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啥你说啥又与鞑子联手”李自成皱起眉头。

    “正是。”宋献策又道:“这一年半以来,我军兵力数量与火器配备虽大有大增加,但与唐军相比,无论是兵马人数还是火器装备,皆远不如其矣。如果仅凭我军自已之力,去对付唐军北面的第四镇与第十三镇这两镇兵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能费尽心力战胜之,亦会大受损失,得不偿失。因此,我军若能与清军联手,一齐来攻打北面的两镇唐军,一来胜算要大得多,二来也可大大减少损失。这般举措,对顺清两国来说,皆是极为有益,又何乐而不为呢”

    宋献策此番话语说完,李自成眯起眼睛,捋须不语。

    他必须承认,宋献策这番计策颇有道理。一人之力,岂可比二人同力。如果能联络清军,一齐夹攻北边人数尚少的唐军,那无疑会给自已大增胜算。

    更何况,对于消灭唐军一事,清顺两国皆有迫切需求,故在此事上,当可一拍两合,齐力围攻,必定会十分顺利。

    李自成尚在沉吟,一旁的牛金星插话过来:“皇上,宋尚书所言甚是有理。老臣亦认为,现在我军的唯一胜机,便是趁唐军尚未下手,便立即与清军联合,一道往攻北面的唐军,趁其不备,将其彻底打垮。接下来,我军便全力南向,再图南边的唐军,再将唐军的剩余势力全部打垮,这般行事,却可省心省力得多。”

    李自成抬起头来,瓮声瓮气地问了一句:“好吧。你们这两个家伙,说了半天倒也有理。既如此,那复需派何人出使清廷,方为合适”

    李自成话音一落,宋献策急急回道:“在下不才,愿出使清廷,一定能尽快达成协议。”

    宋献策这番赶紧表态,自是存了为了弥补上次主动出头,去与李啸达成和平协议的过失,希望以此方式,来平息李自成的不满与愤怒。

    果然,李自成见他主动出头,表态愿意出使清廷,顿是脸上表情亦大为缓和,他轻咳一声,便立即道:“好吧,俺也不与你多废话,就由献策你任主使,立即率团出使清廷,与清廷约定相攻唐军的时间,一齐合力攻击。”

    宋献策拱手应喏:“在下保证不辱使命,定当尽快达成与清廷之协定。”

    言谈既毕,宋献策立即挑选使者,急急出发。

    因为山海关的陆路已被唐军封死,故宋献策一行人,只得从天津乘船从海路出发,直驶辽中营口,到达营口后,又马不停蹄的立即北赶,总算在近十天后,到达盛京。

    仿佛猜到了宋献策此来缘由为何一般,他一向清军守兵表明来意,就立即受到了多尔衮的召见。

    多尔衮府邸客厅中,宋献策受到了多尔衮的单独召见。

    宋献策步入客厅后,惊讶地发现,这位年纪不过三十多岁的摄政王多尔衮,竟是远比同龄人要苍老,一脸郁闷憔悴之色。

    他当然不知道,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多尔衮的个人生活,却是远不如他所想象的那般顺利。

    由于对唐军的作战,清军接连战败,特别是在一年半前,三顺王在辽南连遭挫折,更让他的威信连受打击,朝中诸臣亦多有不满。

    相比个人威望受损,这倒还是小事。更可恨的是,清朝并不有在这段时间里,大力提升国力与军队。

    而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虽然唐军暂停了大规模进攻,但在北面那唐军的第五镇兵马,以及被唐军收买的女真人与蒙古人,不停骚扰清国,掳掠财富,杀戮人口,让清朝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使得居民百姓难以安生,国家经济亦是难于发展。

    相应的,清廷最为看重的人口增长与军械打造,亦是大受影响,其兵马数量,更是与一年半前,相差无比,距离先前皇太极时代兵马壮盛的景象,相差实在太多。

    故而,当清廷细作探知唐军打算与大顺撕破脸,重新开战之际,多尔衮就知道,自已最为担忧的事情,终于要到来了。

     




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齐攻 全面开战
    接到李啸之令,南方的唐军第一镇,第六镇、第七镇、第十四镇、第十五镇这四镇兵马,则从山东到到河南,从湖广到四川,这几千里之地上,乘大顺军北上之际,乘虚对大顺发动大规模进攻。

    唐军的进攻迅猛而凌厉,完全打乱了大顺的计划。

    李自成等人本以为,他们这番与清军联系,乃是十分机密之举,且又对唐军加以抚慰,以期能尽可能麻痹他们,却没想到,唐军彻底看穿了他们的小伎俩,反而立即出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唐军这一番大规模进攻,如洪水来袭,气势滔天,上千里的战线上处处开战,已然抽调兵力北上的大顺,根本就无法及时应对,只能仓促抵抗,各自为战,很快就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

    很快,唐军这边捷报频传。

    诸如陈留、睢阳、兰阳、偃师等河南中北部城镇,皆是顺利被中路唐军顺利攻下,而凭着秦岭天险支撑的西面顺军,则只能是咬紧牙关苦苦支撑。

    面对唐军汹涌的攻势,李自成这边惊慌万丈,已然顾头不顾腚的他,又急急将已派往北面的三十万大军分出一半,重新将其调回南部,以期阻挡住唐军的凌厉进攻。

    由于唐军的南方的进攻,本来就属于策应与佯攻性势,见大顺军抽调回了一半进攻北方的兵力,遂亦降低了攻击的程度,开始稳扎稳打,很多地方,渐渐与其形成了胶着之态。

    这样的状态,其实亦在李啸的意料之中。

    因为,现在的他其实进攻的重点,反而是要渡海而击的满清。

    大顺毕竟地盘广大,兵马数量极多,相应的,现在的满清局于东北一隅,地盘面积倒是小得多。况且现在满清已将十五万兵马调往锦州,正准备开赴宣府北路与山海关,其国中兵马数量已是空虚得多,故正好给了唐军下手的机会。

    就在清军兵马刚到锦州不久,正分兵两处,前往宣府北路与山海关时,乘着水师船只,一路劈波斩浪跨海而来的的唐军四镇兵马,已然杀气腾腾地赶到营口。

    第二镇、第十一镇、第十二镇、第十四镇四镇兵马总共二十余万,乘坐着约五百多艘大小舰船,在夏日南风的吹送下,经过了十多天后,终于到达了营口外海。

    营口海岸上那些原本无所事事的清军,忽地从瞭望台中,看到这般铺天盖地而来的唐军舰船,几乎吓得屎尿失禁。

    警报的声音,铺天盖地的响起,岸上的清军有如无头苍蝇一般四下乱窜,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加以应对。

    要知道,现在营口的守军,不过仅有一千余人,如此是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唐军对手。

    接下来的战斗毫无悬念。

    营口的驻军以最快的速度弃了海岸防线,全军退守数十里外的耀州城。与此同时,当地守军将领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数名信使,疾疾赶往盛京,去向清廷急急禀报。

    而唐军千里奔波,终于到达营口,亦是人马疲乏不堪,而未追杀这些北逃的清军,而是任其散去,然后全军在营口海岸扎营,准备稍做休整后,便再度往北推进。

    经过一天一夜的打马奔行,在接连跑死了数匹骏马后,唐军入侵营口的情报,终于在深夜时分,传到了多尔衮府中。

    此时,正准备入睡的多尔衮,听到手下这般信报,惊得几乎从床上直跳而起。

    不是吧!

    唐军行动竟是这般迅速,在自已还未来得及与顺军一道合攻北境之时,竟气势汹汹地打上门来了。

    “那,那你可曾看清,唐军所来,究竟有多少兵马”多尔衮声音发颤,明显有些乱了分寸。

    “禀摄政王,唐军舰船,密密麻麻,足有数百艘之多,而登岸的唐军兵马,更是一望无际,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少。不过,以奴才粗估,只怕有数十万之众呢。”

    听了来使的禀报,多尔衮不觉又倒吸了一口凉气。

    好么,若真有数十万唐军跨海而来,那现在国中空虚,兵马不过十余万之众,光凭这点兵力,想要对抗数十万唐军,岂非笑谈。

    更何况,现在乃是夏天,唐军的海船丝毫不用考虑会有诸如大海结冰之类的风险,可以从容给这数十万唐军运输粮草辎重,让他们安心作战,自已想以时间消耗来逼得唐军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兵,亦是完全不可行。

    这样一来,自已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速速将阿济格与多铎所统领的十五万兵马召回,全力在辽中一带对抗唐军,方可还有胜算。

    只不过,唐军已然近在眼前,自已哪怕立即去向阿济格等人通知,等到阿济格等人退兵回来,只怕这黄花菜都凉了。

    更何况,阿济格等人就算全力撤退,那辽西一带必然空虚,已然没有压力的北面唐军,说不定还能趁机抢占辽西一带的空城,甚至重镇锦州,亦不可保。

    这真是一个令人想起来,都能冷汗直下的结局。

    只不过,现在唐军已至,大清的回旋余地已是极小,哪怕再不情愿,自已也只能咬紧牙关硬顶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又是一声长叹。

    真没想到,唐军会有这般计策,倒是反过来彻底地打了自已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下,所有的主动权皆在唐军这边,自已只能被动应对,这种感觉,简直想想就憋屈。

    多尔衮心乱如麻,斥退信使后,便立即进宫,去见太后布木布泰。

    此时,布木布泰业已歇息,听到多尔衮深夜到来,料知定有大事,遂速速起身召见。

    多尔衮入得殿来,亦不多礼,立即将唐军来到营口的消息,向布木布泰紧急禀报一遍。

    听完多尔衮的叙述,布木布泰顿觉全身发凉。

    她凭着女人的直觉,下意识地感受到,数十万唐军此番来到辽东,只怕大清王朝真要大祸临头了。

    数十万唐军啊,兵精将锐,装备精良,又有强力的火器助阵,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野外决战,都是极其强悍而可怕的存在。清廷精兵远出,现在国中驻守的兵马,真的还有能力挡住唐军前进的脚步吗

    望着脸色惨白双目失神的布木布泰,多尔衮已猜到了她现在心下在想什么,便压低声音道:“太后勿忧,我打算立即派人,却将阿济格多铎所统率的十五兵马召回,令他们立即撤兵返回盛京,一定要保住我大清都城不致有失。这是万分重要之事……”

    “摄政王,纵然阿济格他们统兵及时返回,能得全我大清都城,但辽中与辽南各地,兵马数量皆是薄弱,又如何能抵挡住唐军的进攻呢”未待多尔衮说



第八百六十二章 横扫辽中,兵迫海城
    耀州城被唐军拿下的消息,迅速地被带回盛京城中。

    收到情报的多尔衮怒不可遏,当即将这名逃归的主将立斩正法,又下令将其家属全部发给披甲人为奴。

    只不过,他虽然怒斩主将,心下对于现在的局势演变,却是没有半点把握,内心一片迷茫。

    接下来,唐军到底是会继续挥师北上,还是分散兵力,先攻城其余州县,甚至再转攻他处,多尔衮根本就无从知晓。

    恐慌之下的多尔衮,只得又给锦州的阿济格一众兵马急急传令,要他们立即带兵回返,万万不可耽误,以免都城因为兵力不足而被唐军攻下。

    而就在唐军拿下耀州城后一天,锦州的清军主将阿济格,终于收到了多尔衮传来的紧急退兵旨令。

    收到命令的阿济格,被局势的迅猛变化,震惊得几乎难以置信。心头原本激情满满要与大顺军一道合攻唐军的宏伟计划,亦在此时彻底地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沮丧与泄气。

    没想到啊,唐军在与大顺国全面开战的条件下,竟然还能跨海来攻,且有数十万的兵马数量,这下一来,非但大清的诸多地盘将会难保,只怕连都城盛京都岌岌可危了。

    阿济格虽是粗人,却也明白弃车保帅的道理。毕竟,万一都城有失,那整个大清都会彻底动摇,整个局面将面一片混乱,再难收拾。

    若说得再难听点,大清甚至会彻底灭亡的可能。

    想到这里,阿济格十分气闷,他狠狠地将桌子的笔墨纸砚全部扫落地上,弄得一片狼藉。

    而更让阿济格为之郁闷的,是现在副将多铎已带了五万兵马先行前往宣府北路,现在锦州一带,仅留了十万兵马,纵是现在立即带兵回返,也只能先让这十万兵马先行返回,而多铎的五万兵马,只能再临行通知令其撤返了。

    阿济格一声长叹,只得迅速传令全军十万部众,立即做好北返的准备,明天天色一亮,立即全军回返。随后,他便派出数名精干骑士,立即赶往宣府北路,去让多铎的五万兵马立即回返。

    次日天亮,阿济格全军收拾齐整,立即全军回返,再不敢有丝毫耽搁。

    十万清军灰头土脸地返回,从上到下一片沮丧。

    而就在阿济格统兵回返时,二十余万唐军已在辽中一带分兵纵掠,所向披靡,诸如汤池堡、析木城、东胜堡等地,皆是一鼓而平,唐军在将辽中一带迅速扫荡完毕后,便开始进攻辽中的重镇海城。

    海城虽是重镇,但因为清军抽调兵力远片,其城中兵马,仅有守军三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万余人是新从城中招募的新兵,而其中可堪一战的满洲兵马,更是只有一万人不到。

    这些兵马,皆由成亲王硕托统领,一直龟缩于城中,根本不敢出头。布奉了多尔衮严守海城死令的他们,只能在城中咬牙紧熬。

    这几天来,他们在城头亲眼目睹了唐军对附近城镇的残酷扫荡,最终看到他们将这座孤镇海城,给彻底地团团围住。

    城头的清军惊恐地看到,唐军有如汹涌的潮水一般,迅速地扑向成都城,立即将这座大西国的首府,围得有如铁桶一般。

    见到唐军规模如此之大,气势如此雄壮,城头那些原本就士气低落的守军,顿时愈发气沮。他们呆立于城头,双股发颤,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要如何应对。

    而城中的主将硕托,见到唐军如此规模宏大又兵精将锐,一副气势如虹的样子,他的心下,顿时满是惶恐与失落。

    怎么办

    唐军如此势大,城中守军数量不足,又如此士气低落,这海城,真的能守住吗

    硕托心情低落,久久无言,他下意识地远望天空,只能看到,有一轮正渐渐西坠的斜阳。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些须残军,困守孤城,说不尽的剩山残水,吟不完的末路绝程,一时间,硕托心下充分了莫名的悲凉。

    就在这时,唐军阵中,忽然有如波开浪裂般地分开一条线,一名头戴八瓣缨盔,身着钢制山纹铠甲,足蹬覆铜包靴,身系鲜红披风的唐军将领,在一众同样铠甲鲜明护卫的保护下,正策马向海城城北门缓缓行来。

    见到来人这般打扮,硕托心下暗道,此人看来,必是唐军主将无疑了。

    他猜得没错,那名唐军将领,便是唐军第二镇镇长安和尚。现在的他,正在一众护卫簇拥下,很快就来到离北门一箭之外。

    这时,他旁边的一名护卫,便扯着脖子向城头大喊道:“喂!城上的人听好了!我家主将安和尚镇长,想与城中主将一谈,请速去通禀!”
1...350351352353354...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