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不错,我算是看走眼了,原本以为他是衷心为国的忠臣,没想到心里竟然向着那群武蛮子,糊涂,简直糊涂至极。”
“昏官,大大的昏官……”
“呸,什么昏官,简直是狗官,竟然向着那群武蛮子,简直是我被读书人里的反骨仔,猪狗不如的东西。”
“对对对,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如此糊涂,枉我以前还称他为包青天,呸,狗屁青天,我被读书人中的耻辱啊……”
说着,这群人是不由痛骂起来,为武举生能和众多文举生享受一样的待遇而痛心疾首,觉得这是国之将乱的征兆。
顺带着连包拯也一起骂,让得这位大名鼎鼎的包大人才是真的欲哭无泪,没想到自己在官场上小心翼翼的摸爬滚打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这么一点美名,全都付之东流,被一众心向文举生的百姓连声痛骂着。
是人人高呼昏官,以前简直瞎了眼才认为他是衷心为国的好官,原来是个反骨仔,读书人中的叛徒败类。
这要是被包拯亲耳听到这些粗俗的叫骂声的话,恐怕真的会气到吐血不可。
包括人群中也练武之人,本来刚才始听到此人这样说,说在武举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争取到了和文举生一样的特权,输不由大喜的,也准备考武举。
可是骤然又听得无数多被重文轻武洗脑的百姓这样连声痛骂,对武人极尽贬低之能,心中气愤之下,握了握拳,有心想要说些什么。
可见得群情激奋,根本没人听得听进劝解,只是一心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举生就是高人一等,武举生不配和他们相提并论,面脸苦涩之下,也只得是罢休,无奈的松开了手。
心想武举什么的,还是能不考就不考吧,毕竟真的太受歧视了,大家都不认可,考了好像也是自取其辱,费力不讨好啊。
而最开始传播消息的那人闻言,听得大家群情激奋的叫骂声,也是没好气的道。
“行了行了,你们瞎咋呼什么呢,懂什么啊,就像那群武举生老爷说的,谁说武举生就低人一等啊,而且,谁说武举生老爷就是一群大老粗武蛮子,人家没准文武双全呢。”
可那群一心向着文举生的百姓闻言,却是忍不住嗤笑道。
“呵,文武双全,就那群武蛮子”
“别逗了,怎么可能,真要是文武双全,谁会去考武举啊,嫌自己不够丢人吗”
“就是,做学问都还来不及呢,还考武举简直笑话,只有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空有一生蛮力的傻大个才去考,有什么用”
“没错,荒唐,大大的荒唐。”
此人听得他们这么说,也是同样冷笑连连的道。
“呵,你们还别不信,那群武举生老爷没准真的文武双全,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因为他们可是跟那群文举生约定了,今晚在城南的芙蓉园比写词,试问这要真是没点本事,敢和那群文举生比写词吗”
“什么”
当即,听得此人这样说,所有人都是再度心中一惊,不可思议道。
“你说什么,那群武举生要跟文举生老爷比写词”
“我滴乖乖,真的假的,那群武举生没疯吧,还是太膨胀了,竟然跟文举生比写词他们傻了吧”
此人虽然心中也有些忐忑,觉得武举生和文举生比写词实在是太不理智了,但是被这一群重文轻武的家伙给刺激之下,也是咬牙道。
“当然没错,千真万确,就在今晚城南的芙蓉园里,所以你们别太得意的太早了,万一那群武举生老爷真的文武双全,写出一首首好词来,压过那群文举生,有的你们哭的时候,哼!”
听得此人确切的这么说,短暂的沉默半晌后,忽然,人群中是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哈哈哈哈,我……我好像听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
“就是,那群武蛮子竟然胆敢和文举生老爷们比写词,我呸,简直是不知死活啊。”
“对,哪用得着那群文举生老爷们出手,在下不才,没念过几本书,也没考过科举,但也能写几首词,自问也能碾压那群武蛮子,哈哈。”
“不错,我也一样,这群武蛮子真的是脑子坏掉了吗和文举生老爷们比写词,他们知道词是什么吗”
“就是,可笑可笑,实在可笑啊,我觉得马上有一出天大是笑话要出来了啊。”
“哎,原来以为这群武蛮子有点出息了,没想到还是这么不知天高地厚啊,非要丢人现眼,哎,真是让人无奈啊……”
听得众多一心想着文举生的百姓这样说,人群中的部分练武之人,心中气愤之下,也是愤愤不平。
觉得凭什么啊,咱们武人怎么就不能文武双全了合着会写词就是你们读书人的专利是吧
所以许多练武之人敢怒不敢言之下,都是心中默默期待着,希望那群武举生,能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
当然,需要说明一下,如果非要刨根究底的话,其实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报纸雏形应该是出现在唐朝。
因为唐朝有一种叫做“开元杂报”的东西,十分类似报纸。
如晚唐孙樵《经纬集》里的“读开元杂报”条就写得十分明白。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由此可见,《开元杂报》是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日常杂事报告的书籍,比较类似现代报纸,故名“开元杂报”。
同时唐朝还有一种叫做邸报的公函,不过因其属于官文书,不是公开发行,而且带有相当程度的机密性,受众面比较小,只有各个藩镇的头头作为少量读者。
当然,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其不是印刷品,因为由于唐代印刷技术极其落后,所以唐人始终没有把印刷技术用于传播文化知识,而只是用于印制佛经。
所以唐代二百年来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手抄的,而且是卷轴的,像画一样,根本就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折叠书,所以唐人称书一般都称为一幅书而不是一本书。
到了宋代,这一情况才明显改观了许多,因为宋朝经济发达,文化先进,而且有了更加高明的印刷术,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名词,如邸报、朝报、小报、新闻等。
其中邸报、朝报一般都是指由官方发行天下的报纸,小报、新闻则是指民间发行的报纸。
但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最初因为是新鲜事物,所以开始一直没有新的称谓,还是被称之为邸报、朝报,直到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才出现小报、新闻等崭新独立的名词。
而且宋代的邸报是不同于唐代的邸报的,宋代邸报内容丰富,涵盖很广,读阅人群面也更为广泛,如戴复古诗曰:“时于邸报上,屡见得祠官。”
还有《宋史,李师中传》记载:“师中始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
包括苏轼《与工兀直书》曰:“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每见一邸报,须数人卜狱得罪。”
以及苏轼有诗曰:“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其自注道:“是日坐中观邸报,云迂叟已押入门下省。”
迂叟即司马光,说的是苏轼在黄州至汝州的途中从邸报上就得知了司马光成为宰相的消息。
还有宋伯仁《看邸报》诗曰:“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
洪咨夔诗曰:“昨朝忽见邸状报,诏答丞相辞公师。”
可见宋代的报纸就已经开始刊登及各地官员升迁、得罪、免职的消息了,并不是什么不能对外说的秘密。
还包括姜特立《邸报京丞相薨背》诗曰:“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赠典一番新。作场好梦归乡去,仰羡无非梦里人。”
王十朋《哭陈阜卿》诗曰:“邸报知凶讣,伤心不忍言。图犹对徐孺,人已丧陈蕃。”
可见宋代报纸还刊登名人去世的消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代官办报纸的“编辑部”在皇宫内,“编辑”在那时叫做进奏官,负责向地方各州通报朝廷的各种动态。
早在宋代初年,进奏官是由各州派驻京城的,各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进奏官负责向皇帝进呈地方大员的奏章,又把皇帝的批复以及朝廷的各种动态定时编写成文,通过驿站送回地方,按官员级别发行传阅。
这种文件被称作“进奏院朝报”,也称为“朝报”或“邸报”,这种报纸被一些新闻史学家称为现代报纸的古代祖先,而不承认唐朝那种不公开发行,不是印刷品的报纸。
一直到后来,宋太宗觉得一百多个进奏官,分散在京城各处,实在不好管理,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在皇宫大内一侧为他们提供办公地点,称为“都进奏院”。
进奏官们在皇宫内辛勤办公,定期编辑“朝报”,通过驿站邮寄发行。
谁升了官,谁被罢免了,皇帝接见了谁,出席了什么庆典,下发了什么诏书,边疆军情如何,哪里发生了水灾、旱灾或瘟疫种种牵动人心的事情,都能在朝报上看到。
比如广州地处南疆,是历任士大夫眼里的蛮荒之地,消息相对闭塞,一份份通过驿站“飞”送过来的朝报,是地方大员翘首盼望的珍贵信息来源。
每一期朝报从开封府“启程”,通过驿站传送,按照朝廷关于普通文书最慢每天也要100多公里的规定,大概不到20天就到了,然后再按照官员级别发行传阅。
按照一些地方笔记的记载,只要朝报一到,各级地方大员哪怕正在吃饭,也会直接扔下筷子急急拿过报纸来,从头到尾,细细阅读。
看到好消息时,是喜不自胜,看到坏消息时,则长吁短叹,甚至痛心疾首,伏案痛哭乃至痛骂不已的。
就这样,一份份定期从京城远道而来的朝报,十分巨大的影响着知府、知县以及其他大小官员的心情。
由此可见,这些在皇宫内编辑,并发行各地的朝报,其实质是一份“中央政府公报”,但它已经形成了编辑、审稿、发布、抄写、下发的完整链条,故而报业史学家把它称为现代报纸的祖先,也绝非空穴来风。
至于街头“小报”的话,还是以偏远的广州府举例,因为官办报纸只有一份朝报,别无分店,且朝报只限于有资格的官员之间传阅,普通老百姓压根就看不到。
可是,一来朝报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不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消息的及时发布。
要知道,地方官员都可都是如长颈鹿一样伸着脖子焦急等待着看各种动态呢,慢了怎么行
慢上个一两天还好,能忍忍,要是慢上了五六天,那可就遭了大罪了,许多官员都得吃不香睡不着,暗地里瞎琢磨不可,实在要人命。
特别是在宋代广州虽然是许多人眼里的蛮荒之地,比不上汴梁洛阳繁华,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会,官员们固然要了解中央的时事动态,许多的中外商人也特别需要了解各种信息啊。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计划北上扬州或杭州贩卖一批珍贵的香料,临行前是不是很想知道那里的时局稳不稳,有没有发生水灾、旱灾、饥荒、土匪等。
如果两眼一抹黑,到了那里才发现当地正乱的一塌糊涂,百姓们吃都吃不饱,哪有钱买香料啊,产品根本没销路,还土匪横行,随时可能被抢,那可就哭都来不及咯。
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越是商业发达的地方,信息就越是值钱,这和许多大老板每天固定看新闻联播一个道理。
而恰巧宋代的广州城商业发达,朝廷动态、官员变更、皇帝诏书、灾情兵变,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拿来卖钱。
&
第一百二十四章 也是太祖的师父
因此,所有读书人看着手里的小报,都是震惊了,没想到昨晚竟然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是震惊到不可思议。
这里面既包括普通的读书人,也有其他毫不知情的文举生,以及国子监是监生,还有朝廷的大员,皇亲国戚等。
此刻全都是咬牙骂道。
“该死,这群武蛮子,竟敢如此猖狂,简直越来越过分了啊,都敢在咱们面前撒野了。”
“就是,还敢跟我们读书人比写词,哼,简直不知天高地厚,这么想要自取其辱吗”
“没错,还有那包大人怎么如此糊涂,竟敢将朝廷对我们读书人的恩典也判给那群武蛮子,不行,此事绝对不能这么算了,如此下去,我们读书人的颜面何存,威严何在。”
“说的对,我们找他算账去,让他重审此案,重新宣判,岂能如此长那群武举生的威风,灭咱们文举生的志气。”
“所言极是,走走走,咱们读书人不能让那群武蛮子给欺负了,还真是老虎不发威,当咱们是病猫啊!”
“对,敢打咱们读书人,跟他没玩,这大宋朝就没有打咱们读书人的先例,还真是反了天了,此例决不可开!”
说着,一大帮读书人文举生,包括国子监的监生,都是跑到开封府抗议去,不满包拯的做法,要他给个说法,难不成真是他们读书人里的叛徒,心向那群武蛮子吗
至于众多的朝廷大员,特别是御史台的职业喷子……不对,谏官们,更是气愤之下,纷纷开始写奏章,准备开始参包拯一本了。
说他藐视国法败坏纲纪,竟然替那群武蛮子说话,还把属于文举生的特权判给他们,简直罪大恶极罪该万死,根本不配当开封府的府尹,甚至都不配当读书人,让赵祯严惩他,有多远滚多远的那种。
甚至有一些脾气爆的官员,都同样堵上门去骂街了,要他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做。
于是只见一篇篇言辞激烈的走账,是如雪花般飞进公里,堆在了赵祯的书案前,让得他也是哭笑不得,无奈异常。
也幸好此时的宋朝不是天天上朝,而是五日一朝,前两天才刚刚上过一次,所以,还有几天空闲,不然,他非得被这件事烦死不可,都足够那群文臣在朝堂上朝一天了。
因此,对于这些奏章,他都是留中不发,理都不理,心想任你们瞎折腾去吧,狗咬狗才最好呢,这样更便于自己从中制衡。
至于对包拯的无奈背锅,赵祯虽然有一丝毫歉意,但想了想,还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好,可怜的包大人,你就替朕抗一抗吧,毕竟你以前喷朕喷的那么爽,也该付出点代价了啊,嘿嘿。
有些腹黑的这样想着,猛地,赵祯又拿出民间的“小报”看了看,高兴之下,同样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因为到目前为止,他都觉得事情发展的挺好的,基本没有超出他的掌控,可唯独,对于自己这位小堂弟要和文举生比写词的事情,是得他感觉有些难以置信,好端端的何必要这样呢已经占了便宜了,难不成又想自取其辱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