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
到十二月中旬时,铁龙城的各项生产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
天气极冷,铅云低垂,寒风呼啸有如刀割,只是整个铁龙城却是一片兴旺蓬勃的景象。
炉火熊熊的高炉,铁水哔剥作响的炒铁炉,叮当一片敲打不停的锻冶场,正在仔细调配颗粒火药的弹药厂,有如蚂蚁一般来往搬运铁矿、铁锭、焦煤、成品物件的搬运工人,共同组成了铁龙城喧哗忙碌的运作场景。
站在十字主街中央的李啸,望着眼前这一片忙碌的景象,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他心下,却在迅速地算了一笔细帐。
在现在只有这一座高炉的情况下,根据这段时间的出品概率,李啸可以估算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出生铁水80吨,化炼成熟铁与钢材约70吨,其中上品高炭钢均2吨多,中炭钢10吨,中上品质熟铁20吨,中下品熟铁近38吨。
这些上品高炭钢,全部用于打造现在扩充的军兵的4米长枪精钢枪头以及枪尾尾坠,按每个三棱精钢枪头与枪尾尾坠共约耗2斤多精钢计算,可造成2000多套。现在赤凤总新增20队枪兵,正好补充完毕。
中炭钢用于制作盾兵盾牌,按每块大盾牌打制约耗20斤中炭钢计算,可打1000块,赤凤总新增10队盾兵,也正好全部补充完毕。
中上品质熟铁,用于打造铠甲,若制成精铁甲,每副铁甲要耗铁40斤,可打造1000副,若制成棉甲,则每件只需耗铁15斤,只不过,因为棉甲防御力较差,且李啸军缺少棉花,故李啸打算,将这些中上品质的熟铁,全部打制成精铁甲,按从将领再到士兵的优先顺序配发。
要做就做好,不要以后再来吃回头饭,这是李啸的做事原则。就算现在精铁甲的数量一时不足,也不要紧,毕竟这盔甲可以连续生产,这个月没装备完,下个月可继续再做。
只不过,精铁甲制造繁琐,需得先给熟铁片上清漆防锈,待晒干后,再用牛皮绳一片片串起打制好的熟铁片,耗时费力,故一个月产量却是有限,故李啸决定,所有没有工作在家休息的老弱,都到盔甲厂来串铁片,按件计酬,以加快生产进度。
余下的下品熟铁,则全部打制为诸如铁针,铁铲、铁锹、铁锅、铁勺、菜刀、锄头、酒壶、面盆、斧头、火箸、通条、铁炉、钉子等生活用具。
这些生活用具的具体产量及生产分配,李啸就懒得亲自安排了,工业司的统计人员,自会监督工匠们的分类按排并跟催进度。
这些铁制的生活用具,才是李啸的铁龙城中,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松江府志记载,以铁针为例,如果出口到日本的话,一根铁针竟能在日本国能卖二分银子!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要知道明朝最好的闽铁,也才一分五银子一斤,而一斤闽铁能制多少根铁针
哪怕算上加工费用与人工工资,这二分银子一根的铁针,利润也实在是大得惊人,而且这还是贸易批发价,估计日本国的那些矮子倭人买到手的时候,价格可能还会翻倍不止,也不知道他们平日里日子是怎么过的。
李啸前世看过《江户训语》,其中的日本古代商人,对家人及伙计明文规定,哪怕一张记帐用的废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否则要受到饿饭的惩罚。正确的做法是,要先用背面打草稿,再没空间用了的情况下,再裁成小张上厕所,并规定,一次只能用一小张,在泻肚的情况下,才能用两小张。
李啸在想,从古至今,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悭吝小气,过得穷困不堪,与这个岛国严重依赖进口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这样远渡重洋运来的货物,卖价如此高昂,普通的日本人也只能省吃俭用,来维持基本生计了。
出口日本尚是远景,现在李啸这些物品,主要还是打算对蒙古贸易。
现在大明已中止了对蒙古的互市,导致走私蒙古成了巨大的暴利行业,山西八大家等商人,就是在走私蒙古与女真的贸易中大发其财,并最终成了满清的皇商。
与其这笔钱让这些混帐走私商人赚走,还不如自已好好把握这笔财源。毕竟商人赚钱只是为了给自已与子孙后代积累财富,而自已的最终目的,却是要用这笔财政,来建立并维护一只足够解救这个危亡时代的强悍军队。
在蒙古草原,象铁锅、剪刀、铁钉、铁针、铁铲、铁盆、马掌等物品,皆是紧俏物品,在万历年间朝廷查得严时,甚至有一匹上品战马换个铁锅的事情发生。由于铁器供不应求,一些黑心商人干脆直接用生铁打造物件,再卖给急缺铁器的蒙古人,饶是如此,这些粗劣的铁器依然畅销一空。
现在自已虽是用下品熟铁打制生活器件,但李啸看过自家成品,比市面上器具店中买的铁器却还是要好上许多。毕竟李啸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管理与奖惩机制,工匠做事也用心得多,用料也足,这才保证自已产品的高质量。
这样铁器,为了方便与市面上其他铁器区分,基本上每个大件的铁器上,都打了一个圆形的隶书李字。
李啸在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标有李字印记的铁龙城铁器,将会成为质量稳定可靠的铁器的独有标识吧。
李啸打算,等开了春,这边也打造了足够多的铁器,便用那些四轮马车拉到金汤城去贩卖,他相信,这大批质量上乘做工用心的铁器,将会给李啸军带来巨大的利润。
.。。。。。。
十二月下旬初,正在铁龙城中监督生产的李啸,忽然接到了一封来自鲁王府的邀请函。
信中,鲁王朱寿鋐用一种相当客气的语气,邀请李啸前往兖州鲁王府一述。
此时,陈子龙早已南下回家过年,并准备过完年,再把家眷带来。故李啸读了信后,连忙找来铁龙城总管吴亮,前来商议此事。
“吴先生,却不知鲁王邀我,却为何事”
“大人,在下认为,鲁王此次相邀,必定是想着要与大人好好拉近关系。”吴亮眨着眼,脸上带着莫名的笑意:“上次,我军出援宣府,经过兖州时,鲁王不是派了世子朱以派,前来迎接犒军么现在鲁王再次派人送函相邀,其意愈明。”
“那以你之意,本官当去拜访了”
“那是自然,鲁王想交好我们。对我们来说,却也是好事一件,毕竟能与这些显赫的明朝宗室拉上关系,我们在山东当地,行事却可方便得多,那些与我们不对付的山东官员,也会愈发忌惮我们几分。故学生以为,这次鲁王相邀,大人却需好生与其交好方是。”吴亮脸色渐渐变得郑重。
“好,那本官便亲往鲁王府去一趟。”
第二天,李啸让十多名飞鹞子轻骑为护卫,带上礼物,随着那两名送信的仆人前往兖州鲁王府。
一行人纵马疾行,不过一天功夫,便到了兖州城下。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现在的鲁王一系,皆是朱檀的子孙。
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
见李啸躬身行礼,朱寿鋐那昏沉散淡的眼神,明显地一亮。
“李指挥使速速请起。”朱寿鋐虚扶李啸起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身着正三品武官常服的李啸后,点头赞叹道:“久闻不如一见,真真一表人材!李指挥使灭流寇,打鞑子,均是偌大功绩,依孤王看,果是英雄出少年啊。”
看着朱寿鋐一脸套近乎的笑容,李啸微笑道:“鲁王殿下谬赞,下官何以克当。”
“李指挥使客气了,府外非述话之地,请李指挥使随孤王入府坐谈。”朱以鋐脸上的笑容更显热切,对着李啸作了个迎请的姿势。
李啸随着众人一路前行,边走边看,感觉大开了眼界。
明史记载,鲁王宫邸的建筑,基本可分为三部,由南向北方向分别为:“承运殿”(面宽十一间),“园殿”(面宽九间)和“存心殿”(面宽九间)。“承运殿”两庑还有左右二殿,五殿两侧各建屋一百三十八间。四周建有围墙,前设承运门”,后设“存心门”,这便是鲁王宫的主要建筑。另外还有由“前宫”“中宫”和“后宫”,各面宽九间,三宫两侧各建屋九十九间,外建围墙及前后宫门,所形成辅助宫殿群落。
对于一路跟行穿殿过廊的李啸来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进得鲁王宫后,众多宫殿回廊门楼等处,均饰以青绿点金,蓝黛细缀,金涂铜钉,窠拱攒顶,红绡彩云,中画蟠螭,看得李啸眼花瞭乱。
尤其是鲁王宫中,各类假山峰峦叠立,高低起伏,亭台楼阁座落其中,中殿两侧靠后处,则是一座极大的花园,养着仙鹤、孔雀、梅花鹿等珍禽异兽。处处匠心独运,每每巧夺天工,真真说不尽的雕梁画栋,道不完的富丽堂皇!
众人大约行了十来分钟,到了存心殿中,这便是鲁王日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
鲁王随即招呼众人落坐看茶。
李啸取出礼物,分赠鲁王朱寿鋐、泰兴王朱寿镛二人,每人一把上品宝剑,以为见面之礼。
朱寿鋐朱寿镛二人,一脸惊喜地收下这堪称举世难得之珍品的宝剑,不由得皆是心下大悦。
“李指挥使客气了,你初来乍到,便送这般重礼,倒让孤王受之有愧。”朱寿鋐捋须笑道。
“一点微礼,不成敬意,前番我军出援宣府,得遇贵府犒军,不甚感激。这两把宝剑,略表卑职感谢之意而已。”李啸微着答道,语气平和而谦恭。
李啸出手这般阔绰,让会谈的气氛一下子就融洽起来。众人一番寒暄后,朱寿鋐便说出了邀请李啸前来鲁王府的真实用意。
原来,十一月时,原五省总督陈奇瑜,被给事中顾国宝,御史傅永淳交章弹劾,,两人弹劾陈奇瑜车箱峡受贿纵贼,后面又剿匪不力,以致匪情重新糜烂的重大罪名,崇祯皇帝见群情汹汹,自已也早有想拿下陈奇瑜之意,便下旨将陈奇瑜撤职拿办,下锦衣卫诏狱。
陈奇瑜其罪本是必死,结果他为了保命,出尽家财贿赂首辅温体仁,才由死罪改为戍边。
而陈奇瑜原先的五省总督一职,由原三边总督洪承畴接任,总督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军务。
此时,流贼的势力已是重新振作,势力浩大。山陕等地,数十万贼寇集中在一处,动辄连营百里,官军望之而骇然。
到了十二月,西宁驻军因长期缺乏粮饷,发生兵变,驻守将领被乱兵所杀,分守道官员被赶走,镇守太监也仓皇逃遁。原本定计要在山西与匪寇大战的洪承畴,被迫亲自带领军队赶往西宁,流寇则趁机分陷关陇,大掠州县,等到洪承畴平定了兵变,腾出手来再赴山西之地时,这些流寇闻得消息,又“悉众东奔,分道入河南,集宛、洛间。”,多达二十余万的流寇,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河南。
声势浩大的流寇把河南巡抚元默吓了个半死,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写道:“.。。。。。。七年冬,贼骑前部千余西来,立马西郭麦田中,以为前探。已而大军毕集,铺天盖地,大旗飘飏,遥望崖口而南,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尽南山,北尽河曲,波压云涌而至。自朝至夜,惟闻人喧马嘶,连营上百里矣。流贼所过,人畜践踏,生灵涂炭,尸堆如丘,叠于路旁阔五六里。。。。。”
巡抚元默在奏章中哀叹:“贼众自山西出,东奔我河南,陷荥阳,下灵宝,集宛、洛间皆落入敌手,河南大震矣。据下官所闻,贼营每有数万兵,更番而进,因粮宿饱,突进极速,常能昼夜便行百里。而我官军寡备,粮饷不继,步多骑少,士气沉迷,行数十里便俱告饥疲,再难行进,是故官兵多畏贼矣。。。。。。”
元默没有说谎,当时在河南的几大明军重兵集团,如驻守新安、渑池的左良玉部,驻汝州的陈治邦部,驻南阳的陈允福部等等,见贼寇之势力太大,纷纷据地拥兵自保。
这些渐渐尾大不掉的军阀中,尤以左良玉为跋扈,此人公然抗拒朝廷要他出兵剿匪的谕令,河南巡抚元默多次求其出兵,亦全部置若罔闻。更为恶劣的是,此人私下与流寇相通,大肆收纳各股流寇以为已用,根本再无为朝廷剿灭匪贼的想法与行动了。
见到河南的明军官兵如此畏怯,贼寇之势顿是愈发大炽。前几日,于河南荥阳,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合七十二营的大小头目,共会荥阳商议如何对付官军,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荥阳大会”。
会议中,有流寇头目谈到,现在大家群集于此,估计那五省总督洪承畴立刻就会率兵前来剿匪了。他此言一出,时在高迎祥部下,外号闯将的李自成,却立刻豪气万丈地说道:““匹夫尚可奋臂,况十万众乎今吾兵且十倍官军,虽关宁铁骑至,无能为也。计唯有分兵.各随所向立效,其利钝举听之天。”
听了李自成这番豪言,一众流寇皆是喜悦,纷纷表示同意。
随后,众流寇开始抓阄,以定各自去向,最后议定如下:革、左南当楚师;横、混西迎秦军;曹、过分屯荥、汜间,探中牟、邓、尉以缀开、归、河、汝之兵;献、闯专事东方。破城下邑,金帛子女惟均。老回回、九条龙为游徼,往来策应。恐西军不敌,益以射塌天、改世王为横、混后继。
议定后,众流寇杀牛马祭天誓师,开桌大宴,已毕,便分头开始军事行动。
其中,势力最大的两股流贼,高迎详与张献忠,合兵一处,浩浩荡荡地从豫西之地,由西往东杀来。
流冦们猖狂的行动,让得知消息的鲁王朱寿鋐等人,惊恐颤栗不已。
朱寿鋐不顾先前刘泽清的冷遇,又厚着脸皮写信,求其派兵驻守兖州,以防流寇从豫东入寇兖州。
结果不出他意外,刘泽清再次以手下军兵缺少粮饷无法调动为由,拒绝了他。
碰了一鼻子灰的鲁王朱寿鋐,每日间听得流寇日益东来的消息,有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燥不安。
最终,在世子朱以派的提示下,朱寿鋐想到了正在单县铁龙城的李啸。
对啊,为什么不找李啸呢
上次正是此人的及时出兵,才消灭了入侵鲁南单县的黑蝎子部流寇啊。
现在李啸已升为赤凤卫指挥使,听闻兵马亦已扩招,若得此人来守卫兖州,守住兖州的希望,必定大增。
朱寿鋐想定主意,这才紧急派人前往铁龙城邀请李啸来鲁王府一述。
“李指挥,现在流寇肆虐,数万精锐流贼日夜东来,孤王心下,着实不安,恳请李指挥使这段时间,长驻我兖州,以保我兖州数十万军民百姓之安全。“朱寿鋐用一种焦虑而诚恳的语气向李啸说道。
当然,说什么保护兖州军民百姓之类,不过是虚言美辞,朱寿鋐的真实想法,自然还是要保全鲁王府的全族家人。
李啸心下自然洞若观火。
其实,朱寿鋐这般想法,实是多虑了。
因为按正常历史走向,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流寇,自豫西出发后,到了开封府地界,便会折向东南,一路向南直隶的颖州而去,并未打去山东的主意。
只不过,朱寿鋐有这般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一路东去的流寇,很难说没有入侵山东的打算。自已做为后世穿越之人,倒有点事后诸葛亮之嫌了。
“请鲁王殿下放心,卑职身为大明官军,守土卫民乃是本份,定会尽已所能,守护兖州。”李啸的回答铿锵有力。
“好,甚好,有李指挥使这番话,孤王便放心了,孤王代兖州军民百姓,谢过李指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