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天津距离京城不足三百里地,吴宗睿和刘宁等人,快马最多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不过他们不可能快马加鞭赶路,毕竟三千大军押解五百余后金鞑子,速度不可能那么快。

    这让吴宗睿干着急,按照大军押解后金鞑子的速度,恐怕需要五天到六天左右的时间,这一路上耽误时间,没有任何的意义。

    行军过程之中,朝廷派遣的兵部官员,对吴宗睿很客气,京营的军士,对吴宗睿表现出来少有的尊重,就连朝廷派遣的锦衣卫,对吴宗睿也是以礼相待。

    穿越的吴宗睿,第一次接触锦衣卫,历史上的锦衣卫,名气很大,史书中也有不少的记载,不过崇祯年间的锦衣卫,相比较来说低调了很多,毕竟皇上对于朝中的大臣还是基本相信的,而且不少的权力也掌握在内阁大臣的手中,锦衣卫没有得到皇上太多的信任,其权力也是有限的,没有皇上发话,锦衣卫不敢随便拘捕朝中的文武大臣。

    面对锦衣卫的时候,吴宗睿颇为谨慎,说话也注意了很多,他对锦衣卫的印象,无所谓好坏,说到底,锦衣卫就是皇上安插的眼线,换位思考,吴宗睿如果掌控了天下,也需要锦衣卫这样的队伍,来帮忙做一些不得不做、但又拿不上台面的事情。

    九月初,大队人马抵达京城的外城。

    兵部尚书张凤翼在永定门等候。

    这样的迎接规格,换做其他人,感激涕零,但是吴宗睿却隐隐的担心。

    也许是朝廷大军面对后金鞑子的时候,遭遇到了太多的失败,也许是因为朝廷大军普遍都患有恐金症,所以登莱新军抓获了五百余后金鞑子,皇上高兴之余,派遣兵部尚书张凤翼到永定门来迎候。

    辽东边军作战的时候,斩杀一名后金鞑子,能够得到五两白银的赏赐,生擒一名后金鞑子,能够得到十两白银的赏赐,如果能够一次性的生擒十人以上的后金鞑子,不仅能够得到丰厚的赏赐,还能够升官,军中的普通军士,能够升为总旗,或者是百户,军中的百户可以升迁为千户,千户则可以升迁为指挥使。

    见到张凤翼,吴宗睿连忙行礼。

    吴宗睿是兵部右侍郎,是张凤翼的直接下属,下官见到上官,是一定要行礼的。

    张凤翼的脸上带着笑容,表现的很客气。

    大队人马朝着内城而去的时候,张凤翼告诉吴宗睿,皇上会在午门的金水桥等候。

    吴宗睿表现出来了感激涕零的样子,内心却不以为然,不过五百多的后金鞑子,说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崇祯二年后金鞑子入关作战,俘获的朝廷大军的军士超过了万人,大凌河城之战,俘获的朝廷大军军士同样超过万人,也没有见到皇太极如此的高兴。

    朝廷大军还是太弱了。

    大军进入内城的时候,三千京营仅仅有五百人准许进入,大量的锦衣卫守候在正阳门,接替京营的军士,押解后金鞑子,朝着午门的方向而去。

    。。。

    午门,金水桥。

    吴宗睿等人身上的兵器,早就被




第三百二十三章 算是提醒
    刘宁、罗典召和秦大龙等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他们同样参加了设在礼部的宴会,跟随吴宗睿一同返回客又来酒楼,得知吴宗睿升迁的乔明俊更是高兴,他早就想着回到登州去,进入军中效力了。

    吴宗睿表现的颇为平静,回到酒楼,随即到后院去歇息了。

    如果对比朝廷大军与后金鞑子的战绩,此次登莱新军攻陷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城池,剿灭一千三百后金鞑子、一千蒙古鞑子,且俘获五百余后金鞑子,俘获六百蒙古鞑子,这样的战绩,得到嘉奖一点都不为过,不过因此就挂兵部尚书衔、督查院右副都御史,怎么看都有些拔高的意思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吴宗睿一贯的认识,所以他必须要好好的消化,分析其中原因。

    天快黑的时候,乔明俊来到了后院。

    “大人,高公公派遣太监来了,请您去老地方见面。”

    吴宗睿点点头,他早就在等着这一刻,高起潜派遣太监前来,在他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想到了,高起潜的行动,怕是代表皇上。

    这一次,吴宗睿没有亲自去见带信来的太监,让乔明俊给予太监一些银两,领兵部尚书衔、督查院右副都御史之后,他的身份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

    半个时辰之后,吴宗睿来到了酒楼。

    雅间里面,依旧是高起潜一个人。

    看见进入雅间的吴宗睿,高起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咱家在这里恭喜吴大人了。。。”

    “高公公千万不要这样说,在下明白这一切,京城的诸多事宜,还是要麻烦高公公的。”

    “哪里哪里,吴大人是皇上关注之人,咱家哪里说的上什么话啊。”

    吴宗睿微微一笑,对着高起潜抱拳开口了。

    “高公公,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下一直都在外地,这京城的事宜,丝毫不知,更不知晓朝中发生了什么事宜,在下的这点功劳,也不是惊天动地,得到皇上如此的恩赐,要是在下就此飘飘然了,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依旧还在,只是眼睛里面没有了笑意。

    “吴大人不简单,骤遇这么大的事情,还能够风轻云淡。。。”

    高起潜的话语,提醒了吴宗睿,他如此的冷静,不管什么人都会觉得奇怪。

    不过吴宗睿已经有了准备。

    “高公公,在下是来不及高兴,区区功劳,领兵部尚书衔,敕封督查院右副都御史,在下真的是诚惶诚恐,在下年纪不大,不过是崇祯二年的进士,骤然身居高位,感觉到的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高处不胜寒,哪里还来得及高兴啊。”

    吴宗睿说完,高起潜稍稍沉默了一下,才开口说话。

    “吴大人,咱家也实话实说,朝中还是有人对此有异议的,不过是皇上的坚持,现如今,后金鞑子的气焰特别的嚣张,有了吴大人在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的胜利,对于众人都是莫大的鼓励,若是能够趁此机会,一举打败后金鞑子,恢复辽东的平静,岂不是天大的幸事。”

    吴宗睿心头巨震,但还是保持了平静,他终于有些明白皇上的意思了。

    复州、永宁和盖州的胜利,让皇上看到了希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辽东边军屡遭败绩,特别是大凌河城之战,损失数万的辽东边军,让辽东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开几座固有的城池,其余地方都被后金鞑子实际控制,这样的情形,肯定让皇上寝食难安。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看样子,登莱新军在登州等地难以稳住了,有可能要调整到辽东去,甚至归入辽东边军之中,承担辽东的作战任务。

    对于吴宗睿来说,现在的时机肯定不成熟,但他不能够拒绝。

    雅间里面陷入到短暂的沉默之中。

    吴宗睿思考了片刻,终于开口说话了,是看着高起潜开口的。

    “高公公担忧辽东的局势,在下是明白的,其实在下也关注辽东的事宜,特别是大凌河城之战后,辽东的局势一直都不是很好。。。”

    高起潜的脸上露出了颇为欣慰的笑容,其实辽东的一些情报,还是高起潜专门派人传递给客又来酒楼的,在他看来,登莱新军进入辽东效力,震慑后金鞑子,水到渠成。

    “不过,辽东的局势,想要短时间之内发生改变,也有些困难,毕竟后金鞑子在辽东投入了重兵,一心想到的就是攻破关宁锦防线。。。”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略微有些凝固。

    高起潜表情的变化,吴宗睿当然注意到了,但他不会在意。

    “高公公,登莱新军在复州、永宁和盖州一带,尽最大的能力牵制后金鞑子,让他们不敢随意从辽东或者延绥等地出兵,或者是入关,一旦他们大举出兵,登莱新军就不仅仅是进攻海州和耀州等地了,甚至会直插辽阳和鞍山等地,必要的时候,直接攻打沈阳。”

    “如此情况之下,后金鞑子必定不敢乱动。”

    “而且,在下还有一种预测,皇太极恐怕会对朝鲜发动进攻,若是皇太极能够拿下朝鲜,且要求朝鲜臣服,则其后方完全稳定,皮岛的局势将变得危险。”

    &nbs



第三百二十四章 皇上召见
    王承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吴宗睿集中了注意力。

    这位陪着崇祯皇帝自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历史上的名气是很大的,皆因为其忠心,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到紫禁城来上朝,很多的文武大臣都归顺了大顺军,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只有王承恩。

    不管历史对于王承恩如何的评价,就凭着这一点,吴宗睿对王承恩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忠心的人,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受欢迎的。

    王承恩的脸上带着笑容,看上去很是和煦。

    当然,这仅仅是表面情况,作为得到皇上最大宠幸的太监,王承恩如果没有本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伴在皇上的身边,也不可能长时间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承恩以前是曹化淳的属下,可后来的地位超过了曹化淳。

    史书对于王承恩的评价,其做事情手段狠辣,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吴大人,皇上等着,您跟着咱家来吧。。。”

    王承恩的话语很干脆,吴宗睿也表现的利落,径直跟在王承恩的身后,朝着便殿的地方而去,没有丝毫多余的话语。

    吴宗睿没有想着给王承恩什么酬谢之类的,他绝不会这样做。

    朱由检身边的太监,也不是铁板一块,相比较来说,朱由检最为信任的还是王承恩和高起潜两人,曹化淳次一些。

    可以说,王承恩是朱由检绝对的铁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考虑到朱由检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文武大臣基本不可能攀附王承恩,也不会去攀附王承恩。

    吴宗睿同样不会去攀附王承恩,他已经和高起潜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这个时候如果去攀附王承恩,属于自找苦吃,如果高起潜知道这一切,大麻烦就会出现。

    王承恩走到了便殿的前面,扭头看了看吴宗睿。

    “吴大人,皇上日夜操劳,还请您体恤一些。。。”

    吴宗睿点点头,看着王承恩开口了。

    “谢谢王公公提醒,在下知道了。”

    王承恩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咱家就知道,吴大人明白事理,吴大人请进去吧,咱家就不跟着进去了。。。”

    吴宗睿走进了便殿。

    便殿是朱由检署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督查院左右都御史前来禀报事情的地方,一般情况之下,只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督查院左右都御史才有资格进入便殿,禀报事宜,其他文武大臣是没有资格进入便殿的,除非是皇上召见。

    吴宗睿这一次是皇上的召见,当然,这样的召见,发生的有些多了。

    有一个让人颇为忌讳的召见,那就是皇上在便殿单独召见二品以下的文武大臣,这些被召见之人,结局都不是很好,譬如说袁崇焕,譬如说熊廷弼、譬如说陈奇瑜等等。

    不过吴宗睿和其他人的情况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如今的他,已经领兵部尚书衔,被敕封为督查院右副都御史,标准的正二品的高官,得到皇上的召见,顺理成章,相比较来说,不管是袁崇焕、熊廷弼,还是陈奇瑜,被皇上召见的时候,都没有吴宗睿如此之高的品阶。

    便殿里面异常的安静,如果不是吴宗睿抬头,看见了正在伏案看奏折的朱由检,他真的以为便殿里面没有任何人。

    “吴爱卿来了。。。”

    “臣吴宗睿,叩见皇上。。。”

    “吴爱卿,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吧。”

    朱由检的话语刚落,一名太监抱着一个木凳子走过来了,来到吴宗睿的身边,低着头将木凳子放下。

    这是吴宗睿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朱由检。

    白皙的面孔,浓浓的眉毛,挺拔的鼻梁,黑色的眼瞳深不见底,嘴唇有些薄。

    朱由检的相貌的确英俊,如果走在大街上,会引发不少美女的关注。

    不过这张英俊的面孔,怎么看都有些不舒服,因为脸上的阴霾太多了。

    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五岁的年级,按说这个年级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可惜在朱由检的脸上,看不见丝毫的阳光。

    穿越的吴宗睿,忽然有些心疼这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

    论勤勉的程度,朱由检甚至不输于开过皇帝朱元璋,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之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雄才大略,他的登基,富有了太多的传奇性质,身为信王,压根是不可能做皇帝的,要不是其哥哥朱由校没有孩子,英年早逝,朱由检也就和其他的王爷一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

    朱由检生在宫中,长在宫中,看到的和经历的,绝大部分都是宫中权力的争斗,鲜有正面的能量,所以他的性格之中,必定是猜忌和负面充斥。

    历史上对朱由检的评价,大都是从其身为皇帝的角度出发,吴宗睿却有着另外的看法,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的时候,朝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那个时候魏忠贤的权势很大,一度甚至威胁到了皇权,朱由检时时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小心应对,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朱由检厚积薄发,一举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势力,此刻的他,展现出来了非凡的能力。

    可惜朱由检年级不大,虽然对于权力的博弈有着不一般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一声叹息
    面对朱由检,穿越的吴宗睿,内心还是有着一丝惭愧的心理,毕竟他不是来辅佐朱由检的,而是要谋取大明的江山,重新打造这个世界,让两百年之后的悲剧不再出现。

    吴宗睿记得很清楚,穿越之前,他曾经为民族歧视的问题,与好朋友刘宁发生了争执,吴宗睿真的不是歧视大清王朝,想想数百年之后,有关大清王朝的电视剧铺天盖地,打开电视就能够看到,甚至让人觉得审美疲劳。

    大清王朝有康乾盛世,这是谁都不能够否定的事实,可是东方出现康乾盛世的时候,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科技开始大踏步的发展,而大清皇帝致命的缺陷,完全展现出来,他们唯我独尊,闭关锁国,瞧不起外来的文明,最终由世界的老大,沦落为任人欺凌的弱国,而这个代价,让后来的数辈人承受,一直到吴宗睿穿越的时候,还在延续。

    既然穿越了,吴宗睿就绝不会让这等的情形再次出现,他的目标很明确,绝不会让现如今的后金入主中原,不会让那个几百年之后霸占电视屏幕的大清王朝出现。
1...121122123124125...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