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所以从这个定义上来看,人类的赌博历史真的是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文明产生的早期。

    比如在旧石器时代,便能找到类似“碰运气”的事件遗存,史前文明中也有大量运用“抓签”来判断凶吉的筮卜方式。

    《说文解字》中便记载了“古者乌曹作博”,乌曹是夏朝君王桀的臣子,可见,赌博在夏朝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一套形式。

    包括最开始用抽签来分配出勤与分配劳动果实,用龟壳上的裂纹来决定国家大事,这本身就类似一场场的赌博。

    因此国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赌博,便是从这个时候镌刻在骨子里的。

    而且中国的赌博,因为历史悠久,所以花样也非常繁多。

    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就嗜赌成风,无论是在上层贵族中,还是低贱小民中,博戏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齐国赌博故事当属田忌赛马了,还编写在了课文里,虽然这貌似是一个讲智慧的故事,但其本质来说还是一个赌博的故事,就是赌马嘛。

    孙膑以兵法运用于博戏当中,教田忌“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正所谓上行下效,上层贵族喜欢赛马,下层小民则喜欢玩“斗鸡”和“走狗”。

    像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季氏与郈氏两人斗鸡,季氏的鸡武装的更有手段,用芥子粉,涂于鸡翼下,让郈氏“为之金距”的鸡无法睁眼,最后将其击败。

    “走狗”的玩法跟赛马差不多,就是比赛谁家的狗跑得最快。

    斗鸡走狗一直到两汉三国时,依然是民间和宫廷最流行的游戏。

    例如魏明帝曹叡,不仅喜欢斗鸡,还专门为此建了斗鸡场所

    到了南北朝时期,玄学风气日盛,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嫌弃那些有实权的官职腌臜,是“浊官”,不肯去做,但玩起斗鸡来,倒不嫌那些鸡掉毛了。

    那些自诩清高的文人士子们,一边流觞曲水,一边斗鸡走狗,在大俗大雅之中放荡形骸。

    终于,到了唐太宗时期,作为一个有识之君,唐太宗深刻意识到了赌博的危害,深感前朝腐化堕落而亡,于是严令士大夫赌博,但依然无法禁止。

    如到了唐玄宗时期,博戏又成为了街头巷尾的靓丽风景,李隆基本人更是沉迷斗鸡,宫中甚至有专门靠养斗鸡维持生活的人,得到他的垂青,专门招来,替皇帝养鸡。

    为此长安东城一个叫贾昌的人,还因斗鸡被封为“衣食龙武军”、“鸡坊小儿”。

    不仅唐朝不仅斗鸡,还喜欢斗鹌鹑,玩法是在两只鸟前放置米粒,让其争抢、战斗,胜负裁定以一方退却为标准。

    到了宋代,国富民强,经济发达,老百姓们口袋里有了两个闲钱了,更是嗜赌成风,凡事都好赌两把,像是斗蛐蛐儿便成了此时最流行的博戏。

    乃至于赵家丢了北宋的天下,一溜烟儿跑到南方后,都没把这份国粹丢下,临安街头最先发展起来的行业中,“促织儿”、“促织盆”就非常鼎盛,是专门售卖蛐蛐周边的。

    到了明朝也一样,同样喜欢斗蛐蛐,特别明宣宗时期,苏州朱镇抚给朝廷上贡了一只产自上方山的蟋蟀“黄麻头”,一举斗败了皇帝的“梅花翅”。

    宣宗非常高兴,下谕旨封这只蛐蛐为“金丝黄麻头”,这还不够,连上贡此蟋蟀的朱镇抚也“加官两级”,赏赤金百两。

    上行则下效,皇帝喜欢蛐蛐儿,民间就到处抓蛐蛐,有专门判断蛐蛐好坏的“健夫”“小儿”职业。

    包括清朝满洲人原本不流行这个,入主北京没几个月后,也染上了斗蛐蛐的坏毛病,一场斗戏往往能赌上数十金。

    除了用动物、昆虫作为赌博的玩意儿,各种赌博道具也在不停发展之中,花样更为繁复。

    汉朝流行“六博”、三国流行“樗蒲”、唐朝人玩“双陆”、宋代人掷骰子、明清盛行纸牌和麻将,就连闺阁中的女子,也要藏起绣花针玩起“打马”。

    此外,还有骨牌、投壶、握槊、叶子等,数都数不清……

    尤其是被称为古代版足球的蹴鞠,其本身就是一场赌博游戏。

    尽管经常有很多人为了赌博,倾家荡产,断手瞎眼,但这种游戏却依然流行。

    以“克己复礼”为核心原则的儒家士子们,在赌博面前更是彻底放飞了自我。

    无数文人墨客还专门为赌博写诗作曲,歌颂太平,比如关汉卿这一曲《骰子》:

    一片寒微骨,翻作面面心。

    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

    包括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其实也是一个大赌鬼,专门写过一篇《打马图序》: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




第一百二十八章 宋朝关扑为日常
    因此这样想着,看着赌博之风越来越盛的大宋,李小鱼为之惋惜的同时,也是不禁猛地眼前一亮,突然间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浮现。

    觉得或许可以借此坑那群文举生一把,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和好处,还能让他们再也不敢瞎逼逼了,一举多得,嘿嘿。

    于是心中欢喜之下,他是看着面前那一脸期许看着他的卖橘子的小孩,微微眯起了眼,细细琢磨起来,思考着到底是否可行。

    是直把那孩子盯得心中发毛,渐渐有了一丝不妙的感觉浮现。

    而不得不说,在此时这个时代,类似小孩这种卖橘子靠抽签的新奇销售方式还有许多。

    比如在后世,许多朋友经常看到,在逛商场时,一些商家们为促销商品,会在商场门口设置了一个抽奖转盘,顾客只要购满多少多少钱,便可以凭小票转动转盘开始抽奖。

    如果中奖,便能得到一些丰盛的奖品,最次,也能有一些精美的小礼物。

    而其实这种转盘游戏、摇奖销售的法子,就是宋朝人玩剩的。

    不过在这时,转盘等抽奖之类的销售方式,还并不叫抽奖,而叫作“关扑买卖”,或“扑买”、“扑卖”,有时也直接简称为“扑”或者“博”。

    如果大家有机会穿越到宋朝的话可以看到,此时的店铺或商贩,都是很喜欢用关扑的这种游戏来吸引顾客的。

    怎么说呢,比如你在市场上看中一样商品的话,像是一斤羊肉,一件衣裳,你可以选择按市价买下来,也可以选择跟店主商定用关扑的方式赌一把,以小博大。

    怎么堵呢

    就是掏一点钱参与摇奖,比如100文钱的商品,你掏10文便可以获得一次关扑的机会,你若赢了,商品你拿走;若输了,10文钱归店家。

    这便是宋人所说的“关扑买卖”。

    大家如果去翻阅宋代的笔记,不管是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也好,还是南宋的《武林旧事》、《梦粱录》也好,都会发现,宋朝民间真的非常流行关扑买卖。

    不过北宋与南宋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北宋政府是禁赌的,《宋刑统》规定:“诸博戏财物者,各杖一百。”关扑也属于“博戏财物”之列,受到管制。

    只是没办法,北宋太富有了,老百姓也太有钱了,所以屡禁不止,即使冒着打屁股罚巨款甚至掉脑袋的风险,都要玩,无比热衷于关扑,不让玩还不干,政府无奈之下,也只能顺应民情,在重大节日放开赌禁。

    开禁的节日包括春节,《东京梦华录》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

    因此,每至春节,开封府的大街小巷都有商贩关扑年货:“坊巷以食物、动使(日用品)、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

    一些热闹的商业街,更是“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供人扑买。

    逛夜市的女性也喜欢跑到那里看人关扑:“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

    元宵节也允许关扑财物,最繁华的东京宣德门外大街,都是关扑买卖的商贩与游人。

    年底的冬至佳节,也是“官放关扑”。

    此外,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宋朝政府都会准时开放皇家园林“金明池”与“玉林苑”,纵市民游玩。

    开放期间,皇家园林内也是可以关扑的,就像我们今天在城市公园中看到的热闹场景,宋代池苑内,到处都有商家用彩布围成临时店铺,“铺设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吸引游人关扑。

    游园的市民,也都乐得掏一点钱去博博运气,中了奖则高高兴兴回家,“往往以竹竿挑挂终日关扑所得之物而归”。

    到了南宋时,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原来的赌禁之令已经彻底形同虚设,关扑买卖随处可见。

    一位南宋人说:“关扑食物,法有禁。惟元正、冬至、寒食三节,开封府出榜放三日,……非如今常得关扑也。”

    这“如今常得关扑”几个字,表明关扑买卖已深入南宋市民的日常生活,人人都想着以小博大,随手赌一把,社会风气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也可能是导致它灭亡的一个原因之一。

    因为百姓们不在脚踏实地,而变得浮华,虚躁。

    像是杭州的夜市,一年四季都有关扑买卖,关扑的小商品包括各类小吃,如糖蜜糕、蜂糖饼、灌藕、炸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红边糍、猪胰胡饼、鱼鲜、猪羊蹄肉。

    以及各项小玩意,如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新窑青器、螺钿玩物、打马象棋、杂彩球、琉璃炮灯、四时玩具;各种服饰,如销金裙、缎背心、缎小儿、销金帽儿、逍遥巾、狼头帽、小头巾、抹头子、花环钗朵、箧儿头、销金帽儿。

    还有各式家具,如螺钿交椅、时样漆器、细柳箱、诸般藤作、螺钿投鼓、螺钿鼓架等。

    不要问作者菌为什么知晓这么多商品名堂,因为这些名目都是从《梦粱录》与《繁胜录》里抄下来的,稍稍水一下而已,没办法,反正没什么人看,好可怜的qaq~~~

    总之一句话,在这个时代,只要是商品,就可以摆出来扑卖,连女性也很喜欢到市场上随手赌几把,类似于“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

    宋人说杭州“扑卖盈市”,绝非虚言。

    像是宋朝女美,喜欢往头上戴花;宋人也极追求生活情趣,喜欢在家里插束鲜花。

    所以连鲜花都可以从市场上扑买,《梦粱录》说,杭州“四时有扑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用丝绸做成的假花),沿街市吟叫扑卖”。

    西湖上还有专供市民与游客博彩的游船,叫作“关扑船”。

    《繁胜录》载,“西湖内画船布满,头尾相接,有若浮桥。头船、第二船、第三船、第四船、第五船、槛船、摇船、脚般、瓜皮船、小船自有五百余只”;“关扑船亦不少”。

    所以宋人关扑的方式真的是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就跟作者菌之前提到的转盘摇奖差不多。

    据宋人曾三异的《因话录》记载,杭州有些商贩就采用转盘摇奖的方式叫卖食品:

    京城卖糖的小商贩,制作了一个圆盘,大约三尺见方,上面画有“禽鱼器物之状数百枚,长不过半寸,阔如小指,甚小者只如两豆许。禽之有足,鞋之有带,弓之有弦,纤悉琐细,大略皆如此类”。

    又“以针作箭,而别以五色之羽”,招揽市民前来关扑。

    什么意思呢

    就是想来关扑的顾客,只要掏一文钱,便可获得往圆盘射一箭的机会。

    射箭时,商贩会将圆盘转动起来,以增加射中的难度。

    如果顾客能够射中圆盘上画着的图案,便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如果没有射中,则需要再掏一文钱,才可以重新旋盘射箭。

    《梦粱录》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关扑各类小商品,其中“有白须老儿看亲箭闹盘卖糖”,说的也应该是转盘射箭的关扑买卖。

    看看,这是不是真的很像现在商场为了促销而举行的“转盘中奖”活动呢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万物皆可扑一扑
    虽然难度的确不小,可是回报也大啊,正所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因为如果燕和掷出一个“五纯”,便可以赢得燕青贩卖的一部分鱼。

    要是能掷出“六纯”的话,那可就赚大发了,能将他全部的鱼都拿走。

    但燕和如果掷不出“五纯”或“六纯”,则就要白付钱给燕青。

    而据《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在燕青生活的北宋末,开封府的鱼价大概是:“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

    也就是一斤鱼按市价要100文钱左右,但如果关扑的话,掏数文钱便可以扑一次。

    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靠关扑来试试手气,毕竟搏一搏,没准就单车变摩托了呢。

    而且这种抱着侥幸心理搏一搏的风气是愈演愈烈,本来最开始关扑的都是一些小商品,价值不算太大,可到后来,逐渐的,人们赌博的兴趣越来越大,赌性也越来越大,一般的小商品根本无法满足了。

    因此到后来,商品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后来甚至出现了及其高档的商品,类似珍玉、奇玩、匹帛、乃至于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价而扑之。

    也就是说,后来已经发展到把人也当成了可以进行约赌的商品了。

    这不是开玩笑,宋人的《云麓漫抄》也说,“正元、寒食、冬至,开封府出榜放三日,或以数十笏银,或以乐艺女人为一掷,其他百物无不然。”

    所以想想也好笑,就等于在今天把赌博的小摊子公然摆进中南海,国家领导人不但同意,还亲自参赌,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呢!

    例如宋仁宗赵祯虽然是个好皇帝,可也沉迷关扑不能自拔,经常同宫人在宫里玩关扑,不过他的技艺不高,常常将身边的钱输个干净。

    可他依旧欲罢不忍,输了便向宫人商量把他输出去的再借回来继续博,可是宫人却不依,撒娇不愿意说:您贵为天子还在乎千钱,再去取些来玩嘛亲。

    赵祯却一本正经给自己的赖皮找理由说:俺输的钱都是国家百姓的钱,一次就输了千钱,这是不对滴,你帮帮忙借俺点翻本呗。

    可太监们还是不愿意,毕竟吃到嘴里的肉还有吐出来的道理吗于是不借给他,赵祯无奈可奈何的同时,也没有办法。
1...6970717273...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