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姥姥给了她35040元钱,杨奶奶说:“马上要过年了,这段时间出手东西的人多,收这些东西更容易。”

    现在的门市都是八点开门,姥姥带着悠悠又开始的扫货,各种年货都是成筐的要。即使用不完,悠悠的仓储区就是个时间静止区,东西放多长时间都和刚放进来一样。

    以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质量逐渐下降,趁现在尽量的多保存些,留着以后慢慢消耗。不过,光靠着在门市里购买的这些东西,还真是杯水车薪。

    姥姥每次买东西,都会引起关注,人少了还好,顶多营业员问几句。人多时大家都不买东西了,瞪着眼看着姥姥买,还七嘴八舌的议论。

    也是,这时候人们吃盐点火都算计,买葱都舍不得多要,像姥姥这种成筐买的很少,就是办喜忧事也用不了这么多。现在办个喜忧事,多说十几桌,每样青菜最多用二三十斤。

    接着,娘俩去了新华书店,用同样的办法,把那里的样板画买了出来,不过比起临水来,数量少多了,才二百多斤。

    上午十点多,娘俩就到了洪城。先去了副食和果品门市,买足了年货。又去了批发部,批发了好多的烟酒糖茶。

    悠悠每次看到茶叶就走不动,现在的茶叶虽然没有后世的精致,可是质量那叫个好。因此,悠悠是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喝不了就放仓储区存着。

    在她这里,就没有隔年茶这一说。悠悠觉得,自己拥有仓储这个大作弊器,要是利用不起来,简直是给穿越大神抹黑。

    现在,人们舍得喝茶叶的不多,机关单位还没像后来似的,给工作人员免费提供茶叶。“一杯茶水一盒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现在还不存在。

    所以,茶叶的销量不大,只有过年过节时,批发部才会特意的进些。

    中午,娘俩是在饭店里吃的,姥姥看到饭店里煮了一大锅红烧牛肉,就要了三十斤。八毛一斤的烧牛肉,真心的便宜,现在人们都喜欢吃肥肉,牛肉瘦肉多不受人欢迎。

    吃过饭,姥姥去找罗新才,悠悠在家整理东西。从商城里找出两匹碎花的的确良,让人们做棉袄里子。倒腾出一批运动服,去年的涤卡干部服,也准备了一部分。

    自家人每人一件纯毛大衣,今年的春节快到雨水了,天气转暖,穿呢子衣服正合适。当然孩子们还是运动服,和村里人一样。

    加上各种蔬菜和年货,装了六个大纸箱子。现在的纸箱子质量很好,结实耐用,大伙都用它放东西,一个能用好几年。谁家有个纸箱子,也算个家什,都宝贵的不行,还没见过把纸箱子当废品卖的。

    悠悠家开代销点,纸箱子多,不过只有自己家的人




第264章 滩区的讨饭村庄
    梅庄的人说:“早先,多少人眼馋河滩里的人过的好,这一场水,人们再也不眼气了。老辈人都说河滩里是鸡蛋过货,俺们不知道啥意思,这回知道了。

    一场大水过后,房子塌了,家什飘走了,粮食泡烂了,牲畜淹死了,人能讨个活命就是好的。都说水火无情,还真是这样。”

    石庙村的人不服气:“那也得看那个村,你们看韩屯,还有俺庄上,没收秋怕啥,俺照样有吃有喝有钱花。

    这得看村里的干部,国家给垫的防台,他们咋不知道用啊。好好的粮食被水泡烂了,亏不亏啊。

    再说了,就是提前送到亲戚家,也不能被水泡了,谁家堤外没几家亲戚。

    今年的水就存了一个多月,守着那么大的河滩,多喂两头猪,什么都有了。河滩里就是不长苜蓿,别的野菜也多的是,挖野菜还是比出去捡东西容易。

    还是老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人啊,得会过日子。

    你们看韩屯,人家水下去就插上了簸箕柳,这一冬天,可是挣大发了,都赶得上城里的工人了。

    俺们村的干部也说了,明年开春,就把河滩里的地都插上簸箕柳。”

    梅庄的人说:“今年受灾的村,跟你们这俩庄一样的,几乎没有,那个村都不好过。要不是国家有救济,这个冬天就过不去。

    你们去看看,多少户人家在院子里挖地窨子住,人都没地方住了,咋着喂猪。”

    韩屯的人告诉他们:“俺村里也有到塌房子的,俺们是先给猪盖好了猪圈,才给人收拾住的地方。”

    梅庄的人听了,对大家说:“从外面看,你们村可惨了,被一圈水围着,连个出路都没有。谁知道你们在家里闷头挣大钱啊。”

    过了腊月二十,各单位的慰问又来了,这次带的都是实物,主要是米面油。村里今年没种上大豆,正愁没法榨油了,他们就给送来了。

    同时,他们也是来订猪肉的。少的要五六头,多的要一百多头,国棉厂本来说要一百头,又加了五十头。

    韩屯村的五百多头猪,被他们预定完了,还差一百多头。舅姥爷就领着他们,去了石庙。石庙各队都喂了猪,不过还是先紧着群众来,毕竟差着一倍的价格。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各家喂的猪多,石庙村四百多户,收谁家的都不合适。最后,九个生产队,平均分配,就不要各家的了。

    到了晚上,石庙村就有两个生产队的队长找来了,托舅姥爷帮着他们队的群众卖猪肉。“老韩哥,您领人去了俺们才知道,县里的单位年节分的猪肉,是卖的高价肉。

    去年,俺也知道你们出去卖肉,还以为是卖到黑市上去了,现在才知道是卖给了各单位。

    你们去年不是在平城卖的吗,今年你们的猪都让咱县里要了,平城的路子就留给俺们吧。

    要是往年,俺们也不来给您张这个嘴。今年这不是受灾了吗,俺队里的群众就指着这几头猪那。自己杀了买肉,可是比卖给食品站,多一倍的收入。

    来的时候,俺们和群众商量了,也不让你们白忙活,你们收自己村里的猪肉,一块钱一斤,俺们的九毛一斤。”

    舅姥爷其实真不知道,姥姥是咋卖的猪肉。就没搭他们的话,而是看向姥姥。

    姥姥对他们说:“你们还真猜错了,以前俺们的猪还真是卖到黑市上了,你们想啊,咱就是个老百姓,哪能认识单位的人啊。

     



第265章 又见“乱市”
    七六年,县城还没听说个人有冰柜的。就是公社的饭店里,也没配备冰柜。

    经过这几次杀猪,韩屯村的男劳力基本上都学会了。就是从二十六开始,也没问题。不过石庙村就不行了,何况来的这两个生产队,加一块一百多户,喂了五百多头猪。

    姥姥也是为了他们考虑,决定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到二十九结束。这样一天得杀九十头猪,够他们忙活的。

    一切都商量好,他俩千恩万谢的走了。姥姥对舅姥爷说:“哥,咱还按原来的法,让爱国两口子负责送,回来时捎沙子水泥。”

    学校里腊月二十二放假,今年过年蒸东西,就得靠悠悠妈自己了。大舅妈嘱咐智慧:“慧慧,你在家帮着你姑干活,咱们这一大家子,光靠你姑自己,可忙不过来。”

    悠悠爸搭话了:“嫂子,您放心,今年俺在家里,忙不着。”

    大舅妈这才反映过来:“俺咋把你给忘了,这下俺放心了,俺们就等着吃现成的了。”

    爸爸做饭好吃是家里人公认的,特别是这两年,好东西多了,爸爸时不时的露两手,更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每次爸爸做的菜,孩子们都抢着吃。

    腊月二十三,姥姥和悠悠就去了平城。这次,娘俩轻松多了。炉子点上,炕烧上,房子里烧的暖烘烘的。除了洗澡,娘俩也不进空间了,吃住都在屋里。悠悠躺到热乎乎的炕上,就不想起来。

    得空娘俩就逛门市,溜大街,看到合适的就买。到年关了,城里几乎天天是集,姥姥看了,大发感慨:“今年,比以前热闹多了,街上又乱市了。”

    “姥姥,啥叫乱市啊”悠悠不解,乱市是从哪说起的。

    “你看到了吧,今天可不是集日,这大街上比集市还热闹。早先吧,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天天成集,卖东西的也不按原来划分的市场摆摊了,那里方便摆那里,人们就说是乱市了。

    这得有十年了吧,就没见过乱市。看起来现在是真没人管了,今年卖东西的可真多。”姥姥说着,停在了一个卖红枣的摊子前。

    满满的一篮子干红枣,个大饱满,卖枣的老人看到姥姥停下来,就从篮子里抓了几个递给姥姥:“大妹子,你尝一下,看俺的枣甜不干不”

    姥姥接过来吃了一个,问她:“老姐姐,您这枣确实好,咋卖啊”

    “俺这是在家挑好的,两毛五分钱一斤,你想要几斤”

    “您这篮子枣一共多少斤啊”姥姥问着,用手从篮子的下方往外翻,看底下的枣咋样。

    “俺在家称好的,一共20斤。”

    姥姥看她的枣上下一样,就说:“俺都要完了,您给称一下吧。”老人用带来的称称好了,把枣倒进姥姥拿出的口袋里,再称空篮子,二十斤还多了四两。

    姥姥给了她5.10元钱,她收了五块,把那一毛又递给了姥姥。“俺多带了半斤,就是给人尝的,您都要完了,也没给俺还价,咋能多要您的钱。”

    悠悠觉得,这时候的人可真实在,并不像传说中的小商小贩斤斤计较。

    街道的两边摆的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不过大部分都和过年有关。锅子、锅盖,就连刷锅的炊帚都有卖的,五分一个,还真有人买。

    两个城里的中年妇女一人挑了四个:“花两毛钱买的够用一年的,原来没卖的,让老家的人给捎两个,还得管他们饭,可



第266章 温室大棚菜
    大舅和舅妈两人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了,到了这里再吃早饭。姥姥每天变着花样的出去买早点,有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大保温桶,放多长时间都是热的。

    舅舅他俩吃完饭,卸下拉来的猪,再把水泥沙子装上,就回去了。姥姥让他们休息一上午,等下午再回去。

    大舅妈说:“姑,真没时间,咱家的猪也得杀了,爱国不回去,还真不行,累就累点吧,过了年再好好的歇着。”

    来城里赶集的人多了,吃饭的人也多,国营饭店里出现了排队现象。悠悠和姥姥经过了一次,排半个小时队才能吃上饭的经历,就不在等饭点了,每天的上午十一点,就提前去吃饭。

    不仅是吃,还加外带。当然是甜食多,悠悠对这里的甜食百吃不厌,有机会就多要些存着。

    姥姥来的当天,就给杨奶奶家送去一个二十多斤的臀尖,还给老人捎了两瓶麦乳精。空间里的存放的美国大腰果苹果,也带了一筐。

    杨奶奶每天晚上都在这里睡,和姥姥翻着缸的唠嗑,也不知道她俩咋那么多的话。悠悠躺在她们身边,一会的功夫就能睡着。每天早上,悠悠醒来的时候,杨奶奶就走了。

    腊月二十六,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车子正好路过陈庄,娘俩在这里下了车。

    陈庄的藕坑里,正在挖藕。已经挖到坑的中心了,黑色的淤泥里,一支支二尺多长的莲藕,被挖了出来,人们穿着皮叉裤,还冻的不行,不时的灌口白酒御寒。

    陈会计站在坑边上,指挥着大家过磅装筐。五十斤一筐,在地上摆了一片。旁边围着一圈孩子,叽叽喳喳的看热闹。

    姥姥走过去,和陈会计打招呼:“陈会计,还记得俺不”

    陈会计闻声抬起头,看着姥姥笑道:“记得,大姐,您过来是想要藕”

    “嗯,俺想要一千斤,还有不”

    听到姥姥要的多,陈会计马上答道:“有,俺这就给您装车。大姐,您既然找到俺们这了,要的又多,俺就按给门市的价格,0.12元钱一斤。”看来他们早就把价格订好了。

    二十筐藕装了满满的一车,姥姥抱着悠悠坐在车帮上,给他们指着路,把藕运到了自家的院子里。

    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把玉玉要的玫红棉袄拿出来,又加了一件鹅黄色的。另外,还给李保国拿了一件纯毛藏蓝色的长款呢子大衣。

    他们很快就回来了,姥姥告诉悠悠:“你王奶奶在家,一会我领你去。”

    李保国把他收的东西都带来了,3864块银元,72根金条,1740元的玉器。

    “姐,年后恐怕就不好收了,想出手的差不多都卖了。俺还想接着卖衣服,姐,您看行吗”

    姥姥被他问的一愣:“兄弟,你还接着卖衣服”

    “是啊姐,今年咱这呢子大衣算是火了,下面各县的都找俺要,过年正好穿。俺这次是学精了,不交订金俺谁的面子也不给。”

    悠悠听的咂舌,这生意也忒好做了,隔年的衣服还抢着要。不过想想列宁装,从建国卖到现在,咱这算什么啊。

    姥姥这次听明白了,爽快的回答:“行,你啥时候要俺啥时候给你送,保证不耽搁你的事。”

    李保国激动的说:“姐,有您这句话,兄弟就放心了。俺看着,年后这生意好做。姐,您看出来了吧,今年的集市上,卖什么的都有,根本没人管。”

    “可不是,这多少年没有的乱市,今年又出现了。工商所挨着收摊位费



第267章 蓝钻首饰
    吃完饭,他爷俩就回去了。姥姥给王奶奶带了一个三十斤的大臀尖,又拿了一桶20斤的豆油。

    孙广杰来开的院门,王奶奶听见动静,就从堂屋里出来了。老人家比原来胖了些,脸色红润,精神也好。

    看到悠悠,王奶奶一把拉过去:“快一年没见了,长的可真快,都成大姑娘了。”

    悠悠心想:奶奶哎,您老啥眼神啊,俺才六岁,就是长得再高,离大姑娘还远着那。不过嘴里还得说:“奶奶,俺想您了。”

    “嗯,奶奶也想你了。快进屋,奶奶给你个好东西。”进屋后,王奶奶在条案上拿了个首饰盒,打开里面是一套七件的镶蓝钻首饰。

    淡雅的蓝钻像雨过天晴的天空,是那么的通透,那么的纯净,让人看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悠悠不由的感叹:“真漂亮。”

    王奶奶看着入迷的悠悠,对姥姥说:“妹子,俺就知道悠悠看了就得喜欢,这东西啊它和俺悠悠有缘。”

    姥姥问她:“姐,您在哪买的啊”

    “在卫红村里买的,那里有下乡知青,有一对结婚了,生了个女孩,奶水不够吃的,孩子饿的直哭,卫红看着可怜,就给了他们一袋奶粉,他们看到俺能买到奶粉,就拿出这套首饰,抵奶粉钱。

    你给了一箱奶粉,俺们又从医院开了证明,每月都能买些。这样,每月就能匀给他们两袋。

    他们这首饰,金子不是纯的,银行不收,上面镶的宝石又小,也不值钱,还真卖不上钱。再说,现在也没人买它。
1...6364656667...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