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求生手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吹过的沙
    主簿田灿心道:“人说我田伯然口舌便给言辞锋锐,可我观府君每一言均直指人心,端的了得,值得学习呐”

    族弟颜益心道:“人说族兄长于军旅之事,岂知在料民上亦有所长焉。”

    小舅子韩高心道:“姐夫竟然待黔首百姓如此慈和,与先前想象大有不同,那些善政也是姐夫主持推行的定是如此了,不然姐夫也说不了那么详尽。”

    文学掾张揖则从刚才颜良与屯民们说话时就拿出竹简和笔择精要处记录,如今更是骑在马上冥思回忆,口中念念有词,心想:“我得把颜府君与百姓们的对答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再传之于各县乡、屯寨之中,这可是大好的教民劝民典范呐”

    当然,此事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

    事后,那些与颜良亲切交谈过的屯民跑去附近的亭舍打听,确认了真的是国相亲临,百姓们顿时炸了锅。

    那可是堂堂两千石国相,遇到不懂事的小娃娃阻挡了道路,非但不责怪,还亲自扶起孩子,更拿出精美的糕点和饮水分给孩子们吃。

    国相还如此亲切地与黔首们谈了这么多掏心窝子话,尽释大家的疑惑,可真是天下间屈指可数的好官呐

    于是乎,百姓纷纷大力传扬这一次见闻,当地便有颜府君民如子和善可亲的美谈。

    当的屯民们在许老伯的建言之下,在颜良扶起孩童,为众人答疑解惑的地方立起一方巨大的石碑,石上刊刻着当发生的事,记录着颜良所说的每一句话。

    这块石碑被人们称为颜府君扶童石,简称“扶童石”。

    随着时间过去,颜良当所说一一兑现。

    孩童们均都在屯田官吏的组织之下进入附近乡庠就学,学成之后入地方和军中为吏为佐。

    一些尚好武勇的屯民因为在护屯队训练之时表现优异通过审核选入讨逆营中。

    在数年后,屯民们更如约先后分得田地。

    当年刊石刻碑的屯民,以及更多的屯民们主动募集钱粮,在“扶童石”的旁边,兴建了一座祠堂,名曰“解惑祠”,是为纪念当颜良对百姓们的答疑解惑。

    解惑祠里还塑造了一组石像,还原了当的场景,其中颜良、许老伯、鲁大眼儿还有几个摔倒的孩童俱都活灵活现。

    只不过当穿着便袍未佩绶挂印的颜良在石像中却穿着官袍,银印青绶俱全,一看就仪表不凡,官威浩dàng。

    这“扶童石”与“解惑祠”遂成为了地方名胜,每里慕名而来瞻仰膜拜的百姓络绎不绝不知凡几。

    这一场颜良与孩童们的遭遇,与黔首百姓们的亲切交谈,也在郡县宣讲员与军中宣导的刻意传播下,传遍了民间军中。

    颜良如今还不知道此事会演变得如此夸张,他只是很平常地一路边走边看,还特意绕了一些路去视察了下井陉最南边正在兴修的码头。

    这码头修建在滹沱水的支流绵蔓水上,乃是井陉煤矿里所产之煤得以方便快捷地运送出山的关键所在。

    黑石乡这里的煤层很浅,许多乡民往都能随便捡些黑石头回家烧火,只是因为运输困难才一直没能合理利用。

    自黑石乡蔷夫陆康被任命为郡金曹史后做事极为卖力,第二天就带着乡民来到绵蔓水边寻找适合建造码头的地点。

    而黑石乡乡民们的干劲也十分足,这偏僻地方穷怕了,连黑山贼都懒得光顾,听说郡县里出钱粮支持他们采煤修路造码头,承诺可以把所产之煤卖去附近县乡,几乎每家每户倾巢出动来促成此事。

    当颜良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之下来到绵蔓水东侧时,发现对面拥了好多人,各个忙碌无比,挑土担石伐木,一片火朝天的景象。

    此地本就是个简陋的小渡口,往只有一艘仅可坐人的小舟在此摆渡,陆康也是因地制宜,把渡口扩大充作码头。

    众人努力之下,才半个多月的时间,一座货运码头的雏形便显现了出来。

    颜良来到时,金曹掾颜佑也正在此处查看码头兴修进度,他看到对面的大队人马,认出是颜良来巡,立刻与陆康坐船过河拜谒。

    陆康一介小吏,在颜良面前还比较拘谨,行礼过后便垂手肃立等待问话。

    颜佑是颜良同产弟,说话也就少了诸多顾忌,不用绕弯子,主动把陆康夸了一遍,也称赞了黑石乡百姓们的勤劳。

    颜良听闻之下频频颔首,又思及方才在屯田部看到的屯民,心想这年头的百姓们还是淳朴啊给他们个安立命的所在,便能安安心心干活,若是给他们个发家致富的念想,更是能为你往死里卖力气,若是能惠及他们子孙,更有人愿意为你效死。

    “很好立本,陆史,尔等做得很好若井陉煤矿得以顺利投产,运输到各县各乡,本府定不吝赏赐。”

    二人自是连声道谢,但颜良心细,听到陆康在说话时声音有些暗哑,且还发出微微的咳嗽声。

    颜良看陆康的神色不佳,且他的板和公孙方一样,都极为瘦弱,便有些担心地道:“陆史可是体有恙”

    颜佑道:“陆曹史尽心任事,直接在码头边搭了个茅屋,天天吃住都在码头边上,或许是太过co劳所致。”

    颜良听闻之下立刻板起脸来到:“胡闹这尽心任事要得,但体更要保重寒料峭,余雪未消,这天气你住在河北茅屋里,怎能不受寒若是你病倒了,何人可以带领黑石乡民采煤致富”

    陆康没想到颜良如此关心下僚,立刻拜谢道:“末吏末吏谢过明府关怀,末吏还坚持得住。”

    颜良走上前去,脱下上的大氅披在陆康上,说道:“陆史,凡是当按部就班,不可急于求成,我现在命你立刻回家中休养,待体将养好之后再来负责煤矿之事。此间之事,立本你选个佐吏暂且督促着。”

    “还有,樊医正在为公孙君医治寒症,立本你去讨几副驱寒之药来给陆史服用。”

    颜佑道:“下吏遵命。”

    颜良点点头道:“那你们忙吧,我只是路过顺道来看看,这便先去了。”




第307章 崔琰荐良才
    通常颜良来到某个县乡视察时,县令长、乡有秩蔷夫等都会毕恭毕敬地相迎。

    但每次来到井陉却总是意外,前一次颜良缀着崔琰的步伐一直寻到了黑石乡,这一次倒不需要往县城外跑去寻崔琰,只是在县吏的指引下来到了城南的县校里。

    来到县校门口后,颜良制止了县吏的通报,屏退旁人只与田灿、张揖等文吏入内。

    县校的规模可比之乡庠要大得多,是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学生们受学之处,第二进是讲师们处置公务以及给部分学生开小灶的场所,第三进是住宅。

    第一进中的学生正跟随一名讲师念诵着孝经,两汉以孝治国,大多数皇帝都在谥号前冠以孝字,所以这孝经是每个学子必读的经书之一。

    颜良站在堂外静静听了一会儿就从侧面绕过,来到了第二进。

    在第二进堂外,颜良听到了崔季珪那清朗的声音,正在与几名县校讲师交谈。

    一名讲师问道:“令君,孝经粗教一遍之后,接下去当教什么为宜”

    崔琰道:“可以教诗,我觉得教诗之前,可以把府君的三字歌教习一遍。”

    讲师道:“这三字歌虽然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只是也太过短一日之间尽可教会。”

    崔琰也道:“是啊!这三字歌言简意赅十分精炼,只是每每念来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或是府君还有下文亦未可知。”

    在堂外偷听的颜良微微一笑,迈步入内道:“季珪兄,毋忧,我这不是把下文给你送来了么”

    崔琰等人往门口一看,见是颜良前来,连忙出来拜见。

    颜良一一扶众人起身,说道:“诸君乃一方师表,不必多礼。稚让,且把我让你誊抄的歌诀拿来。”

    张揖闻言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一卷竹册,颜良接过后亲手交给崔琰,说道:“季珪兄,前度我匆匆作文,也不方便多言,这回把后续篇幅一并写下交予你,若是你觉得可行,便拿去用吧!”

    颜良交给他的自然是后世三字经全文,上一回在黑山乡他只现场发挥了十句,回去之后,颜良好好回忆,算是把后边的百来句抄了个大概。

    当然,其中有一些尚未发生的历史人物事件各自节略修改。

    比如“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这类大预言术范畴的内容一概删减。

    又比如“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里关于谢道韫的那段改成了“班大家,续汉书。”

    还有一些句子颜良有些记不太清,便根据上下文义编造了些。

    之后颜良还拿给了掾张揖,让他帮忙修改润色,查看有无不通顺之处。

    修改整理后的新版三字歌比章太炎等人增补的短了不少,才十多句,不过放在眼下作为一个启蒙读物也足够长了。

    崔琰是个好文之人,接过竹册急急忙忙地翻开观看。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明府作得好歌啊,此歌浅显易懂,以之教化孩童最是恰当不过,当在常山全境推而广之。”

    颜良微微一笑,这当然是好文了,可是经过千百年无数文人认证过的。

    “季珪兄若觉得合适用便是了,我此来可是找你有另外一桩要事,我们且边走便说。”

    在回到县寺的路上,颜良向崔琰说了他此行乃是要去往上党亲自拜谒张臶,并邀他同行一起劝说张臶出任六山学院山长。

    崔琰听闻之后也颇感惊讶,他以为颜良为表尊重,大约会遣郡中纲纪或者族人前往,没想到颜良真个要亲自前往上党。

    对于颜良如此重视学校教化,崔琰自然是大力支持,当下便答应与他同行。

    颜良没有在井陉多停留,直接折返向南,从井陉山北边往西转入了鼎鼎有名的井陉道。

    若说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那么百里太行就担当得其中原屋脊的美名。

    此时的太行山还没有被统称为太行,各以大大小小的山头名字命名,但不妨碍它成为阻隔冀、并、司、凉各地的要隘。

    井陉道从何时被人类建成使用已经不得而知,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向是燕赵之地通往秦晋之地的要道,有“燕晋通衢”的美名。

    井陉道约长一百五十里,全部建在崇山峻岭之间,其中险要之处几乎是“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颜良来到常山之后,也十分重视井陉道的安全,便遣了昌琦带兵两千余驻扎在井陉道西侧的上艾县,再遣颜枚带兵两千驻扎在井陉道东侧的石邑县,用以从两头监视保障。

    在颜良没到常山之前,井陉道几乎被黑山各山头所把持,几乎所有通行井陉的商旅都要对黑山交纳过路费。

    不过当讨逆营将士扼守住了井陉两头,并禁止常山商人往西边贩卖货物之后,黑山众贼觉得无利可图,也不愿与讨逆营轻易开战,便退出了陉道主干道附近区域,算是恢复了两头百姓的正常通行。

    颜良带人先来到了东侧出口的井陉关城,只见此处关城虽不显得有多高大,但关门异常狭窄,仅仅容得下一辆车经过。

    关外的陉道两侧也用石块垒出一条只容两车交错的狭窄通道,哪怕有千军万马也展布不开。

    此处原本有几个老弱郡兵把守,他们收受来往商旅好处有之,偷懒怠慢有之,谋取私利有之,盘查奸邪却肯定没有兴趣去做。

    所以颜良一上任就把他们全都给裁撤了,让颜枚所在的石邑营派一屯人驻扎。

    有了这两百人常驻,凭借地利足以抗拮一两千人的强攻短时间内不失。

    颜良还是第一次来到井陉关,难免要登上关城视装察一一波番逼。

    天下抵定之后,井陉关的作用大减,城楼也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城楼上的城堞多有缺损,不过仍旧难掩雄关气势。

    从关城楼上往前看去,只见面前群山连绵,重峦叠嶂,陉道就夹在山岭之中七弯绕,时不时被山体遮挡。

    颜良感叹道:“井陉关为天下九塞之一,当年秦将王翦夺井陉,以至赵国亡伪赵陈余不用李左车之谋,不守井陉而身死,可见此关之重。”

    随行的崔琰道:“秦扫,汉兼天下,此乃大势所趋,即便有雄关所阻,亦不过早晚罢了。”

    颜良点头称赞道:“季珪兄所言极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雄关再是坚固,也敌不过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崔琰问道:“噢敢问是何因素”

    颜良道:“那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人!”

    “秦多路伐赵,虽破井陉,仍为赵将李牧所败,功亏一篑。三年之后,秦再度伐赵,又破井陉,然彼时赵将李牧已为秦人施加反间之计,被赵王除去。赵国自断其臂,遂亡国祚。”

    “高祖能拔韩信于微末,用张耳于降人,天下英杰汇聚麾下,项羽刚愎自用,不得人心,而陈余小人,亦不用李左车之良谋,乃至于身死军败。”

    “可见,自古以来决定天下的非是塞城险关,而是如何得人用人!”

    颜良这番指点天下纵论兴衰的言论十分霸气,包括崔琰在内的一众僚属均为之赞叹。

    崔琰叹道:“明府所言甚是,天下兴亡,看得还是天下之人呐!”

    颜良转过身来,郑重地看着崔琰道:“故而,为了常山之兴,此番去上党定要说服张子明主持六山学院,季珪兄还当尽力助我。”

    或许是颜良的目光太过灼热,崔琰下意识地垂目避过,答道:“下吏自当尽力而为,说动张公东来,使常山文教大兴。”

    颜良哈哈笑道:“还不止于此,前些时日长史与我言,季珪兄乃河北冠族,名儒弟子,交游遍天下,缺了任何人才尽管向季珪兄开口便是,季珪兄随意荐举一二,便够我用。”

    崔琰笑道:“那是长史戏谑之言,当不得真矣!”

    颜良故意把面色一板道:“莫非季珪兄惜言如金,不愿为我荐美才乎”

    崔琰道:“琰只怕所荐之才不能如明府之意也。”

    颜良立刻阴转多云,多云转晴,笑道:“无妨,我自是信得过季珪兄的眼光。眼下常山各县长吏所有缺员,又广置屯部,急缺人手,我闻清河崔氏族中能人辈出,季珪兄为何不荐几人前来我自有美职以待。”
1...161162163164165...1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