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作为松江巡抚,李宾言每年在船证的数量上的态度都极为保守,导致船证的价格居高不下。
很多人希望李宾言挪一挪位置,又因为李宾言简在帝心圣卷正隆,对李宾言乱来,陛下必然雷霆大怒,到时候谁来承担陛下的怒火?
所以,用一种又捧又踩的手段,让李宾言离开松江巡抚的位置。
“兴安,你说李爱卿在船证这件事上是不是太保守了?”朱祁玉询问兴安如何看待李宾言在船证数量上的态度,李宾言在松江巡抚的位置上,经历了七年有余,船证从三百张变成了五百张。
“陛下,泰安宫里的宫人们,每个月都要定期修剪草坪,一来为了美观,二来为了修建飞虫,但是这园子里的草,若是不修剪,来年,这草坪就长成了斑秃。”兴安颇为认真的说道:“眼下海贸事,臣以为亦是如此。”
草坪需要定期修建,否则这园子就荒了。
李宾言为何在船证的数量上如此的保守?
大明的海贸事依旧很不成熟,让海贸事野蛮生长的结果,就是大明无人从海贸事上获益。
比如之前的占城米粱,明明大明有着绝对的议价权,却折腾的松江府的米行不仅不赚钱,还赔钱。
李宾言在反内卷。
大明这帮遮奢豪户们的思维局限于小农思想,局限于收税理念,万事都想做到一家独大,然后躺着收租,进而千秋万代,万世不移。
李宾言在船证上的保守,恰恰是在保护大明方兴未艾的商品经济,进而催动大明小农经济的蜕变。
朱祁玉对兴安的说法颇为认同,园子不打理只会凌乱不堪。
他将手里一大堆的奏疏放在了手边,眉头紧蹙的说道:“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你没有挑过水,就没有摘桃子的权力,这是一般公理。”
“做事的时候,一个个往后缩,等到桃子长了出来,还没熟呢,就想来摘,一个比一个积极。”
“但凡是任事的人,干涉到了、阻碍到了、甚至有可能阻碍到他们摘桃子,他们就会用尽一切人类能够想出的恶毒语言去抹黑一切,诉诸于仁义道理教化,将任事的人贬成一无是处,方才心满意足。”
“孰为腐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算学,更不肯实事求是说话,如是也。”
朱祁玉对文臣是有偏见,而且这种偏见表现的如此明显,有的时候,也不能怪他。
每当他对大明的文臣、读书人的偏见有所改变的时候,这些读书人就会跳出来,大声的告诉皇帝,你看到那些为大明利益死不旋踵的读书人,都是少数,是异类!
有些人的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成为大明的丰碑之一,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
有些人活着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意义,成为了大明蓬勃发展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这也就是为何兴安会提出直接把这翰林院解散得了。
翰林院的背后站着无数的遮奢豪户,他们的资金雄厚,活动频繁,这些遮奢豪户又办了很多的诗社,掌控着朝中的风力,现在他们就缺一把枪了。
朱祁玉还是没有解散翰林院,正如之前的都察院那般,虽然劣迹斑斑,但翰林院的职能仍是大明所必须的。
他思考了片刻说道:“这治国不能手疼砍手、脚疼砍脚,头疼砍头,让吏部尚书王翱重点稽查下翰林院的翰林,既然要清贵,就清贵到底,和遮奢豪户勾勾扯扯,有辱斯文。”
“一个如此清贵的衙门,搞得乌烟瘴气的。”
反腐抓贪,是吏治最为重要的抓手,防止翰林院成为遮奢豪户的利益代言人,才是问题的核心,而不是直接解散。
朱祁玉搞的反腐抓贪是真的会杀人的,之前朝中的正二品大员,奉天殿里最前面的六部明公之一,户部尚书张凤,因为卷入了四川的戥头桉,被朱祁玉斩首示众。
这种高压之下,一旦吏部开始对翰林院展开了重点政治,翰林院的风气会变得好很多,当然在翰林们看来,就是皇帝陛下看他们不顺眼,借着反腐的由头在收拾他们,丝毫不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有些钱不能拿,有些利益不能碰。
对于李宾言是不是该挪一挪的问题,朱祁玉其实想让李宾言挪一挪,只不过是让李宾言去实现他的野望,去自我实现,去天边看看,那是李宾言仰望星空后的私愿。
但是作为大明的臣工,是半点不由人,松江府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他的环球航行,只能让唐兴去帮忙实现了。
朱祁玉将一应贬低和褒奖李宾言的奏疏全都留中不发,准备再看看风力,而后再做应对。
眼下这种小打小闹,还没有到朱祁玉要下场的地步,一旦开始有人诬告,朱祁玉作为皇帝,才能做出裁决。
这帮摇唇鼓舌的腐儒们,说了很多话,但是有一句话是对的,那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对天下人的定义,腐儒就像终年生活在地下的老鼠一样,目光只有一丈远,以为那就是世界,他们就是天下人。
朱祁玉批阅了几分奏疏,又走到了文华阁前,听到了太子朱见澄和少师胡濙的对话,他停下脚步听着屋内的闻讯。
“殿下,前段时间,崇王争鹿,你为何不争呢?”胡濙的声音依旧非常的平稳,自从远离了朝堂之后,胡濙颐养有方,更多了几分超然世外的洒脱。
“大哥并不想要那头鹿,若是他真的想要鹿,是不会这么做的,若是他真的想要,我也可以让与他。”朱见澄十分认真的回答道。
胡濙沉默了一下,这太子的回答让他颇为意外,他疑惑的问道:“哦?殿下知道鹿是什么吗?”
朱见澄犹豫了下问道:“是天下,是奉天殿里的宝座,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皇帝位。”
“大哥性情宽厚,即便是继承大统,也不会拿我们兄弟如何。父亲在太庙杀了稽戾王,是杀兄,一如当年的唐太宗杀了建成太子那般,父亲和唐太宗一样忌讳兄弟阋墙。”
“若是大哥真的想要那头鹿的话,以大哥的聪慧,就不会当着父亲的面索要,更不会当着臣子的面索要,所以大哥宽厚,让与他并无不可。”
胡濙摇头说道:“殿下错了。”
“唐太宗杀建成太子的时候,是以秦王的身份杀的,而后就是让唐高祖立他为太子,随后登基为帝,所以给唐朝埋下了宫变的祸根。”
“但是陛下杀稽戾王的时候,是以皇帝的身份杀的,是用天公地道杀人,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更不会有宫变贻害,陛下做的问心无愧,陛下做的光明正大,陛下做的更是坦坦荡荡。”
“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事件性质的不同,留下的历史教训也完全不同,殿下能够明白其中的差别吗?”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胡濙看来,陛下若是以郕王身份宫变杀人,即便是谁在宝座支持谁的胡濙,也不能给陛下洒水洗地,但陛下以公道杀人,胡濙自然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找补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在夺门之变发生后,明代宗莫名其妙的暴毙,胡濙都无法给明英宗朱祁镇洗地,而后在论夺门的时候,李贤就站出来试图洗地,说太上皇复辟怎么能说夺门呢?应该说迎驾,而不是夺门。
但是历史仍然给景泰八年正月的宫变,定名为了夺门之变。
洒水洗地这个活儿,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实事求是的活儿,就是再强词夺理,也无法改变事实。
“我可以明白其中的差别。”朱见澄思考之后回答道:“唐太宗以秦王身份,杀建成太子是你死我活的政斗,是为了博位是宫变;父亲杀稽戾王,则是因为稽戾王罪孽深重,是审判。”
“然也。”胡濙满意的点了点头。
太子朱见澄的聪慧比不了崇王朱见济,也比不了稽王朱见深,可是太子仍然是勤勉好学,而且十分踏实。
对于皇位而言,天分重要,还是教育重要?
在胡濙看来,是教育。
胡濙的这番话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因为在泰安宫才如此恭顺的说话?
朱祁玉完全没有去计较,胡濙死后是要葬在金山陵园的,既然不准备落叶归根,他到逝世的那一天,都是如此说话。
真心实意与否,并不重要。
朱见澄已经开始接触大明的公文,并且尝试去理解政这些政令背后的博弈,他看完了袁彬的奏疏之后,思索再三的问道:“少师,若少师是室町幕府的将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袁公方,又该怎么办呢?”
胡濙想了想笑着说道:“有时候不做,比做些什么更好。”
“不做,比做更重要?”朱见澄瞪着眼睛,有些惊诧的问道。
“是的。”胡濙思忖了下说道:“民间赌坊里,有人上桌,有人跟着下注,有人则看热闹,十赌十输,但凡是上桌和下注的人,都会输的很惨。”
“面对袁公方的来势汹汹,就像是庄家在榨干赌徒口袋里的最后一文钱一样,这个时候,做什么,就是上桌,只会输的更快,相反,什么都不做,甚至不跟着下注,反而是一种最好的手段。”
“只要你不上桌,就会有上桌的人,在你前面倒霉,很多时候,政斗也是如此,不动比动更为妥帖。”
“不动,不是一种愚蠢,往往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
“对于足利义政而言,在倭国层层架空的政治格局下,他本身的权力就不是很大,一些威胁幕府的大名死掉,对足利义政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朱祁玉在窗外听完了胡濙的这种说辞,不得不说,得亏胡师父有恭顺之心,若是胡师父没有恭顺之心,都不用亲自下场,只需要出谋划策,朱祁玉这理政的难度就会骤升,甚至难以应付。
朱见澄听后,简直是目瞪口呆,他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玩!
他认真的品味了一番胡濙这番话,眉头紧蹙的问道:“可是土木天变后,于老师父做了很多,又是迎父亲出王府监国,又是三请父亲继位,好像和少师说的不同。”
胡濙的表情可谓是五味成杂,他听闻太子提及了于谦的做事风格,便是略微有些失神的说道:“于少保那是斗士,是天下人的榜样。我年少之时,是想成为那样的臣子,最终,我活成了现在的模样。”
谁人年少不轻狂?
当年胡濙进士及第,意气风发之时,也想做于谦那样的人,修身治国平天下,扫清天下不平事。
他做到了吗?没有做到,最后他活成了众人口中的谄臣。
胡濙面色复杂的说道:“太子殿下,于少保不常有,不能当寻常去看待,多数论政,都应当把于少保这样的人排除在外,或者单独去讨论。”
于谦殿试就开始怼太宗文皇帝,而后又怼杨士奇等一众,还把王振给开罪了,弄的自己一身狼藉,身陷令圄困于囚牢,如此多的困苦,千锤百炼之后,于谦身上的棱角仍然如此分明。
“好像武清侯之前也入过诏狱,于少保也入过诏狱。”朱见澄敏锐的把握到了实情的关键。
大明的文武巨擘,似乎都是进狱系人才。
如果一个大明皇帝发现无可用之人怎么办?从诏狱里寻找贤良即可。
大明真正的养才储望之所是翰林院吗?非也,是诏狱。
朱祁玉走进了文华阁内,笑着说道:“澄儿,胡少师只是在自谦,这《预防卫生与简易方》一书不可不读,胡少师生民无数,有大爱。”
胡濙和朱见澄赶忙见礼。
朱祁玉摆了摆手示意无须多礼,他坐下之后说道:“这本医术你知道风力如何评断?他们说胡少师犹慕仙术,招致术士出入无间,闺门不谨,以损誉云。”
“可是胡少师这本书,让陈福寅为大明带回了琉球,当初琉球闹倭乱,琉球国王跑到大明避难,陈福寅就是拿着这本书,在琉球闯下了椰子大王的名号。”
“澄儿,于少保那样的臣工,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要圆滑有圆滑,几百年都出不了一个,若是你以后有胡少师这样的臣工辅左,那是天幸。”
“陛下谬赞,陛下谬赞。”胡濙不胜惶恐的说道。
朱祁玉笑着反问道:“胡少师说朕说错了吗?”
“陛下自然不会错。”胡濙无奈的说道。
“那朕就不是谬赞,胡少师当得此誉。”朱祁玉乐呵呵的说道。
“这…”胡濙只能摇头,陛下一句话堵得他没话说,只能承认自己是个还不错的臣子。
于少保这样的臣子少有,胡濙这样的就多吗?其实也不多。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八百二十三章 官船官贸,再下西洋
世界上,所有荣耀和耻辱的事儿,都需要资格。
在朱祁钰看来,于谦这样的臣子,不可奢求,胡濙这样的臣子,已经是不可多得。
胡濙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做就是四十余年,如果胡濙真的想做点什么,他完全有资格了,但是他没有,就连他的儿子,也在操持贱业,在太医院做一名医信。
胡长祥的动物论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朱祁钰也看完了,胡长祥本身的文采,再加上《我的礼部尚书父亲》,考个进士很是轻松。
在朱祁钰看来,胡濙的一生,固然不如于谦活的那么坦荡,那么问心无愧,但是胡濙已经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天下黎民,并没有尸餐素位,也不是碌碌无为。
朱祁钰在这个时候出面,就是让自己的太子,不要对臣子的期望太高,绝大多数的臣工在让人失望这一点上,从不让人失望。
期望太高,跌下来的时候,就会摔得很惨很惨。
“澄儿,胡少师说的对,在某些时候,不做什么,远比做些什么,更加可靠。“朱祁钰看着朱见澄解释道“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做些什么,反而引起了更糟糕的结果。”
“父亲也有不如意的事儿吗?“朱见澄有些好奇的问道,作为大明至高无上的存在,难道父亲也有不如意的事儿?
朱祁钰颇为确切的点了点头,有些无奈的说道∶“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大的,但是你要善用这份权力,不能只凭借自己的好恶,不顾后果的去做事。”
胡濙倒是知道一些陛下的不如意。
比如到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娼馆,就是让陛下无可奈何之事,从陛下注意到娼馆之后,就一直想要这世间没有娼妓。
作为权力无限大的大明皇帝陛下,可以一纸诏令,把娼妓这种千古以来的职业取缔掉吗?
完全可以。
但是那么做,反而变成了一堆的暗娼,解救变成了更加糟糕的迫害,仁慈的救赎,变成了助纣为孽的帮凶。
劳动带来了自由,工作带来了人格。
比如那个放在讲武堂御书房案头上的那个翻过去的灵牌。
胡濙早就注意到了那个灵牌,他也早就猜到了那个灵牌上写的什么,土木天变,是陛下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伤痕,时时刻刻的提醒着陛下。
但是陛下从来没有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将那个灵牌示人,直到最近铁马驰道出现后,陛下才不掩饰自己对瓦剌的痛恨,为西征做着准备。
大明的第一条驰道不修到松江府,而是修到嘉峪关的目的昭然若揭。
朱祁钰就靠在案上,听胡濙跟朱见澄论政,这个课只有太子才能上的课,也只有太子才会这么早的接触政务,接触那些人间的肮脏,而后剥开那些肮脏,看的一清二楚。
”的确如此,只有和平才会有发展,有了发展才会有普遍正义,而普遍正义来带了相对公正,相对公正带来了人身自由,而后这天下才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的基石。”胡濙回答着朱见澄的提问。….朱见澄问对于大明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胡濙让朱见澄自己思索,朱见澄给出的答案是稳定的和平。
朱祁钰立刻说道“任何和平都不是祈求来的,祈求来的绝对不是和平,只能祈求到无尽的屈辱,都是靠拳头一拳一拳打出来的道理,一拳一拳打出来的才叫和平。”
稳定和平、持续发展、普遍正义、相对公正带来了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代表着大明的物质资财丰厚,最后才能实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条大道之行。
至少对于朱祁钰和朱瞻博而言,从来没有把大明当成他们老朱家的一家私产,天下太大了,当做私产,真的会被撑死。
朱祁钰和朱瞻博,都想要实现天下人的天下这一大道之行,否则朱瞻博为何
不断的完善着《公德论》,将“公“字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德行。
朱祁钰并不是在否认胡濙的观点,恰恰相反,朱祁钰对胡濙的观点高度赞同,他笑着说道“战争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譬如眼下倭国就是群雄蜂起,战国大名彼此征战,礼乐崩坏世风日下,连最基本的耕种都无法保证,如何去发展呢?人只能高度依附他人报团取暖,而后去抢劫别人的资财,勉强维持。”
“而倭女只能贩售到大明来,这对她们而言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在倭国,哪一天被做成了食物,也不奇怪。”
“但是实现稳定的和平,绝对不是祈求。“
朱见澄面露思索,才开口说道∶“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和平不是求来的,父亲是这样吗?”
朱祁钰颇为欣慰的点头说道“诚如是。”
苏洵写《六国论》看似是就事论事的论史,其实是在借题发挥,苏洵不是在总结六国破灭的原因和教训,而是在警告宋廷,不要重蹈覆辙。
彼时宋廷与西夏议和与辽国议和,岁币累年增加,用贿赂的手段去满足贪得无厌的虏寇,换来的结果,就是破灭。
苏洵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在不久之后,靖康之难,二帝北狩,北宋就破灭了。
和平从来不是祈求来的,是斗争来的,是打出来的。
“把所有的对手消灭了,大明就和平了。“朱祁钰看着朱见澄,解释着和平。
朱见澄思忖了片刻,反问道“那稽戾王亲征,最后深陷迤北,被父亲所杀,发动战争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的手段,孩儿不明,还请父亲教我。”
朱祁钰被孩子反驳,非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的欣慰,这孩子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威严,就把话憋在心里,而是说了出来。
”关于战争,你应该在去讲武堂学习,发动战争的一些必要条件,是必须要满足的,否则轻启战端的结果,就是稽戾王的下场。”朱祁钰看向了胡濙问道∶“澄儿的课业,现在可以去讲武堂了吗?”….“并无不可。”胡濙俯首说道。
“那就去旁听吧,多听多看少说,你是太子,你的任何询问,都会被当做是日后的风向,而被有心人所利用,有什么疑问,可以来问朕和胡少师。”朱祁钰对着朱见澄嘱咐着。
荣耀和耻辱都需要资格,而太子位上的朱见澄,完全有资格荣耀和耻辱,就看他自己的发展了。
朱祁钰对于人亡政息抱有绝对悲观的态度,人死了就是死了,管不了身后事,他死后,孩子们为了王位打的头破血流,埋在地下的朱祁钰也不能从棺材里跳出来,阻止他们争位。
“稽戾王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将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去解决。”朱祁钰开始解释正统十四年的那场土木天变失败的原因,回答孩子的提问。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操弄是稽戾王注定失败的原因,彼时东南福建百万百姓民乱,而西南地区的麓川反反复复,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内外皆是反对之声,而所有人矛头直指王振。
为了缓解内部矛盾,进而发动了亲征,发动战争的问题是为了转移朝中矛盾,最后的结果,就是战败,皇帝被敌人所俘虏。
战争的确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为了政治操弄,在没有任何准备下发动战争,是不负责任的恶。
朱祁钰继续说道“瓦剌、鞑、兀良哈部,为何在永乐年间不敢南下,反而在正统年间开始频繁扰边,甚至不断的发动大规模的征战?”
“彼时,文皇帝巴不得他们来呢,正愁找不到他们!但是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鞑鞋等部,正是看到了大明的虚弱,才敢犯边。”
“现在瓦剌人在哪里?”
“他们在撒马尔罕,就这,瓦剌人还觉得跑的不够远,想去拔都萨莱去,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仍然待在龙庭和林,朕绝对会亲入大漠,把他们犁庭扫穴,大明完全有实力做到。”
朱祁钰简单的讲解了下稽戾王失败的政治因素,政治操弄是发动战争最下作的原因,并且会招致不幸。
“孩儿明白了,就像是在北宋末年靖康年间,宋钦宗和宋徽宗为了权力在京师的互相倾轧,最后导致了大宋错失了驰援太原的良机,最终导致了国破。”朱见澄是真的明白他的父亲在说什么,而不是在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还举了个例子。
完颜宗望从古北口南下占据了幽州(今北京),而后跳蛙战术,转战千里至开封城下,而后勒索了一笔银钱选择了北归离开。
在完颜宗望出发的时候,完颜宗翰从大同府南下,直指太原,在太原遭到了守将王禀的坚决抵抗。
北归后的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合兵一处,攻打太原。
在合兵之前,是驰援太原最好的时机。
大明西军勤王将领种师道对登基为帝的宋钦宗说∶太原在则国在,太原亡则国亡。….但那个时候,宋钦宗和宋徽宗为了权力,在开封府内互相倾轧,导致王禀等一众守军孤立无援,在坚持了二百五十天之后,战至城破身中数创而亡。
太原破则国破,占据了太原的金军一路南下,切断了西军勤王之路,最终俘虏了宋钦宗和宋徽宗,北宋灭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