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姥姥给他解释:“这一车藕还真不算多,俺不是自己用,马上要过年了,想给大伙都分些。”

    陈会计停了一下,才说:“这样啊,您要一车的话,俺们给您按最低的批发价,每斤0.12元。”

    “行,您给俺送一车吧。”

    等陈会计他们把藕送来,已经快下午四点了。悠悠把东西都收进空间,俩人就赶紧去了车站,坐车回平城。

    腊月二十五,爱国舅舅拉来了四十头猪肉,姥姥对他说:“爱国,明天把你娘她们都带来吧,让大家来玩一天。”

    爱国舅舅却说:“来时,俺娘就说了,年前不来了,家里忙不过来,过了年再说。”

    姥姥听了有些失望:“俺还想等她们来去洗个澡,看来是没时间了。”

    今天平城大集,年前就这一个集了,姥姥和悠悠决定那里也不去了,就在平城逛一天。

    娘俩先去了农贸市场,虽然到年关了,来赶集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来卖东西的,卖羊的,卖鸡的,卖鸭子大鹅的,还有好多卖鸡蛋的。卖菜的就那几种,白菜萝卜,菠菜藕,葱姜大蒜花椒茴香。

    买的人却不多,娘俩走到哪里,都有人跟在后面问:“要不”看着他们期盼的目光,悠悠特想把东西买下来。

    “姥姥,咱买些鸡鸭吧,咱家的都吃完了,过年杀着吃,比猪肉好。”

    姥姥说:“咱买了咋带回去,你想吃的话,咱回去再买。”

    “姥姥,咱回去都到几了,年前就没集了,咱总不能在自己村里买吧。咱就在这里买,让爱国舅舅给带回去。这里有鸭子和大鹅,咱多买点,养着慢慢吃。”

    姥姥看着她,头疼的说:“你咋想起一出是一出,看见啥都想买。好吧,俺先去买俩鸡笼子,卖了放里面。”

    市场上,当年的公鸡五毛一斤,两年以上的公鸡和母鸡、鸭子大鹅都是四毛一斤。姥姥挑东西挺在行,




第253章 韩屯村扬名
    舅姥姥说她:“你个傻孩子,你爹给你们就接着。盖房子的钱咱有,不说俺们这两年挣的钱,就是你爹的工资,这两年都是你们姑买东西,俺们也没花,都攒着那,你爹一个月五十多块,你们算算,够盖个好院子的吗”

    悠悠这才知道,舅姥爷的工资这么高,看来国家对立功的军人,还是非常照顾的。

    大舅把钱接过来,递给舅妈:“爹给咱就收着,你平时勤快些,多帮咱娘干些活,啥都有了。”

    一句话把大舅妈说的红了脸:“俺还帮咱娘干活那,都是咱娘帮俺,做饭洗衣都没用过俺,俺擎吃坐穿的,都不好意思了。”

    “趁着俺还能动弹,你俩赶紧挣两年钱。爹娘心里明白,你弟兄四个,就亏了俺爱国,为了给俺帮忙,没去参军。

    娘知道你从小就想当兵,孩子啊,看着你爹这一身的伤,俺打心眼里舍不得让你们去部队,就把你给留下了。

    他们都有出路了,就你俩留在家里,俺和你爹尽量的帮着你们,把日子过起来。”舅姥姥越说越激动,满脸的愧疚。

    大舅妈满不在乎的说:“娘,俺们在家咋了,一点不比他们差,俺这两年挣的钱,比援朝他两口子的工资高,您就放心吧,俺们不比他们差。”

    八月十五中秋节,整个村子欢声笑语,男女老少都带着笑。好多人来代销点里打酒。昨天刚发了钱,今天还是打散酒,就这大伙就觉得满足了。

    姥姥把红提拿出来十筐,以0.20元一斤的价格,放到代销点里卖。大伙尝了,都觉得好吃,打酒的时候,买上二三斤,回去给孩子尝个稀罕,剩下的姥姥就给自家人分了。

    三舅夫妇俩是十五当天回来的,胜男舅妈的肚子大的吓人,她自己已经看不到脚尖了。

    舅姥姥埋怨援朝舅舅:“不是给你们捎信,不让你们回来了。都这样了,还不在家歇着,回来一趟还不够我担心的。”

    胜男舅妈吃着提子:“是俺要来的,俺在家馋得坐不住,就想回家来吃一顿,这不是来着了,又多得了两筐葡萄。

    娘啊,俺怀志斌时也没这样,咋这次就那么馋啊,俺姑给的水果,天天吃也没个够。俺妈都说,要不是俺姑想着俺,就咱张集,有钱也没处买去。”

    舅姥姥把她给小孩准备的衣服和小被褥都拿了出来,一式两份,都是新的。一份让胜男舅妈带回去。另一份她去部队时捎着。

    过节大伙也没舍得闲着,吃过早饭就去干柳编。大伙聚在一块,嘴里唠着,手里不停。各家的事情,都扒拉出来,说道精彩处,就笑一阵子。

    说的最多的是八月十五送节礼,宝山的奶奶给韩屯村扬了名。八月初十,二盼婆家来送节礼,提出年前准备结婚。

    宝山奶奶一听就炸了,骂骂咧咧的进了屋:“你奶奶个腿,想年前结婚,门都没有。俺二盼在家,一个月挣二十多块钱,年底还能分几百。

    你说结婚就结婚啊,就你给的那几个彩礼,谁稀罕那,俺孙女仨月就挣出来了。俺告诉你,现在国家提倡晚婚晚育,俺二盼不到二十五岁不出嫁。”

    嫁不嫁的是他们家的事,可是二盼对象回去一说,全公社都知道了,韩屯村的人干柳编,一个月挣二十多元,一个劳力一年能挣几百元。

    这几天,和韩屯村沾亲带故的都来串门,看



第254章 伟人逝世
    姥姥看向悠悠的眼光渗人,大概她有点怕悠悠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坏消息的能力。到了晚上,就娘俩了,姥姥止不住的又问:“悠悠,告诉姥姥,你还知道什么。”

    悠悠把姥姥按到电脑前,把新中国大事记调了出来,讲解着让姥姥看。

    看到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信息,姥姥还是不敢相信,“这能是真的”

    悠悠强迫姥姥接着往下看,77年12月恢复高考,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中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姥姥看完这些,喃喃自语:“这要都是真的,咱们总算要熬出头了。悠悠啊,你得到的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真的能知道以后的事情。还有你这里面的人都在那里啊”

    这么深奥的问题,悠悠自己真不明白,只好无奈的告诉姥姥,自己也不明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和后世,只是通过电子商城联系,不会出现意外。

    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姥姥也基本上放心了,就没再追根刨底。

    第二天,人们自觉的带上黑纱,胸前佩戴小白花,以此表示自己的哀思。大伙干着活,再也没了往日的喧闹。

    舅姥爷把自家的收音机拿来,大伙认真的听着,不时的传出抽泣声。

    以后的几天,全村笼罩着沉重的气氛,许多人的眼睛都哭肿了。大家悲恸万分,以各种方式悼念伟人的离去,将主席的画像贴在农家堂屋的中堂上,还有摆供品、上香的。

    9月18日,是主席召开追悼会的时间。村里在房台上搭起了灵堂,正中挂上套着黑框和黑纱的主席像,周围插着松枝和一朵朵的白花。

    由于洪水把有线广播的线路冲断了,舅姥爷就把自家的收音机拿到了灵堂。下午全村人都来到了灵堂,三点追悼会开始。

    随着收音机里传来“向伟大领袖和导师遗体三鞠躬!”,大家恭敬的对着主席像鞠躬,两三岁的孩子也跟着大人鞠躬。好多大人情不自禁的痛哭出声,孩子紧紧的拉住大人的衣襟,安静极了,到没有一个哭的。

    接着响起了气势磅礴的东方红歌曲: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高昂、激情的伟大颂歌,激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激发了亿万人民对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无限思念,他老人家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最后,收音机里传来:“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抓革命促生产,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给全村人指明了方向,追悼会结束后,大伙自觉的接着干活,一直干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才收工。

    这以后的日子,大伙的积极性都很高,始终秉持着化悲痛为力量。好像只有多干活,才能寄托对伟人的哀思。

    9月23日,秋分节气到了,该播种小麦了。今年的耕地被水淹了,大水退去还不到俩月,留下的泥浆刚能站住人。

    也不用耕地,直接就能播种。这次村里除了菜园,就没留春地,一千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小麦。

    种上小麦,就开始收割簸箕柳。生产堤上的柳条长势良好,河滩地里,去年插栽的柳条也很好,就是前些日子刚插的柳条,虽然细点,也能用的上,而且是用来编制精致的工艺品。虽然工艺复杂,用工较多,但价



第255章 喜得贵子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255章喜得贵子农历九月十二,三舅妈生了个大胖小子,舅姥爷高兴坏了,起名志新。两家商量好了,在九月十六,给胜男舅妈送“粥米”。

    援朝舅舅当了副书记后,公社给他安排了两间主房的家属院。送“粥米”的那天,两家的亲戚把他家的小院挤得满满的,主要是胜男舅妈娘家的亲戚多。

    她娘家来了十多家亲戚,每家大人加上孩子,都是七八个人。加上韩屯村的人,有一百多人。

    大舅妈忙得团团转,幸亏来时在村里找了几个帮忙的,“小老妈妈”和桂金、婕格的大嫂都跟来了。

    来客带的礼物得数清楚,鸡蛋查个,米面上称,红糖计数,礼钱上账,一家家的礼物记在礼单上,交给娘家人核对清楚,再交三舅妈留底保存。

    这样做是有说法的,孩子大了聪明识数早。其实,就是为了记清楚,亲戚之间好走动,来往之间有个数。

    三舅妈的娘没买东西,拿了三百元钱的礼钱。其他的娘家亲戚,姑姑叔伯和舅妈姨都是一百鸡蛋,六斤糖,十斤米或白面。再远一步的亲戚,都是六十个鸡蛋四斤糖,也是十斤面。

    姥姥和大舅妈没带东西,姥姥给了二百元礼钱,大舅妈和妈妈给了一百元。

    三舅妈娘家的亲戚看了,小声的议论:“胜男婆家不是农村的吗,这礼钱给的比有工作的都多。”

    也有的亲戚说酸话:“还不是看胜男女婿当官了,想买账跟着沾光。”

    悠悠听的翻白眼,这都什么人那,能分出里外拐不,俺自家人还用得着买账。

    舅姥爷在饭店定了十二桌酒席,每桌十二个菜,饭菜是现在的最高标准。每桌还上了两瓶景芝白干,两盒大金钟烟,烟酒也是最高标准。

    这些都不麻烦,舅姥爷掏钱就能办到。麻烦的是煮糖水鸡蛋,来人每人四个剥好的熟鸡蛋,泡在糖水碗里。另外,还得给每家压回去十个染红的熟鸡蛋。

    压篮子的熟鸡蛋,大舅妈在韩屯提前煮好了。酒席上的鸡蛋借公社伙房的大锅现煮的,光是剥鸡蛋就得几个人忙活,近四百个鸡蛋剥出来,用了好长时间。

    十二桌酒席三舅家摆不开,就借了邻居家的院子,乱哄哄的忙到了下午四点,亲戚才走了。

    农历的九月十八,二舅的电报也来了,朝霞舅妈在九月十六生了个闺女,二舅的电报上写的是“喜得贵女”。

    姥姥和大舅妈把钱放在一起,舅姥爷又给加了六百元,一共一千元,通过邮局把钱给汇了过去。

    九月二十一,姥姥带着悠悠出去了一趟。天气凉了,以后出去就不方便了。娘俩一天跑了三个地方,累得不行。悠悠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赶了。

    这次,一共收了18000快银元,32根金条,3800元的玉器。玉玉要了两万双尼龙袜,王代娣和杨奶奶每人要了一万双,她们三个都要了五百袋头饰。

    姥姥告诉他们:近期,由于国家变动太大,人们的情绪不稳,对许多事情都非常敏感,娘俩也不想节外生枝,就不准备再来了。

    过了立冬的节气,地里的白菜下来了。姥姥一次买了一千多斤,用地排车拉回来,放到了地窖里。今年河滩受灾了,没种白菜,白菜的价格也高了,每斤三分钱,一千斤白菜其实才三十元钱。

    韩屯村的人,家家也都买了白菜,不



第256章 救助慰问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256章救助慰问每人两身棉衣,一床被子,一百斤粮食,一斤油,每户一千斤无烟煤。另外,还有二千元钱的救济款。

    县委李书记带着东西,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二千元的救济款平均分给了四户孤寡老人。

    四户老人接钱的手颤抖着:“还是**好,真的给俺们养老,这些钱够俺们用到死了。谢谢您们,**派来的好干部。”

    每到一户,大伙都感激的不行。特别是煤炭,更让大家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村里人都激动地说:“**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雪中送炭暖人心。”

    不只是谁带头说的,大伙都跟着说,这句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仿佛多说几遍,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

    村里有十几家的房子倒塌了,他们准备抬高宅基,只是把梁檩收拾了一下,院子里房倒屋塌,满目凄凉。不过人都安置妥了,住进防台、大队部和场院里。

    跟着来慰问的单位领导看了,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回去后再发动一次募捐,一定帮助灾区安度难关。

    看到地窨子里的柳编副业搞得热火朝天,上到七十来岁的老人,下到十二三的孩子,都成了柳编能手。县委李书记来了兴致,挨个的询问收入情况,了解大伙的困难。

    特别是房屋倒塌的群众,问得更仔细。听他们说公社特批了砖瓦,当场就表扬了跟来的公社领导。

    又对跟来的外贸局领导说:“你们负责门窗的木料,我回去再找物资局,给大家解决梁檩。”

    外贸局有进口的木材,都是成方的板材,非常适合做门窗。

    谈着谈着,就接近中午十二点了。看到他们要走,大伙紧紧的拉住他们,坚决不让走,非得让他们留下吃顿饭。

    “领导,俺们虽然受灾了,一顿饭还能管得起,你们留下吃顿饭,也看看俺们的生活。”

    县委李书记看大伙留的诚挚,就决定留下来,也没让村里开大伙房,来人分散开到各家去吃。他自己去了一户孤寡老人家吃饭,亲自感受灾民的生活。

    悠悠家的代销点忙了起来,大伙都来买烟酒,也不会过了,烟要最好的大前门,带锡纸的0.35元一盒的。酒要成瓶的景芝白干,也是最好的。

    当然,悠悠的空间里,好酒有的是,不过村里基本没人要,所以就没在货架上摆。

    舅姥爷拿了两盒烟,一瓶茅台酒,带着村里的几个干部,给县委李书记送了过去。
1...6162636465...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