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那个挖铜不怎么挣钱的金铜矿朝堂上有眼光的臣子都清楚的知道,那是宝藏,更何况眼下的巨大银山呢。
皇帝不听那么多过程,也不听解释。
很直接的就问能增加多少财富,能增加多少税收。
寇准只好回答:“年保守估计,头一年可增加一千万贯财富,二百万贯税收。”
皇帝站起来背着手:“朕的意思是,让国舅出山去办这事,十万军的调兵兵符交给刘安,头一年增加两千万贯的财富,三百万贯的税收。其余的,你们看着办吧。”
此时寇准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怼!
寇准有资格,也有实力可以硬怼皇帝,bi)着皇帝收回这条圣令。
&
第三九五节 授十万禁军
张齐贤把银子换算到每天的产量,然后才折合成羊汤。
这话一出口,所有重臣都愣住了。
李沆突然一拍桌子,张齐贤给吓了一跳,这么严肃的时刻自己讲羊汤是不是有点过份了,可是,这种天气,这种心情,此时一碗羊汤绝对是最有必要的。
李沆慢吞吞的说道:“佑哥儿在河间的时候曾经用驴肉火烧来计算码头每日税收,当时我还有些好奇,现在我知道了,这事的出处了。”
张齐贤赶紧解释:“这事与我无关。”
“恩,是与你无关。”李沆把这口锅扔在刘浪头上。
堂堂大宋绝对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用炊饼、驴肉火烧来计算税收,这事太过丢人。
李沆花了很多心思也没把赵佑这毛病改掉,这让他很生气。
吕蒙正在旁打断这话:“还是说银山吧,一天挖出来的银子在初其不超过两千斤,两千斤银子对于某个商人来说这是巨资,可对于国库来说不算什么。官家要求十万禁军,这人数有点多。”
寇准说道:“授权给刘安,看他派多少人去。十万兵马给他,就要有十万兵马应有的收入,一年五千万贯都不算多,所以银山那边一年二百万贯,他是养活不了十万兵马的,其余的怎么用,让他报备。”
在座的没几个懂兵的,银山需要多少兵马也没有人说的清。
赵昌言说道:“李老将军不宜远征,而且京师需要有他坐镇。”
李沆点了点头:“挂个名吧,毕竟是官家提出的。”
“正是这样。”
李沆又说道:“幽州之战我就在前线,我观军中可用战将还是有的,让李将军点名,点上谁就谁去,这事不难办。”
“那就这么办了。”
几个商量后,立即写正式的公文,然后是代皇帝发圣旨,中枢两院下授权,以及虎符。
再说汴梁。
刘安早上刚接到寇准的信,还有皇帝的批红,要求自己把祥瑞派人送到嵩山去。
刘安还能怎么样,派人送呗。
下午的时候,刘安就见到了圣旨、两份授权、四份公文、十二只虎符加三十六只令牌。
一只虎符调一军,一军万人。一只令牌是一营人马的出战授权。
然后是出征元帅临时虎符,以及一只驻银山最高武官的枢密院授权全权军政的虎符还有相关的一份公文。
疯了,这是疯了。
刘安看着这一次性派了一百骑,六百里加急送来的东西,脑袋里第一反应是。
皇帝疯了。
区区一座银山,十万禁军的调动权。
“安哥儿,怎么看”李继隆手上拿着一只小茶壶,站在一旁一脸笑意的看着刘安。
刘安抬头看了看房梁,摇了摇头:“作臣子的自然是听令行事,那怕是……错误的命令。”
错误的能听吗
不能。
错误的当死谏,这才是作臣子的本份。
刘安这将错就错的态度,只代表着他不想放手这十万禁军的兵权。
要知道,这可是十万禁军。
大宋真正的精锐。
李继隆问:“银山,须多少人能守住,需要什么水准之将”
刘安想了想后说道:“现在的筑紫岛第一营就可以守住,甚至于能灭了周边的领主,就算倭王大举派兵来攻,就凭倭人那点战斗力,我一百门火炮架在要道,他们来多少死多少。至少将……”
刘安突然笑了:“若是可以把人分开几份来用,高琼将军切个左手就够了。”
李继隆听这话便明了那边的敌军力量。
&
第三九六节 代表正义的男人
刘安耸了耸肩膀:“若不登陆,以水战的力量来算,没有咱们大宋的允许,他一片木头都别想到水里去,只要下令开战,水师可以毁了他们水面上的一切,也包括海边三里范围的内一切。”
李继隆想到了,潘惟熙在瞿越之战时用过了三艘炮舰。
有这三艘船在,那么大海之上除上苍之威外,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能称为敌人。
“好,下令你岳父把炮舰立即还回来,送到明州休整。若倭人敢攻击银山,就派炮舰过去。”
刘安低声说道:“炮舰出动,花钱是很多了,能否调些人马。一但开战,那海湾有条河逆流而上就能到倭京,而且炮火的力量我估计带上新式重炮可以打到对方城墙下,调三万精锐灭了倭京。”
“灭倭京”李继隆让刘安这疯狂的想法吓了一跳。
刘安却很严肃:“倭京,直接利益一亿贯。间接利益十亿贯。但需要调动不低于八万禁军精锐,这是死磕,不是弄死倭王,就是咱们的军队困在泥潭里。”
“有把握”
刘安点点头:“现在的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时代,他们实施的是庄园制。这个很有趣,在筑紫岛攻打的时候我已经派人研究过了。小的庄园主将自己的土地献给大人物,受献者一般都是国都大贵族,他们被奉为本家。”
“恩。”李继隆点了点头,虽然这奇怪的国度有别于大宋,但他还是能够理解的。
刘安继续说道:“本家与领家之间在这个时代有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虽然有主从关系,但武装力量却没有严格的主从关系,无论是本家、领家,有时候只是名义上的领主,有一类人开始慢慢的掌握实权。”
李继隆问:“那一类人”
“本家派到领家的庄官。”
“啊,哈,哈哈。”李继隆大笑:“确实不正常,所以你的意思是,倭王除了王城自有的那点兵力,想调兵勤王并不容易。”
“是,一个仆人拥有了庄园的律法、吏任、钱货、兵马的权力之后,他们会变的贪婪,不甘心永远的当仆人,他们想当领主。这样的力量占据了整个倭国的六成,或许更多。”
刘安不是胡说,在历史上这个时期是倭国从原始庄园向庄园领主制变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外敌入侵,所以这个变化之中除了争地盘内乱,没有毁灭性的事件发生,在一百多年后,形成了封领式,也就是知行国的制度。
刘安继续说道:“不仅如此,他们有些大贵族野心勃勃,他们正在图谋摄关制,就是大贵族摄政,从一百五十年前,藤原氏开始不断的送女入宫,以一代又一代外祖父的身份成为总摄庶政。”
李继隆听到这里一脸的嘲笑:“他们长久不了。”
“是,他们确实没长久,因为这种权力让藤原氏家族快速的变的腐朽与堕落,为满足奢华的生活,官员是用来卖的,不是考核而来。”
“然后呢”李继隆来了兴趣。
刘安继续讲:“我大宋还没有立国的时候,就是七十年前,倭岛发生了两次大乱,源氏、平氏崛起。除了倭京之外,两族控制了不少地盘,也让许多原本的仆人成为领主被倭王承认,筑紫岛,若他们早早可以齐心,我三千兵马作不了什么。”
李继隆放声大笑:“有趣,太有趣了。三千兵马只要军械、物资供应得当,攻灭倭岛都用不了十年。你要八万精锐,是想以雷霆之势让倭王都连只老鼠都逃不掉才对,你图谋的是倭王都大贵族的家产。”
刘安摇了摇头:“李将军你说错了。”
“不可能。”李继隆自认非常了解刘安,所以这次肯定不会猜错。
刘安说道:“我大宋受命于天,倭受我大汉册封,汉授倭
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
刘安听李继隆连说了三个不好之后便明白了,李继隆是真正的心怀正义,要灭倭以除恶扬善。
至于自己,刘安突然间认为自己也崇高了许多,自己也是好人。
当天,刘安凭借圣旨、枢密院、中书给予的权力,下达了一条军令,军令从出了李继隆府门开始,仅半个时辰,整个汴梁的军人几乎全知道了。
汴梁禁军六大营,其中包括新兵营、厢军调用训练营,甚至是城卫都知道了这道军令。
刘安手上再次掌握了大元帅兵符。
同时,刘安受命调十万禁军作战,其任务,保护一座超级银山。
十万禁军来保护的一座银山有多大
汴梁的茶楼在军令下发一个时辰后热闹了起来。
有位六十多岁,拥有子爵封号的老副将一只手拿着笔,一只手捧着茶碗站在茶楼那面白墙前。
“守护一座银山,老朽不知这银山有多大,但老朽从军多年,十万兵马负责驻守,那么这驻军需要多大地方,这个老朽知道,在座的怕是许多人也知道。”
“一营三千兵马,加上杂、辅、役、劳。步兵需要两千亩这么大一块地方驻军,若加上操兵校场的话,便需要三千亩。”
平均一人一亩地。
有人就问了:“一人一亩地,要这么大吗”
“这是常备驻军的营盘,最少三道防线,拒马为第一道、陷坑为第二道、营墙才是第三道。除此之外,这之间还有巡逻以及方便快速奔跑的轻驰道。再说营内,三千人吃喝,仓库要有,存水的水池,存水的木桶,还要引活水入营……”
老校尉就这么算着。
骑兵需要的营盘更大,十万禁军拉开了驻守,这里需要一个县这么大的地盘。
那么银山有多大呢
紧接着,一条小道消息不知道从何处传出来,据说是来自嵩山,有个商人无意中听到的。
据说是,寇相公派人去找银匠查问,最大的炉一天可以炼多少银。
大宋最大的银炉,一炉可以装二十石银矿石,用灰吹法三天一个大循环,平均一天可以炼七炉,依大宋原先许多银矿的出银率,八石矿出七两银来计算,那么一天约在七斤半的纯银。
而寇相公派人问的是,三百只炉大概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那么,商人的推算就是,炉不可能满负荷使用,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就要整修。只有每天出银至少十五石,否则根本不需要三百只炉。
这个数字是错误的。
因为刘安给的推算是一年约千石,也就是差不多五十吨的产量。
可张齐贤用羊汤胡扯了一把,寇准脑袋给张齐贤搞乱了,认为一天就可以产一千多斤银,也就是十石,把这个数据再翻了三倍。
而寇准派出去的人想的是,这炉运到海外,万一损坏了没有办法及时修理怎么办,所以加一倍的量备足,万一有损坏的还有其他的炉可以用。
所以加一倍,再取整。
这就是三百只炉。
按这样算下来,日产量从商人嘴里传出来的就是,每天至少十五石,一年就是四千多石。
事实上,那银山在巅峰时期,一年就也就二千多石的产量。
而且这还是在有了蒸汽机之后,才达到的产量。
纯靠人力,三十七吨便是巅峰,折下来就是七百石左右。
其余的铜、铅、锌不算。
可民间却不这么看。
特别是刘安调一千禁军精锐护卫那天然银树去嵩山,被无数百姓围观之后。
仅仅三天时间,汴梁城内连负责清扫路面的下等杂工都知道了,大宋发现了一处超大规模的银山,但那不在大宋境内,禁军调十万准备前往驻守。
有人根据朝廷开出的
第三九八节 突然上门的买卖
摘星阁正堂既然私下被称为大宋总商盟。那么,这里的规矩不用刘安去制订。
谁有资格进正堂,谁在正堂坐什么位置,天下大商早有论调,一切有古礼,有规矩可询。
一个时辰后,刘安穿着很正式的侯爵标准套装来到了摘星阁正堂。
有资格进正堂的大商大掌柜、长老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已经落座,见刘安进来,起身相迎是礼节。
正当刘安准备回礼的时候,正堂的门被人从外面推开。
摘星阁虽然只是一处商地,却也不是谁敢胡来的。
不说这里是刘安的地盘,只是大商们在汴梁城的脸面,开封府来人也会先客气的递上名帖,就是来抓人也一样,没有强冲的。
但来人,还是推开门自己进来了。
耶律隆庆。
放在十年前,耶律隆庆在大宋敢推大宋皇宫的正门,朝堂之上还没几个敢骂他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