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水浒第一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比目鱼

    众人骑马缓缓而行,望城外一处叫镇安寺的地方而去。

    许贯中、蒋敬、张宗周等人虽是文士,但都并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都能骑得马,

    至于扈三娘他们随行的小丫鬟,则共乘了一辆宽敞的马车。

    众人一路说笑而行,谈古论今,氛围倒是颇为轻松惬意。

    就在这时,以前陈文昭的亲信周押司忽然说道:

    “主公,却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庆道:“噢何事”

    “卑职前些时日,见城中的流民中,有几个士子收拾行囊准备离开。

    卑职问及,他们遮遮掩掩不肯回答,却是因为今年初秋天要举行秋闱科举。这些人得了消息,打算现在便启程前往东京准备应试。”

    李庆苦心经营,至今笼络得来的文人士子寥寥可数。

    他待人不可谓不宽大,用人不可谓不开明。

    无论是降官,还是寒门子弟,抑或是名门望族,只要稍有才能又肯投效的,无不拔擢显用。

    就算如此,看他左右,正儿八经主动前来投他的,又可堪大用的有才之士,不过仅有张宗周一个而已。

    若不是前番攻下沙门岛后,得了岛上的许多流官效力,他这十一州的地盘,只怕连县令、主簿都招不齐人来管理!

    总之,现在李庆因分田地与百姓,民心是得了,麾下不缺精兵与将帅,唯独没有将本地的士子收入瓮中。

    李庆这时皱了眉头,心中一阵烦躁,但他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武周入主中原至今已将近两百年,汉人士子多视其为正统。

    就算是谁都看得出这武周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毕竟还没有完全倒塌,

    这两三年一次的科举,仍是对这些士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且李庆挑选人首重实才,只有那种能干实事的人,才能被委以重任,

    只懂得吟诗作赋和擅长清谈的人,一般只能给个无关紧要的职位,这便无形中劝阻了一部分有心人的投靠。

    至于无才又无德,脸吟诗作赋也只是半桶水的人,只想着来混口饭吃的,更是直接被“礼送”了出去。

    此外,前些月裴宣手持“尚方宝剑”,巡视地方时大开杀戒的举动,也着实是吓到了不少士子。

    寒窗苦读十余载,考取功名做官只为财,一些原本有心去投效他的人,都被那把沾满鲜血的宝剑给吓退了。

    蒋敬这时有心迟疑的建言道:

    “要不……主公也开设科举,以此来收山东士子之心”

    许贯中连忙摆手道:

    “此时必须得慎重而行,若是开设了科举,却没多少人来参加,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况且我们现在有了沙门岛众贤的加入后,暂时已是不太缺人,那些人既不愿主动来投,便随他们去吧!”

    这事确实需要慎重,

    去年方腊在占据了江南数州之地后,也同样是开了科举,想要笼络人心,

    谁知最后却是根本没引起多大的响应,去的也大都只是些歪瓜裂枣,没一个是有名气的。

    故而此事不仅没有助方腊巩固地方上的统治,还让他脸面尽失,折损了不少威信。

    那周押司还想说些什么,李庆却不愿为此事坏了心情,笑道:

    “今日出游,只讲风月,不说政事。”

    他将此事一言带过后,不再多说,当先驱马,奔驰山道。

    锦绣山上树木甚多,虽已初秋,却没有那种郁郁葱葱的景色,

    山道两侧,隐约见樵子出没,丁叮伐木取炭的声响,散入山中冷风,静中有动,动而不闹,叫人胸怀为之一敞。

    众人行至高处,登高远望。

    但见左右群峰对峙,俯仰江河秀丽,目对飞瀑倾斜,耳闻寺庙钟鼓,风从林木中来,有些山峰积雪未化,恍如苍帽。

    观此残冬清景,遍数历历,便如行云顶之上,使人应接不暇。

    镇安寺在山之深处,左近又有浮碧楼、麒麟窟等诸般古迹风景,乃兖州一大绝妙之处,多有文人骚客流连忘返。

    许贯中、张宗周等人兴致上来,不免指点江山,吟诗赋词。

    李庆不会作诗,细听品味,有好句子的,拍手称赞。

    待的一一游赏完毕,天色近暮,众人方才兴尽而返。

    但返回鲁国公府后,李庆仍在回想着今天周押司提及的那个问题,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若不得士子之心,显然也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思来想去,李庆也只能是缓缓图之,

    毕竟他才刚全取这山东十一州府之地不久,统治时间不长,谁知他是不是也如杜恭、慕容彦达之流一样,只昙花一现

    相信待他统治山东的时间久了,那些本地的士子又中举不第或是不能在东京施展抱负,迟早都是会转而投靠他的。

    此外,李庆还打算着力发展公学,自己来培养人才,

    此事他早就在做了,最近那些投靠来的沙门岛流官中,便是有几个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那些学子自小就被灌输要忠于李庆的思想,若是被培养出来后,也定能委以重任。

    当初还在独龙城时,李庆便亲自言传身教的教授了一批少年郎,

    此时那批少年郎中,也有部分人开始走上了官场,又或是成为了匠造营的得力骨干,同样为齐州节度使治下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作用。

    最后,李庆还让人搜集山东士子的诗词、曲子、文章,专门编纂成册,刊行发布,

    人皆好名,自诩风流的士子们谁不会写两首诗词歌赋呢谁不想天下人闻知其名呢

    李庆出钱,资助他们刊印发行,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只要他们愿意,对齐州节度使的态度就必然会有所改变。

    而且,择有利言论刊行之,也是扩大影响、影响舆论的一种手段。

    当然了,或许刚开始,愿意的不多,即便愿意的,也没有真的人才,

    可这个势只要造成,滚雪球似的,只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448章 抓周
    第448章抓周

    三月春正忙,

    冰雪都化作了涓涓细流,农夫农妇都在田地中忙活起来,开始了一年的春耕。

    此时曲辕犁已完全推广开来,犁土翻地的效力大大的加快,其中自是又免不了传扬一番李庆的贤名。

    李庆此时也在兖州各处巡视,组织春耕,

    今年可是他全取山东十一州的头一年,春耕又是诸事的重中之重,自是不敢懈怠。

    兖州之地李庆已从杜恭手里夺来有大半年,瑕县现在又是节度使行辕所在,故而这里的春耕自是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胆儿再大的官吏,也不敢在这地方偷懒耍滑。

    巡视了半天后,李庆向蒋敬道:“还是要继续向附近的州府购买耕牛。”

    安置流民、分发农田给百姓,又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成年兄弟分家的措施后,李庆治下的户籍人口自是在逐步增长,

    不过这样一来,整个山东之地的耕牛却陡然紧缺起来,

    有的地方每七八户人家才有一头牛,更有些地方二三十户人家才有头耕牛。

    犁具、铁锹等物都可以自行打造,牛却不能凭空变出来,只能是从周边的州府购买。

    幸好这些百姓都是严格按照保甲制度来安置的,目前可以把耕牛集中起来,分配给保长、甲长来统一管理,轮流使用耕牛来劳作。

    故而现在的农田中,放眼望去,便可以看到但凡是有耕牛的地方,都会有许多人在一旁帮忙,

    他们都是自发去帮忙的,为的便是使用耕牛的那一家能早点忙活完,好快些轮到自己。

    李庆正在田间与老农说着话时,却见花小妹火急火燎的骑马奔了过来,

    “夫君,快回家去,二姐、四姐要生了!”

    李庆听后,顿时又惊又喜,匆匆忙忙的骑上了骏马,与花小妹一道奔回了国公府去。

    刚才与李庆同行的蒋敬等人,也同样返回了瑕县,不时的派人往国公府打听情况,两位夫人生的是男是女。

    李庆本人对这真的没怎么放在心上,是男是女他都欢喜,但他手下的臣子,就连蒋敬都关切无比,

    因为李庆至今还没有一位公子能继承他的事业,总让那些臣下心里隐隐有些担忧。

    毕竟李庆再如何贤能,再如何英勇神武,创下的这份基业也总有一天会交给下一代人的,

    古往今来,出现过多少因君主后继无人,而导致偌大个基业一朝败亡的事情

    国公府的人翘首以盼,府内的李庆也在焦急的在两处院落间走来走去,

    说来也是巧得惊人,二女虽是差不多同时怀上的,却没想到生产也赶上这同一天了!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两声响亮的啼哭声先后响起,国公府的人却但暗松了一口气,李庆则兴奋的往金莲的房里跑去……

    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瑕城,鲁国公今天家中双喜临门,得了一儿一女,二娘子潘金莲生的是女儿,四娘子李瓶儿生的是儿子。

    也就是说,从今天起,李庆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这可是大喜事一件,众文武官员听后,都纷纷前去国公府庆贺。

    普通的百姓,也自发的张灯结彩,庆祝这一桩喜事。

    一个月后的抓周仪式上,小女儿抓了一串珍珠,李庆便给她起了个乳名叫“小明珠”,

    儿子却抓到了一顶虎头帽,斜斜的放在了头上,李庆便叫他做“虎头儿”。

    还别说,这虎头儿虽然只有一个月大,却是虎头虎脑的,显得十分的精神、健康,倒有几分像是年画里那些骑鲤鱼的小娃。

    抓周仪式过后,众人又庆贺了一番,方才渐渐散去,只花荣有些不太自在的找到了李庆,

    “许军师、张军师他们不好说,托了末将来问主公,是不是应该把虎头儿过继给月娘那边去,好作为嫡子来培养”

    虽然李庆待后宅中的众位娘子都是一样的,但李瓶儿毕竟在名义上只是个小妾而已。

    现在偏偏又是李瓶儿为李庆诞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

    这庶出的长子,可不是最为名正言顺的继承者,

    以后若是李庆别的侍妾也为他生了儿子,恐怕会有争嫡之忧,

    但若是将虎头儿过继给了月娘来养,那他便算是嫡长子,这国公府的后宅,从此就可以安宁了。

    这种有些隐晦却又事关重大的事情,就算是亲近如许贯中、张宗周,也是不方便向李庆提及,

    但花荣却是李庆的大舅哥,算是自家人,又是嫡系将领,由他来说便最合适不过了。

    李庆想了想后,说道:

    “此时以后再议吧,月娘现在也还正年轻,以后说不定就福来运至怀上了呢”

    月娘还要小李庆一岁,李庆刚穿越来的那会是二十三,恍惚间至今已过去了五个年头,

    故而现在李庆二十八,月娘二十七岁,放在后世的话这年纪都还属于是风华正茂呢!

    花荣也就不得已才来这么一提,见李庆一口拒绝后,便不再多言,走出国公府去告知了许贯中等人,

    此时于是没人再提,打算过个三两年后,再视情况而定。

    李庆刚送了花荣等人出门,正要返回后宅时,却见应伯爵、谢希大和吴典恩几个也醉醺醺的往外边走去,

    几人见了李庆后,醉意便醒了一半,忙快步走到了李庆跟前行了个大礼。

    这些都是以前李庆还在阳谷县厮混时的老熟人了,自是没有端着架子,与他们说了一会话,

    刚才与应伯爵一起来的几人中,还有几个颇有些眼熟的,却怎么都记不起名字来了,

    其中一个低眉顺眼的人,主动点头哈腰的向李庆道:

    “小的见过国公,小人叫白赉光,以前有幸也在国公身边跟随着做事。”

    李庆听后,这才记起他来

    说这白赉光,众人中也有道他名字取得有些拗口的,

    他却自己辩解说道:

    “只为当初取名的时节,原是一个门馆先生,说我姓白,当初有一个什么故事,是‘白鱼跃入武王舟’,

    又说有两句书是‘周有大赉,于汤有光’,所以取的这个意思,又起表字叫做光汤。我因他有这段故事,也便不改了。”



第449章 节度使衙门
    白赉光这名字起得倒是有志气,只可惜当初应伯爵他们来投靠李庆时,白赉光却看不起他只是个小知寨,故而一直仍在阳谷厮混,没有跟来。

    直到后来,李庆出兵夺了东平府全境,把阳谷县也收入了囊中,白赉光这才屁颠屁颠的找到了应伯爵、吴典恩,想求件差事来做。

    他们这帮人中,现在混得最后的是吴典恩,自从上次出使东京,圆满而回,为李庆求得了齐州知府的官职后,吴典恩又兢兢业业的做了许多事实,现在已是升任为泗水县的县令了。

    至于应伯爵与谢希大,现在也都在这节度使府中管着事,职位虽不算高,却也颇为受人尊重。
1...138139140141142...2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