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书记,还是您奖励的酒,趁这个机会喝了,让大伙都尝尝,不过再开‘三干会’,您得记着再还俺一瓶。”
书记笑着说:“这瓶是奖励给你的,想要拿先进换,今年奖励你两瓶。”
舅姥爷拍着胸脯:“书记,不是俺说大话,别看俺受灾了,今年还得是在全县拔头份,您就等着瞧好吧。”
“老韩,这可不是靠嘴说的,俺要的是实打实的成绩。”县委李书记表示怀疑,毕竟韩屯比原来少了一季收成,在这以粮为纲的年代,少一季收成,是要饿肚子的。
会计韩道伟帮舅姥爷解围:“书记,俺韩书记真不是说大话,您到时候让外贸局报个数,就知道俺们的收入了,俺村有二百多人干柳编,平均每人一天能挣一元,俺们从八月就开始干,您算算收入就知道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震惊了。县委李书记若有所思地说:“副业副业,真的能致富。老韩啊,还
第257章 “高高三”娶媳妇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257章“高高三”娶媳妇县委李书记的话给全村群众吃了个定心丸,大伙一个下午都在议论这件事,激情万丈,准备明年大干一场,争取多喂几头。
悠悠听的扶额,心想:你们干脆家家办养猪场吧,亏的各家的院子都大,不然夏天味道可是不好闻。要不是自己到处跑着杀毒灭菌,蚊蝇得漫天飞。
石庙的人都纳闷,同样是养猪,自家喂的还少,咋就这么大的味,韩屯村就没这问题。
韩屯的群众就说:“那是你们懒,俺一天几次的打扫,上面还盖上土,当然没味了。”
悠悠在心里狂喊,那是俺的功劳,都让你们给扼杀了。
慰问团回去后,今天这个单位给送车白菜萝卜,明天那个单位送车土豆,还有的单位送车地瓜,也有送莲藕的,总之冬天该有的蔬菜,全都有送的。
白菜三分一斤,一车白菜五千斤,也就是150元钱,看起来一大车,群众也喜欢,比救济几百块钱还好,何乐而不为那。
村里各家各户都分到了大量的蔬菜,比原来自己种的还多,那家的地窖里都放的满满的,不少人家又挖了新的地窖,菜多了,大伙也舍得放开量的吃了。
农历的十月十二,是“高高三”结婚的日子。“小老妈妈”给儿媳妇准备了四身衣服,两身风衣条绒裤,一件红色的呢子大衣配条绒裤子。一件红色的织锦缎唐装袄,配的是纯毛裤子。送到女方家,在附近的村里引起轰动。
本来,她准备给“高高三”买身纯毛的中山装,可没扭过儿子。“高高三”还是中意运动服,他要了一身深蓝的运动服,穿上是显得挺拔。不过,运动服配唐装,咋看咋别扭。
“高高三”奶奶住的老院倒塌了,结婚就得和“小老妈妈”一个院。这个院子三间堂屋,两间东屋一间大门。
新房设在堂屋的西间里,确实窄吧了点,不过,他家的砖瓦都备齐了,年后就盖新房。
“小老妈妈”为了办喜事,专门留了头猪,头一天就杀了。村里迎亲用的是拖拉机,车斗扎上了棚子,外面蒙着大红的床单,车前还系上一朵大红花。
由于下雪路滑,新媳妇娘家离的远,专门来人要求去两辆拖拉机,把嫁妆一块拉来,娘家就不派人送嫁妆了。
其实,这年代结婚,娘家一般就是陪送仨样家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衣柜。也有陪送四十六条腿的,就是加上五斗橱、吃饭桌和四把小椅子,大小加一块总共十件家具,外加一个六条腿的脸盆架子。
每样家具都得两个人抬着,小椅子是一人搬两个,光送嫁妆的就快二十人了,得坐二桌。再加上男女送客的,一般娘家就得四桌。要是没有送嫁妆的,二桌就行了。
“小老妈妈”就一个儿子,给儿媳的“下车钱”是最高标准,六十六快六,两个孩子也都是六块钱,用她的话说,就是图个顺溜。
新媳妇叫王兰芝,个子大力气也大,不然也参加不了“铁姑娘”突击队,性格还爽朗。大伙都说:“‘小老妈妈’的儿媳是找着了,娘俩一样的性格,不是个子差的多,还以为是亲娘俩那。”
谁知道,结婚的第二天,娘俩就闹上了。都是爽快的性格,谁也不让谁,把个韩德库爷俩郁闷的不行。
“高高三”嘴上没把门的,就说:“俺家的风水不好,主婆媳不和。”
&n
第258章 惬意的冬季
以后,娘俩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开始还有人劝架,时间长了,都习惯了,大家懒得理会她们。狂沙网
好在,王兰芝子活,转眼就忘,回头该喊娘接着喊,该干的家务活抢着干。“小老妈妈”也被她磨的没了脾气,最后都懒得和她吵了。
不得不说,王兰芝真是个好样的,柳编学的非常快,家务活干的也好,还真不挑吃喝,就是脾气差,点火就着,不过忘大,扭脸就忘。人也活泛,不管和谁吵了架,都是主动和人说话,一点也不记仇,大伙都喜欢她。
“高高三”在她面前,言听计从,指哪打哪。“小老妈妈”背地里没少骂他:“你个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
骂急了,“高高三”就说:“您也不想想,都怨别人吗,您和俺上不来,怨俺,这又和儿媳妇上不来,还是怨儿媳妇,您咋能回回对,就没错的地方。”
“小老妈妈”委屈的不行,偷着问二:“二嫂,真的怨俺吗,俺把心都扒给他俩了。就这一个儿,要是有仨俩的,俺偏心,就他们自己,俺娘俩咋就上不来那。
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事,都是话赶话的,越说越多,有时候吵着吵着,都不知道因为啥吵了。”
二劝她:“他婶子,都是一家人,您干吗非争出个对错来。年轻人和咱想的能一样吗,都退一步就行了。你啊,还不接受俺婶子的教训,她和你争了一辈子,最后落了个啥下场,你不是也后悔了。
你也知道就这一个儿,咋就不能让着点。其实,你吧,就毁在这嘴上。这是摊着兰芝了,孩子有口无心的,每次都主动的和你说话,要是摊上个执拗的,对你代答不理的,那才真叫憋屈。”
“小老妈妈”反思过去,也后悔:“嫂子,您说的对,要说俺婆婆吧,就是俺娘俩脾气不合,她对孩子可是真好,仨孩子都是她给抱大的,吃住也跟着她,还真没少替了俺。
说起来,她从没主动找过俺的事,也没撺掇着德库和俺生过气。现在,俺想起来就后悔,咱是小辈,咋就不能主动服个软,低个头,还能小了谁。要不是您和悠悠姥姥给瞒着,俺这人可是丢大发了。
就这村里的老少爷们也得不少议论,毕竟纸里包不住火,大家心里有数。
往后俺听您的,这脾气是得改了,不能和俺婆婆一样,到老没个好结局。”
二听她这么说,就呵斥她:“胡说什么那,俺婶子咋没好结局了,她老人家没缺过吃喝,手里没断过钱,到老都是孙子陪着,也没生过大病,这还不算好结局。
这是没让你伺候过,你心里不得劲。真的躺倒上一年半载的,你以为就能落下好了。俗话说‘百前无孝子’,到那时说不定还不如现在那,老人也算没受罪。”
俗话说的真对,江山易改本难移。“小老妈妈”嘴上说改,脾气上来,还是不管不顾的。娘俩接着吵,炒过就后悔。
“高高三”整天盼着年后,自家的新院子盖起来,就赶紧分家,把这娘俩分开。他的观点是,这婆媳俩不对脾气,分不出个对错来。
有一次气急眼了,“高高三”仰天长叹:“婆媳就是一个槽上拴俩叫驴,没有不踢腾
第259章 大胆生
现在,夯基本上每集都是杀两只羊,每次都给悠悠家送一只羊骨架。狂沙网村里人都知道悠悠喜欢喝骨头汤,爸爸也说喝骨头汤了对孩子好。姥姥给他钱,夯说什么也不要。
没办法,姥姥就送了他家两瓶麦精。他母亲体不好,夯看了高兴的不行,这东西现在可不好买,正好给他娘补体。
虽然少了秋季的收成,不过国家从8月份开始,给灾区的人们发了购粮证,一直到来年的六月底,每人给了十一个月的购粮证,一人330斤。虽然没队里分的多,不过今年队里每人分了五百斤小麦,人们的口粮绝对富裕。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手里又有了钱,大家的心里更是踏实。虽说是受灾了,可大伙的心里真没觉得是什么大事。就是房子倒塌的人家,也没把这当回事。
有些孩子大了的人家,反而说:“俺早就打算翻盖房子了,塌就塌了吧,省得扒了。”
就是四户孤寡老人,也没什么负担,五百元的救济款,足够他们盖房子的。
韩道法的两个大伯家,都是无儿户,他还真的做到了一人担三家。两个大伯家的房子都塌了,就和韩道法住到一个院里。帮着韩道法家做豆腐、喂猪。
他们本来住的就是前后院,各家都喂了十头猪。两位大伯年纪大了,平时在队里干些轻松活,不用每天都出工,有的是时间去河滩割草。
韩道法帮他们打扫下猪圈,喂十头猪也算轻松。其实两家的老人也不算太大,也就是六十多岁。
这次房子倒塌了,两家都准备盖混砖房子,连垒院墙的砖都买好了。
两个大娘都鼓弄着“大一号”再要个孩子:“原先,俺也不敢劝你要,俺们年纪大了,帮不了你们,哪知道还有今天。
俺们都盖混砖房,等你的孩子大了,俺们也该死了,正好留给孩子娶媳妇。
你只要生下来,俺们就能帮着你养大了。现在咱过好了,不怕孩子吃的多。娶媳妇还有房子,你就大胆的生吧。”
“大一号”问她们:“俺要再生个闺女,咋办啊”
俩大娘一齐开口:“这都什么年代了,你咋还没俺老婆子开明,咋还老思想,闺女咋了,你大闺女那个月不挣二十多,比男人都强。
咱有志民了,你生男生女俺们都喜欢。咱家人少,你虽然生了六个孩子,别忘了咱可是三家,一家才合几个孩子。
生男生女一样,长大了都替你,咱家的孩子都随你,个子大,力气足,比小子都强,还能帮着你伺候俺们。等俺们都老了,家里六个老人,你还真忙不过来。
现在,俺都有二三千的存款,圈里还有这些猪。再说了,俺们还能再干几年,存的钱足够养老的,就是老了就得用你们伺候。光靠你们两口子,你力气再大也够呛。
老话都说三十八结个瓜,你还不到三十五,抓紧点还能生俩。”
“大一号”拍着肚子,“俺听你们的,把肚里的这个生下来,争取再生一个,最好能生俩儿,这样就一家一个了。”
简单的一句话,把俩大娘给高兴的,就跟伺候老似的,俩人都去扶“大一号”。
“你个缺心眼的,有你这样的吗,这肚里怀着一个,还没轻没重的。”
“大一号”大大咧咧的:“俺原来不都是这样,到生也没耽搁干活。”
“傻孩子,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还当自己二十多那,今后得
第261章 样板画成了废纸(150月票加更)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261章样板画成了废纸听她这么说,批发部肯定没有了,只好在柜台上买。织锦缎是最贵的丝绸了,0.75公分的窄幅,7元一米,一件衣服大体上用2.5米。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加一块,六七十人,得180多米布。柜台里的织锦缎五十米一匹,不过都不是整匹的了,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
这年代,买织锦缎的不多,富裕的人家结婚才舍得买一件。所以,就连最好买的红色织锦缎,也剩下了二十多米。
自家还真不需要多少大红的,又不是结婚用,村里人做了都是自己穿,大红颜色太艳,很少有人敢穿。
姥姥要了一匹玫红、一匹粉紫、一匹豆绿、一匹金黄、还有一匹枣红,剩下的大红也要了。
悠悠又让姥姥把那匹暗红色的要了,放着给自己家的老人穿。柜台里就剩下了三匹,营业员看着纳闷,没见过一次买这么多的。
她打量着姥姥,终于没忍住:“老同志,你要这么多的织锦缎做什么啊”
姥姥笑了,“俺给别人捎的,这不是快过年了,大伙都想过个喜庆年,就托俺来买。”
营业员怀疑的摇了摇头,没有再问,看来是不相信。不过还是仔细的丈量着,自言自语的说:“俺二年也卖不出去这些布。”怪不得上面用金丝绒布盖得严严实实。
看来,不合时宜的真话,可信度真的不高。
一共是237米布,营业员把零头给抹了,总共花了1659元钱。附近的人都被吸引过来,看着姥姥切切私语。悠悠想,亏得中午的时候人少,要是人多,还不得被围观。
最后,姥姥又买了一块金丝绒,把织锦缎包了起来。营业员帮着姥姥抬着,送到楼门口。姥姥喊了辆三轮车,把布推到自己院里。
娘俩接着扫荡副食门市、果品门市,看到合适的就买,快过年了,门市里的年货都上架了。想到去年陈庄的莲藕,这次门市里就剩了三十多斤,姥姥看时间才下午二点多,就想去一趟。悠悠则有别的打算,她要去新华书店买样板画。
姥姥现在对悠悠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二话没说,就带着她去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里挤满了买小人书的孩子,今天是星期天,新华书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个孩子买,能跟来一群参谋。
柜台上的样板画全部换成了新的,以前堆在地上的几堆样板画没了踪影。就是新的也没人买,一个营业员靠在柜台上,看着挤成一团的孩子发呆。
姥姥向他打听:“同志,你们原来的样板画还卖不”
营业员怪异的看着姥姥:“同志,您要原来的画干什么那里面的画有好多不让卖了。”
姥姥用早就想好的理由回答他:“俺家里办喜事,想用画的反面贴墙,听人家说你们书店里原来的旧画,二分钱一斤,俺想买点。”
现在,年轻人结婚,一般用纸把墙面全部的粘贴上,有钱的买白纸,没钱的找些报纸,样板画又厚又结实,背面是纯白色,比买白纸强多了。
悠悠在网上浏览七十年代回忆录,看到好些人回忆,样板画处理后,供销社系统内部人员废物利用,用样板画背面贴墙面。
那人看来是听明白了,他笑着说:“还真是废物利用,要不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谁想出的这么个好
第262章 接着收
杨奶奶拉过悠悠比量着:“三月不见,悠悠又长高了,快到奶奶胸口了。”
悠悠故意的踮起脚跟,用头挨着杨奶奶的胸口,耍赖着说:“奶奶,俺到您下巴了。”
杨奶奶笑着摸了摸悠悠的头:“嗯,奶奶没比准,是到俺下巴了,长成大姑娘了。”
姥姥说她:“越长越回去了,赶紧让你杨奶奶吃饭,一会该凉了。”
吃完早饭,杨奶奶把带来的东西交给了姥姥。这仨月,她收了8000块银元,67根金条,6300元的玉器。杨奶奶也要了1万条纱巾:“快过年了,大伙卖条纱巾也算新鲜一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