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猛士回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真实的狼
“敢叫肃亲王知晓,现下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哪里又能筹得上粮来啊。”李国翰也是叹了一口气说道。
“京城那帮老爷们,我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一刻不愿放松享受,若不是大部粮草都运到京城去了,咱们岂会缺粮?”豪格又看了一眼北方,恨声说道。
豪格说完了盯着几个战战兢兢站在一旁的汉军将领,挥了挥手里的马鞭,“你们都去吧,筹些粮食即可。不可伤人性命。”
李国翰看了看豪格,想到肃亲王在进军四川和贵州之时,那是何等的豪迈?对前大明和大顺治下的军民,若有抵抗者。大军所向之处,一切皆成齑粉。如今却因国防军此前送来的战书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李国翰清楚地记得战书上写着“两军交战任何手段皆可用之,惟伤害无辜之百姓则不可,如若伤我无辜百姓,他日你等战败之日。就是尔等亡族灭种之时!”
想到这里,李国翰不禁打了个冷颤。
等汉军将领都下城去了,豪格招手让一众满清骑兵将领来到近前。
“形势之危急,尔等可知?”豪格冷冷地看着众将,从鼻子里冒出的声音听得众将浑身发冷。
“末将知晓!请肃亲王训示!”众将赶紧上前躬身施礼说道。
“唯今之际,只有同国防军拼死一战,若打退了国防军,则大清朝廷尚能维持,若我等败了,大清将亡矣!”豪格长长吸了一口气。平缓了一下自己急躁的情绪,这才缓缓说道。
“对面的国防军正在厉兵秣马,不日就将西进,本王决心在归德城下与其决一死战,决战的关键在于尔等。”豪格几步走到城跺旁边,用手里的马鞭指着城下不远处的工事,这些工事还是多铎在时构筑的。
“本王欲以这些工事阻敌于此,尔等率骑兵在此处埋伏,待其攻势稍缓,尔等须不惜一切代价向其发动冲锋。务必重创国防军于此,都记住了!是不惜一切代价!”豪格用马鞭指着工事左右前方的大片树林,咬牙切齿地说道。
冬日的树林并不能隐藏几万骑兵,但树林后是连片的小山。小山后面倒是可以藏兵无数,只不过那儿离工事前面还有七八里路,从那儿发起冲锋,已经超出了战马的奔跑极限,只怕全力跑到工事前面,战马大半都要废了。豪格说的不惜一切代价,也有这个意思在内。
听到豪格如此说,平日里把战马当成兄弟一样的清军骑兵将领们脸上都露出黯然的神色。
“李统领,本王将所有大炮全都交付于你,你必须利用这些大炮阻国防军于工事之前,若你能阻上国防军一个时辰,则其必力竭,我骑兵必能大量杀伤之。”对骑兵将领们交待完了,豪格又对李国翰交待道。
“末将遵令!”李国翰上前抱拳应道。
安排部署已毕,豪格挥了挥手里的马鞭,让众将都下去安排去了。侍卫们远远站着,并不敢离豪格太近,肃亲王最近脾气十分暴躁,若惹得他不高兴,恐怕又得挨鞭子了。
豪格回头看着慢慢西下的夕阳,心情晦暗之极,心里想着为何夺取天下才几年,大清朝廷就变得如同这夕阳一般?
刘肇基大步走出砀山城外的一军指挥帐篷,后面何英和庄子固等军官随后跟了出来。
开了一下午的作战会刚刚结束,部队明日休整一天就将向归德方向进军,刘肇基和全体军官的脸色都是十分严峻,只不过几个团职军官倒是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军军部附近就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开过作战会的军官们都知道,那是一军的侦察兵们全部出动了,开始侦察归德方向的敌情。
昨天开完作战会,刘肇基就一直在想着作战行动,无论是野战和攻城战,一军都不在话下,但清兵还有三四万骑兵,倘若他们突然发起冲击,却能给一军造成较大的威胁。
吃过早饭后,刘肇基就匆匆来到参谋部,“归德附近的地形你们必须再次找人核实,万万不可出一点差错,鞑子在归德还有三四万骑兵,咱们不得不防啊!”(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切为了前线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快出正月的南京城比山东暖和多了,玄武湖畔的柳树尽管还没有发芽,但一丝嫩绿已经出现在枝头,随风轻摇的嫩枝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随着它们一起来了。
玄武湖中的一只小船也在随风轻摇,这是一艘小画舫,船身并不大,但从远处看去,却显得极为精致,一位五十左右的老艄公在船头轻摇着船橹,显得极为惬意。
画舫中坐着的两人却眉头紧锁,似乎心情并不如艄公一般好。
其中一人正是南京政府的第二号人物督师史可法,史可法面前的案几上摆着一封书信,史可法似乎正在为这封书信苦恼。
“督师,兴华如此对待圣人之学,恐非天下之福啊!”声音略有些苍老,但精神头却是十足,正是很久没在南京露面的前弘光朝礼部尚书钱谦益。
弘光朝覆灭之时,钱谦益提前跑到了扬州,总算躲过一劫,但随后南京政府成立之时,他却因年龄太大而没有被南京政府再次启用,这让自以为与罗剑交情不错的钱谦益很久都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极好面子的钱谦益呆在扬州不愿意再回南京,而南京政府似乎也把他给遗忘了。
柳如是倒是很想再回到南京,扬州虽然现在也极繁华,但这种繁华却是利来利往,人们都忙碌着,似乎并没有人在意钱老先生曾经是文坛魁首。
去年长平公主朱媺娖海外建国之时,也曾派人来请他,但终被他以年岁已高,不愿埋骨他乡为由推托了,其实老先生虽然已过花甲,但精神头却比许多中年人还好,只是钱老先生对故明并没有太多的感恩之情罢了。
在扬州闷了一两年,钱谦益终于扭不过柳如是的整天絮叨,还是回到了南京的老宅。
在柳如是的陪伴下日子过得很是舒适,尽管不再有宾客满门。但有时间吟诗作画,每日为娇妻描眉画黛,日子过得却也极为惬意,钱谦益准备不再出山了。
但最近从山东来的客人却打破了钱谦益和柳如是宁静的生活。
来的是山东曲阜孔家家主。现衍圣公孔胤植。孔胤植在罗剑那儿碰了一个大钉子后,心里十分不甘,竟直接奔南京而来。
孔胤植到了南京就想直接拜见史可法,而因史可法正忙于推广化肥而不在南京,其他政府主要人员也忙得脚不沾地。孔胤植一个都没见到,无奈之下只得上钱谦益这位前东林党魁府上拜见,想请他出面帮孔家说说话。
寂寞已久的钱谦益终于经不住孔胤植的苦苦哀求,给史可法府上递了帖子,请他回到南京之后到玄武湖一游。
巧的是钱谦益递了帖子之后的第二天史可法就回到了南京,这位文坛领袖、前东林党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史可法只得来到了玄武湖。
“宪之,兴华此举究竟意欲何为?难道他就不怕失了天下士人之心吗?”钱谦益见史可法皱着眉头并不说话,有些着急了。
“牧老,兴华并不是要否定儒家。而是希望各种学说并存于世,如此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史可法的话说得有些无奈,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心里也难以接受罗剑的观念。
罗剑的信昨天他就收到了,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一直带在身上,对罗剑对待孔家的做法他并不觉得意外,毕竟孔家的人大节有亏,罗剑如此冷淡地对待他们,史可法觉得这才是罗剑的性格。
只是罗剑在信中说的后来儒家把孔圣人的学说改头换面。为已所用,史可法觉得罗剑对儒家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才是他觉得苦恼的原因。
还没等钱谦益说话,画舫掉了个头开始朝岸边划去。钱谦益伸出脑袋问道:“何故往岸边而去?”
老艄公伸手指向岸边,岸边停着几匹战马,一位老将军带着几个护卫正在岸边呼喊着。
史可法也伸头往外一看,“是黄部长回来了,快快靠岸!”
岸边的正是星夜兼程赶回南京的黄得功,一到南京黄得功就去找史可法。【ㄨ】却听说他被钱谦益邀约到了玄武湖,老黄的心里有点不得劲了。
“这都什么时候了,大都督在前线日夜奔波,督师还有心思去游玄武湖?”黄得功腹诽道。
画舫停到了岸边,史可法几步走到岸上,黄得功迎上前敬了个礼,“见过督师,督师今日倒是好兴致,倒叫老黄一顿好找。”
“虎山刚从山东回来?牧老相招,我不敢不来啊。”史可法听出黄得功话里的不满,轻声解释了一句。
说话间钱谦益也从画舫里走到岸上,“好久不见靖南侯了,黄将军一向可好?”钱谦益跟黄得功抱拳问好。
“老黄一向很好,只是事情太忙,比不得牧老有闲情逸致,这不刚从山东回来就找督师有事呢。好叫牧老知道,老黄如今是政府的国防部长,早已不是什么靖南侯了。”黄得功抱拳回了个礼,却不愿给钱谦益敬军礼。
史可法一听黄得功有急事,顾不上再跟钱谦益谈论孔家之事,就欲回身跟钱谦益道别。
“宪之不忙走,今日之事还得你来做主,想要留住天下士人之心,兴华此策断不可施啊!”钱谦益受人之托,就想忠人之事,见史可法要走,赶紧出言说道。
黄得功一听不干了,“牧老,你那事不急,我的事才急呢。”黄得功急吼吼地说道。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也。黄部长不必如此惊慌啊!”钱谦益慢吞吞地说道。
“惊慌?我惊慌什么?”黄得功听得云里雾里,疑惑地问道。
“既然不惊,事必不急,何不容我与宪之把事情说完?”钱谦益还待再说,却被黄得功一下给打断了,“一切为了前线!什么事都没有当前的战事急!督师,咱们回去吧,好多事要办呢!”
黄得功说完也不理钱谦益,翻身上马朝城中走去,史可法苦笑了一下。给钱谦益拱手告了别,也到岸边坐上马车跟黄得功回城去了,留下钱谦益站在岸边发呆。
黄得功和史可法一前一后来到了总参谋部,总参谋部的参谋们大多被乙邦才带去了山东。留守的只有十几人,见史可法和黄得功赶到,赶紧把作战室给收拾了出来。
“真是酸得不行,还说我老黄惊慌呢。”黄得功一边往作战室走,一边嘴里还嘀咕着。史可法听了直摇头。
不过史可法的注意力很快被黄得功的话给全部吸引过来,听说罗剑准备以两艘战舰加海军陆战队向湖北进军,史可法有些吃惊了。
“兴华这是要一战而定啊!虎山,你们仔细分析过了吗?”史可法有些担心地问道。
“咋没分析过?商量了好久呢。”黄得功毫不犹豫地答道。
黄得功这把几人商量的过程给史可法详细说了,史可法这才放下心来。
“我这就给丽亨和大木下达命令,虎山,后勤保障你去找何部长,让他务必保障到位。”舰队和海军陆战队罗剑一人是不能调动的,必须有罗剑和史可法两人共同签署的命令才行,史可法说完也提笔写了命令。同样在最后画了几个谁都看不懂的符号。
等黄得功拿着命令匆匆走了,史可法一人站在作战室里,“一切为了前线,是的,必须一切为了前线!”自言自语地几句,史可法也是匆匆离开了作战室,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提笔就写开了。
第二天的《中华日报》上就刊登了史可法的文章《一切为了前线》,文章在南京城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几年国防军与满清战事不断,南京的百姓们对打仗已经见惯不惊了,似乎打仗就是南京政府和国防军的事情。与大家并不相干。
史可法在文章中指出,只有把满清鞑子赶出中国,政府才能集中全部精力搞建设,老百姓的日子才会真正好起来。因此这场国战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文章指出,只有所有人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才是真正战胜满清的力量之源。无论什么人在这个时候都应该放下观念上的不同,全力支持这场国战,待把满清赶出中国之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好好协商。
柳兰在自行车厂的办公室里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看完了整篇文章之后,柳兰笑了。
前段时间柳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大战在即,而南京城里到处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无数的人似乎都觉得这场战争跟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柳兰早就想写点什么东西来唤醒麻木的人们,但一直不知从何说起,今天看到史可法的文章,心有所动,提笔也写了起来,第二天的《中华日报》上就刊登一篇题目为《有国才有家》的文章。
随着史可法和柳兰两人的文章之后,又有若干篇文章出现在《中华日报》和《明报》上,作为现今的舆论喉舌,两个报纸的连篇发文,让南京和附近几个城市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紧张的气氛是从政府各部门开始的,史可法和几位政府委员巡察了几个部门之后,对这些部门缓慢的工作节奏极为不满,当场免掉了几个官员,这才让南京政府上上下下都意识到现在是战争时期,一切必须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保证。
文工团也在石牌楼前抬起了台子,开始了巡回演出,演出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前线”。
紧张的气氛带来了快节奏,整个城市的脚步似乎都快了起来,行走在街上的人们似乎少了许多慢条斯理。
“绛云楼”中正端着茶杯啜着茶的钱谦益老先生看着面前的一堆报纸,嘴里叹着气,对正款款走来的柳如是说道:“河东君,不若再回扬州如何?”
从镇江往长江上游的航道上,有几艘小型的蒸汽船正在快速行驶着,遇到有大型的商船就停靠到旁边,上去几人说了些什么,这些商船马上就朝岸边靠去,把航道给让了出来。(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二百九十六章 绝望的谭泰
罗剑和乙邦才一行从泰安出发急速赶往济南,到了济南附近一行人并没有进城,而是往城西而去。
新组建的两个骑兵旅正在城西训练,罗剑想去看看两个骑兵旅到底训练得怎么样了,赵全要到骑兵四旅担任旅长,还得顺路去宣布命令。
骑兵三旅旅长冷允登没想到罗剑会到他的骑兵旅来,尽管骑兵旅的训练都在正常展开,冷允登根本没有任何担心,但冷允登仍是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看到冷允登如此紧张,罗剑有些无语。
“冷旅长不必如此紧张,我就是来看看你们训练得怎么样了,这次向北进军,你们骑兵旅可要派上用场了。”罗剑声音不高,惟恐让冷允登更加紧张。
“大都督亲自驾临,末将有失远迎,还望大都督恕罪!”冷允登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这才上前给罗剑敬了个军礼说道。
“你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还亲自驾临?还恕罪?”乙邦才在一旁听了有些好笑,“对大都督你不用来这一套,把部队的训练抓好了比什么都强。”
冷允登尴尬地笑了笑,这才想起国防军派来的教员给他讲过的一切,只是紧张之下把这些都忘记了,说的仍是以前在吴三桂军中的话。
尽管有些不满冷允登的紧张,但罗剑和乙邦才还是对骑兵三旅的训练极为满意,看来以前关宁军号称强军并非没有根据,这些骑兵在马上的熟练程度比当初楼挺的骑兵师要强出太多。
在国防军严明的军纪和教员们的反复灌输之下,再加上完善的保障,让士兵们的精气神看起来都是极好。
骑兵旅使用的是清一色的马刀,这些马刀都是高锰钢制成,这在钢铁厂已经不算什么。
罗剑拿过一柄马刀仔细看着,黝黑的刀身,只在刀刃处闪着寒光,罗剑摸了摸刀刃,感觉极为锋利。
“冷旅长。这些马刀用起来可还顺手?”罗剑问道。
听到罗剑问到马刀,冷允登一下来了精神,“报告大都督,这些马刀太好使了。三层甲轻松就能破了,而且份量还不重,堪称宝刀啊!”
“军工厂生产能力有限,你们暂时只能用这些兵器了,待以后生产能力上来了。再给你们换骑步枪。”罗剑有些遗憾,如果两个骑兵旅都是使用骑步枪,对付清军骑兵就有很大的优势,而使用冷兵器还只能跟清军骑兵拼命。
“大都督,你是说咱们也能使上步枪?”冷允登惊喜交加地问道。
“你们也是国防军,怎么就不能用?以后骑兵部队将优先换装,你们旅当然也能用上骑步枪。”罗剑笑着说道。
“请大都督放心,现在就是使用这些马刀,我们骑兵旅也不惧鞑子,也不会堕了国防军威名。”冷允登心情激荡。赶紧给罗剑作着保证。
“赵全,我看骑三旅的训练非常不错,你得好好跟冷旅长学习,骑四旅也不能落在骑三旅后面。”罗剑转身对赵全说道。
赵全赶紧立正敬了个礼,大声回答道:“一定向骑三旅学习,一定不落在骑三旅后面。”
离开骑兵三旅,罗剑一行才来到了骑兵四旅,其实骑四旅目前的情况跟骑三旅差不太多,只是六师派来的团长对骑兵作战没有冷允登那么熟练罢了。
两个骑兵旅一万五千多人基本形成了战斗力,这让罗剑十分高兴。有了这些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接下来的战斗会好打得多。
从骑兵旅离开,罗剑一行并没有进济南城,直接朝德州方向继续前进。再有几天就能赶到七师,罗剑心里也愈发急了。
从德州回来的信使不断把情况报到罗剑这里,沧州一线的清兵现在已经全部集结到位,这一线竟集中了二十二三万人马,只是这些人马摆出的全是防御的架势,并不敢朝只有一万五千人的七师主动发动进攻。
即使是还没出正月。沧州城里也见不到一点年味,似乎今年这个年与沧州百姓无干一般。街上只有零星的几个店铺开着门,除了满大街游走的清军士卒,再也见不到一个百姓,尽管冰雪未融,但到处都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到处乱窜的士卒们只有一个地方不敢去,那就是沧州知府衙门,如果只是沧州知府在,士卒们倒也不惧,尽管并不敢在知府门前乱来,但知府门前的广场却是晒太阳的好地方,前段时间侯方域就被这些士卒们烦得不行。
现在的知府衙门戒备森严,门前两侧各站着一排挎着腰刀的士兵,虎视眈眈地盯着前面的街道,还有几队士兵不停地围着知府衙门巡逻着,见到有士卒过来,二话不说,举起刀鞘上前就砸,砸伤了几人之后,再也没有士卒敢到这儿来了。
侯方域并没有这样的威风,这是谭泰亲自到沧州来了,知府衙门变成了帅帐,有些士卒并不知晓,挨打挨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谭泰的心情并不好,离沧州城近在咫尺就是国防军最精锐的七师,而清军几十万人猥集在沧州周围,却不敢对只有一万多人的七师越雷池半步,谭泰觉得窝囊之极,却也无可奈何。
谭泰知道济南城一战已经把清军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打得胆寒,要说国防军所有的部队谭泰最不想遇到的,那肯定就是七师无疑了。
谭泰不知道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下去,他只觉得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当初无敌的满清勇士现在面对国防军的火器,以前的武勇竟变得毫无用处。
知道北京城里也在竭尽全力地仿制着国防军那打得远的火枪,谭泰很想告诉多尔衮,那些东西都是国防军不用了的过时货,那种打既打得远,又能一发接一发打着的步枪才是最要命的东西,但却没有这个胆子真把这个想法给多尔衮说出来,他知道,这种火枪已经被满清上下当成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仅不敢给多尔衮说,谭泰甚至不敢跟任何人说。
谭泰是在北京城里过的年,这是多尔衮见他在济南打得辛苦,而国防军年前并没有继续进攻的迹象,这才让他回京城同家人一起过个年,算是对他的奖赏。
谭泰回到京城后,多尔衮为了让谭泰有更多的勇气守住山东,特地亲自带他到新军参观,多尔衮告诉他,现在新军已经扩充到了六万多人,不仅有跟国防军一样的火枪,也有了跟国防军一样的火炮。
认真察看了新军的装备之后,谭泰没有说话,只是冲多尔衮点了点头,有些得意的多尔衮并没有看出谭泰脸上的苦涩之意。
整个朝廷上下都认为新军一旦练成,国防军将不堪一击,前些年大清军队的威风即将重现,谭泰根本不敢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刚刚过完年,带着满腔郁闷,谭泰回到了山东。山东境内国防军的几个师相继频繁调动,谭泰知道这是国防军将大举进攻的前奏,除了把部队集中起来防住沧州一线深沟高垒进行防御,谭泰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国防军。
谭泰把军中日常事务都交给了石廷柱,自己干脆住在知府衙门里过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谭泰觉得好日子可能不多了,每天得珍惜着过。
只是石廷柱许多事情都不敢做主,还得跑来向他请示,这让谭泰很有些不耐烦。但有些事情不过问还真不行,比如说不少汉军开始跑到城中百姓家里胡整,有些开始下乡抢粮。
其实谭泰知道现在的百姓家里除了度过青黄不接几个月仅有的一点口粮,哪里还有余粮?这士卒们下乡抢粮,抢的就是百姓的身家性命。但是谭泰不想管,也管不了。
自从运河被国防军封锁以后,南方的粮食想要运到北方,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的代价,谭泰在京城知道米价已经涨到二两多银子一石了。
北方各省尽管不再干旱,但经过这多么年的天灾人祸,各省人口已经锐减,用这么少的人口来供养满清庞大的军队和朝廷,百姓们早就不堪重负,谭泰现在知道了当初大明朝廷为什么那么快就被李自成给毁了。
1...132133134135136...1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