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家父汉高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历史系之狼
董仲舒也弹出脑袋来观看。
晁错轻声说道:「要治理塞外,还是要效仿当初的冒顿啊,冒顿整合塞外,采取了分化的办法,他将本身的势力分成了三个部分,又给不同部族安排了不同的放牧区,不许他们外出,以此避免他们私自联合,再委派大臣来监督他们的情况,采取通婚的方式来安抚为首者,将各部族的年轻后生聚集在身边,学习学问,让他们不知自己的部族而只知大夏……易其风俗,定下大礼,组织各部之商队,积极与中原进行通商,大开门户,让中原的商贾前来,不求为大夏盈利,只求能打破隔阂,使其互通...「
「在各地游牧必经之地修建城池,召集百姓在这里耕作,推广农业技术…….从几个重要的点来来逐步控制整个塞外地区....「
「尽快开始考核制度通过军功和考核来招纳当地的贤才…….」
晁错一共列出了二十多条政策,大多是效仿当初的冒顿,也有一些是与大汉的制度相结合。
刘赐看的目瞪口呆,他抬起头来,看了看面前的晁错,忽然仰头长叹,一脸的懊恼与悔恨。
「大王?您这是怎么了?」
「寡人是后悔为什么要出手救下晁错啊!!」
「若是他获罪被流放到夏国,我还何必四处去求人呢??」刘赐拿着那上书,开开心心的离开了晁错的府邸。
张汤却没有一同离开,将他们送走之后,他回到书房内,继续服侍晁错。
晁错此刻正在书写着另外一篇关于处置豪强方面的策文,张汤看的很是仔细,都说晁错有国相之才,不弱于张苍,张汤是认可这番话的,晁错的才能确实很高,天赋超然,写文章是全国前三的文学家,出策略是全国前三的政略家,钻研学问是全国前三的学问家....可惜,就是人太倔,不干正事,对削藩的事情念念不忘,总是觉得诸侯国是大汉头号威胁,不能不除。
按着晁错的理论,能对大汉造成最大威胁的,就一定是内部的诸侯国,这只是时间问题,早晚都会发生。
晁错匆匆完成了又一篇上书,放在了一旁,活动了一番筋骨,抬起头来,正好与张汤对视。
「你在这里做什么?」
「若是有事我会叫你,回去休息吧!」
晁错挥了挥手,张汤只好回答道:「我是想要跟着你学点东西。」「哈哈哈,你个娃娃能学到什么呢?去读你的书吧!
张汤附身行礼,转身就要离开。
也不知晁错想起了什么,忽然开口说道:「等一下。」张汤止步,转头看向了晁错。
晁错打量着面前的张汤,神色似乎有些复杂,在他的眼里,张汤的形象似乎与另外一个人的身影渐渐重叠,晁错看了他许久,最后感慨道:「或许真的是我的过错吧!」
「晁公?」「站过来。」
张汤小心翼翼的站在了晁错的身边,晁错指着面前的策略,认真的说道:「以御史府来治理天下,所要做的事情有三个,不同的职务有着不同的治理天下的办法,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共同的……尤其我们这样的法家治理天下,张释之这样的人治理天下,他会偏向以成文的律法来维持天下的秩序,因此他要不断的针对那些能超越律法所限制的人,如太子,如陛下……张不疑这样的人治理天下,他的天下仅仅局限在皇帝的身上,若是皇帝不够贤明,那天下崩坏也是迟早的事情,又如我这样的人来治理天下,我所想的天下乃是万民之天下.」
「我为什么不直接大开杀戒,非要查明他们的罪证后才动手呢?杀人很简单,可是治理天下不是为了杀人,杀人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若是忘记了根本,无视了律法,藐视了天下,只以杀人为自己升迁和获得赏赐的途径,只是为了完成皇帝的吩咐而做事,不顾其他,甚至将杀人变成自己的目的,那就算不上是法家了,只是些酷吏而已……做法家很难,但是做己酷吏很容易…..」
「上下有制,皇帝登基开制,所谓制,其实就是维持庙堂的根本所在了,而酷吏多轻视制,逾制而行事,这样的行为固然能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成效,可放眼长期,却会对天下之制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庙堂没有信誉可言,法家治理天下,是不能没有信誉的,若是天下人都不再相信官吏,不再相信庙堂,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晁错指着自己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又详细的解释起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制定。
张汤大喜,急忙低下头,极为认真的听着,又怕自己记不住,干脆拿起了纸和笔来记录晁错的言语。
等到晁错讲解完自己这次的策略后,张汤非常认真的朝他行礼,「多谢老师的教诲!」晁错的脸上并没有多少笑容,只是一如既往的板着脸。
面对晁错忽如其来的教导,张汤显得有些受宠若惊,在跟随晁错之后,张汤就发现这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的脑海里只有自己,或者说,只有自己要去办的大事,所有人在他这里都只是办事用的工具,他完全不在意这些人是怎么想的,也不在意这些人是否理解自己……这还是他第一次对自己之外的人表示了在意。
「做个法
家……莫要做酷吏。」
晁错轻声说着,眼眸里闪过一丝黯然的光芒。
「哈哈哈,阿父!我思来想去,亲自制定了治理塞外的二十多条策略,您来看看,我写的如何啊?!」
刘赐极为得意的站在刘长面前,拿出了那上书。
厚德殿内,刘长和刘安两个人都是惊愕的看着他,刘安手里也拿着上书,看到弟弟这模样,忍不住调侃道:「赐居然也开始上书了?「
刘赐瞥了一眼刘安手里的纸张,忍不住说道:「难道只有大哥才能上书吗?其实我的才能并不弱于其他人,只是因为你们都看不起我,才忽视了而已,若是兄长不信,就可以跟我比一比,看我们的上书哪个更好?」
若是其他诸侯王这么说,那大概就有点夺嫡的嫌疑,但是刘赐就无妨了。
刘安没有说话,刘赐却再次说道:「怎么?兄长不敢比了吗?让阿父来看看我们的上书谁的更好!输的那个要献出三匹骏马!!「
刘安大笑,随即点点头。
刘赐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上书递给了刘长,又催促着刘安将上书也交给刘长。刘长拿过上书,看都没看,「安获胜。」
刘赐一愣,随即气的跳了起来,「阿父!何以如此偏爱大哥呢?你都没有看!」「我不用看都知道是安获胜,你这写的是什么东西?」
「您就看一眼!」
刘长低头看了一眼,「还是你大哥胜...」
「这怎么可能呢?这可是晁错所写的啊!!大哥就是再厉害,还能赢了晁错不成?」
刘长顿时骂道:「你还好意思说呢!我为人堂堂正正,从不曾贪墨过他人的成就,向来都是亲力亲为,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呢?抄袭晁错的策略,连抄都懒得抄,你觉得我是看不出晁错的字迹吗?!」
刘赐委屈的低着头,「我这不是自己不会写嘛...」
刘长又看了看刘赐的策略,看了许久,随即点着头,「晁错还是不错的,想法与朕是不谋而合啊,我原先就是这般想的。」
刘赐问道:「那可以施行?」
「恩,自然可以,不过,你怎么会有晁错的文章呢?」
刘赐急忙解释了起来,「他骂我是挟恩图报.当时我就怒了,我就以子贡抢走俘虏然后不给钱的典故来讽刺他!「
刘安只觉得额头有些微痛。
刘长勃然大怒,「竖子!不会用典故就休要胡说八道!那是子路!」
刘安只觉得额头有些很痛。
自己何德何能啊,居然出生在这般的文化世家里!「阿父……还是看看我的上书吧。」
刘安忍不住打断了他们父子二人,刘长这才拿起了刘安的上书,刘安认真的解释道:「儿臣在通读《禹贡》,《职方》等书籍之后,忽然有了些想法..当今大汉疆域宽阔,是过去都不能比的而郡设监御史,难以有效的行监察之权,儿臣以为,若是能按着禹贡之书籍,与天下设州,增设州刺史,凌与郡官之上,监察国相之列,不予实权,直通天阙…….查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刘长听闻,一瞬间居然有些恍惚。「州?」
「是啊,我都已经想好了,以天下为州,增设州刺史…….有兖,青,冀,徐...」刘长打量着刘安,狐疑的问道:「这都是你自己所想的?」
刘安有些无奈,不是我自己想的还能是抄晁错的嘛??你们俩擅长做这样的事情,我可不行...
「不错!与朕可谓是不谋而合!!」





家父汉高祖 第679章 定制
「御史大夫令史赵禹,勾结外强,谋害三公!」「涉事四位彻侯除国,赵禹弃市!」
王恬启正式将此案结案,并且对他们做出了应有的判决,赵禹是一定要被处死的,就算刘长能原谅他以太上皇为由头,可也不能纵容这种勾结彻侯来谋害三公的行为。
哪怕谋害大汉的小吏,都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何况是谋害当朝三公呢,这都可以诛其宗族了,弃市都显得有些太轻。
刘长眯着双眼,王恬启的回答显然不是他所想要听到的答案。「真的只有这五个人吗?」
「确实只有这五个人,还有一个楚国游侠田仲,已经自杀身亡,故而不在其列。」刘长笑了起来,只是点着头,「好,朕知道了。」
「事实就是赵禹编造了书信,然后通过赵不害来让豪侠将书信带到申屠嘉那边,申屠嘉上书,晁错入狱,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件事对吧?」
「对。」
「那申屠嘉为何不罚呢?」
「申屠嘉在看到书信后上奏,是他的职责,并不能算是同党,他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整个御史府里,三个大员,四十五个官员,一百多个小吏...里头就只有赵禹一个人违法?」
「是这样的。」
刘长挥了挥手,让王恬启离开了。
看着刘长满脸的不屑,吕禄笑着说道:「王恬启虽然能办事,却还是太怯弱,他是不敢扩大打击面,不敢将更多的人给牵扯进来..」
「这不叫怯弱,这叫圆滑...他愿意办事,却不愿意跟晁错那样得罪太多人,这些彻侯们彼此通婚,互为亲戚,打了一个就得罪十个,御史府里的那些人,都是些年轻有为,敢做事的,他们连晁错都敢谋害,王恬启是担心得罪了他们,等到他们将来得势,会来报复他...反正事情他已经查清了,他是宁可舍弃赏赐,也不要承担太多的罪过...」
「朕就不明白了,这大权都交给他了,他也这般年纪了,又是国中彻侯,何以退缩呢?!」
刘长骂道:「这厮真是女干诈,等他再老几岁,朕定然不会放过他!」「不过,朕早就看出他会这么做,因此也不曾将希望放在他的身上。」
刘长说着,抬起头看向了大门,很快,就有一人走进了殿内,拜见了刘长,吕禄看到他,起身就往门外走,来人正是刘章。
「仲父,都调查清楚了,御史中丞在内的十六位御史府官吏都是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吕家的三位侯..城门校尉吕产也知道这件事,豪侠正是通过他偷偷进入长安的...另外,臣在探查的时候,还抓住了三位刺客,这三人遵守在廷尉府外,准备行刺晁错,经过查询,这三人都是齐国的游侠...很可能是..齐王刘襄所委派的。」
那一刻,刘长的脸色顿时就黑了。
他顿时就明白方才王恬启为什么会那么坚决了,不是人家怯弱,是人家真的不敢再查下去了。
查到御史中丞,他大概就退缩了,御史中丞叫郦寄,乃是大汉开国名将,诸开国功臣里排名第六的曲周景侯郦商的儿子...他阿父的排名甚至比夏侯婴灌婴他们还高,因为他阿父的关系,可谓是人脉广泛,动了他,就可能会引起夏侯婴等这些还活着的开国大臣的敌视,再查到城门校尉吕产,那王恬启基本就直接放弃了,动了这个人,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甚至王恬启曾跟随过吕产的阿父吕泽,这是自家举主的儿子,更别说吕家如今这强悍的势力,长乐宫里的那位老妇人...
难怪如此啊。
看到皇帝沉默了下来,刘章方才询问道:「是否要捉拿这几个人呢?」「若是陛下觉得难办,我倒是有个想法....」
「你说。」

可以将这件事上书至长乐宫。」
刘长很是不悦,「阿母都这般年纪了,难道还要让她做这些事情不成?为人子,岂能将遇到棘手的事情就丢给自己的阿母呢?成何体统!我大汉以孝治国,你难道不知道吗?!」
「仲父,是我考虑不周!」
刘章急忙行礼认罪。
刘长大手一挥,「将你查到的东西送到刘安的府邸去吧,让刘安自己去解决!」「啊?」
「我大汉以孝治国,朕也是在想办法让那竖子有个尽孝的机会!」「陛下英明!!!」
刘安当然不知道刘长已经将棘手的问题直接丢给了自己,他如今还在热火朝天的操办着州刺史的事情,州刺史并非是刘安临时起意,其实早在刘盈执政的时期,因为御史监的不作为,就有群臣提议加强地方的监察权,其中包括了很多思路。而州刺史只是其中一个思路而已,刘安在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后,认为这个政策挺适合如今的。
刘安跟晁错联手,想要限制各地的外王,这次也能看作是刘安对地方的再一次出击。
将地方划分为不同州后,设立的州刺史是直达天听的,他们本身没有实权,不能插手地方的事情,却可以凌驾在郡县之上,甚至是在封国之上,诸侯国当然也能监察...这不是简单的派个人去监察地方,而是要将大汉繁琐且无用的监察体系联系起来,三位一体,首先就是御史府,然后是刺史,最后才是郡县乡里的监察部门,三者结合,从而形成一套监察上下的完整体系。
刘安麾下门客极多,有能力的人更是不少,他们给刘安的上书,可谓是应有尽有,他们大多年轻,敢想敢做,刘安在先前又积累了大量的行政经验,整个人愈发的成熟,威望也是与日俱增,张释之都不敢轻易来拿刘安刷声望了,因为张释之就是被刘安所释放的,而且刘安还插手了大汉的律法,刘安对法家的学说也颇有研究,刘安在廷尉曾召开了一次会议,探讨如今的律法,在那次会议上,他大杀四方,说的诸多法家贤才们无言以对。
只有晁错能与他抗衡,而在谈论学问的同时,刘安说出该完善大汉如今的回避之律法,晁错一反常态,表示绝对支持太子!
刘安所设想的回避法,正是未来大汉三互法的雏形,这是一种针对当今官吏和豪族的律法,具体来说,就是看籍贯联姻,出任等情况,比如你是赵国人,那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若是你与赵国人联姻,那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若是你曾受到过赵国君王的恩惠,那你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如果一个楚国人在赵国担任官职,那赵国人就不能在楚国担任官职...
这当然是为了杜绝官员勾结,豪族坐大,彼此牟利。
这个太子是不太好糊弄的,单论学问而言,刘长这一脉的脑子都长在了他的身上,导致其余几个兄弟看起来都不是很聪明。
在诸多门客的相助下,刘安完成了对天下各州的划分,刘安将天下划分为了冀,幽,并,凉,青,兖,徐,豫,扬,荆,益,交,西,朔,倭,司隶等十六个州,这些州还是非常大的,例如朔州,就囊括了夏国和部分大汉直属的部分北方边塞郡县,幽州更是囊括了燕国以及周边诸郡,交州囊括了南越国和吴国的一部分,益州囊括了巴蜀和滇国,西州囊括了河西部分地区和西庭国北庭国,倭州是倭岛以及周边的岛屿。
可以预料,所有上任的刺史,都要承担很重要的职责。
而就在刘安忙碌的时候,刘章忽然找到了他,将上书丢给他后,匆匆离去。只留下一个刘安看着手里的文书在风中凌乱...
坑儿子啊!!!「晁错!!」
听到有人站在御史府门口,对着御史大夫直呼其名,在这里办公的官员们都吓了一跳,有几
个人直接摸着剑就起身了。
而看清楚站在门口的人,官员们却又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因为那人发色全白,看起来很年迈了,老人在大汉当然是有特权的,是不能随意处置的,别说上御史府高呼晁错了,就是上未央宫高呼刘长,也没人能将他怎么样,都手持寿杖了,还能杀了不成?
御史中丞不悦的走到了老者的面前,打量着他,看到他一身白身打扮,倒也没敢太无礼,只是提醒道:「老丈,不可对三公无礼。」
「你是什么人?!」
老者不悦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们意图谋害三公都没有事情,如今却不许我对他无礼吗?」
郦寄脸色通红,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我不认识你,但是我认识你的阿父!」
「堂堂名将曲周侯,怎么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呢?你还嫌自己不够丢脸吗?我听闻你也是上过战场,拿过军功的人,却连是非都分不清!」
老者直接抡起拐杖就狠狠砸在了他的肩膀上,郦寄一声闷哼后退了几步。「这是为你阿父打的!」
到此刻,郦寄自然也明白面前这个老头不同寻常,不敢得罪,低着头退到了一旁。「呵,建信侯好大的威风啊,居然敢在御府内大打出手!」
晁错不知何时走了出来,不悦的说道。
建信侯看到正主走了出来,直接无视了一旁的郦寄,直接走到了晁错的身边,打量着他,「不错,看来也没有在牢狱内受什么罪。」
郦寄一愣,建信侯刘敬?
他不是在河西担任国相吗?这老头离开庙堂太久,自己居然都没能认出他来。刘敬和晁错离开了这里,官吏们再次忙碌了起来。
两人面向而坐,刘敬也不废话,直接开口说道:「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新府邸要挂在奉常府名下,就叫陵邑府,设一令,二位左右丞,六十位属吏....专门负责陵邑的修建完善以及迁徙等事...不能再这样大规模的迁徙了,趁着庙堂里对你意见极大的时候,抓紧让他们上书弹劾,然后我来接替你,彻底定下此策,只要正式设府定制,后人就是想要废除,只怕也没有这么简单了。」
刘敬来找晁错,当然是为了陵邑的事情,刘敬不想让陵邑成为偶尔动用的杀手锏,他要让其常态化,定制化,成为大汉不可或许的府邸之一,日复一夜的从豪强身上割肉,不给豪强任何喘息和抬起头来的机会,晁错的行为是一刀宰,刘敬的政策是温水煮青蛙,不赶尽杀绝,但是又不给对方崛起的机会,只能说好处和坏处都有,但是制度化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哪怕后来出了个心疼那些良善之家的君王,也只能是约束一下这个府邸,不可能直接废除法令,毕竟府邸一出现,纠缠着的利益就出现了,有人可以牟利,那就不会让其消失。
尽管刘敬很厌恶有人以此牟利,但是为了长远,为了根本,他只能如此行事。
晁错听着刘敬的诸多想法,点了点头,「可以这么做,我会安排弹劾的,你来担任陵邑令?」
「不,我已经很年迈了,我可以负责这件事,却不能担任令,所以,我需要你来给我推荐一个可用之人。」
「这件事,你可以做主?」「是陛下让我安排的。」
晁错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我可以举荐两个人,你自己选择,其中一人你已经见过了就是曲周侯郦寄,在如今这些继承爵位的彻侯里,他算是有胆气的,能说会道,学问也不差,还曾上过战场,最重要的是,他分得清公私,在我麾下担任职务后,他最先就是对自家有亲的豪强出手,并不在意他们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就是缺乏主见,若是有你来下令,他为你办事,倒也合适。」
「下一个
。」
「宣平侯张偃。」
晁错认真的说道:「他目前就在我的麾下做事,你也知道他的身份吧?大汉长公主的嫡子,陛下的犹子,太后的亲外孙...他若是担任这个部门的令,绝对没有人敢反驳,也没有人敢拦着他,他的身份就是最好用的,但是他缺乏胆魄,才能也不是很充足,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毕竟事是你来下令的,若是能借他的势来做事,会事半功倍。」
刘敬点了点头,随即眯起了双眼。「这两个人我都要带走。」
「那不行,这两个人,一个是御史中丞,一个是御史丞,你要是都带走了...那我麾下就没有人可以用了。」
「无碍,我可以举荐一个人,让他来为你的副手。」「何人?」
「原先的北庭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他先前因为正面与北庭王刘卬发生了冲突,没能劝谏君王的原因,被迫辞官,如今就在长安读书,等待着再次被启用,这个人颇有才能,能听取劝谏,能办事...不过嘛,这个人是反对削藩的,平日在北庭国就常常开口辱骂你,与申屠嘉为好友,互通书信,并且多次开口说应该杀了你来正庙堂之威,就看你用不用了。」
刘敬笑着说道:「他知道我来长安办大事,就上门拜访,希望能在我麾下做事,但是这个人没有年轻人的锐利,老谋深算,太有自己的想法,我不需要这样的人来协助我...反而是你这里,你这里大多都是年轻后生,反而是需要他这样的人,你觉得呢?」
晁错的脸色很平静,哪怕是知道对方很敌视自己,也没有觉得恼怒。
「那就用他吧,这天下厌恶我的人太多了,也不差他这一个,能办事就好。」「好,那就这样定下了。」
1...451452453454455...5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