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征南下
    崇祯八年农历一月十一,刚刚过完年不久,高迎祥、张献忠两名巨贼,纠合扫地王、太平王等部流寇,约近十万部众,经河南汝宁府进入南直隶后,于当日攻克颖州。

    由于贼势浩大,颖州守城明军大部闻风逃散,在这极端恶劣的境况下,原南京兵部尚书张鹤鸣率其弟张鹤腾,张鹤龄二人,自募乡勇,与尚未逃散的残余官军一同奋力守城。当然,这样草创之兵,如何是久经战阵的流寇精锐之对手。颖州城被迅速攻破,流贼大肆掳掠屠杀,颖州几成人间地狱。

    这时,张氏三兄弟亦皆成俘虏,高迎祥迫其投降,张鹤鸣不从,部将李自成恼怒不已,把他倒悬于树上,令军士用皮鞭抽打,不料张鹤鸣却端得有骨气,竟这样骂贼至死,时年84岁。随后,两个弟弟皆被杀,举族皆灭。

    颖州既下,流寇兵锋所向,便是大明龙兴之地,中都凤阳。

    京师,乾清宫。

    寒风呼啸,寒冷入骨,虽然春节方过,皇宫之中,过年的喜庆气氛,已是半点皆无,又恢复了以往那种压抑灰沉的气氛。

    正在乾清宫中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收到了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的杨一鹏紧急奏报。

    杨一鹏这封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中,报告了现在流寇已下了颖州,正直扑凤阳而去的可怕消息。崇祯大叫一声,险从龙椅上摔了下来。

    “九苞误朕,九苞误朕啊!”

    崇祯被太监紧急扶起,嘴里犹在对兵部尚书张凤翼痛骂不已。

    前些时日,他收到给事中孙晋的奏报,说流寇入犯东南,极可能会侵掠皇陵,当日,崇祯就此事咨询过兵部尚书张凤翼,张凤翼却安慰他说:“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贼马不食江南米,当会折返而去,无忧矣。”

    这番奇谈怪论,崇祯竟信以为真。

    如果不是张凤翼现在去了陕西监督剿匪进度,暂时动不得,崇祯真想立刻杀了他。

    只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允许他做一只把头埋入沙中的鸵鸟。

    “速传首辅入觐!”崇祯对一旁的太监大吼道。

    传令的太监,有如一只受惊的兔子一般,迅速窜出乾清宫,消失在殿外的丹墀尽头。

    很快,一脸惶恐的首辅温体仁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乾清宫中。

    他方跪下行礼,崇祯便急急问道:“长卿,朕且问你,现在流贼直侵凤阳而去,如之奈何,可有御敌之法!”

    伏跪于地的首辅温体仁,在这大冷的天气里,背上却是冷汗涔涔。

    “禀皇上,凤阳乃我皇家龙兴之地,为保万年龙脉风水,故未设城墙。只是这般无防之城,敌寇若至,何以挡之!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在颖州到凤阳的路上,拦住流寇,阻止他们进犯凤阳。”

    崇祯焦躁地一摆手,大喝道:“这番道理,朕自知之。现在如何阻敌,却是要紧!”

    崇祯的问话,击中了温体仁的软肋。

    这个工于心计,善于内斗的著名奸相,对外及用兵方面,却是一蹋糊涂。现在要他来处理如何对付流寇,确是难为他了。

    不过,圣问在前,温体仁不敢不答,他迅速地思索了一番,咬了咬牙说道:“臣以为,当速令漕运总督杨一鹏从驻地淮安,领兵赶往凤阳,以挡流寇攻势。睢州总兵骆举率需率本部兵马,赶往凤阳,支援杨一鹏。再令总兵邓玘率川兵,从河南信阳急趋南直隶,以堵流寇之后路。最后令应天巡抚张国维,调派南京军兵往援凤阳,与上述三部兵马一起,形成四面围杀之势,方可彻解凤阳之危局。”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脸上的忧色却是更深,他能明显感觉出温体仁的计策,似乎多有漏洞,只不过,皇帝对于军事亦不在行,一时也无法说出具体原因。

    如果以后世之人看来,温体仁的计策,其实是相当华而不实的。

    首先,现在各地的明军,除了洪承畴部等少数明军敢与流寇交战外,其余的明军,皆是畏寇如虎,明哲保身,避寇不战。指望这样消极心态的明军,去击败锐气正盛的流寇,本身便是一种奢求。

    其次,各部明军之间,组织配合程度极差,各种观望不进,坐视友军败亡,甚至暗中拆台之事,皆是常见。现仅凭朝廷一纸谕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

    最后,时间不等人,流寇日行百里有余,速度极快,官军步多骑少,更兼缺乏粮饷士气消沉,一日所行不过二三十里,两相对比,那些追击的官军,除了只能在流寇屁股后面吃灰外,还真没办法赶上流寇的侵掠速度。

    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流寇攻城时,这四部兵马,没有一部能顺利赶到凤阳,至流寇攻下凤阳大肆掳掠时,这四路兵马,皆只行至半途,对流寇没有丝毫威胁。

    只不过,现在情况如此紧急,捡到盘中都是菜,崇祯皇帝也没有心思与时间,再来设计思考什么周全的围剿方案了。

    这时,皇帝突然想到一个人。

    那便是,现在的赤凤卫指挥使李啸。

    这位当日在宣府北路斩获众多鞑子首级,甚至擒获了不少鞑子俘虏的青年将领李啸,在崇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锦衣卫秘密奏报,现在李啸的赤凤卫,已建设得兴旺蓬勃,兵马也扩充了不少,崇祯暗想,若能把此人派去守卫凤阳,必定能令官军的胜算大为增加。

    这般少年名将,不用奚为!

    崇祯立刻把这个想法,对首辅温体仁说了出来。

    不料,温体仁听后,却是一脸犹豫。

    “陛下,这赤凤卫,远在山东登莱地界,距凤阳有上千里之遥,李啸之军,哪怕昼夜不歇而行,亦怕是赶不上保卫凤阳之战了。”温体仁向皇帝说出了自已的忧虑。

    皇帝脸色顿时灰了下来,他沉默了一下,喃喃道:“纵然如此,亦需李啸出兵,就算赶不上凤阳之战,若能击斩得流寇诸部,亦可稍慰朕心。”

    听到皇帝这般无奈的话语,温体仁心中,顿时一阵酸涩泛起。

    看来,皇帝都没多少信心,能守住这凤阳城了。

    殿内沉默,只有强劲的寒风,吹得窗纸哗哗作响,气氛相当压抑。

    “若皇上主意已定,微臣这就立刻下去传令。”温体仁轻声奏道,打破了这让人难于呼吸的沉默。

    “好吧,就如长卿所定之策,再宣李啸从山东紧急赶赴凤阳救援,请长卿速传朕之谕令,定要阻止流贼入犯凤阳!”

    “微臣谨遵圣令。”

    .。。。。。。

    数日后,已赶回赤凤卫的李啸,在官厅中,收到的传旨太监传来的出兵援救凤阳的军令。

    李啸脸色沉峻如铁,却还是恭敬地送了太监辛苦银子,方打发了他回去。

    炭火烧得辟啪作响的厅房内,李啸沉默地反复观看手里这封盖着兵部大印的朝廷军令,心中,忽然有种莫名的苦涩。

    前世读过明史的他,当然知道这次凤阳保护战,是个什么结局。

    因为四路援兵皆不能至,凤阳留守朱国相,率指挥袁征徴,吕承荫、郭希圣等将领,以城中兵马三千,苦苦抵抗多达十多万的精锐流寇,又因凤阳城没有城墙,故被迅速击败。朱国相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其余将领,不是在阵战中死亡,便是成为俘虏后被流寇斩杀。

    扫灭残余明军后、高迎祥、张献忠、扫地王张




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进庐州
    崇祯八年一月二十日,在李啸军终于进入南直隶淮安府地界时,高迎祥、张献忠、扫地王、太平王等近十万匪寇,在短短一日时间内,便全歼凤阳守军,占领了中都凤阳。

    凤阳随之惨遭浩劫,在一周的时间里,皇陵尽毁,无数珍宝被盗挖,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亦被烧毁,里面的和尚全部被杀。知府颜容暄,推官戴文英等大批官员被处死,近4万军民百姓惨死于流寇的烧杀抢掠中。流寇随后纵火焚城,要将凤阳烧成白地,以彻底毁掉朱明王朝的龙脉根基。接连数日,凤阳城中火光冲天,光照百里可见。

    随后,高迎祥率一半本部兵马,先行离开凤阳,往返河南而去。扫地王、太平王两人也已撤离凤阳,返回河南。凤阳城中,只有张李二人,因率部众抢掠颇多,手下还在清理数目,故尚未撤走。

    凤阳城在烈火中挣扎哀嚎,而城外一处高台上,李自成与张献忠二人,却正各坐在一张方桌的两旁,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两人置酒高乐,好不快活。

    在酒桌的旁边,则高高竖立着一面旗帜,上面大书“古元真龙皇帝”六字,在寒风中猎猎招摇,十分显眼醒目。

    “张老庚,额打算回返河南了,再从河南入潼关,你却打算率部去何处”身着一身标志般的蓝布直褂,头戴范阳毡帽,浓眉大眼,脸皮黑红,一只高挺的鹰勾鼻子特别显眼的闯将李自成,已喝得脸泛酡红,他用含糊不清的陕西话向张献忠问道。

    李自成与张献忠同年,这时两人关系尚是交好,故彼此间皆互称老庚,而不称名字或官衔。

    “李老庚,额却不打算恁快返回关中,这东南膏腴之地,粮钱广布,有如肥羊般的各州各县,正等着俺老张来宰杀吃肉呢,俺却舍不得这般快就离开。”身着紧身武服,面容狰狞凶狠,有如得了肝病一般的褐黄脸皮,络腮胡子浓密的张献忠,张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笑着对李自成说道。

    张献忠酒量极好,他喝酒时,喝得愈多,脸上却愈是发黄,故得了个响当当的绰号“黄虎”。

    李自成给他满上,又给自已杯中添酒,然后感慨道:“咳,他娘的,这命数造化,如何说得清。想当日,老子在银川驿当驿卒时,填饱肚子尚难,何曾想到会有今日这般得意快活。”

    张献忠哼了一声,啜了个牙花,又打了个酒嗝,笑道:“奶奶的,这便是天命如此,这明朝啊,依老子看,这气数怕是要尽喽。现在这乱世之中,正是英雄争逐之时,也该咱们出人头地,逍遥快活啦。”

    随后,张献忠又指着那面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帜,大笑说道:“他娘的,就许他朱由检当皇帝,咱们就只能当个平头百姓么呸,什么玩意!老子们今天也做皇帝了,就差黄龙袍子加身了。哼,将来迟早有一天,老子还要将朱由检这混蛋从北京的龙椅上掀下来,让咱们坐上去,尝尝南面而坐的滋味!哈哈。”

    张献忠扎手舞脚地说完,两人大笑,互相劝酒,又一饮而尽。

    两人又喝了几杯酒,张献忠忽想起一事,对李自成说道:“李老庚,听说城中百姓说,那城东二十里,有座神祠,可卜前程,甚是灵验,老庚不妨随我前去一占。”

    听张献忠这般说词,李自成也来了兴趣:“果真如此甚好,俺这就和你同去。”

    两人吃罢残酒,乘兴而去,不多时,便到了这座名叫盘元观的所谓神祠中。

    观中道士,大部早已逃散,只有几个腿脚不灵便的老道,尚在道观中捱守。几名老道,见得李自成张献忠率着亲随部众,烟尘滚滚而来,吓得大惊失色,纷纷四下躲藏。

    张李二人到得真武大帝殿中时,手下军士已将躲藏的道人搜出,掼在李自成张献忠面前。

    “将军饶命,将军饶命啊。”跪在地上的几名老道,抖如筛糠,各各磕头不止。

    李自成大笑一声,一把抓起一名老道,喝问道:“老道,俺且问你,这祠中之神,占卜可是灵验”

    老道双腿直抖,却连连点头:“禀将军,我道观中,真武大帝处抽签甚是灵验,不久前,方有富户还愿,给真武大帝重塑了金身呢。”

    张献忠听得双眼一亮,对这老道吼道:“老头,废话休说,且告知我等要如何抽签”

    老道忙道:“将军,可在真武大帝像前,恭敬祝祷,然后取桌上签筒,摇晃三下,有签跃出,便是神签。”

    李自成与张献忠对视一眼,李自成抢先道:“若如此,那俺先来抽。”

    随后,李自成在真武大帝像前,祝祷一番后,便举起签筒摇了三下,果然,一签从签筒中跳出。

    那老道一脸巴结之色,忙从地上拾起签来,一看签语,却是变了脸色。

    见老道变了脸色,李自成原本充满期待之情的面孔,瞬时黑了下来。

    “老道,上面写的啥,你速速实说。若有欺瞒,定斩不饶!”李自成喝道。

    老道扑通一声跪地,颤声念道:“将军,这签语上说,螣蛇乘雾,直上高天。何期一日,坠入深渊。这是,这是。。。。。”

    “这是什么!”

    “这是说,将军将来必成大事,只是,恐难长久。。。。。。”说到后面,老道的声音细若蚊鸣。

    “你这贼厮,满口胡吣,老子今天就剁了你!”李自成大怒,抽刀便欲砍杀这名老道,却被张献忠一把拦住。

    “李老庚,且莫动怒,且待俺抽验一番,若不灵验,再杀此人不迟。”

    李自成恨恨地将刀入鞘,张献忠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走到真武大帝神像前,默祷一番,便如李自成一般抽出签来。

    “老道,签上说的是甚如实说来。”张献忠斜着眼看了老道一眼,冷哼一声说道。

    老道一脸慌张地从地上拾起签来,粗粗一看,大冷的天气里,脸上却迅速地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他张着口,却迟迟不敢说出口。

    “念!”张献忠大喝。

    那老道闻言,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张献忠极不耐烦,向自带的随从中,一名书生模样的人示意了一下。

    这名书生会意,一把上前,从老道手中抢过签位,迅速地看了一眼,脸上便现苍白之色。

    “到底写的什么”张献忠喝问。

    “禀大人,上面写的签语是,天道好还,果报不爽,一时气焰,来日遂亡!”书生大惊说完,随即眼珠一转,便指着那老道说道:“这分明是在说大王的基业难于长久啊,这等狂悖签语,分明是这些臭道士早作了手脚,专门来诅咒大王的!”

    张献忠一脸气得紫涨,嗷的一声高叫,随即手起刀落,将正伏跪于地的老道砍了个尸身两处,血流满地。

    “奶奶的,敢说本大王来日遂亡,老子先叫你这破神像今天完蛋!”张献忠手中滴血的钢刀,直指真武大帝像,破口大骂。

    随后,他下令手下军士将塑像身上的金粉全部刮下,再砍去塑像的头颅。

    而在这时,李自成的手下,也纷纷大开杀戒,将其余几名老道全部杀光。

    最后,在一把冲天而起的大火中,这座盘龙观神祠化为灰烬。

    返回凤阳后,两人皆心气不顺,觉得再多驻留无益,便纷纷率众撤离凤阳。

    本来,李自成被告张献忠说得心动,也想和他一并去东南各州县掳掠。结果两人却因为几名会吹拉弹唱的清俊小太监的分配问题,闹了矛盾,李自成一气之下,与张献忠大吵了一架,便拉着队伍直接返回河南,追赶高迎祥本部去了。
1...6162636465...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