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第六十二章:赐名毅勇军
天子钦旨加封张启阳为“勇毅伯”的消息,就好像是一方巨石砸进深潭,顿时惊起了万丈波澜。
乡民们并不知道“勇毅伯”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职,他们在乎的只是那道圣旨。
那可是圣旨啊,是皇帝老爷的圣旨,乡下人家几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那玩意儿,一定要瞧个稀罕。
于是乎,听到了消息的乡民们一窝蜂的涌进张家大宅,闹闹嚷嚷的要看看传说中的圣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圣旨也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的么那东西尊贵无比,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象征,甚至还带着某种神圣的气息,普通人一辈子能看到一回已算是很奢侈的了。
家里有了圣旨,理所当然的要供奉起来以示郑重,怎么能够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不过是个圣旨而已,又不是甚么了不起的东西。”张启阳笑道:“就拿出来给乡亲们看看吧。”
圣旨还不算是了不起的东西那甚么才算是了不起
尽管张富贵百般不乐意,奈何老爷已经发话了,只能很不情愿的把圣旨取出来,在众人眼前晃了一下子,然后就又仔细珍藏起来。
那圣旨好像是一块黄布,似乎也没有传说中“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的那么邪乎。
传说中的圣旨都是由皇帝的近身太监当众宣读,而且一开口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反正戏文里就是这么演的,也不知现实当中是不是这样样子,对了,太监!
戏文里的太监大多都是个鼻子上抹了块白的丑角,而且总是捏着一柄马尾刷子拂来拂去,讲话之时不男不女。
听说太监们都是被割去了卵蛋的家伙,也不晓得没了那玩意之后会生成怎样的一副嘴脸。
虽说小吴庄距离京城不远,但乡亲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太监,很想看看稀罕景儿。
“把传旨的太监喊出来给我们瞅瞅呗。”也不知那个不懂事的家伙喊了一嗓子,众人也就跟着瞎起哄,闹闹哄哄的要张启阳把传旨太监喊出来给大家瞧瞧。
“宣旨的天使前半晌就已走了。”张启阳笑道:“太监也是人,有鼻子有眼的和你我差不多,又不是耍猴戏,有啥好看的”
“我听府里的管家说,万岁爷还要召小公爷陛见,是不是真的呦”
“千真万确。”张启阳笑着说道:“咱们小吴庄民团打了胜仗,万岁很高兴,今天传旨就是为了明日的陛见。等我见到万岁,一定仔细说起打仗的事情,让万岁知道咱们的民兵个顶个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好汉。”
这话就好似撒在鼎沸油锅中的一把盐,登时就热闹起来。
能够和皇帝面对面的说话,这是何等的荣耀。若是小公爷能够在皇帝面前提起自己的名字,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了,绝对是件光耀门庭的大好事。
毕竟八湾河一战不是他小公爷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大家拼了性命的苦战得来的胜利,荣耀就应该属于整个民团,每一个民兵都与有荣焉。哪怕皇帝老爷子随口夸奖一两句,付出的那么多牺牲也就值得了。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激动兴奋的人群才陆续散去。
第二天,张启阳早早地就往京城而去,虽然只来过皇宫一次,但张启阳早已把那路线熟记与脑中,跟着指引太监,很快就到了崇祯皇帝召见他的地方,还是钟粹宫。
崇祯皇帝仔细的打量着眼前这个上次一番点评,让自己耳目一新的家伙,没想到这次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不错,不错,阵斩满清皇帝,大振我朝民心士气,倾颓之风一荡而空,其功不小啊。”
“臣虽位卑,尚有几分愚忠,奉朝廷之命兴民团起民练,强虏入寇之际唯有一力死战报效浩荡皇恩。至于格杀满清皇帝一事,实是仰赖陛下洪福,侥幸而已,万不敢当一个功字。”
这一番问答,不过是例行公
第六十三章:太子师
就在崇祯皇帝与张启阳相谈甚欢时,一个少年走了进来。
从他的服饰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少年就是大明当今太子。
按照国朝体制,张启阳先给太子见礼。太子对张启阳很是尊重,以礼相回。
崇祯笑道:“许久不曾考较太子的功课了,不知今日要读甚么书”
太子老老实实的回答:“今日应是陈师傅的《蜀书》第七卷。”
作为国之储君,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课程全都是事先都安排好的,主要是韬、策、酬对等学问。
崇祯皇帝道:“《蜀书》才讲到第七卷我还以为讲完了呢。若是说起那纵横征伐的兵事,今日便有个大英雄,刚刚阵斩满清皇帝黄台吉的勇毅伯张启阳。”
太子的脸上顿时就现出几许兴奋的表情,立马看向张启阳:“这位就是我大明勇士毅勇伯了吧他的名头儿臣早就听了满满的一耳朵。宫人都在盛传,说斩杀黄台吉的毅勇伯是个身高八尺腰阔三围的黑脸大汉,今日一见却并非如此。”
崇祯皇帝对太子的教导甚严,听了太子的这句话就是一脸的不高兴:“整日里不肯好好用功,却总是听些风言风语,罢了,就让张爱卿给你说说打仗的事情,至少也能让你知道行军打仗不是如书本当中说的那般轻松。”
“臣才疏学浅,不敢胡乱讲解。”
“只不过是就实而言,但说无妨。”
太子的老师有很多位,而且全都是名动天下的鸿儒,学的是非常正规化系统化的知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张启阳表现的异常谨慎:“关于征战之事,不知殿下读了些甚么书”
“《吴子》《六韬》已经读了,《唐李问对》还没有读完。”太子说道:“我觉得陈师傅正在讲解的《蜀书》应该不算是正经的史书,而应算是兵书的吧”
对于太子而言,《蜀书》只能算是课外读物一般的东西,当然不算是正经的课程。
张启阳心里已经有谱了,对于太子的知识范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稍一沉吟就开口说道:“行军打仗,逗引埋伏,折冲迂回那一套不过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末节。而殿下所学无不是兵家圣典,臣才疏学浅若是胡乱置喙,必然弄出大笑话。既然殿下正在读《蜀书》,那就先从《蜀书》说起吧。”
《蜀书》属于《三国志》的一部分,通篇多是战争或者是于战争有关的记载,而且耳熟能详,说起来也比较简单。
“诸葛武侯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全都是无功而返,最终还是兵败国灭,敢问殿下这是为何”
“蜀汉覆灭,自然是因为后主昏庸,诸葛武侯用兵失当,当初若是直插长安,未尝不是恢复汉室的大好机会。”太子答道
“殿下错了。”张启阳说道:“蜀汉之败亡与后主无关。”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把蜀汉的覆灭归咎到刘禅的身上,认为他的昏庸无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张启阳却另有一番解释:“战争,从来就不只是战阵争锋,考较的是双方的总体实力,力强者胜是万古不亘的硬道理。
曹魏雄踞北方,疆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是蜀汉的数倍,焉有不胜之理
那诸葛武侯是何等目光深远之人想必早已看破了必然败亡的结局。所以才执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方略,至于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只不过是个激动人心的口号罢了。
武侯六出祁山,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究其根本还是以攻代守,因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为的就是掌握主动权。所图者不过是拖延曹魏统一天下的时日,为蜀汉争取一点时间罢了,却改变不了大局。”
按照张启阳的说法,从曹操统一北方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蜀汉、东吴等等地方割据割据政权的灭亡,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徒劳无谓的挣扎,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第六十四章:卖官
太子师虽然没有任何实权,但却前途远大,一旦太子登基称帝,东宫潜邸的旧人们必然会受到重用。
而张启阳又是所有太子师当中唯一的一个武人,前途更加不可限量,所以顾子谦才专门给张启阳送了一份请柬,美其名曰“赏花吃酒。”
正值金秋时节,邀上三五好友赏金菊吃花酒,觥筹交错诗词往本是士子文人之间的风雅之事。
但张启阳和顾子谦都不是吟诗作赋的文人,更不是什么至交好友,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却能做出一副早已相知相识多年的样子来。
“近日新得一坛上好的极品竹叶青,不敢独专,特邀小公爷共享,金菊美酒不亦乐乎”
“顾兄的美酒定然是极好的,如此就却之不恭了。”
长袖善舞的顾大公子混迹于官场和豪富之间,早就练就了一番自来熟的本事,而张启阳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位顾大公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请来,二人一拍即合,就好像真是风流文雅的士人一般,在幽静处摆开宴席对饮称兄道弟起来。
庄内芳草茵茵碧树连天,亭台楼阁之间隐现湖光山色,硬生生的在闹市之中营造出几许江南园林的幽静雅致,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更有几名美貌的歌姬在旁低吟浅唱,素手调琴红袖斟盏,那种享受简直了。
“张兄斩杀敌酋建功于社稷,开府建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又是太子师,前途不可限量啊!”
“正式的朝廷旨意还没有下来,顾兄就已知道了,果然是消息灵通手眼通天。”
“手眼通天谈不上,也不过是宫里有几个相熟的朋友而已,所以才提前知道了消息。”顾子谦顾大公子不动声色的微微一笑:“若是没有这份知先机的本事,愚弟又怎么能吃得上这碗饭呢张兄蒙万岁陛下,委以组建大旗军的重任,这份恩宠可不多见呐。”
当顾子谦有意无意的把话题扯向建军之事的时候,张启阳就知道他要说起正题了,马上做出一副苦恼的样子来:“这建军一事说来简单,却是千难万难,招募军马要钱,训练士卒要人,我光棍儿一根,既没钱又没人,真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又唯恐辜负了万岁的宠信,现如今已是焦头烂额。”
“组建军队是朝廷大事,仅凭张兄一人之力就算是活活累死了肯定也忙不过来。我这里倒有些不错的人选,刚好可以向张兄荐一荐。”说话之间,顾子谦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份名单,不动声色的放在桌子上:“这二十二人,俱是将门子弟,全都是知兵善战的好手。有了他们的帮衬,建军之事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装模作样的拿起那份名单看了看,张启阳故作苦恼的说道:“顾兄如此助我,当真是感激不尽,按说顾兄推举的人手,我就应该照单全收才是,只是建军一事需要太多银钱,没有钱的话毅勇军就组建不起来,如此一来岂不是耽误了这些人的前程”
那顾子谦游走官场和豪富之间,最熟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听了张启阳这句话立刻心领神会,马上又掏出一份单子来。
这份单子其实就是一张价目表,只要张启阳帮他推荐的那二十二个安排了官职,他们就会按照这份价目表付钱。
“愚弟举荐的这些人,全都是有志报国的精忠之人,张兄能够舍生忘死的为国杀敌,如今适逢建军之机,让他们捐献些银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此一来,张兄既有了建军所需的银钱,又能收揽二十余人才,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这根本就是卖官鬻爵,却能说的如此冠冕堂皇,真不愧是京城第一权钱掮客。
所谓的“为了组建毅勇军捐献银钱”,其实就是花钱买官而已。京城里那些有钱的纨绔子弟们,花点银子给自己弄个官职,等于是“镀了一层金”,总比苦苦等候着遥遥无期的出缺要好太多了。
“既然是顾兄举荐的人才,那就没的说了。”张启阳有些忧虑的说道:“虽说我有组建毅勇军之权,但这人事任命终究是要朝廷核准的,我收了这些人的银子,到时候若是朝廷不照准的话…
第六十五章:时间飞逝
第二日凌晨,天还没有完全放亮,起了个绝早的张启阳就进宫去了。
太子殿下谦恭有礼,对张启阳这个“武师傅”相当尊重。
在整整一个时辰的讲述当中,一直执礼甚恭,反而是那几个在一边儿旁听的侍讲学士,也就是太子的正式老师显得有些不忿。
这四个侍讲学士可以算是太子殿下的“班主任”,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认真负责,毕竟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嘛。
而且太子殿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国之储君,以后是要登基称帝君临四方的,若是学业有了丝毫偏差,太子师就是千古罪人,肯定要被万世唾骂的。
偏偏他们对张启阳这个武师傅讲述的内容很不以为然,几次三番的打断张启阳的正常授课,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张侍讲,天下者,兵强马壮者得之,这话似有不妥吧”
“哪里不妥了”
“有道者居天下,无道者失天下。圣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味强调武力征伐,岂不是入了歧途”
这几个迂腐的书呆子,就这么点见识还有脸做太子师
张启阳毫不客气的反问了一句:“当年赵宋与蒙元之间,哪个有道哪个无道”
说起历史,这些个侍讲学士们全都是行家,一个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开始了老掉牙的长篇大论:“赵宋厚待天下有文之士,垂国三百载,又居华夏正统,当然是有道的了。”
“蒙元强分天下四等,视民如猪狗,自然无道之极。”
“既然如此,有道的赵宋就应该轻而易举的大败无道的蒙元,为何事实却恰恰相反”
“那是因为……那是因为……”几个侍讲学士支支吾吾说了好半天,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只能用“天子有道,奸臣蒙蔽”的老套说法来敷衍:“赵宋天子肯定是有道明君,只是受了奸臣蒙蔽,这才失了天下。直至崖山最后时刻,尚有几十万民众相随,可见赵宋民心未失。”
“那几十万军民在崖山是什么样的下场诸位不会不知道吧民心敌得过蒙元的刀子吗”
“这……”
“既然你说赵宋深得民心,而蒙元大失民心,那我朝太祖洪武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就应当把这三万里河山交给赵宋的子孙,却为何太祖皇帝没有那么做”
“我太祖洪武皇帝百般血战才得来的江山,那赵宋子孙无尺寸之功,凭什么把江山交给他们”
“这不正是要我要说的嘛!”张启阳笑道:“我太祖洪武皇帝兵强马壮才能驱逐蒙元建立功业,而那赵氏子孙没有一兵一卒,当然也就得不了这天下。可见得民心的赵宋不如兵马强壮的太祖洪武皇帝,这没有错吧”
“你……你竟敢指摘我朝太祖皇帝,你……你是何居心……”
“咱们这不是在讲课嘛,别给我扣大帽子,我也没有给太祖皇帝脸上抹黑的意思,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
“谬论,谬论,一派胡言。”
“我讲的这些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我自己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也不算。”张启阳笑着说道:“只有斑斑青史才能验证我说的这一切,各位都是熟读经史的大儒,应该知道太平盛世不是圣人的大义微言讲出来的,而是依靠铁血兵马打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