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随即李懋芳唤来一名下人,将一大包包装得极为精致的雨前茶,恭敬地放于李啸桌旁。

    李啸见李懋芳突然这般客气,还真有些不适应,他忙道:“卑职自宣府回返,因赤凤卫诸事繁多,一直未得空前来拜见巡抚大人,甚是惶愧,今天又收巡抚大人这般好礼,李啸心下,实是惭愧得紧。”

    李懋芳摆手道:“李指挥使客气了。区区微礼,何足挂齿。实不相瞒,本宪在这山东地界,每日甚是憋闷,今天得见诸位,心下倒是舒畅了很多。”

    李懋芳此话一出,李啸与陈子龙不觉一愣,双人不约而同地对望了一眼。

    “东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翁来到山东,时日尚短,根基未稳。且忍耐些时日,这山东局面,定会慢慢有所改观。”陈子龙温言劝慰。

    李啸暗叹,这个陈子龙,虽已辞别李懋芳,但仍称其为东翁,倒还是个颇念旧情之人。

    李懋芳脸上浮起一丝苦笑:“子龙,你不必安慰本宪了。现在山东情状如何,本宪心下自知。可叹本宪自来山东,原想好好做些实事,也算上不负皇恩,下无愧百姓,谁知现在已过大半年,竟只得这般苟且度日!可恨在这山东官员与将领,见本宪不得朝廷支持且根基薄弱,个个阳奉阴违,背后尽行贪墨苟且之事!唉,在这山东,本宪恐难有作为了,估计,不日便会被人取而代之。”

    房间中,一阵难堪的沉默。

    李啸明白,李懋芳说的是实话,这个本来就才具平庸的李懋芳,在没有上面支持,且下面的官员个个阳奉阴违的情况下,想在山东长呆下去,怕是不易。按明史记载,也就到明年七月时,李懋芳便会因为救灾不力被免职归家,由太常少卿颜继祖接任山东巡抚一职。

    “巡抚大人不必过于悲观,事在人为,山东局面未必就是死水一潭,还需勉力振作方好。”李啸尽量以一种平静的语气对李懋芳说道。

    李啸知道,自已说这番话,虽是真心实意,却未必能对消沉不已的李懋芳有所触动。不过,自已说了这番话,也算表明了自已的态度了。

    李懋芳目光复杂地看着李啸,他淡淡地说道:“李指挥使,本宪与你交往虽是不多,但能感觉出来,你是个精明能干,却又待人忠义的豪杰之士。非是本宪胡夸,在如今这战乱时代,象你这样杰出的青年英雄,日后前程,恐还在本宪之上。”

    “巡抚大人谬赞了,李啸浅陋之人,何敢当尊宪夸奖。”

    李懋芳脸上又是浮现一丝苦笑,他声音低低地说道:“李指挥,本宪今日,有一事相求,不知李指挥同意否”

    “大人但请明言,李啸如能办到,绝不敢稍辞!”

    李懋芳微笑着,向旁边一名老仆唤了一声,老仆随后低头应诺而去。

    很快,这名老仆带着一名年轻英武的公子,快步来到客厅中。

    李啸看到,这名公子大约不到二十岁的模样,生得剑眉星目,英武俊朗,身着一身湖青色紧身武服,系着酱色的护腕,腰中扎着宽幅暗绸束带,足蹬厚底直缝牛皮靴,一幅标准的武生的打扮。

    “孩儿拜见爹爹!”公子对着李懋芳,长揖致礼。

    李啸心下一惊,原来这名公子是李懋芳之子,却不知何时李懋芳将其从浙江老家带到山东的。

    “嗯,浩然,起身吧。”

    李懋芳一脸和蔼的笑容,右手作了个虚抬的姿势,李浩然便从容直身。

    “李指挥使,这作是犬子李浩然,字南阜,现为杭州武学生员。本宪思虑良久,希望能让犬子在李指挥帐下效力,以为进身之阶。”李懋芳对李啸介绍道。

    李懋芳说完,李啸闻言,便觉心中一动,一股莫名的情绪,弥漫心间。

    这个李浩然,在明史中也是个有记载的人物。

    因从小喜武厌文,在文风极盛的浙江,李浩然这人,自被视为异类,也让自已的父亲李懋芳大为恼火。只是,因是膝下独子,一家人最后还是拗不过他,让李浩然遂了心愿,去上杭州武学。没想到李浩然开赋异禀,武学资质极佳,成为了机州武学生员之中的翘楚。现在随着年岁渐长,因李懋芳与辽东锦州祖大寿有旧,故打算让他去祖大寿的前锋营效力,以求博个功名。

    如果李啸没有穿越到这个世界,按到历史进程,李浩然会在崇祯十三年时,被提拔为杏山所千总,在崇祯十七年初,随御史金毓峒调至北直隶保定,方至不久,便有铺天盖地的流寇前来攻城,李浩然身中流矢多处,犹大呼杀敌,最后为免成为流寇俘虏,于保定城头自刎而死,为国尽忠。

    未等李啸说话,那李浩然一眼看到端坐椅上的李啸,便惊叫道:“哦,原来你就是那个在宣府北路大杀鞑子的李指挥使啊,想不到竟也是这般年轻。”

    李啸淡淡一笑。上座的李懋芳便训斥道:“南阜,如何说话这般不懂规矩!今后,你需在李大人帐下好生效力,还不快快拜见李指挥。”

    李浩然脸上稍带犹疑之色,他低声道:“父亲大人,您不是说,过了年便让我去锦州投祖大帅么”

    “为父改主意了,这位李指挥使,南击流寇,北御强鞑,被皇上亲自任命为赤凤卫指挥使,而且加散阶,赐武勋,这般杰出能耐,本朝几人可为!你若能跟随李指挥使,自是前途远大。这般好事,实是你小子三世修来之福!”李懋芳一脸不满地训斥道。

    李浩然是个极机灵的年轻人,见父亲这般高看这李啸,心下暗想,此人确是有本事,不然,何以如此年轻,便高升为指挥使,自已若能跟随此人,倒亦是好事。

    “李指挥使在上,请受在下一拜!”李浩然单膝跪地,拱手过顶,向李啸恭敬行礼。

    “公子不必行此大礼,速速起身。”李啸赶紧从椅上站起来,将李浩然扶起。

    “李指挥使,请看在本宪薄面上,就让犬子入贵军做事吧。”一旁的李懋芳,一脸期待地插言。

    李啸轻叹一声,拍拍了李浩然健壮的肩膀,便拱手对李懋芳笑道:“贵公子英武过人,实为可造之材,巡抚大人之请,李啸敢不受命,李某随时欢迎贵公子来我赤凤卫效力。”

    “那就好,那就好。”李懋芳一脸喜色,他随即又令李浩然行礼,感谢李啸收留之恩。

    “李大人在上,在下李浩然,定当尽心尽力,为大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炼铁
    李啸一行人,离开了济南,随后一路南行,三天后,便到了单县铁龙城。

    “大人请看,那便是我军建好的铁龙城!”有随从兴奋地叫起来。

    李啸远远地看到,前面不远处出现的那座巍峨雄峻的高城时,心下十分激动。

    这座按李啸之意设计规划的雄城,周长12里,城高为15米,墙面马道宽6米,全城皆包青砖,开有东、西、北三座城门,每座城门都建有瓮城、并且暗藏了千斤坠之类的守城机关,铁龙城四周皆挖有宽阔的护城濠,正好利用单县南部的太行堤河的河水进行填充,使其环城而过。

    而在城墙之上,诸如雉堞,女墙,羊马墙,角楼,炮台,射孔等防御措施,统统按制修建,以保证城池的防御能力。

    算起来,从五月初到九月下旬,用了近五个月的时间,这座关于李啸军未来命运的铁龙城,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才终于修建完毕。

    李啸心下暗叹,这般雄峻的铁龙城,北面那周长不过4里的单县县城,与之相比,何其寒酸简陋。

    李啸等人首先看到,北门外的官道的两边,已修建了十几家大大小小的商铺,店铺伙计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铁龙城的百姓们,进进出出地采买物品与各类商货,整条官道,已颇有一些熙攘的感觉。

    而远处铁龙城东西两侧,可影影绰绰地看到,两处皆有大批的百姓劳工,在挖矿、碎矿、洗矿,然后再装车运入城中。

    再行进到北门外时,驻守铁龙城的将领王义守,铁主城主管吴亮等人,已率着一众铁龙城的将领官员,分列城门两边,欢迎指挥使李啸到来。

    李啸与王义守吴亮等人亲热拥抱,笑语寒暄,一诉离别之情。随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一同进入铁龙城内。

    进入城来,李啸看到,铁龙城内,有四条阔达10米宽的呈十字交叉状的中央主干道,全部用宽阔的青石板铺就,把整个城堡规划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大区。

    李啸看到,东北区作为军队驻屯地,已环修了一圈内墙,将其与其他三个区隔开,只有两处路径通往外面的大道,这样的做法,可以以确保军事机密不会轻易泄漏。

    其中,军营,马厩,校场,武库,粮仓之类建筑,均已修好,大队的铁龙总军兵正在校场中喊着口号进行训练,而在靠近军队建筑的一侧的空余地方,则修建了沿着一条小街分列的各类官署,里面包括给李啸单独居住的府邸,以及民政司、商业司、工业司、监抚司、安全司等各类官府机构。

    李啸站在十字街道的中央,又大略地看了了其他的三大区的情况。

    西北区,是李啸打算将它建成火炮厂、火铳厂、弹药厂、维修厂等与李啸军最为密切相关的军工产业的地方。现在厂房均已修建好,只是里面都还是空荡荡的,没有设备也没有工人。

    当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在钢铁生产都尚未解决的情况下,造枪造炮之类,还只能是空中楼阁。

    西南区,这块被李啸设定锻冶基地的地方,将来要用于打制各种盔甲、刀剑、盾牌、以及各种生活器具等物品。此时,这块锻冶基地,也与西北区一样,在没有合格的钢铁供应的情况下,除了厂房外,也都是空荡荡的一片。

    李啸注意到在西南区与东南区靠近主街的地方,修建了大批的普通民居,还有学堂、澡堂、水井、以及公共厕所之类的日常建筑。

    李啸的目光,集中在东南区。

    他看到,东南区内,修建了大量的巨大仓库,应该是用来贮装矿石,以及将来要炼出的生铁、熟铁、钢材、以及作为燃料的煤炭所用。其中,贮存铁矿石的两个巨大的仓库,已装得满满当当。

    李啸又注意到,铁场作头颜均,正带着十几名工匠,热烈地讨论高炉设立的要点。

    李啸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

    他知道,现在,终于轮到自已这个前世学过钢铁冶炼专业的大学生来一显身手了。

    李啸走过去,颜均等人这才发现竟是指挥使李啸到来,人人一脸慌乱,便要急急下拜。

    李啸扶住他们,然后拍拍颜均的肩膀,微笑着对他说道:“颜作头,这个高炉的设计,就让本官与你们一起完成吧。”

    颜均等人面面相觑,没听错吧,指挥使李大人,竟还懂得炼铁

    不过看上去,李啸的神情,并不象是开玩笑的样子,各人略一思索,便一同拱手言道:“既然大人亲来主管炼铁事项,我等悉听安排便是。”

    李啸等人安顿下来后,他开始仔细考虑如何用新式方法,来进行钢铁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李啸知道,这个明末时代,工匠中能达到的最先进技术,也不过就如《天工开物》所讲的那些炼铁手段了。而且,由于明朝各地钢铁生产,基本是处于一个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先进技术交流不充分,工匠所能采用的方法,许多甚至还没有达到《天工开物》里面的标准。

    李啸当然知道现代高炉是怎么样子以及如何运作,只不过李啸并不认为自已能在短时间内把现代技术完全照搬过来。还是结合当代的实际工业水平,一步一步加以改进来做,才是更现实的方法。

    李啸决定,在建高炉前,首先建起了一座炭窑。

    李啸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试验炼铁的效果,因为木炭的纯净度比煤与焦炭都要高得多,而含杂质量却比这二者皆要少,现在用来试验性质的炼铁,却是最合适不过。

    然而,李啸的炭窑设定,是各位明朝工匠前所未见的古怪模式,让一众工匠感觉十分新奇。

    李啸设计的炭窑,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在外面,用一名工匠的话来说,这炭窑,象一只巨大的乌龟。

    李啸闻言大笑。

    李啸这样做,是有他的设计道理的。

    因为炭窑半埋地下可以有效的保温,更好地提高原料利用率。它的具体结构,则是类似一座二层小楼,一楼用来烧火加热,二楼放置烧制木炭的原料木材。

    李啸让工匠们用城墙包砖剩余的砖头来修建,三天后,一座炭窑便建好了。

    随后,从附近各地荒山上,砍下木材,经简单晾晒后,便搬进窑的上半部,窑的下层则放入放入从单县县城煤行买的煤块。

    接下来,李啸让工匠在一楼的火嘴处点火,引燃煤层,这时二楼窑中木材开始被火炙烤,这些犹然有些发湿的木材,水分蒸发后,混合其他挥发物,形成冷白的烟雾,从烟囱中冒出,迅速被寒风刮散。

    温度渐渐升高,此时一楼的煤炭已经烧尽,二楼窑内木材自身开始氧化发热,木质材料发生热分解反应,其组成开始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不稳定成份,如半纤维素,发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少量醋酸等物质。

    木材自身分解发热把窑内温度推到了最高点,大约摄氏400度,木质材料急剧地进行热分解,木材表面有粘稠的油状物流出,那是反应生成的大量醋酸、甲醇和木焦油,时不时的还会鼓起一个气泡,则是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气体。这些物质,在炉内缺氧的环境下缓慢燃烧,释放热量、保持窑温。

    此时,冒出的烟也开始变化,开始先变黄,后变青,渐渐变成淡青色的透明状烟雾。

    见到烟雾变成透明,工匠们便开始封窑,把窑顶的烟囱堵住。

    这样,窑内的木柴开始在非常缺氧的环境下继续化学反应,固为彻底堵住了氧气,窑内氧化反应就慢慢停下来,窑温逐渐变低。

    又过了三天,李啸让工匠打开窑顶透气,随后又冷却了两天,李啸便让人开窑取炭。

    工匠们打开窑门,一股呛人的烟气扑面而来,让在场的工匠皆咳嗽不止。

    一名年纪较大的老工匠命令大家,赶紧把嘴闭住,包上湿巾,然后弓背屈膝,把一段一段乌黑发亮的木炭从窑内捞出来。

    两个多时辰后,挥汗如雨的工匠们终于取完了所有的木炭。

    木炭总重,整整五千斤。

    李啸带有试验性质的烧炭大获成功。

    可用于冶炼优质铁料的木炭,就这样烧成了。它的炭含量极高,磷、硫等杂质含量低,还原性强,还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燃烧充分,供热均匀,在高炉炼铁中比焦炭更加优秀。

    而在木炭烧制的这几天里,一座由青砖搭建,并且内外糊满的拌了盐泥的红色粘土,高约六丈,容积约3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也在李啸的指导下,在铁龙城东南区靠近城墙角的位置,拔地而起。

    &nb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锋
    让人激动的炼铁终于正式开始了。

    “祖师爷爷保佑,我等恭诚以祷,烧石成纯铁,炼铁成精钢。。。。。。”高炉前的一个香案上,摆着一幅太上老君木框像,颜均双手捻起三注香,在一对大红香花蜡烛上点燃了,虔诚的举过头顶,嘴中念念有词,引着一众工匠,虔诚地拜了三拜,再恭敬地插到画像前的香炉里。
1...5859606162...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