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吴宗睿不是圣人,他很清楚,自己未必比朱由检等人强,不过有了历史的借鉴,有了平和的心情与冷静的头脑,就知道该怎么做,就能够少走弯路。
便殿再次陷入到沉寂之中,这次倒不是吴宗睿没有开口说话,而是朱由检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吴宗睿静静的看着朱由检,内心逐渐变得平静。
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还是帮一帮朱由检,帮一帮即将倾覆的大明王朝,至少自己的良心上面过得去。
吴宗睿走的不是寻常路,他要开创一个走向鼎盛的王朝,很多陈旧的规矩必须要彻底打破,这必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招致反扑,今后的日子里,不知道有多少的惊涛骇浪等着。
终于,朱由检停止了沉思,看着吴宗睿,再次的开口了。
“朕一直都在思索那些流寇,这些年来,北方遭遇到太多的饥荒,很多农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造反,说起来,流寇也是朕的子民,他们被逼无奈造反,朕也是有责任的,朕想着平定流寇造反即可,不必大开杀戒,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安心种田生活,可是流寇偏偏不明白朕的苦心。。。”
朱由检的话语,让吴宗睿哭笑不得。
被视作流寇的农民起义军,从刚开始的想着吃饱饭,不饿死,到如今已经有了建立政权的思想,朝廷如果想要招抚,要么给那些首领封官许愿,如同水浒传之中的作法一样,要么就是彻底的剿灭他们,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
可笑流寇造反了七年多时间了,朱由检的想法还是和小孩子的差不多。
就说招抚,给农民起义军首领封官许愿,肯定不现实,因为流寇大大小小的首领太多,朝廷根本封不过来,而且这样的态势不能够蔓延下去,否则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你方唱罢我登台,北方的局势将要变得更加的混乱。
说到底,就说一个办法,彻底剿灭,不要心存任何的幻想,不要想着用什么手法来感化。
朱由检的话语,让吴宗睿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还没有等到吴宗睿反应过来,朱由检的话语又转移了方向。
“朕虽然担心流寇,可是与后金鞑子比较起来,流寇就不算什么了,不管怎么说,流寇都是朕的子民,后金鞑子就不一样了,不管是曾经的努尔哈赤,还是现如今的皇太极,他们以前也是朕的子民,可是他们造反了,想着我大明的江山,朕看的出来,努尔哈赤当初不过是建州卫的指挥使,朝廷敕封其为龙虎将军,想不到其不知道满足,居然在建州造反了。。。”
吴宗睿的脑子从飞速的旋转,到慢慢的平静下来,他已经看出来了,朱由检并不是想说什么具体的事情,可能就是想要发泄内心的不满和郁闷,吴宗睿一直都是在外为官,与朝中的派系没有多大的关系,自然成为了朱由检皆以发泄的对象。
果然,朱由检的话语,再一次的转移对象。
“朕对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是信任有加,袁崇焕,朕完全信任他,让他统辖辽东的事宜,他斩杀了毛文龙,朕都没有降罪,可是辽东的局势如何,皇太极率领的后金鞑子,已经打到京城来了,驻守在山海关的袁崇焕,居然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朝中的某些人,平日里嘴上仁义道德,表现的忠心耿耿,朝廷遇见难事了,朕遇见麻烦了,他们根本不是为朝廷和朕分忧,想到的就是自身利益,就是自身的家族,他们真以为朕不明白吗。。。”
。。。
朱由检越说越犀利,说到了流寇、后金鞑子,朝中的文武大臣。
吴宗睿的内心,只剩下了一声叹息。
历史上英明勇武的皇帝并不多,且绝大部分都是开国皇帝,这大概是因为,开国皇帝志存高远,经历了拼搏,经历了苦楚,明白江山得来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他们知道百姓的疾苦,知道如何才能够稳住天下,他们内心里面是真正装着老百姓的,所以他们才会洞察秋毫,谨慎果断的决策,让国家越来越富强。
社会进步、江山更替是正常的情况,大乱之后必定大治,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这一点来说,朱由检除非真的有雄才大略,而且用对和用好了一帮人,才能够真正的扭转乾坤,而且他还要有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思想,敢于触动权贵阶层甚至是自身的利益。
朱由检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最为可悲的是,不管朝中出现了什么事情,都会牵动朱由检那颗敏感而多疑的心,紧接着一大批的朝臣会跟着倒霉。
&nbs
第三百二十六章 提前准备
吴宗睿回到登州,已经是十月中旬。
七月初十离开登州,十月中旬回来,刚好三个月的时间。
吴宗睿回到登州的第二天,陈灵雁就生小孩子了,这一次生下的是男孩子。
一时间,整个的府邸都震动了。
吴宗睿已经有了三个女儿,还没有儿子,尽管吴宗睿自己无所谓,可陈灵雁等人无法承受压力,毕竟儿子才能够传宗接代,家中没有儿子,不管你多大的官,都会遭遇到某些非议,有些时候,陈灵雁甚至想着,如果其他的姐妹能够生下儿子,也是好事情,至少吴家有后了。
陈灵雁生下的儿子,就是正宗的嫡亲儿子了,在家中的地位自然是不一般的。
更加高兴的是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
卢发轩专门从莱州府城,赶到了登州府城,表示了祝贺。
吴宗睿为这个儿子取名吴凡丞,众人都不是很明白其中意思,其实吴宗睿本意是让儿子如同凡尘一般,低调一些,不要过于的招摇,但凡尘两个字意思太过于明显,恐怕陈灵雁难以接受,所以他将最后一个字改了。
儿子取名字,与女儿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按照辈分来说,吴宗睿的父亲属于顺字派,吴宗睿属于宗字派,下面则是凡字派。
这方面吴宗睿略微的有些传统,认为男孩的名字,还是要按照辈分来。
“大哥,三边总督洪承畴被皇上敕封为兵部尚书、五省总督了。。。”
“哦,朝廷的动作挺快啊,这么快就敕封洪承畴为五省总督了,延绥的防御事宜,依旧是洪承畴统管吗。”
“京城来的情报显示,延绥的事宜,依旧是洪大人负责。”
“皇上如此的信任洪承畴,难不成朝中无人了吗。。。”
说话的时候,吴宗睿脸上出现了哂笑的神情,在他的印象里面,洪承畴此人的确有能力,很多方面的见识也是超群的,譬如说在征伐流寇的时候,就不相信流寇的假投降,但洪承畴有一个颇为致命的缺陷,就是喜欢为自身揽功,对于那些表现比自己突出之人,略微打压。
这个缺陷是很致命的。
譬如说山西总兵曹文昭,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有着巨大的功劳,洪承畴数次压下了为曹文昭请功的战报和奏折,导致曹文昭迟迟没有得到升迁和赏赐,尔后,因为后金鞑子从大同和宣府入关劫掠,曹文昭回到大同,抗击后金鞑子的入侵,作战遭遇失败,洪承畴没有为曹文昭承担丝毫的责任,导致曹文昭被朝廷责罚。
其实皇上和朝廷认命洪承畴为五省总督,本意是想着让洪承畴完全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不过这个时候,大同和宣府一带尚未恢复稳定,洪承畴的主要精力,依旧是放在延绥、大同和宣府等地,依旧是严密监控这一带的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并未马上将重心转移到剿灭流寇的事情上面来。
历史总是有诡异的地方,譬如说朝廷每次大张旗鼓准备彻底剿灭流寇的时候,后金鞑子往往会突如其来的发起进攻,崇祯二年如此,崇祯五年如此,崇祯七年如此,崇祯九年更是如此,每一次都会让朝廷苦心经营的局面毁于一旦。
虽然史料没有任何的记载,但是吴宗睿每每看到这些历史的时候,脑海里面都会存在巨大的疑问,他高度怀疑,皇太极应该是掌握了充足的情报,有针对性的发起了进攻。
皇太极的目标是整个的大明王朝,任何对大明王朝不利的事情,对于皇太极和后金来说都是有利的,灾荒如此,流寇也是一样,大明朝廷倾尽全力剿灭流寇,这么大的事情,皇太极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大可能没有任何的行动,要知道大明朝廷若是彻底剿灭了流寇,稳定了内部,那么唯一的对手就是后金了。
当然,证明这个观点需要证据。
吴宗睿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拿到证据。
历史还有诡异的地方,譬如说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刚开始剿灭流寇的时候,获取了不少的胜利,甚至将流寇逼入绝境之中,差一点就剿灭流寇了,可最终的结果就是,陈奇瑜不仅没有能够剿灭流寇,反而让流寇的气焰更加的嚣张。
譬如说洪承畴,被皇上赋予重任,不仅出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还负责延绥、大同和宣府一带防御后金鞑子的事宜,成为了朝廷的一张王牌,可惜洪承畴出任五省总督不长的时间,大明王朝的中都凤阳府就被流寇攻陷了,皇陵都被焚毁,洪承畴在皇上的催促之下,倾尽全力剿灭流寇,依旧没有能够获取到真正的胜利。
。。。
看见吴宗睿没有继续开口说话,廖文儒打算离开了。
“文儒,别忙,有几件事情,马上安排布置一下,提前做好准备。”
“大哥,您说,有什么事情需要安排布置。”
“第一件事情,继续加强旅顺岛、金州和皮岛等地的兵力部署,皮岛的驻军至少保持在八千人的规模以上,金州可以保持原有的规模,旅顺岛适当增加兵力,我看可以达到一万二千人的规模。”
“第二件事情,加强对归顺汉军军士的训练,让他们身体变得强悍的同时,更加的忠心。”
“第三件事情
第三百二十七章 难以兼顾?
洪承畴并未到京城去谢恩,前来宣旨的是礼部的官员,宣旨之后随即回到了京城。
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兼任五省总督、三边总督,洪承畴可谓是集大权于一声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将要负责剿灭流寇,以及防御后金鞑子的两项作战任务,责任还是很重。
接旨之后,洪承畴并未马上前往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剿灭流寇。
大同和宣府一带的局势依旧有些波动,遭受到劫掠的百姓和农户,家破人亡,到处都是一片凄惨的景象,更加关键的是,关外的蒙古鞑子,也是虎视眈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发起对延绥等地的进攻。
崇祯六年到七年初的大旱,导致了陕西和山西等地饿殍满地,包括关外的察哈尔等蒙古部落也不例外,遭遇到皇太极再次打击、彻底臣服后金的察哈尔部落,也有可能入关劫掠。
登莱新军对复州、永宁和盖州发起的进攻,洪承畴知道了,他仔细的研究了登莱巡抚吴宗睿作战的部署和安排,也没有察觉到什么奇异的地方,洪承畴一点都不熟悉登莱巡抚吴宗睿,甚至不认识,但他不得不承认,皇太极和后金鞑子迅速撤离大同和宣府一带,与登莱新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登莱新军在盖州等地发起的进攻,皇太极和后金鞑子是绝不会这么快就撤离宣府和大同的。
通过吏部的朋友,洪承畴知晓了吴宗睿的基本情况,让他感觉到震惊的是,吴宗睿不过是崇祯二年殿试二甲进士,现如今才二十二岁的年级。
难道真的是英雄出少年吗。
吴宗睿二十二岁的年级,就领兵部尚书衔、敕封督查院右副都御史,这在大明历史山是绝无仅有的,洪承畴想想,自己二十二岁的时候,刚刚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还在努力准备参加会试和殿试。
洪承畴已经是朝廷在北方或者西北的一张王牌,基本都是承担最为重要的作战任务,一边要剿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一边要对付和防御后金鞑子,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到分身乏术,无法两面都兼顾。
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兵部尚书张凤翼写来了信函,告知了洪承畴,因为登莱新军在旅顺岛、金州与皮岛等地的牵制,后金鞑子短时间之内不会在延绥、大同、宣府以及辽东一带发起进攻,洪承畴可迅速召集大军,彻底剿灭流寇。
对于张凤翼信函之中说到的情形,洪承畴半信半疑,他倒不是不相信张凤翼,而是对吴宗睿不放心。
吴宗睿率领登莱新军,抓住了机会,趁着皇太极率领大军出击的机会,进攻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让沈阳以及辽阳等地处于危险之中,皇太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领兵回到了沈阳,应该说,这一举措效果奇佳,迅速解除了宣府和大同等地的危险和警报。
不过吴宗睿这样的举措,与当年的毛文龙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年的毛文龙,也是在后金鞑子在辽东或者是关内作战的时候,出兵进攻兴京、抚顺、辽阳甚至是沈阳,让皇太极时刻操心沈阳等地的安危,不敢在辽东等地投入太多的兵力。
洪承畴很清楚,后金鞑子的主力并未遭遇到实质性的损失,一旦皇太极加强了对盖州等地的警戒,同样可以抽调大军在辽东、延绥、宣府和大同一带发起进攻,而且这一带的蒙古鞑子,已经完全臣服皇太极和后金,同样可以大举进攻。
洪承畴如果相信了张凤翼的话语,率领大军进入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剿灭流寇,导致三边的防御空虚,后金鞑子抓住机会进攻,那么京城必定遭遇到威胁,到了那个时候,承担责任的依旧是他洪承畴。
所以洪承畴不得不小心。
十月底,北方的气候已经变得严寒,大同甚至下起了一场小雪,让气温急剧的下降。
亲卫急匆匆送来了朝廷的加急塘报。
洪承畴打开了塘报,仔细看起来,其脸色变得有些凝重了。
“湖广副总兵杨正芳战死,这个杨正芳,我有一些印象,作战还不错,怎么就败给流寇了,流寇的主力还集中在汉中一带,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马守应和罗汝才等贼首都还在汉中,少量的流寇由终南山进入河南,不足为患,河南与湖广的兵力进入汉中剿灭流寇,居然遭遇到如此的惨败,不可思议。。。”
喃喃自语间,洪承畴走到了地图的前面,一手拿着塘报,一手指着地图。
流寇聚集的汉中一带,已经标注为红色,蓝色的箭头则是指向了河南的灵宝、陕州等地,这些地方也有少量的流寇在活动。
根据情报的显示,高迎祥等人从车厢峡脱困之后,几乎都集中到了汉中一带,陕西与山西的局势再度变得紧张,偏偏这个时候,后金鞑子发起了对大同和宣府等地的进攻,让洪承畴以及朝廷大军根本无力去应对流寇。
按照张凤翼信函上面的要求,洪承畴此刻应该领兵前往汉中,围剿流寇。
汉中流寇号称二十万人,洪承畴目前能够调动的兵力不足万人,包括驻扎在延绥的部分兵力,以及驻扎大同的部分兵力,以不足万人的军队去迎战号称二十万人的流寇,结果恐怕较为悲观。
河南以及湖广的大军奉旨前去围剿汉中的流寇,结果湖广兵战败,副总兵杨正芳阵亡,河南兵在湖广兵遭遇惨败之后,也
第三百二十八章 家人
吴凡丞尚未满月,柳隐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
对于吴宗睿来说,这是双喜临门。
柳隐生下的男孩子,取名吴凡珏。
吴凡丞与吴凡乾两个男孩子,相差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不过两人的身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吴凡丞是嫡出的儿子,吴凡乾是庶出的儿子,虽然吴宗睿视两兄弟一样,可是外界却不会这么看,至少在曾永忠和廖文儒等人看来,两个小家伙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