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这样,一番短暂的礼毕过后,赵祯是来在佘太君身边,扶着她,再次一脸好奇的问道。

    “老太君,你怎么也来了啊,你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要是出点什么事,可叫我怎么办才好啊。”

    虽然已经百岁高龄,可依旧精气神十足的佘赛花,是拄着龙头拐杖笑着道。

    “哈哈,大人不必如此客气,老身和呼延将军也不过是来看热闹而已,毕竟武举生和文举生比试诗词,这可是好一场热闹啊,老身怎么能错过呢。”

    “毕竟我都是快如土的人了,黄土都埋到脖子了,这种热闹再不看的话,可就没机会了啊。”

    赵祯听得这位从太祖朝活到现在,算是亲眼看着他长大的巾帼夫人这样说,也是连忙道。

    “哎呀,老太君,你这是说的哪里话,你肯定能长命……诶……”

    说到这,赵祯是不由语气一滞,他本来想说你肯定长命百岁的,可是现在老人家已经是百岁高龄了,这么说的话好像不太合适,有种埋怨她怎么还不驾鹤西去的意思,所以是急忙改口道。

    “哟,瞧我说的,我的意思是老太君你精气神这么好,肯定能再多活个几十年的,长命两百岁也不在话下。”

    佘太君是笑着罢罢手道。

    “哈哈,赵大人,那老身就借你吉言了哦。”

    毕竟佘赛花等人也是人精,抬眼一看就知道赵祯暂时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是配合着说道。

    身后的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这时也是站出来笑道。

    “呵呵,回禀大人,我们刚才也劝了,劝奶奶不要来,可她非不听,非要来看看,看看这等少年英杰到底是谁,我们也没有办法啊。”

    包括一旁呼延家的家主呼延得模,都是同样笑着说道。

    “可不是嘛,不光自己来,老太君还把我拉来一起看看呢,说我们大宋已经很久没出过这样有意思有魄力的武举生了,是咱们武人的骄傲,拉我们过来给他助助威,别气势全被那群文举生给压下来。”

    “我估摸着也是,再加上晚上也没什么事,看这样一场热闹也好,大人你该不会介意吧。”

    种家家主种世横则是有些无奈道。

    “大人,我则是凑巧,没想到刚来京城就碰到了这么一件有意思的是,所以就想赶过来看看,还望大人见谅了。”

    赵祯闻言,听他们这么说,能说什么,自然是苦笑着道。

    “没有没有,老太君和呼延将军种将军你们能有这种性质,这是好事,我怎么会介意啦,来来来,这边请,老太君和呼延将军你们都年纪大了,还是这边来坐下看吧。”

    说着,就想把佘赛花和呼延得莫等人引进去,坐在里面的小亭里观看。

    佘赛花闻言,却是微微摇头道。

    “诶,大人,不急,老身先去看看,这小子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有脾气有魄力,能不能担得起这幅重担。”

    说着,便是在赵祯的搀扶下,拄着龙头拐杖,来在了李小鱼身前。

    因为很简单,佘赛花是现目前大宋朝堂里为数不多几个知道李小鱼真实身份的人。

    这自然是赵祯悄悄告诉他们的,因为当初八贤王下江南寻子时,赵祯就是派的杨家子弟暗中调查护佑,也就是杨文广和杨金花。

    之所以如此,也是对杨家的信任和看重,因为这满朝文武里,文官就不说了,值得赵祯信耐和重用的武将世家,真的不多了,几乎可以说只有杨家。

    毕竟呼延家已经几乎被文官们给玩废了,在朝堂和地方已经没什么势力了。

    这一代家族中也没什么出色的人才,全是靠着老家主呼延得模的苦苦支撑,以及老靠山王呼延赞的余威,才勉强维持着呼延家最后的荣光。

    天知道要是呼延得模一死,呼延家会发生什么,就算不立即分崩离析,恐怕也相去不远了,在朝堂上的最后一点影响力,也会顷刻间被文官们抹除干净。

    至于种家,赵祯压根就没指望过,因为那全是文官们扶持提拔起来的,用来制衡杨家的地方武将,买不买他赵祯的帐根本就是两说之事,文官们的话比他的有用多了。

    这也是赵祯的难处,因为文官们的势力,已经大到他无法控制的地步了,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制衡。

    毕竟帝王之术,无外乎就是制衡,平衡左右,居中帷幄。

    而平衡的点无非就是几块,文臣、武将、外戚、宦官,就这么几个而已。

    武将就不用说了,从太祖朝开始就一直在打压,到现在已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将世家了,就剩下一个杨家,也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男丁几乎死伤殆尽,唯一的顶梁柱杨宗保,打仗还行,朝堂算计根本斗不过那一群文官老狐狸,所以迫不得已之下,只得远离朝堂,老老实实的跑去边关统帅三镇,执掌兵权去了。

    家族内部也多亏老太君还在,能文能武,活了百岁的人精,才让得那群文官们不敢轻举妄动。

    可就算如此,依旧慢慢有些不顶用了,毕竟老太君越来越老,而且随着宋夏边境蠢蠢欲动,文官们已经派范仲淹去撬墙角去了,让得老太君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不知道杨家以后该何去何从。

    至于外戚的话,才刚刚有个张尧佐,才一冒头,就背文官们给打下去了,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到赵祯脸上去了,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宦官的话,啧啧,在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一朝那真的是孙子,只能老老实实当奴才。

    因为唐朝的宦官之祸太深,宦官的权势大到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所以北宋一建国,就深刻的引以为戒,只要宦官敢乱政,就杀无赦,而且别说乱政了,就是发点牢骚都不行。

    比如有一天,赵祯退朝后,仓猝的赶回后宫,因为他头痒的不成,所以他刚回到后宫,摘掉落落头巾后,连龙袍都没来得及脱,就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蹦一跳不稳当
    这也是许多人说,宋代之所以没有发生所谓宦官之祸,就是因为那句话:“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太监想要专权的话,首先要看皇权,如果皇帝是个厉害的主儿,不是什么昏庸之辈,则朝廷大权自然轮不到其它势力掌握。

    也就是不是说太监想专权就能专权的,有个必然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皇权旁落,要在特定的时期才可以出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难度其实相当之大。

    比如我们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太监专权,祸乱朝纲,几乎遵循这样的规例。

    最开始的秦二世不用多说,他本身就是个无能的废物,也是被华夏第一个大太监赵高给捧上去的,自然对他唯命是从,所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再后面的东汉,年仅7、8岁的小孩当皇帝那是屡见不鲜。

    而皇帝年幼必然导致皇权开始旁落,同时他在深宫中长大,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宦官帮助自己夺回权力,于是皇帝迫不得已重用宦官,让他们和外戚开始彼此厮杀,宦官的权力开始增大。

    一直到东汉末年,都持续这个循环,直到以张让为首的十常待,宦官的权势彻底无法无天,开始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剥削百姓、卖官封爵,朝政日益,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历史上宦官的第一次“猖獗时代“。

    此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华夏大地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战乱时期是武将的天下,宦官自是没有得势的机会。

    但是一旦天下一统,进入隋唐时代,宦官们又重新被皇帝开始重用,如唐代开始有所谓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专门负责管理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

    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安史之乱,宦官李辅国借助战乱,开始掌握了军权,“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

    此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组建牙队,形成专权,之后更是出现了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等宦官,他们可以说有立废皇储之大权,凌驾于皇帝之上。

    李辅国更是狂到自称“欺压皇上的老奴”可以说是宦官的第二次“猖獗时代“。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又是诸国分据,而朱温更是进入长安把宦官杀了个精光,宦官们又进入了低潮。

    之后的宋朝对宦官防范较严,宋太祖严令不许宦官“干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

    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大太监,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相反,童贯等人之所以能成事,还是他们勾结奸相蔡京的缘故,在蔡京的扶持下才能权倾一世,没有蔡京,童贯等人依旧是个屁。

    ……

    而除了皇帝年幼导致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如宋徽宗,只想当个艺术家,对治国根本不感心趣。

    显而易见,皇帝不理朝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那么这旁落的大权由谁来接掌呢

    第一有可能被武将掌握,比如乱世的时期,多是这种情况。

    不过宋代自太祖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军权收归中央,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武将自然不能谋反。

    那么第二,如果不是乱世时期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太监三大势力掌握。

    重点是文官的势力如何,如果文官势力强大,还轮不到太监头上;如果文官势力不行,就会轮到外戚或太监之一。

    这也就回到了之前我们说的那句话:“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这里的祖宗之法指的就是太祖赵匡胤颁布的法令,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对宦官的编制人数、官阶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大大限制宦官体系的发展。

    宋史的宦者传部,就提到过,宋政府和决策层在宦官问题上比较重视,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数,以此来限制宦官的势力。

    其中,太祖时限制人数为50,要收养养子,必须要满0岁以上,自己没有养父,才可以收养一人。

    到了太宗时,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少的可怜。

    即使到了南宋孝宗时,因为“宦者员众”,有官员报告给宋孝宗,孝宗命令开列名单,将人数限制在200人以内,后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也不过增加到250人而已。

    这真的算是很少了,对比一下唐、明两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可见宋代在这个特殊群体的势力控制上,做的相对好一些,自然影响就相对少一些。

    并且由于唐代宦党为乱,其根本是在于宦官位高权重,汲取到这个教训,宋代对宦官担任高级职位,一直都比较慎重。

    不是不授予其高级职位,而是对于授予的时机、人选、条件,比较谨慎。

    例如,北宋刚开始有个重要宦官,就是曾掌握兵权的王继恩,因为有战功,按例应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坚持下,只授予其相对较低的宣政使。

    后来就连有些文臣都看不过去了,替王公公鸣不平,认为赏赐太薄,结果竟然被“杖脊刺面配崖州”给处置了。

    再比如真宗时期,有位叫刘承规的太监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实政策,授其节度使的荣衔(宋时节度使为荣衔,无实权执掌)。

    因其生前曾主持过国防部的工作(提点枢密),所以他临死有这种要求,也不算过分,想来也只是为养子、家人留一点待遇。

    宋真宗本来已经答应了,毕竟人家的确有功劳,再加上快死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宰相王旦的坚持,最后还是只以“节度留后”终止了。

    当然,虽然做出了以上的各种限制,但宦官不可能不担任外职,承担一部分外朝的工作。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朝堂在体制上也有诸多限制,例如,对宦官的官阶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这两个系统内升迁的话,最高只能到内东头供奉官。

    如果要继续升迁的话,那就要“转出”,即转出宦官系统,归政府的组织人事机构“吏部”管辖。

    其授予的官阶,则依武官系统来升迁,也就是说,宦官要从事比较重要的工作的话,他们是要接受掌管枢密院的枢密长官的管辖的,而枢密长官,多为文官。

    因为有这些各种各样的体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权力,纳入到文武官员的组织系统中进行管理,这等于是给宦官势力加了一重保险。

    相当于老子本来是皇帝的人,但升着升着,竟然不是了,这……

    到底特么算是升了呢,还是降了呢

    正因为此,宋代宦官不仅没有专权祸国,相反还颇多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因为升着升着,大部分的宦官都变成武职了,于是主要在军事活动上,就显得特别活跃。

    在宋史的宦官传记中,北宋有4人,这4人中,有18人有明显的军事经历!

    从宋初



第一百六十三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确,老赵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稳定,做了太多的努力了,他们觉得太监会专权,会乱政,所以就打压太监,这是从汉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觉得外戚会专权,会乱政,就打压外戚,这也是从汉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觉得宗室会专权还会造反,不太放心,就打压宗室,这还是从汉朝和唐朝这两个人古代最强盛王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更觉得武将会专权会造反,这不仅是从前朝汲取的教训,还有自身的典型事例说明,毕竟老赵就是干这个出身的,就更不放心武将了,老觉着他们会憋着造反。



    所以把这几大势力都打趴下后,老赵终于稍稍放心了,但是,问题也随之来了,那就是治国总不能不要人吧,可到底用谁呢



    思来想去,老赵不禁眼前一亮,猛地一拍脑门,想到,对了,可以用文官啊!



    因为文官是自小读圣贤书出身,每天都是之乎者也礼义忠信,节操应该比较高,总不会造反了吧。



    毕竟有句俗话说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说秀才大多喜欢纸上谈兵,理论上说的多,就会瞎bb,但是缺乏行动力,而且胆子小,顾虑多。



    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秀才不会发动群众,联系群众,光是几个人空谈,更不会带兵打仗,百无一用是书生嘛。


1...8283848586...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