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平安传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西风紧
张宁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就没有搭理她。她又说道:“果然女子还是待在家里好,抛头露面在外头无论多厉害,一样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可怜方姐姐对你一片情意,你们连声招呼都没打。”
“晚上我就去见顾春寒。”张宁忙道。
他心里明白得很,什么跑江湖的桃花仙子、南京“旧院”呆过的顾春寒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公然娶进皇室的,哪怕建文帝已经沦落到躲在深山寺庙了,世俗的规则仍然十分有效。
他也从来没想过要上演为了爱情的脱俗闹剧,说到底婚姻也就那么回事,开就好了。作为有出身的人,最好的选择无法是联姻,普通的人也差不多,古今都在延续。想当初在几百年后的生活,有过相亲的经历,女子无非先问问工作收入,见见人、然后去家里物质条件等等,不过如此罢了。
既然姚姬说和周梦熊家联姻好,那为什么要拒绝?将来有了家庭,就有了丈夫和父亲的身份,有家有室的人在正事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现在他只希望周梦熊生的女儿别太难就好了,既然娶进门来,不能太冷落别人,至少要让妻子尽责任为朱三家添香火吧。
“周二娘有什么好的……”桃花仙子起来比张宁本人还不满。
张宁听罢忽然想起什么,忙问:“莫非你见过她?”
桃花仙子点点头道:“几年前见过一次面,她倒真是等的,这么大了还没嫁出去。”
张宁想用委婉的话来打探一下相貌,没办法他一个年轻男子总是重女人的外表的,但想了想还是直接问:”长什么样?“
“也就那样,着就不顺眼。”桃花仙子也是一点伪装都没有,“只记得眼睛不大,说话冷冰冰的很不好相处,几年过去了,可能更丑,哪有女子越长越好的,不都小娘子漂亮么?”
“只要五官还算端正就好了,娶妻还是应该注重品行和修养,端正贤惠为上,是否美貌倒是其次。”张宁忍不住失落地说道。
想来从男人嘴里亲自说出这句话,真是假得不能再假了。
不过还好,张宁现在压力很大,对于家里的私事也不是十分计较。如果不久的将来在战场上战败,一夜回到解放前什么都失去了,谁还顾得上老婆漂亮不漂亮这等事?
几天后姚姬就派人来朱雀军官署叫张宁去“贵妃园”请安,这倒奇怪了,张宁平时去问安都是靠自觉,这回姚姬主动要求恐怕有别的事。果然送信的侍从提醒他道:“周将军的家眷也在,夫人让你换身体面的衣裳再去。”
张宁一听就恍然大悟,心说既然是相亲总得先见见面,这不一个道理么。哪怕在古代,父母之命也不是真的要洞房才见第一次面,当初张小妹去相亲也是要渐渐男家公子的。
至于穿戴倒无所谓了,周梦熊几乎是建文家臣,让他女儿明媒正娶嫁给朱家皇子,他还有什么不愿意的,估计轮不上那周二娘有啥意见。而且张宁想起自己竟然没什么“像样”的衣裳,以前最正式的就是官服,现在都不是官了自然不能穿官服,皇室的那套礼服因为用不上也没准备,通常是穿朱雀军的军服、表示与将士同甘共苦。
他低头自省一番,发现现在穿的这套衣服就不错,从外面的青袍到里衬都是小妹亲手一针一线做的,洗得也干净,衣服上还有折叠过的痕迹。小妹为张宁做过三套衣服,其中一套是蓝色丝绸的,她说不好强行收回去了,另外两套都是棉布的,一套灰一套青,青色这套已经穿两三年了……穿着小妹做的衣裳去相亲,张宁觉得很不错,隐约中也想表现自己的内心,究竟真正重的是谁。
于是他就径直去了城东的“贵妃园”。在白衣侍卫的带领下,来到了后园的一栋大房子前,姚姬就在这里的厅堂接见周李氏母女。
跨进门槛,第一眼到的就是正位上坐的姚姬,她一身从未见过的打扮,外面是大红色的大袖,里面青色打底,头戴凤冠。六月底的天正热,她还真穿得住这么长又大的衣服。很显然姚姬为了见周李氏是刻意注重了衣着等级的。她身上穿的并不是礼服,皇妃礼服的翟衣特点是纹有翟鸟,不过就现在这样的常服也够复杂正式了。
张宁一时间就觉得自己穿着布衣就来,会不会让姚姬觉得不上心,惹她难过?
接着他又发现了西边的几案旁坐着的两个妇人,多半就是周李氏和她的次女。那周李氏起来倒也年轻,可能不到四十岁,这个时代的妇人多半都嫁人很早,周李氏穿着一身诰命服,复杂的规格很多装饰连张宁都搞不清楚,他还做过礼部的官。而她旁边的小娘就清爽多了,穿着普普通通的浅色襦裙,头发上的金玉玩意也很少,小娘应该就是周二娘。
张宁一之下微微一愣,可能是因为桃花仙子的话先入为主让他以为周二娘长相丑陋,不料亲眼见到很是中意。眼睛果然不大、单眼皮,但在细眉的衬托下很是秀气,小巧的鼻子,薄薄的唇,一张瓜子脸有着少女的清纯感。身材也是窈窕,个子不矮,皮肤白白的。
这倒让张宁有些意外的惊喜。





平安传 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周李氏母女见到有个男子走进了厅堂,估计已经猜出张宁的身份,她们先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张宁先上前向姚姬见礼,问母妃身子安好。待得姚姬将两个女客引荐,周李氏忙屈膝行礼。
张宁琢磨着:自己从身份上虽然是“皇室”成员,但天下也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无视辈分吧?他本就不是一个托大的人,当下也回礼道:“见过伯母。”那周李氏听得,脸都笑烂了,伯母这个称呼着实叫人听着舒服,还没成亲呢叫得就像亲戚一样了。
他又转头向周家的妹子,本想点头以示相识,毕竟只是平辈、男尊女卑,而且周家身份地位较皇室较低。不料那周二娘视而不见,只是屈膝作了个万福,目光地低垂回避。很多小娘着地面回避男人的目光时都带着羞涩,她却不是,好像只是一种尊卑礼节,果然桃花仙子没有完全乱说,这周家小娘给人的感觉果然冷冰冰的。
接着张宁入座,几个人闲聊了一阵,主要是姚姬和周李氏说话,因为她们是长辈,周二娘一声不吭,张宁只是时不时应付两句。周李氏一开口扯闲话就暴露了其庸俗的内在,无非是衣服料子首饰、家里家常的八卦,张宁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礼貌地带着微笑。
不过张宁有意无意间还是逮着周二娘的目光了,偶然的四目相对,她马上回避却难掩其实。
果然她还是对张宁很感兴趣的。很多事都可以具体化,两个彼此之间素不相识的男女,女孩关心的无非几个具体化的内容,贫富贵贱、相貌、仪表礼节。都是用眼睛可以到的东西,只能是这样,不能怪别人。
当有些东西已经拥有了,就能自然而然地自信起来。这种自信的体验是前世的张宁无法感受到的,原来也不过如此。
张宁在厅堂里坐了一会儿,便告辞离开。这个时代的相亲,不会故意给男女留有单独相处的空间,找机会相互上一眼就罢了;要是在民间,很多人还遮遮掩掩的,比如先请男家叙茶,小娘为了矜持不会出面躲着几眼,然后找个时机让小娘稍微露面让男的也一眼,如此了事。
次日,张宁又到贵妃园与姚姬见面,不过这次周李氏母女不在场。姚姬大致是想问问张宁是否满意。
他只道:“一切就由母妃做主。”
姚姬点头道:“那我便先写封信给你父皇,然后向周家下聘礼了……衙门里的事,你是否应付得过来?”
张宁笑道:“日常事务不过熟能生巧,身边都是同一批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大同小异,管一个府和一个县区别不大。除了重要的事亲自过问,平日无非三种方式理政:其一,颁法令定规矩;其二,向幕僚参议部描述意图,让他们具体拿出细则达到目的;其三,委派一个人全权负责某事,主要了解身边的人长短之处,让他们做胜任之事。”
姚姬微微有些感叹道:“你从小就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却也学会了很多东西。”
为张宁操持婚事这回,她又找到了做长辈的感觉,可是很快又消失了。她也曾究其缘由,或许是张宁已经长大,能力心智已不下于长辈,姚姬无法再对他进行管教;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虽然她不愿意承认,在辟邪教总坛的那个秘密,就像阴魂一样无法驱散,让她从内心里失去了作为长辈的威严。
这时张宁又道:“近日有个消息,母妃应该也知道了。朝廷又派了几个人主持湖广事务,第一个是于谦,第二个是武阳侯薛禄,另外有锦衣卫的人。于谦的职务是湖广巡抚,以其级别可以断定,官府准备的下一次平叛规模肯定比朱勇进剿大很多,我们必须要尽快绸缪。”
姚姬问道:“你打算如何应对?”
“扩军备战自是从未停止,父皇这次对母妃和我的分封、以及与周家联姻,都能让更多的余臣后人加入朱雀军,我们也在从辰州府筛选征募勇壮扩军。但这些常规手段远远不够,我正在考虑一项更实质的施政策略。”张宁道,“当下我们占领了辰州全境、常德高都县、岳州慈利石门澧州。对各地的治理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是怎么利用这些资源,最大地转化为武装实力,唯一的方法是怎么因地制宜实现军国主义……”他意识到自己的话里有些脱离这个时代的描述,反应过来愣了愣道,“我对您说兵事是不是太过无趣了?”
姚姬摇头道:“上次你说的西方罗马的事儿,不是挺好么?你瞧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听你说话虽然觉得新奇,不过挺喜欢这种口气,沉稳专心认真;我也听得明白,这样的感觉很好、很近……”说着说着姚姬的脸上微微一红,回过神来故作淡定地停止说话。
张宁的目光从她的脸上抚过,便又说道:“以往我考虑过占有大义和得到公认的重要,舆情掌握在地主士人手里,所以占领一地后都颁布了平平无奇但能让人公认的法令,如不得扰民、善待拉拢士人等等。但情势越来越让这种思路走进死胡同,特别是南京汉王局势的每况愈下,让希望愈发渺小。武力在这种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当年燕王就证实了这个道理。”
“所谓军国,就是动用一切可能的潜力来进行战争。之前无论是永定卫之战,还是高都之战,我们与朱勇的对抗都只是军队的比较,湖广明明有千万人口,但朱勇只能控制几千人;我们也是一样,仅仅高都一县就有几万人口,但能够用于作战的却只有朱雀军一千余人,其他人在战争中干什么去了?除了很不容易地拉到少数壮丁修城运输,连粮草物资也大部分来自官府府库,巨大的资源没法利用到战争中。绝大部分人,在发生战争后没有做出任何贡献,无论是对官军还是朱雀军。”
姚姬很有兴趣地问:“百姓既然不愿意为官军参与内战,更不愿意替我们卖命,你有何办法?难道要强拉丁夫?”
张宁道:“作战不只是在战场上兵马厮杀,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后勤军需、鼓舞士气等等。依我来,士气最容易的来源就是给将士好处,没人能够在盘剥军户的同时阻止他们在战场上逃跑……战争已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此时对于掌权的人,为什么要让士族缙绅占有浪费大量资源,仅仅为了一个好名声?我的想法首先是将各地的财富向军事倾斜,对战场最有利的那些人将获得最多的好处和地位……”
……他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急切地就要把这项改革具体实现化。说是“周密思考”,实际上只是几天的时间,又缺乏实地考察和定点试验,却要动摇千百年来的施政核心,如此下决定,未免显得过于急躁了。不过张宁自有胆大的依据,以他现在的处境和地盘,自不必背负整个天下的兴衰使命,他有什么不敢折腾的?
治略意图是“把资源向对战争有利的人极大倾斜”,生产力和财富(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有人占据了大块,那么总有一些人要吐出来。谁才是对战争有利的那些人?目前朱雀军地盘的当权者,无非两种人:第一是张宁嫡系官员幕僚,参议部的那帮人和各地驻军的文职官;第二就是武将,朱雀军武将经常出入参议部议事,一样是说得起话的人。
这些参与决策的人,要么为战争出谋划策,要么是带兵动手,都是“对战争有利的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参与决策的这帮人没有理由否决张宁的提案;凭什么老子流血流汗,手握生杀大权,却要着那帮缙绅老爷坐享富贵左拥右抱?这种事如果在更大的政权里,当然会出现一些为了“百姓”“社稷”勇于站出来捞名声的文官;但在张宁集团内部不可能出现这种人,他们大部分是些武将,文官的文化水准也不见得多高,最高的恰恰是张宁本人,那个汪知县也不过是个监生。
参议部很快拿出了几项具体手段。“征用”城厢地区的肥沃平坦的耕地,分封给议官将士,理由是既可以集兵于城厢堡垒,又可以屯田,这个屯田和卫所屯田不同,就如城厢土地的价值和边防山区的土地价值不同一样,果然那帮人还是逃不出农耕思想的圈子,首先想到的好处就是土地,而且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占用了完全可以找佃户租出去坐享其成,一夜变成地主;准许有功武将改任地方长官,这就是提高武将政治地位的干法,在唐朝就有出将入相的规矩,后来当权者认识到军阀割据的可怕,宋明完全废除,参议部的第二项策略也是意料之中,大明社会官本位,大伙想要土地之后就想要官,就这么回事。
诸多提议,让张宁很快意识到了这件事的副作用:可能出现军阀割据。其实他一开始提出军国治略,就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将士得到足够的财富、政治地位,不正是军阀的节奏?从社会进展的角度,这样做完全就是倒退。




平安传 第二百四十八章 炎炎夏日冰块之贵
经过一番妥协之后,张宁仍然颁发了一系列新的法令,制定出重视军事的策略。因占据辰州后大量的兵员加入,他们首先对兵马进行了编制,分作两类,第一类是常规兵,以早期追随的将士为核心,兵源以出身和战功为凭,作为朱雀军的主力部队;第二类称作农兵,只是个称呼,其中也包括新征募的矿工、作坊雇工等。
两种兵的待遇不同,常规军驻扎于靠近重要城池和要地的寨堡,平时训练和维持重镇城防,除了军饷还有公家就近给的一块土地;若是有将士战死,家眷给抚恤,可准许其父子兄弟继承原职务,但若是他的家里无人再到朱雀军任职,则收回公家土地,公地一律收取低于赋税一半以上的粮税,免徭役。农兵则不分配土地,只给军饷和口粮,而且比常规军少,训练满期后、非战时以参议部的军令为凭遣散务农。
常规军将士在参议部的军户司考核太差者,予以淘汰至农兵;农兵杀敌三人以上,升作常规兵,或是某一支部队立下大功,便可整体升迁改编。
将士不限制科举,及转任地方文职官吏。
此后张宁又鼓励建文党后代到官府出任书吏,熟悉政务之后进行考试升作官员。因余臣后代大多读书识字太少,直接科举恐怕难以维持,只能如此作为。而且张宁在明廷做了一段时间官后发现,一些进士举人完全对行政一窍不通,政务全靠吏员,肚子里墨水多、能考取功名的人也不一定是干政务的料;也许大明的科举不全是为了选拔贤能,也是一种上下“血液”流通平衡社会矛盾的法子。
就在张宁风风火火折腾的时候,忽然得到一个消息,兵器局的副提举官范四不见了,一起不见的还有兵器局的几个工匠。有人检举前阵子范老四和一个老家“亲戚”见过几次面,可能被官府招安叛逃了。张宁意识到了事情有点严重,范老四可能泄露火器制造的机密,虽然朱雀军使用的兵器迟早会被官兵学习仿造,但如此一来泄露就得太快。
……范老四挟其长子已经到了武昌,他为立功,还私自带走了几张兵器局的机密图纸。
刚出任湖广巡抚的于谦极其幕僚王俭正在巡抚行辕琢磨范老四进献的火器图纸,旁边坐着的一个人正是武阳侯薛禄,薛禄也装模作样在观察桌子上的图,不过好像弄不太明白。
这时锦衣卫南镇抚司陆佥事走了进来,和于谦等人见礼寒暄了几句。于谦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陆佥事刚到湖广便立下大功,不愧皇上肱骨之臣。”
陆佥事听到文官赞他,一张脸顿时笑烂了,嘴上却说道:“哪里哪里,于大人才可称皇上巩固之臣,本官此番作为不过小事一桩何足挂齿?那范副提举也是趋利避害的人,只要晓之利害,再承诺个锦衣卫的官,他还能不懂怎么办?在叛贼那边鞍前马后当差,始终只是个叛贼,哪里比得上在朝廷里堂堂做个官……有了这些东西,咱们南镇抚司数月内就可造出新的火器,保证武阳侯大军一到,无往而不胜。”
于谦也丝毫不反对视仿造新兵器,他虽然是个文官,但汉人士大夫其实很少有反感“奇淫巧计”的,说到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明,觉得什么有用就学什么,基本毫无节操可言,很多人既可拜佛也信道同时接受基督。激起士大夫反对的东西,除非是对其伦理统治基础冲突的,比如有人突然说父子、男女平等,那便行不通;或者变法时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和地位,真正墨守成规的人反而很少。
于谦听罢陆佥事说的话,道:“火器自然应该试造观其实效,但我们恐怕没法让武阳侯等几个月再对辰州动武。这些东西,在眼下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仿制拥有叛军同等兵器,而是了解其战法,以便我们预先准备相应的战术,不至于临阵不知所措。”
薛禄听罢拜服道:“于大人此言深得兵法之妙。”
陆佥事道:“此次我们安排了几个眼线和联络人,除了劝降范四,还打探到了一个消息。以前的永定卫指挥使刘鹤举已经投效叛贼了,另一个指挥冯友贤也和贼首来往甚密。刘鹤举那里没法联络,但按照于大人的意思、我们的人在永定卫及朱勇败军将领中问了一些事,大致弄明白了贼军战术。”
于谦了一眼薛禄,又对陆佥事道:“陆佥事说说。”
“贼军主要是步军,重火铳以结为密集方阵,正面前两排持长枪一丈五尺、侧翼同样以长枪手为前,步军主要为了保护其火铳兵。结阵之后,以待对手进攻。其火铳射程百步,可穿铁甲;三列轮流发射,则铳声络绎不绝。步军在几十步内遭受几轮齐发,必溃,难以接敌;骑兵靠近,则以长枪手防守阵营,贼军军纪整肃、阵坚,所以朱勇吃亏就吃在这里。”
于谦的幕僚王俭忍不住说道:“重箭也没法百步穿杨,更不说破甲了,贼军的火铳如此厉害,咱们还用弓箭作甚?”
陆佥事笑道:“来那‘神铳’着实厉害,不过我觉得他们大量用火铳不用弓箭,恐怕是其兵马不善弓马、又难以极快训练,用火铳自然就容易了。火铳发射十分麻烦,等它发射一发,弓箭已经射出好几箭了,也难怪他们用密集方阵的法子轮流发射;火铳没什么准头,打不打得中全凭运气……雨天无法使用,当然下雨天作战咱们的弓弩也没法用,大家只能短兵拼杀了。”
他歇口气又说:“另外贼军还有两种炮,只知其中一种‘将军炮’的使用情形,他们叫作臼炮。先架于城头,射程一里有余,待对手不知状况下进入射程布阵,他们便以火炮击阵,造成阵营混乱打击士气。同样臼炮威力有限,也没什么准头。”
这时薛禄沉吟之后说道:“要破此阵,说来并不难。既然贼军以密集方阵,先以大将军炮轰之、攻城的回回炮也可以,乱其队列,再以马队冲其侧后,破阵之后,和平常马兵打步兵的打发也没什么区别。”
于谦立刻表现出了自己协调各方的本职:“武昌、荆州、长沙镇都有天字号大将军,重两千多斤一门,只得从水路运去好一些。我可以下令各府调船,先将炮自洞庭湖运到常德府;等待武阳侯集结兵马后,运抵常德府的大炮便可就近交付诸军。”
薛禄拜谢。
于谦微笑道:“你我同为皇上办差,当此之时叛军横行地方,平定叛乱乃湖广当务之急。我虽为巡抚,但甘愿为武阳侯督办军器粮草,定当竭尽全力免去你的后顾之忧,愿将士旗开得胜,为皇上分忧解难,尽臣子之职。”
薛禄想起自己就是于谦举荐过来平叛的,于谦不可能拖自己举荐的人后退。想到这里薛禄心里是十分安心,果然一些时候还是要文武合作才好办事。
于谦又道:“张宁此人……他得知咱们劝降了造兵器的人,也许会改变作战战术。所以陆佥事还得继续派人打探情况,切勿轻敌。”
二人一起拜道:“下官遵命。”
于谦在行辕堂上办完公事,回到住处休息。其妻董氏忙欢喜地上来嘘寒问暖,端来了冰块为他去热。不料于谦了一眼门外烧炭似的夕阳,忍不住埋怨道:“炎炎夏日,冰块何其之贵,天下尚有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我们正当节俭为好。”
董氏听罢好似被泼了盆冷水,但她平常性子很弱,只好恭敬地答道:“是,我只想着夫君成日操劳,一时疏忽了。”
本来于谦就不赞成出任湖广巡抚还带着女眷,但因为他一出京就是好几个月,长期不着家,董氏借口出门在外自己好照顾他可以省去请奴婢的花销,再三要求,于谦这才答应下来。
他到家了还是念念不忘公事,犹自说道:“这回的对手是张宁,你也见过的。唉,世事无常,谁又料到他竟然反叛朝廷?”
董氏本来无甚兴趣听他的公事,但正好她还记得张宁,便随口问:“他真是建文君的后人?”
“估计错不了,听说躲起来的建文已经封他做玉怀王。”于谦沉思了一会儿,“几年前杨公曾托我带他去京师,路上十分凶险,此人颇有胆识又心思缜密,确是一个难得的对手。”他说到这里,脸上竟然浮现出一丝兴奋,难以言状的心态,就像一个下棋高手想要战胜同样级别的棋手时的心情。
1...9495969798...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