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这段叙述很有意思,一说明宋这位大名鼎鼎的仁宗真是够“仁”,不会强迫别人,另外也说明当时这种游戏真的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包括后来的宋神宗也一样,《紫薇杂记》中有记载。

    “神宗与二王禁中打子,止,问:二王欲赌何物,徐王曰:臣不别赌物,若赢,只告罢了新法。”。

    这段话说的是神宗皇帝居然毫不隐晦地向大臣提出赌博,以赌博的输赢决定是否实施新法。

    可见到此时皇帝赌博乃是常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国家的法令政策也被用作了赌博,十分的荒唐可笑。

    好在宋神宗还没有真的糊涂到家,不会真的以一场赌局来决定国家的命运,可倘若遇到了真正昏庸的君主和大臣的话,那可就惨了。

    像是南宋时,艳羡民间生活的理宗,除了宫中招妓玩外,也喜欢关扑为戏。

    每年春天,理宗喜欢让小太监们在内苑效仿市井关扑之戏,在御座前互扑为乐。

    “小珰”们使用着特制的“内供纯镘骰钱”即全铸成背面的骰钱关扑,在博得皇帝“一笑”之余,借机从内帑支出中小赚一笔。

    理宗还让“小珰内司列肆关扑,珠翠冠朵,篦环绣段,画领花扇,官窑定器,孩儿戏具,闹竿龙船等物,及有买卖果木、酒食、饼饵、蔬茹之类,莫不备具,悉效西湖景物。”

    在内廷中仿效再现西湖春游时候的市井生活,以满足自己不能亲历的帝王遗憾。

    此举甚至有内侍官员仿效,在世人春游时开放自家园圃,“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戏效关扑。”以博一乐。

    更甚者到了后期时的“蟋蟀宰相”贾似道。

    此人中了进士之后,凭借自身的能力被理宗赏识,一路升官,最终成为了右丞相。

    虽然此人在朝政之事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嗜赌如命”。

    在《宋史贾似道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似道,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

    即使在其登上了丞相之位后,也依旧无法戒了对了斗蟋蟀的爱好。

    所以当元兵南下,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云飘摇之中的时候,贾似道依旧毫不在意,反而“尝与群妾居地斗蟋蟀。所狎客人戏之曰:‘此军国重事邪’。”

    可见,这个宰相并不合格,在他的辅佐之下,南宋灭亡是迟早的事。

    因此,既然皇帝都不反对歌伎舞女定价作赌注,民间市井的赌场里可就热闹了。

    身家富有的公子哥儿一般都带着侍妾陪赌,一掷千金而不惜,甚至连赌具都懒得摸,而用姬妾代劳,这既是摆阔气,又是企图利用姬妾“色诱”对手,一旦赌红了眼,陪赌、代赌的妾想不做赌注也难。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丫鬟侍女被主人押上赌桌的有之,小妾外室沦为赌桌筹码的亦有之,甚至还有人不惜抵押妻子以求翻本的,结果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所谓“小赌怡情”,本来是娱乐的事儿,至此完全的丧失了理智,完全的变味儿了。

    这就给一些居心不良的赌徒们,制造了设局行骗的借口:先小输一下,然后说,钱输光了,没法子了,就剩下小老婆了,你赌不赌?赌我就押注,不赌拉倒。

    于是,美女亮相,抛个媚眼,送把“秋天的菠菜”,对赌的浪荡子弟们还不赶紧答应再潇洒赌一回?

    这一赌不打紧,不但前面赢的要输掉,荷包里的钱统统得输个底朝天。

    那么,这些美女都是些什么人呢?

    摆明了就是托儿,有的是雇来的妓女,有的是流落异乡的女子假扮的身份,反正清一色都是妻妾,出场的目的只一个,就是“色诱”,分散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无法专心赌局,以便赌棍们耍老千,从赌台上捞好处。

    像是洪迈的《夷坚志补志》卷八的《李将仕》条,就生动记载了一个赌博诈骗团伙的活动。

    这个团伙先派人引诱李将仕就赌,再用妓女假扮的小妾以色相进行勾引,然后诈骗头目假装妾的丈夫捉奸敲诈。

    这条笔记,后被明人改编为拟话本《赵县君乔送黄柑子》,并加进了许多明代才有的情节,非常生动丰满。

    所以慢慢的,随着关扑越来越红火,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娱乐活动了,许多商家都把它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可以借此引诱消费者们去尝试赢得他原本买不起、不会购买的商品。

    &nb




第一百三十章 古代的博戏之魂
    在此时的宋朝,除了寻常的关扑游戏外,另一只最常见的赌博方式,恐怕就是握槊了。

    唐人刘盕的《隋唐嘉话》记载了这样一段趣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丹阳公主嫁给了河东世家薛万彻,这位薛驸马人虽勇武,但缺乏才气。

    有一次,太宗皇帝对人说:“薛驸马有股土气。”

    这话传到公主耳中,她又羞又气,几个月都不愿与薛万彻同席吃饭。

    唐太宗听说之后,哈哈大笑,决定调解这对冤家。

    于是在一次家宴之上,他叫薛万彻同他下握槊,赌各人的佩刀。结果太宗故意输给薛万彻,并亲手把佩刀解下给女婿戴上。

    于是丹阳公主大喜,从此不再嫌丈夫蠢笨,夫妻和好如初。

    一个土头土脑的笨汉,只因为下赢了一场握槊,就可以得到公主的敬爱。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一个人下握槊的技艺已经成了智力和才气的标志。

    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会问,握槊究竟为何物呢

    其实握槊又名双陆、长行,其中以双陆一名最为常见。

    它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博戏。

    从三国直至明代,一直盛行于汉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之中。

    直至清末民初,在北京仍然能看到双陆的踪迹。

    而早在南北朝时期,双陆就在全国广泛流行,由于当时南北分裂,双陆的名称也随地域而不同,在南方称为双陆,在北方则称为握槊。

    无论朝廷权贵,或普通官吏将士,用双陆赌博的事例也颇为常见。

    如南朝梁时,“荆州掾属双陆赌金钱。钱尽,以金银花相足。”

    在唐代,双陆是社会上最为盛行的博戏,诗人刘禹锡有一篇谈双陆的文章,题目就叫《观博》,可见在当时的观念之中,博与双陆已成为同义词。

    从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到普通商人市民都喜爱此道。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双陆高手,女皇帝武则天赌双陆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以至于几次梦见自己赌双陆不胜,还把宰相狄仁杰叫来详梦。

    号称良相的狄仁杰显然也善于玩双陆,就婉转地以双陆无子则败的道理来劝诫武则天善待自己的儿子。

    喜欢新造名物制度的武则天甚至还对双陆进行改造,取名“九胜局”,命令文武大臣分朋大赌为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在宫廷风气的倡导下,双陆在唐代盛极一时,不仅是常见的赌博手段,也是人们日常消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唐人的诗文常常涉及双陆,如韩愈《示儿诗》云:“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此处棋指的是围棋,槊即握槊,也就是双陆。

    二者同为唐人消遣的主要手段。

    又温庭筠词《南歌子》云:“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可见,从普及程度来看,双陆更胜过围棋。

    包括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双陆也在此时东渡进入扶桑之国,并长期广泛流传。

    包括历史上曾出现许多双陆高手,有时候双陆技艺高下甚至成为表示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志。

    像是开头所说唐太宗与薛万彻赌佩刀,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而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杂剧散曲之中,但凡谈到风流少年,总爱说他精于双陆、围棋、打马、藏阄等技艺,如关汉卿的套曲《前调不伏老》中写道: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盓竹,打马藏阄……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竹,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在这里,双陆甚至成了风雅的标志。

    所以整个宋辽金元时代,双陆一直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大宋朝尤其火爆,是百姓们为数不多用以消遣的游戏之一。

    而且不止在大宋朝火爆,在少数民族之中亦如此,无论契丹人、女真人,还是蒙古人、色目人;也无论皇宫内院,还是瓦舍勾栏,到处都可见双陆的影子。

    如《辽史圣宗纪》:

    皇太后幸韩德让帐,厚加赏赉。命从臣分朋双陆以尽欢。

    又如《元史哈麻传》:

    帝(元顺帝)每即内殿,与哈麻以双陆为戏。

    南宋人洪迈出使金国,见到“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余,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

    这种情形,有如今天茶馆中备以出租的扑克、象棋和围棋一样,想必不会仅仅燕京一城才有。

    一直到明清时期,由于叶子牌的冲击,双陆才呈现衰势,但在社会上仍流传未绝。

    像是在明清小说、戏曲之中多有反映,如《金瓶梅》、《红楼梦》、《镜花缘》以及李渔的剧本《风筝误》等,都有打双陆的描写。

    最后到了清朝后期,可能是因为麻雀牌(麻将)风行一时,双陆才日见稀少,以至于最后慢慢绝迹。

    ………………

    同时,说到双陆,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现如今都非常常见的赌博用具,那就是骰子了。

    一片寒微骨,翻作面面心。

    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

    这首语意双关的《骰子》诗,便是大艺术家关汉卿在杂剧《谢天香》中写的。

    在戏文中,汴梁名妓谢天香以骰子自喻,哀婉地述说了自己不幸沦落风尘的凄苦身世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确实,自从骰子这个小小的东西问世之后,就被人抛掷至今,而这些一抛一掷,又不知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与苦恼,喜悦与悲伤!

    可以说,在中国赌博文化之中,骰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而大部分博戏都是“悬于投”,也就是靠掷骰子来决定胜负输赢。

    因为骰子玩法很简单,大家也都见过,抛却特殊形状的骰子外,是现在流行于世的都是正方体的骰子,它的六个面上分别镂刻着从一到六的圆点。

    其中一和四是红色的,其余为黑色。

    它对自唐朝以下中国社会的赌博风俗、游戏风俗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包括至今仍然如此。

    因为唐代以前,骰子称做投子,由于多以玉、石等材料制成,又称为“明琼”。

    在唐以下的,骰子便普遍改用兽骨、角制作,于是人们改“投”为“骰”。

    又因为它面上镂刻的圆点分别着赤、黑二色,故也称为“色子”。

    这也是至今一般人仍将“骰子”读做“色子”的主要原故,而且这种读法不仅流行于人们口中,还见于建国后的字典,上面也有是如此记载。

    对于这种现象,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骰读为,不是“色”字,而是“盨”字。

    《广雅》云:“盨,箸也,今名骰子,博以五木为盨。”

    但无论如何,这两种读音都与骰子的外观或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骰子还有许多别名,如浮图、浑花、穴骼、撒家、惺惺二十一、挫角媒人等十余种。

    这些名称,或从其形态,或取意于用途,有的则包含了一个典故。

    如“惺惺二十一”,是因为骰子每两个相对面上镂刻的点数之和均为七,六面合为二十一点,惺惺者,惺惺相惜之意,以同命运的知己称之,包含了博徒和骰子戏的爱好者们对骰子的“深情”。

    包括骰子并非中国独有,也并非最先出现于中国,在赌博这一风靡全世界的文化现象之中,赌博的形式、道具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惟独骰子通行各国,其形状古今中外别无二致。

    所以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世界赌博文化中的一件奇事。

    不过骰子最早产生于“古代东方”,这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都曾发现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骰子实物。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骰子赌博游戏曾广泛流行,保留至今的许多古文献、古建筑、墓葬之中也多次发现有关骰子及其游戏的文字记载和图案等。

    相比之下,骰子在中国的出现,要晚了许多,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正方体骰子实物,出自浙江余姚的一座东晋墓葬之中,其形状与古埃及、印度、罗马以及现在流行的骰子完全相同,时间大约在公元四至五世纪。

    流传至今的描述骰子的中国文献,最早的一篇大概要数诗人刘禹锡的短文《观博》,这已经是中唐的事情了。

    关于骰子在中国的产生,古代流行的说法是三国曹植创制。

    如《声谱》云:魏陈思王制及陆局,置骰子二。

    又《潜确类书》云:

    樗蒲骰,古人用五子,以木为之。陈思王用两子,以骨为之。

    也就是说是曹植发明了双陆戏的赌博游戏,而骰子是其主要道具之一,所以骰子的发明权也属于这位风流才子。

    到后来,随着双陆的盛行,骰子甚至从双陆之中游离出来,单独成为了一种赌博游戏。
1...7071727374...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