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世子傲娇我作妖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羽且
    “你陈家不是牛嘛,今日我才知道了,原来蜗牛。瞧这缩头关门的熊样,咋不让铁匠打只铁箍,把你们家祖坟箍住,省得我给骂裂了,你们祖宗跳出来,跟我一起骂你们这帮狼心狗肺孙子。”

    不关门不行啊!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头头,三品官,平日里门口是有两名府卫轮班值守的。起初宋小宝是站在府门前骂,一边骂一边捡地上的石头瓦块往门上砸。

    手头不准,时不时的砸到府卫身上,再加上陈夫人已经气晕倒了。陈御史就吩咐府卫撤到院子里,把门封死。

    被人这样当街骂,哪还有脸面再走正门,以后出入,走后门吧。

    与陈夫人相反,陈御史听到宋小宝的骂声,虽然气结得吐了两次血,但心里反倒轻松了一些。看普安王府的这架式,暂时不会要他儿子的命。

    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他才发觉功名利禄都是浮云,他儿子的命才是最金贵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陈家三代单传到他这里,血脉不能断了。

    只是这狗崽子究竟要骂到何时?看他这劲头,再有一个时辰也不会罢休。

    陈御史从门缝里看到一个小姑娘,一边小跑的往他家门前赶,一边大声喊:“宋小宝,你给我下来。谁让你来骂的,让殿下知道了,当心把你的皮剥了。”

    宋小宝扭着头说:“我自己想来的。主子对我有救命之恩,陈家势大,我见不着那个该死的人,只有来这里骂他家出气。不出口气,我都要憋死了,横竖都是死。我宋小宝今日准备骂死在这里。”

    宋小宝今年十五岁,正处于男子的变声期,声音原本就有些憨哑,加上一路奔波,干渴的嗓子猛灌了四碗水都没缓过来劲,接着就跑过来骂人,扯满嗓子发出来的声音,嘶哑又尖厉。

    他穿的仍是入城时的衣服,太累了嘛,张伯拉着去洗澡换衣服,他死趴在地上不动弹。

    一身灰尘,蓬乱着头发,脏兮兮的小脸,加上眼睛赤红。秋葵看到他这个样子,脑袋蹦出三个字:魔怔了。

    宋小宝没回头前,看他的精神劲,秋葵还以为来早了。此时,一看他这副模样,立马指挥跟在她后面的人,“快把他拖下来,别让他在这里发疯。”

    宋小宝一听要拖他,立马趴下身子,双臂抱着了石狮子的后腰,急声说:“我不走,你们别管我,我以后不是王府的人了,跟你们没关系,你们没资格管我。”

    秋葵刚出现时,看热闹的人有些失望,要收场了啊。看到宋小宝正面的样子,再加上听了他跟秋葵搭的话,又心疼他起来。多好的孩子,知恩图报,舍身的相报。

    从方才宋小宝的骂声里,大家已经知道了他是自愿来的了,此时,听他说要骂死在这里,纷纷感动。尤其是其中一部分人,是知道宋小宝刚过来的样子,机灵灵的眸子黑白分明。这才过了多久,憋气得眼睛都变红了。

    宋小宝原来是个无法无天的人,进王府的当日,赵瑗就警告他,把以前的江湖习气全部丢掉,敢犯一次小错,赶出王府,犯一次大错,要他小命。

    为了不被赶出去,宋小宝夹紧了尾巴做人,一言一行都十分的注意。当他听到皇妃娘娘的马车被陈状元撞了,恨不得飞回来,把陈状元踩扁剁圆了扔河里喂鳖。但他不敢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主子就防备他了。他准备回到杭州,想法子慢慢整他。

    张伯一说让他来骂人,立马把骨头缝的力气,都调动出来了。骂过四五声后,他发觉骂人比打人还解气,就越骂越起劲。

    看到陈府的门关了,气愤得想挠门。如果不是张伯说只让他在门口骂,他就要跑到陈家的祖坟上去骂了,非把他陈家的坟骂冒烟不可。

    还没骂够呢。宋小宝死死地抱着石狮子,不愿走,秋葵带的两个人都没把他扯下来。

    突然人群里有人说:“姑娘,你就让他再骂会儿吧,再骂一刻钟。你不想听,把耳朵堵上,到时间了我叫你。”

    立马好几个人附合:“对对,再骂一会儿,这小子也怪可怜的,满足一下他的愿望嘛。”

    看热闹的大都是平头老百姓,就喜欢看富贵人倒霉,反正这会儿陈府关着门,也不知道都谁在外面说话。

    秋葵冲着人群气恼的样子说:“你们想让殿下也剥我的皮的吧。我家殿下一向慈悲为怀,宁愿自己难受,也不愿伤害他人。这个不懂事的小鬼在这里乱喊乱骂,让陈大人以后怎么抬头见人。”

    说着转身对拉扯宋小宝的两个小厮说:“不行就把他敲晕,抬走。”又朝向人群问:“有搭把手的吗?这里离王府远,我担心他俩抬不动。”

    秋葵这句话,又在陈御史血淋淋的心口上撒了一把盐。想装着不在意一个不懂事的小兔崽子骂人的话,都不行了。大家在她的引导下,都觉得他该没脸见人。

    有人在陈府门口骂人的事,此时皇帝也知道了。他比王知府和刘法眼知道的晚一些,是因为皇宫离陈府距离远。杭州城里,四处都是皇帝的耳目,宋小宝骂第一声,就有人跑去告诉他。

    皇帝紧皱着眉额对宋羿说:“以前我一直认为大殿下身边人干的不体面之事,都是你的骚主意。”潜台词是,原来是他本人的主意。

    宋羿接话道:“以前那些事,确实是臣的主意。这次的事,依臣的了解,应该是宋小宝的个人行为,跟大殿下无关。”

    皇帝冷哼了一声说:“我信你的话,别人会信吗?明日早朝,等着听御史们的骂吧。今日挨骂的可是他们的主子。”

    宋羿说:“官家您才是众臣的主子,陈文忠只是个御史中丞。”

    皇帝又冷哼了一声,“在这个朝堂上,你们还是嫩了点。感情用事,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只会把自己带入两难的境地。着人去普安王府,让大殿下进宫,商议明日怎么应付那些御史们。”

    普安王府书房。

    赵瑗听了于允文的一番话后,问道:“陈状元会接受这个提议?”

    哈哈,成功了。于允文压抑着内心的喜悦,稳声说:“草民去说服他。一定会让他心甘情愿的去做这件事,并且对殿下以及娘娘没有一丝的怨念。”

    赵瑗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件事是需要保密的,是保密就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殿下是心胸宽广之人,不会因为封口而置人于死地。”于允文顿了一下说:“草民是聪明人,聪明人知道什么事要烂在肚子里,对媳妇孩子都不能说,死都不会说出去。”

    “无利不起早,你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事成之后,草民有两个所求,还盼殿下成全。”

    “讲。”

    “草民希望能恢复于允文的身份,三年之后,能用于允文的名字参加科考。”于允文说着起身跪在了赵瑗面前,额头俯地,哽声说:

    “于允文有大恩于我。我答应他,他不在了,我是就他,做他爷爷的孙子,做他父母的儿子,做他妹妹的兄长。活着庇护他的家人,死了埋在他家的祖坟里。”缓了口气,又说:“另一个请求是,我以前做过的事,无论好坏,既往不咎。”

    “都做过什么坏事,捡最坏的说两件。”

    赵瑗以为他要斟酌一下再说,没料到于允文没有丝毫迟疑,“因为报家仇,杀过六名金人。因为一件私事,杀过一个县令。”

    “什么私事?”

    “那县令把我一个兄弟拉走,顶死刑犯了。”

    “洪山县县令?”

    “是。”

    “好。”

    ------题外话------

    11月26日24点之前,猜出来于允文计策的奖888币。后面章节里会有答案。提示一下,后文里会写到与金国的战争,于允文和陈状元都参加了。陈状元虽然活着,前期活得很艰难。战争结束的时候,这本书也就结束了。

    这个有历史原型的故事,结尾准备架空不按历史走向。小说嘛,图个乐子。

    






第311章:说服。
    


    刘法眼看到于允文的神情,就知道这事成了。没再多说别的,领着他就出了普安王府。

    “以后有什么打算?”

    “继续在茶楼里,等三年后的科考。”

    于允文想的是,大皇子能用他最好。即使不用他,京城里的机会多,他今年已经二十八岁了,没有多少的时间再去蹉跎。于是又说:“小民觉得学问需要交流,不能埋头苦读,茶楼里也有**个同期不准备回乡。”

    “家中的两个犬子需要请位先生,你考虑吗?现在已经有三位先生了,我想的是,不同的老师,教的东西不一样,能开阔他们的思想。一天最多一个时辰。住不住府里,你自己决定。至于工钱,杭州城的私家先生每月是五两银子,你跟另外三位先生一样,每月十两。”

    竟有这等好事。于允文立即躬身揖了个礼,“多谢刘大人厚爱,小民愿意。”

    这个人的前途不可限量。相识于微时的关系,比较牢固。想到他会是自己的人,刘法眼就十分开心,又指点他:

    “西市的小院子,一月租金二两银子,你可以考虑把家眷也带过来。那边热闹,家里人若是身体好,可以摆摊做个小生意。日子过得充实,又赚钱。”

    于允文未置可否。而是说了别的:“还要麻烦刘大人,把小民送到杭州府衙,再去见见刘正献。”

    刘法眼指着他笑道:“真会利用人,你一个人过去,不一定能顺利见着他,这个知府大人花花肠子多的很,一会儿一个主意。陪你走一趟了,反正我也要去收钱。”

    赵瑗从书房里出来,去了落星阁。

    以前面对岳父岳母,就没什么话可讲,现在心情复杂,虽然有归家见到娘子儿子的喜悦,但更多的则是难受。上次回来还活蹦乱跳的人,此时下床都要小心翼翼。

    赵瑗心里沉甸甸的,此时更是没什么心情,跟他们扯闲话。

    说了几句感谢父亲娘亲照顾小谨的话之外,就沉默了。

    反倒是慕容谨破天荒的安慰他了一句:“生孩子都这样,早生早轻松,你也别太难过。”

    赵瑗应了个是,就准备告辞。

    祝东风用帕子沾了一下眼角,轻声问:“方才,我在后园子里看到一个布衣公子,他是什么人?”

    王府走动的都是达官贵人,府里的丫头小厮们穿的都很光鲜。偶尔在角门处看到一两个布衣,那是送菜的。

    一身旧布衣,出现在凉亭,又是由官员陪着,极为不寻常。更何况,赵瑗刚回府就登门,实在太不寻常了。

    赵瑗说:“一个走门路的。”

    祝东风失望地“哦”了一声。

    慕容谨赶忙问她:“怎么了?”

    “没什么。”

    肯定是有事啊,他们俩个虽然住在府里,是女主子的亲生父母,但府里的大小事,是从来不过问的。不能让她有心结,慕容谨哄她:“一个女婿半个儿,在你乖儿子面前,有什么不能说的?”

    被他注意到的事,不说出来,他会想法设法的追问个没完。祝东风勉强笑了一下说:“小瑗不是说过崔家的老二,可能活着嘛。刚那位公子,我还以为是他。府里不常来外人,是我多想了。”

    赵瑗接话说:“崔家老二比小谨大九岁,差不多就是他这个年龄。这人叫于允文,是后来改的名字。好像是得罪了金人,全家都死了。我这是第一次见他,别的情况没仔细问。”

    祝东风若有所思地说:“这么一想,眉眼处仿佛是有点像,我在那家住了两日,他还端饭给我。”然后惊喜地对慕容谨说:“大哥,你说会不会就是他?”

    慕容谨怕她失望,装着不在意似的说:“当你想着一个人的时候,看块石头都跟他很像。”

    赵瑗站起了身:“我着人去问一下。”

    祝东风急忙说:“我去我去,好几日没出门,正想出去转转,你告诉我他家在哪里。”

    王知府看到于允文,原想多跟他搭两句话,但碍于刘法眼在旁边,只得做罢。直接让人领了他去东牢。

    这次跟上次的待遇不一样,牢头直接把牢门打开了。

    于允文进去后,对牢头说:“没我的吩咐,别让人靠近,我要跟陈兄单独聊。”

    看来是成了。布衣的于允文,此时在陈正献眼里是金光闪闪,佛光普照。他按压着内心的激动,疑惑又满怀期盼的望着他。

    于允文在他面前坐了,直奔正题的小声问:“你读书是为什么?”

    关于这个俗套的问题,在茶楼的聚会厅不至一次的讨论过,陈正献回答的和当时相差无几:“竭尽忠贞,报效国家。收复河山,名留青史。”

    于允文低声说:“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不缺武将、不缺文臣,缺的是安插在对方内部的得力暗人。无论朝堂还是江湖,肯定有不少人埋在金国,但他们多是普通人,做个小虾小将而已。接触上层的机会少,即使有汉人混进了上层,也会被他们所猜疑,不敢委以大任。”

    被皇帝钦点为状元的,不仅仅只是文才好。仪表、长相、口才、反应能力、学术观点是否合考官心意,合皇帝的心意等等,各方面那都是出类拔萃的。

    陈正献立马就反应过来了,迟疑道:“你是说,让我去做暗人?”

    “你是新科状元,若是去金国,意义非同凡响,这代表了南方才子的人心所向,金皇帝一定会隆重的欢迎你,并委以高官以示爱才之心。你得罪了大皇子,众人皆知,金皇帝不会疑你。”

    “可是”

    “今晚让大皇子把你从这里调出去,在路上给你机会逃走。你走之后,让你家人把你清出族谱,你以后的所做所为,将跟你家人无关。大皇子也说了,不会为难你家人。你父亲官职不动,你家里的一切都不会动。待收复了北方,再把你的身份诏告天下,你还是陈家人。

    苏武在敌国牧羊十五载,没什么作为,就已经名留青史了。你这个状元忍屈受辱,不顾世人的口诛笔伐去做极重要的事,非寻常人可比。不仅会名留青史,而且是重重的一笔,将会照亮我华夏整个历史的长河。”

    年轻人一腔热血,激情最容易被点燃。

    陈正献眼睛里神采升腾,像漆黑的夜里,忽的被灯光照了脸,印堂也亮了,他激动地问:“我害了你,你为何还这般待我?”

    于允文半真半假地说:“你我之间是私人恩怨,何况知府大人也没有重罚。在国家利益面前,私人恩怨不值得一提,金贼于我又有灭家之仇,我日日夜夜都盼着荡平金贼的那一天。”
1...156157158159160...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