮湿,蚊子都是成群结队的出没,非常容易得疟疾。”
王霄的声音有些感慨“咱们华夏的百姓是最聪明的,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展现自身的机会。”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后世史书必将铭记。”孙若微不着痕迹的送上个香pi。
王霄好奇的打量着怀中美人“你这是有话跟我说?”
孙若微放下奏章靠在王霄怀里“臣妾有两件事情想与陛下说道。第一件是陛下前些年借钱给那些靖难遗孤们购买木材。现在大明上下到处都是想要买船出海的,他们都大赚了一笔。这份恩情,臣妾铭感于心。”
造船用的木料可不是砍下来就能用的。
木材之中富含水分,必须要阴干数年之后才能使用。
靖难遗孤们提前几年就开始大量准备造船用的木材,等到大明的航海热情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囤积的这些木材就成了走俏物资。那可真是狠狠的大赚了一笔。
王霄云淡风轻的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还有什么事情?”
孙若微垂下眼睑,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让王霄差点跳起来的话。
“朴妃有了。”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七十八章 仁宣盛世
朴妃的年纪不算大,可身份却很高。
王霄和她们打牌的时候一向都是很注意这方面的,这次怎么会出现事故?
“胡尚仪已经查过了。”
孙若微叹了口气“是安贵妃收买了负责煎药的人。”
因为安贵妃与朴妃身份的原因,王霄和她们斗地主之后都会有专人给她们喝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只是没有想到,她们的胆子居然这么大。
“这事若是传了出去,那可就是真的是颜面无光。若是被儒家抓住把柄大肆攻击,或许会有难以预料的后果。”
已经从震惊之中恢复过来的王霄笑了起来“你想的太多了,多大点的事情。和脏汉臭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李隆基都不值一提。至于儒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耍嘴皮子。只要军权财权在手,他们也就只能是耍嘴皮子。”
“那这事要怎么办才好?”孙若微也是头疼的厉害,事情传出去的话,那皇家的脸面可真是丢尽了。百姓们最喜欢传的就是皇家的八卦。
王霄却是满不在乎的说“要不就不要了?”
孙若微直接站了起来,满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他“这可是皇家血脉!”
“那就让她们去死。”
孙若微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她是真没想到自己钟情一生的男人居然如此绝情绝义!
王霄起身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搁在秀发上“想什么呢?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的意思是说,安贵妃和朴妃病逝了。”
以孙若微的聪明劲来说,她立刻就反应过来。
王霄这是让身为太妃的这两个女人病逝,之后再用别的身份活过来。像是朝鲜送来的宫人秀女什么的。
这么一来,换个身份,所有的麻烦也就迎刃而解。
孙若微幽幽的看着王霄“都是我们姐妹不好,霸占着你。身为皇帝,你应该广选天下秀女才对。”
王霄抬手捏了捏孙若微的脸颊,亲昵的顶着她的额头“别说傻话了。今生今世,能有你相伴在身边,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女人智商几乎为负数。满心都被幸福包围的孙若微下意识的忘却了之前她本该非常生气的事情。
忙完了公务,孙若微就回去照顾上了一整天学堂的朱祁镇。
至于王霄,则是开始翻找东西准备去找安贵妃她们,好好惩罚一番。
“蜡烛呢?这个皮鞭太短,没有长一点的?绳子放哪去了?”
大明的仁宣盛世还在继续,而且越来越好。
大量海外领地的发现,使得物资供应极为充足。
尤其是在印度战略展开之后,海量的粮食与棉花被运送回本土,极大的丰盛了大明百姓对基础生活物资的需求。
大明百姓的需求无外乎衣食住行四个字。
房子不用说了,大明百姓自己就能动手搭建。
出行什么的,百姓们一辈子都难得出行几趟远门。唯有衣服和食物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大明的粮食永远都不够吃,因为人太多而且缺乏足够的副食品。
现代世界的人一顿饭能吃一碗米饭算是正常,还是那种小碗的。
可在缺乏油脂肉类副食品的时代里,一顿吃个三大海碗吃上一两斤的那是常态。
肚子里缺少油水,只能是用碳水化合物来补充。否则的话被那种饥饿感所折磨,绝对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
郑和的舰队在印度大陆上立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收刮金银珠宝,而是将当地土邦仓库内那堆的满满的粮食装上大船,运回国内。
这个时代里,也唯有印度这边如此广袤的耕地面积才能提供海量的粮食供应。
除了粮食之外,印度还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农作物,那就是棉花。
棉花的原产地就是在印度。这里种植棉花已经有了长达千年的历史。
而在华夏,棉花的真正推广却是在朱元璋时代才开始强制进行。
时间太短,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乃至纺织技术都远远不够。而且大明的土地,更多的是用来种植粮食。
印度大陆的富饶,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棉花不但丰富了大明的衣裳,更加促进了大明的经济发展。
许多农户人家的女人走进原始的纺织作坊,用自己的双手加工印度运来的棉花,挣到了资金补贴家庭生活。
亲眼可见的好处,让无数人为之心动眼红。
尤其是那些手中有钱有地的士绅们,更是一边骂niang一边全心全意的买船出海,开设大型纺织作坊享受海外领带来的红利。
随着越来越多的粮食与棉花从印度被运送回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块陆地将会成为彻底解决大明基础生产物资不足,流民无处安置的最终解决地。
华夏土地贫瘠的地方在于陕甘一带。
原本那里是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的富庶之地。
可持续数千年的开发下来,大量林地因为开荒与烧柴而损失殆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生产出来的粮食已经不足以养活那里的人。
百姓们吃不上饭,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历朝历代都是为之头疼。
现在,解决这个巨大隐患的机会出现了。
年纪轻轻却是王霄心腹重臣的于谦,在大朝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迁移陕甘一带无地或少地的民众移民前往印度开封设衙,正式成为大明的疆土。
王霄爽快的接受了于谦的建议,并且任命他为第一任印度总督(洪武年间行高官官称承宣布政使,宣德年间设总督,巡抚。并非跟着英国人学),任期五年。
用王霄的话来说就是,让我看看你在这五年里能做成什么样。
想要吸引民众漂洋过海去未知的海外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好处他们宁愿讨饭求生。
王霄开出的移民好处就是,每户人家免费分得二百亩田地,用贷款的方式免息提供农具,同时免税五年。
不是说王霄不想给更多的土地,也不是说印度那里没有那么多的耕地。
原因在于,人力资源就这么多,一家一户能干活的劳动力就这些。就算是给他们两千亩地,在没有拖拉机的时代里,他们也耕种不过来。
天公作美,一连几年都是风调雨顺。
内部流民隐患被解决,阻碍社会发展的士绅被打压。
外部天威浩荡,越来越多的海外领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与工作岗位。
整个大明在这段时间里,都是真正的盛世。
时光如水,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宣德十年。
郑和还在印度,不停的攻打德里王朝。几年的大战小战下来,德里王朝几乎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就连德里城都已经被明军攻陷。
送你一个现金红包!
整个印度北方的土地,几乎都落入了大明的手中。
等到德里王朝覆灭,接下来就该南下收拾那些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了。
英国人是海洋民族,打印度的时候可以拉拢分化那些土邦,给他们半duli的身份继续在领地内作威作福。
但是大明不能这么做。
大明是农耕民族,他们要的是土地。当然不可能留下这些土邦王公。
1...3435363738...7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