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水浒第一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比目鱼

    梁山泊是个天然的强盗窝,李庆可不想好不容易打跑了宋江,又来了一伙新人霸占那里。

    这八百里的水泊,还是控制在他手里比较好。

    但是张顺的本部精锐水师可不能耽搁在这里,慕容彦达现在军民调动频频,李庆把张顺的水师调来了历城立寨,控御济水。

    因此,李庆这才打算收编了原来的梁山水寇,以此掌控梁山水泊。

    李俊与童氏兄弟现在已经收拢了二三百人,又听闻阮氏三兄弟没有随宋江一起逃亡,李庆便让他们前去联络。

    其实,梁山泊附近想要投靠李庆的草寇多的是,但李庆挑人很严格,宁缺毋滥,凡是随宋江烧杀抢掠过的人,一概不要。

    若非如此,李俊现在或许已经招募了有二三千号人了。

    李俊此时恭恭敬敬的向李庆答道:“末将已经打听到,阮氏兄弟返回了石碣村,府尊可要派人去把他们传唤来”

    石碣村是梁山附近的一个渔村,阮氏兄弟便出生于此,那晚的一战过后,阮氏兄弟皆落水逃亡,好不容易到了岸边,想要去找宋江时,宋江已然大败四处奔逃去了,没处寻去,只好返回了石碣村躲避。

    李庆点了点头,“还请李兄弟你亲自去石碣村走一趟,若是阮氏兄弟有意归顺,便把他们带来历城……”“若是他们兄弟不愿意了”

    李俊领命后又迟疑着问了这么一句。

    李庆笑道:“那也无妨,只要他们不要再于水泊闹事就行。”

    李俊暗自品味了一下李庆这话的涵义,接令出去了。

    乘船离开历城几天后,李俊与童威、童猛来到了石碣村,没费多少力气便找到了阮氏兄弟。

    阮小七怒气冲冲的看着李俊他们:“李‘校尉’光临咱们这破地方想做什么

    难道是要把我们兄弟的头颅作为晋升之资”

    李俊最近可是在这水泊中杀了不少人,其中一些还是他们梁山原来的老兄弟,故而阮小七才会对他的怨气这么大。

    其实也不怪李俊如此心狠手辣,他原来是梁山中人,刚刚才投靠了李庆,若是再徇私的话,恐怕是无法在这里立足了。

    李俊漠然道:“我们府尊有令,凡是愿意归顺为民的,自可去放下武器自首,视情节不等顶罪,若只是胁从,甚至可以分与良田,但有些人却冥顽不灵,依旧想占据这梁山泊作乱,自作自孽,某已再三劝诫他们仍是不听,却是怪不得某举起屠刀了。”




第411章 收阮氏兄弟
    阮氏兄弟听了李俊之言后,倒是不由的都愣了一会,他们三兄弟最近一直躲在这石碣村中,只听说李俊在大肆朝着以前的兄弟下手,却不知里头还有这么一些缘故。

    原来这梁山原来有将近两万人,李庆他们能杀得了多少人

    其中大部分的草寇,如今都不过是藏匿了起来罢了。

    于是李庆受命清剿余寇,便实行分化拉拢之策,立下了条条框框,怎么样的该杀,怎么样的可以戴罪立功,什么样的可以无罪,都定了清清楚楚。

    李俊这些日子以来行事,全都是照着李庆定下的规矩来办的,并非是一味的见一个杀一个。

    阮氏兄弟于是不再纠缠于这个问题,只是问李俊前来找他们所为何事,李俊道:“府尊知道你们兄弟的本事,想招揽为水军校尉,与我一道统率这梁山泊水师……”“他杀了我这么多兄弟,别想我们投靠他!”

    不待李俊说完,阮小七咬便牙切齿的一口拒绝了!李俊叹声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三位兄弟一身的好本事,何必白白浪费在这石碣村中

    我们主公现在已是齐州知府,麾下兵强马壮,早晚会称霸整个山东,正是你我追随他名扬天下之时!”

    阮小七毅然道:“你不必再多说,俺们只等有了公明哥哥的消息后,便会去找他,宁死也不会给李庆卖命的。”

    李俊笑了笑:“三位兄弟的一身本事,都在这水上,宋公明就算能再次占据别的山寨复起,又如何有另一个八百里水泊供你们发挥作用”

    阮氏兄弟听后,顿时一阵漠然。

    阮小七似乎见到自家两位兄长已是有了些许意动,顿时愤然起身,朝着李俊吼道:“你若再不滚开,某家便要动刀子了!”

    “小七,休要胡闹!”

    阮小二立即出言训斥道。

    阮小七红着眼道:“那李庆手下,还有个杀了晁哥哥的凶手史文恭,你们若去投他,便不是我兄弟!”

    李俊听到这里时,又哈哈大笑了一声,阮小七怒瞪着他道:“你这厮又笑甚么”

    李俊道:“杀死晁天王的人,却是另有其人,非是那史文恭。”

    阮小七将手一摆:“你休要糊弄某,史文恭那厮说不是他杀的,就不是了”

    李俊神情严肃的道:“若这话,是花荣兄弟说的,你们可会相信”

    阮氏兄弟全都惊得站了起来,不可置信的问道:“花荣兄弟,果真认为晁盖哥哥之死另有隐情”

    李俊道:“那夜惨败时,我本也不愿归顺李庆的,还是最后他最后派了花荣兄弟前来相劝,道出了一段秘辛来,我才率众投降了。”

    “他说了什么”

    阮氏三兄弟齐齐问道。

    李俊摇了摇头,“这些话,还是你们去亲自问他为好,总之,他曾经身为宋公明的心腹,总该不会无缘无故叛逃到新平寨的。”

    一番相劝后,就连阮小七也没再言辞激烈的要动刀子赶李俊离开了。

    李俊于是起身道:“我便在村外等三位兄弟的消息,日落之前,我便会离开。”

    他说完这话后,便与童威、童猛踏步走到了石碣村外的船上等候,留下了阮氏兄弟三人在商议要不要投靠李庆。

    眼见夕阳渐渐西沉的时候,童氏兄弟靠近李俊询问道:“哥哥,要叫芦苇荡中的兄弟出来吗”

    原来,在离这里不远的一处芦苇荡中,现在还暗藏了三百号人,若是日落之后阮氏兄弟仍没想通,他们便会冲进村去将其击杀。

    虽然李庆吩咐李俊时,只是说:“只要他们兄弟不要再于水泊闹事就行”,似乎并没有说要取阮氏兄弟的性命,但按照李俊的理解,怎么才能保证阮氏兄弟不再于水泊中闹事

    很明显,唯有死人才不会闹事。

    李俊是梁山草寇的身份加入李庆阵营的,在水军中的地位,自是远不如张顺,去历城时,他们能明显的感受到秦明、縻貹等人对他的鄙夷。

    虽然身为主公的李庆没有此等情绪,对他可谓十分看重,但李俊却是憋着一股气在心里,非得干出一番功绩来,好让人刮目相看。

    而现在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办好每一件李庆交待给他的事情,不容半点差错。

    因此,阮氏兄弟若是不肯归顺,那便只有死路一条!李俊这时抬头张望了一下,见夕阳已落道树梢下了,便长叹了一声,暗道:“该说的不该说的,某刚才全都讲了,阮家兄弟,你们可别怪我心狠!”

    他眼中寒光一闪,正要下令时,忽见前边的港汊里转出三艘小船来,船上之人,正是那阮氏三兄弟!李俊见此,暗松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他又不是嗜杀之人,如果能不动刀子,自是再好不过了……又过了几天,阮氏三兄弟去历城见了李庆和花荣,一番交谈后,竟全都乖乖表示了归顺,与李俊一道成为了梁山泊的水军校尉。

    没有多久,阮氏兄弟与李俊便精挑细选了八百水军,巡逻于梁山泊和附近的水域之中,使得这一片地区的治安渐趋稳定下来。

    又因为这一支水师,李庆其实只是当做是“编外人员”来使用,用的船只甚少是孟康高价造的战船,故而其实花费不是很多。

    总之,梁山泊一战如今总算是落下了帷幕,而此战过后,目前收获最多的便是李庆,李庆不仅如愿的凭此战功,获得了知府之位,威名远扬,他还借此机会,收编了彭玘、黄信带来的梁山骑兵还有李俊、阮氏兄弟的梁山水师,实力再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此前的梁山,一直都是李庆势力的心腹之患,现在总算是把这个大患铲除掉了!以后无论是面对慕容彦达或是别的敌人,他都更有底气,不必再顾及那多,这又是另一大好处。

    就在李庆默默的消化着梁山泊之战后,他所获得的战果时,却忽然有一个天大的消息从南方传来,震惊了世人。



第412章 方腊造反
    五月中旬,田里的庄稼正在茁壮的成长着,历城州府衙门,窗外寂然无声,不知何时,又突然下起了雨来,细雨濛濛,雨水落在杏花上,停留片刻,最后晶莹滑落,雨中的杏花显得更显的动人,一阵风吹过,几多花瓣随雨飘落,李庆站在窗边,将手里了一份情报放下,望着这飘飘洒洒的杏花雨,怔怔出神。

    梁山强盗刚剿灭没多久,朝廷上下才高兴了一会,却陡然发现那赋税命脉所在的江南地区,一夜间全都陷入了贼人之手!一下间,这消息宛如一个晴天霹雳,震惊了世人。

    江南的摩尼教之主方腊,造反了!这方腊的造反,不同于别处一城一地的攻过去,而是几乎一夜之间,江南全境便城头变幻大王旗,数个州府之地尽数陷入其手,待东京朝廷得到消息时,那里早已是改天换地,真是令人措手不及。

    方腊之所以有这能耐,全是因其处心积虑,谋划了十多年的结果。

    此人原是睦州清溪县人士,后来在歙州为山中樵夫,因他有一次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以此向人说自家有天子福分。

    不知是方腊此人口舌了得,还是天生便能蛊惑人,他的这些话语,竟有不少人相信,渐渐的在身边聚集了一些追随者。

    当地官府于是觉得他妖言惑众,以意图谋反下了海捕文书去抓捕他。

    方腊于是开始四处逃亡,因缘巧合之下,便加入了摩尼教,还渐渐的成为了摩尼教之主。

    这摩尼教可不简单,乃是西传之物,起源于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因创始人的名叫叫做摩尼,故而得此教名。

    摩尼教后来从波斯传到了西域,盛行于回纥,唐代宗时,应回纥的请求,开始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开始在中原传播。

    但后来,唐武宗掀起了灭佛运动,摩尼教也受到波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才开始转入暗处。

    这摩尼教的教旨,是“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和“明王出世,拯救世人于苦难”,因此极易被那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穷苦所接受。

    因着这教旨,此教后来又在吸收了道教的一些教义后,改称明教。

    在另一个时空中,元末之时,明教又改称白莲教,北方的白莲教教首韩山童极骨干成员刘福通,趁着元朝征发十五万百姓修黄河,惹得天怒人怨的机会,“挑动黄河天下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那位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其实就是其中的一支起义军,也算是白莲教、也就是这明教中的人。

    不过朱元璋称帝后,却没有善待这白莲教,而是赶尽杀绝,整个有明一朝乃至到了后来的清朝,白莲教的起义都是时不时的发生那么一两起。

    总之,可以看出来,这摩尼教几乎便是自带着造反属性的,一旦掌握此教的人是个野心之辈,便能轻易的利用为造反的工具。

    而且这摩尼教在做了本土化后,是彻底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根了,极难根除,只要哪里有压迫,便有此教生存的土壤。

    那么,江南是富庶之地,粮食产量又多,此时已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为何摩尼教却偏偏在这里获得了如此多的教众

    这都是因为江南富庶确实不假,但官府的盘剥也比别处要恨得多,现在的官场,都有着一个共识:“要想谋财,便到江南”。

    但凡是那里出现了空缺,无不是被挤破了脑袋的争抢,各施手段,砸钱的砸钱,动用人脉的动用人脉。

    而那些谋取官位时付出的代价,到任后又会更加变本加利的从地方手盘剥回来。

    除了地方官府的盘剥外,更加惹得江南天怒人怨的,还是来自当今天子的“花石纲”暴政。

    当今这位天子赵佶,颇有些像南陈后主陈叔宝和南唐后主李煜,都是“艺术家”型的皇帝,精通于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都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

    而且赵佶还有个喜好,喜好花石,“花”是奇花,“石”是异石,此类物件,以江南为最多。

    所为“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某一年,有江南的官员搜集了许多花石,进献给了赵佶,天子大喜,竟直接提拔那七品县令入京为部堂高官,可谓一步登天。

    从那以后,几乎年年都有江南的官员进奉花石,后来渐成定例,不进献都不行。

    这时朝廷的运输船队,每十船称为一“纲”,因此这便称为花石纲。

    这花石纲之荼毒,波及到了淮南、淮西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江南最为严重,凡是百姓家里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专门管理花石纲的“应奉局”便会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无论是谁的,从那以后便归皇帝所有。

    而且更荒诞的是,这些被黄纸封了的花石,应奉局一般不会立即派人取走,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都需要百姓自个好生看管,若是看管不当,稍有不慎,立即就获“大不恭”之罪,木石这些死物还好些,花草却是极容易出意外的,端得是每天照料得提心吊胆。

    待好不容易等到应奉局来人把花石运走时,木石但凡个头大一些的,顿时被破墙拆屋而去,这还是轻的,应奉局来收花石的时候,你若不给足好处,他们哪能轻易离开

    当今这天子已继位二十余年,因这花石纲而弄得家破人亡的,真是数之不尽。

    因此现在的江南,可谓百姓大怨,人人思乱,这便给了摩尼教发展信徒的机会。

    那方腊掌握摩尼教之初,此教规模还比较小,但被他暗地里经营了十数年后,在江南、两淮地区,已经有了教众百万,而且教徒之中,可不仅是只有穷苦的百姓,许多富户豪强,也都有参与其中。

    只因受那花石纲之荼毒的,可不仅是普通百姓,富户豪强被祸害得更甚。

    所以在官府中,许多都头、中底级武将与那些有许多庄客的豪强,都是摩尼教的信众,让方腊早早的就或直接或间接的掌握了不少兵权……



第413章 大事件(1)
    方腊其实早就想要造反了,但前些年忌惮朝廷的兵力,一直不敢发动。

    近两年来,地方上造反的势力如火如荼,特别是在看了宋江、杨岩等人的战绩后,方腊对朝廷已是没了畏惧,觉得时机已到。

    不过他还是忍耐了下来,处心积虑的暗中安排,随着摩尼教势力的愈发庞大,现在江南的地方官府其实都有些怕他,早就不敢抓捕了,故而方腊能随意的出入达官豪门,单是在杭州城内,就有许多个教众官兵,在他的帮助下渐渐取得了实权高位。
1...123124125126127...2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