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吴亮低声说完,李啸面无表情地哦了一声。

    李啸又观察了一下地形,只见这处墩台之处,矗立在一座高坡之上,四下皆是旷野,榛榛莽莽,不见人烟。只是在西北之处,隐隐可见一片呈弧弯状的陡峭海岸。

    李啸记得在前世,这马停镇,已被分解并改名为北马镇、黄山馆镇、芦头镇三处城镇,而这处呈弯弧状偏僻的海岸,因形如张开的龙口,故名唤龙口湾。前世的中国,于此处建起了一处大港口,名唤龙口港,十分著名。

    现代中国时,这龙口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域,港湾自然条件良好。北面有极长的连岛天然沙坝为屏障,南有金沙滩环抱,不冻不淤,史有“稳油盆”之称。从北面的屺坶岛端部开始测算,自然水深-15米以上,最大水深-23米,后方陆域土地广阔,具备建设深水泊位的优越条件。龙口港是政府规划建设山东省三大核心港区和两个亿吨港区之一,并且是现代中国沿海最大的对非出口贸易口岸。

    李啸突然感觉,心头有种莫名的激情在涌动,仿佛听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

    “却不知这坡地,叫得甚名”李啸思绪回到现实,随口问道。

    “禀大人,据昨天带路的军卒说,这坡地名唤赤凤坡,据说在晋代时,此坡上有棵巨大的梧桐树,上结丰盛之桐子,引来一只赤凤食之。我朝嘉靖年间,于此坡上建得龙口墩一座,此墩名,却因远处那龙口湾而得,欲凭此墩,以为凭高扼海之势也,此墩东面2里外,有北马河流过。。。。。。”

    吴亮犹自滔滔不绝,李啸打断了他的话:“吴先生,本官欲在地处建一新堡,你意如何”

    “哦,却不知大人欲建多大之堡”吴亮愣了一下,连忙说道。

    “依本官看,我们现在所建之堡,需得至少周长2里之大堡。”李啸平静地说道。

    吴亮脸上一惊,急急说道:“禀千户,当日学生在金州任赞典之时,对此类墩台修建有所了解。一般而言,修建一个火路墩需要银三百两,修建一个普通楼台需要银七百多两,若修建一座周长一里多的小城堡,则需要银一千五百两以上,还不算包砖之费用。”

    吴亮说这番话,是想让李啸知难而退。毕竟在他看来,李啸现在全军人数尚少,实在没有必要规划并修建这么大的地方。

    李啸凭远而眺,仿佛没有听到吴亮说话一般。

    其实李啸知道,在明朝,现在周长一里的,已算是颇大的墩堡了,比李啸当日在辽东锦州的不归墩还要大许多。

    若是周长二里的话,完全可达到正常的千户堡的规模,驻军一两千都没问题。自已现在一开口就要建周长2里的偌大墩堡,在吴亮看来,着实有些浪费了。毕竟要是把城堡修得这般大,差不多有现在的黄县县城面积三分之二这么大了。

    “吴先生,费用不是问题。本官认为,我军现在所筑之城堡,当为以后扩充兵马与人员所考量,故规划要长远些。况且我军现在夺了张得贵这笔财货后,钱财充足,正是需要大建快建之时,如何可只考虑眼下之状况。”

    李啸微笑着表达了自已的意见,吴亮见李啸主意已定,想了想说道:“大人既然主意已定,那明天我便去马停镇与黄县县城等处,再多招些工匠过来,争取早日修好此堡。”

    李啸点点头,又说道:“现在天气极冷,土地冻硬,估计一时尚难于施




第六十三章 火器论谈
    次日天亮,按李啸所定计划,各人开始分头行动。

    吴亮莫长荣二人,去招请工匠。田威王义守二人,去招募流民。陈猴子侯道二人,带上枪兵乙队,开着二号福船,沿岸航行前往莱州,准备将绸缎,布匹,毛皮,东珠,麝香,人参等货物卖掉。

    李啸决定,从船上物品中,留下上好虎皮40张,貂皮60张,大颗东珠100颗,百年老山参50枝,鹿茸100支,放入仓库中,作为将来可能要拜见上官或打点关系所用。

    随后李啸安排全墩家属,只要能干活的,都跟随现有的工匠们一齐做事,以期尽快将剩余草板房建好,让各人皆有居所。而全体骑兵、盾兵与枪兵甲队,则由段时棨统一安排训练。

    李啸自已,则和被他任命为火器总头的赵杰一起,坐在一块朝阳的石头上,谈论火器事宜。

    随着言谈的深入,李啸惊讶地发现,这个被沈志祥当成添头送给自已的赵杰,竟然大有来头。

    原来这个赵杰是明朝火器大师赵士桢的曾孙,与自已的曾祖父一样,颇好研究火器,对赵士桢留下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均是反复研读,烂熟于心。因醉心火器,故一直未考取功名。崇祯三年,曾为赵士桢得意弟子的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后,怜惜恩师后人,又喜爱其火器才干,故招赵杰前来军中,并担任自已助手,协助自已研究火器,组建火炮和火铳部队。孙元化所撰写的《西法神机》和《经武全书》,赵杰亦是全部掌握,了熟于胸。

    赵杰仰头长叹一声,继续说道:“可恨孔有德这厮,骗得孙元化大人信任,攻下登州,将孙元化大人及我等人全部俘虏,后孙大人被放归朝廷,现在生死未知。我等则被孔有德强令监督工匠,打造火器以对抗朝廷官军。后来叛贼孔有德不敌官军,乘船北退,以投鞑金,我等一众工匠,皆被押于船上同去,幸得东江镇水师拦截得载我之贼船,在下方逃出生天。只可叹,在下到了东江镇后,发现此处官兵皆浑噩度日,在下亦只能日日蹉跎,虚度光阴。”

    赵杰说到这里,忍不住一声长叹。

    “赵总头,往事种种,就不必介怀了。现在我军刚刚起步,正是象你这样的人才大有可为之时。”李啸笑着安慰道。

    赵杰连声致谢。李啸又问道:“赵总头,现在我军若要把这些火器都使用起来,却要使用多少人手”

    赵杰不假思索地回答:“禀大人,红夷炮需测角度间距,清理准备亦要麻烦些,故每门需配5人,佛朗机与虎蹲炮相对简单,每门配3人便可,鲁密铳手每根铳配1人,共需150人。”

    李啸点点头:“你放心,人员我会尽快招齐,还望赵总头尽心训练他们,以期他们能早日上战场。”

    赵杰忙说道:“李千户请放心,在下定会竭心定力。争取在三个月内,让他们精熟火器。”

    李啸一惊,脱出而口道:“哦,要需这么久么”

    赵杰忙道:“大人,听闻大人所招者,皆是流民,这些人,皆是大字不识一个之徒,况无没有熟手相带,学习东西,焉得能快,只能一步一步从头学起。这三个月的时间,却是还颇有些紧张呢。”

    李啸闻言默然,他知道,想让这些流民短时间内掌握操作这些火炮火铳,确非易事,当时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招兵,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让印度的文盲土著明白了如何向左向右转。虽然中国人比印度人要聪明得多,但让这些同样都是文盲的人学习东西,是绝不可能一促而蹴的。

    就以当时的登州火器营来说,也是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让那些文盲士兵完全熟悉并掌握了火器的操作与使用。从这一点上来说,赵杰所说的要三个月,却还是颇为快速的了。

    李啸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他问道:“赵总头,现在我军已有铁匠,能自制火器否”

    “禀大人,不能。”

    “哦。”李啸又是一愣。

    “大人,若要制作火器,首先要有合适之工具,其次要有熟练之工匠,再次要有可用的铁器材料等物,一般铁行之熟铁均难于使用,需得福建所产之闽铁方可,最不济也是需得广铁勉强一用。这些条件,我军现在皆不具备,大人若要造这些火器,只可待来日条件齐备之后,方可制成。”赵杰言语诚恳地说道。

    李啸心下沉吟,这个赵杰这般说词,但也不是推脱之语。他所说的要用闽铁,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时,铁以福建的最为闻名,崇祯年间方以智曾经在《物理小识》说过:南方铁以闽铁为最上,广铁次之,而楚铁只可做锄。

    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则在说:制威远炮用闽铁,晋铁次之。

    赵士桢则在《神器谱或问》说:制铳须用福建铁,他铁不可用。炼铁,炭火为上,



第六十四章 筑城规划
    “李大人,现在山东之地,千户之堡若有一里周长,便堪称大堡了。现在大人要建之赤凤堡,周长二里,手笔之大,却让小老儿开了眼界。”一个花白头发,黑红脸膛,脸上全是皱褶的老汉,以一种佩服与犹疑混合的语气,笑着对李啸拱手说道。

    这名老汉,名叫常大利,是吴亮从莱州州城请来的,他带来的工匠队伍亦是最多,有一百多人,比起吴亮在登州,招远,黄县等地请来的工匠人数都要多。吴亮在这些地方,分别只请得数十人或十几人。故在各地工匠来齐后,李啸便安排人数最多又经验丰富的常大利,担任这些工匠的总头目,所有修建工作由他一体负责。

    “常师傅,本官说过,人手与费用均不是问题。只要你能尽快按本官要求,建好赤凤堡让我军民顺利安顿下来,工钱之类,本官到时一文不少。”李啸微笑道。

    “大人既这般说话,小老儿敢不尽力。”常大利摸了一把花白的胡须继续说道:“据小老儿当日修建之经验,要修建李大人之赤凤堡,却是偌大工程,一般皆要建好以下设施,诸如营房、粮仓、草料场、储仓,武库、马场,衙署,外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水井、护城濠。。。。。。”

    常大利一串名词念下来,让李啸不觉有些头晕。

    “常师傅,你先将草图画于本官观看,待我等商榷后,随即施工。”李啸打断了常大利。

    常大利连声答应,半个时辰后,他将草图画好,交于李啸观看。

    李啸看到,常大利这张设计图,基本上休现了现在大明朝内普通千户堡的一些特点。

    首先的,常大利规划了南北两处城门,然后分设了东、中、西三条主街和众多小巷,在赤凤堡南面二百多亩地中,他们熟练的划出上百份的基宅地,以为军兵营房和家属居住地。

    随后在正西面的中轴线尽端,常大利在这里划出一座庙宇的位置,此庙称为“正王庙”。然后,在东街与中街的交叉处,又划出一块地方,未来将在这里兴建“马王庙”,一个高高的戏台也将建在这里,戏台对面还将兴建“老爷庙”,此外在城的南端也将兴建一个“娘娘庙”。

    除此外,在城的东面地方,还要留出几块地修建未来彰表军功的庙祠,如旗寿庙、显忠祠、褒忠祠等。另外各条街巷的相交位置上,还将留出地方兴建各样市坊与牌坊。

    常大利本以为自已这份草图肯定会得到李啸的夸赞,不料,李啸见了之后,却摇头表示了反对。

    “常师傅,这份草图,虽合乎我大明千户堡之常见格局,却不是我军所需要之物。”李啸微笑道。

    “大人您的意思是”

    “常大人,本官之意,一切以实用简便能好生安顿我军人员为要,象这些庙宇市坊之类,暂时可先不予规划,各处牌坊宗祠之类,除了祭奠我军英烈的忠烈祠外,暂不兴建。”

    “哦,那小老儿根据大人之意见修改便是。”

    最终,经与李啸吴亮等人详细讨论,最终定下的规划如下。

    整个赤凤堡,设计成正方形状,每面城墙长度均为三百八十余步(约500米),依然设计成南北两处城门,因赤凤堡地势较高,难于引水,李啸决定不挖护城河。

    赤凤堡内,根据李啸意见,象后世一样,首先规划十字主干道,主干道宽约八步(约10米),将整个赤凤堡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区。然后在每个区内,再划十字形的次干道为区内主街,这类次干道主街宽约六步(约8米)。李啸要求,这些街道,全部采有青石板铺就,街道两边同样要有青石板彻成的排水沟,以便于清扫与整理。

    每个区的次干道再往下细分,则为巷子,李啸只强调一点,那就是巷子尽量平直,保持通畅,不得歪斜,除此之外,对于长度大小间距之类,就没有具体规定了。

    这种井井有条的堡内规划,既有古代唐朝城市的设计美感,也符合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完全不同于明朝现有的这种官府与民居混杂,商铺与庙宇相间的市井风格。

    李啸心中有种直觉,那就是宋明时期那种充满了市井与闲散气息的城市氛围,会对民族性格产生诸如涣漫,软弱,得过且过之类不良影响。虽然李啸没有证据证明自已的观点,但这种直觉的观感,却让他还是选择了更倾向于汉唐时代的城市建筑风格。

    &nb



第六十五章 扩充
    “禀千户,我二人这段日子,走遍了登州、莱州、黄县、招远四地,共找得合格流民战兵1260人,家属2300多人,总算把千户大人的任务完成了!他娘的,这下有了这么多战兵,我军实力,又要大大增强了。”大冷的天气里,田威满是砂尘的脸上,却沁出一层细汗,他话语之中,透出明显的喜悦与自豪。

    “大人,这山东之地,与我们当初在锦州时,却是不同。这里的流民居无定所,有时能碰得一处流民成百上千,有时又半天难寻一人,实是不易寻找。我等找了这些天,方得把这些流民找齐。另外现在天气极冷,这些流民,老弱大部已是冻饿而死,故人数较少。”王义守同样一脸笑容,在一旁补充说道。

    李啸脸带微笑,拍了拍两人肩膀,说道:“二位辛苦,且带这些流民下去休息吃饭,让他们好好休息两天,恢复些气力,我等再共同商议一下将来之计划。”

    二人领命而去。李啸心想,幸亏自已已将草板屋修了几百座,倒是可以让这些流民几户一间地安排住下,让他们均得以安顿下来。

    流民安顿后的第二天,前往莱州、登州等地,贩卖毛皮人参东珠等财货的陈猴子与侯道二人,也开着二号福船回来了。

    “禀大人,这几天,我等去了登州与莱州两地,已将船上财货贩尽,共贩得财货十二万七千两银子!”陈猴子一脸喜色,手中恭敬递过来一张帐单,请李啸过目。

    李啸看了帐单,心下估算了一下,倒也差不多就是此数,于是,他夸奖了二人几句,便安排吴亮等人,将这些贩货所得金银一并入库。

    钱财入库后,吴亮悄悄地向李啸报告了库中金银积储数额,据初步统计,共有黄金一万四千两,银子二十六万两。

    李啸闻言,心下极为欣喜。

    现在的李啸全军,有了这笔巨款,终于再不会如当初在锦州那般,在钱财上的备受制约了。

    只不过,李啸还是打算一步步走,毕竟,现在的他除了这笔钱财,再无任何经济来源,凡事还是小心规划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天晚上,李啸召集吴亮,田威,王义守,莫长荣,陈猴子,段时棨,赵杰七人,共同商议李啸军的扩军规划。

    进入李啸军最核心的圈子,火器总头赵杰,心下十分激动,暗暗发誓要将李啸交待下来之事做到最好。

    最终,众人议定,李啸军规划如下:

    首先优先补充骑兵,李啸军经上次海岸一战后,原本有骑兵48人,后接纳守备王道奇的家丁骑兵12人,现有共有骑兵60人,李啸决定,利用现有的70多匹空置战马,从这1260人的流兵战兵中,补充70个懂骑术者进去,将整个骑兵队扩充为130人,其中重甲玄虎骑扩充为70人,轻骑飞鹞子扩充为60人。

    接下来扩充步兵,李啸规划,从现在开始,枪盾兵中,最小的单位为甲,设正副甲长二人,包括正副甲长在内,每甲人数为20人。

    每五甲为一队,加上正副队长,每队人数均为122人。

    李啸决定,共组成盾兵3队,枪兵6队。现有枪盾兵总数为78人,故要再补充入1020人。新组建的部队,正副队长与甲长之类,全部从原先的枪盾兵中挑选,然后,将现有的枪盾兵拆散入各队,通过老兵带新兵的方式,让全队更快掌握战斗技能与阵战要领。
1...2324252627...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