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最要命的是,黄州码头被彻底摧毁,一百多个细作凿沉了大船封锁了江面,短时间内从武昌府方向发过来的援兵根本就到不了这里。

    绝死锄奸勇士们奇袭黄州的本意是掐断从上游过来的支援,迟滞对阿济格的支援,顺便营造出混乱的气氛,但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阿济格马上就意识到西边的支援不可能及时赶到了。

    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采纳了儿子的建议,放弃黄石城,放弃对长江一线不切实际的奢望,改走陆路不顾一切的朝着武昌府方向退却。11




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谁
太阳出来了,洒下万道金光,给雄伟的金陵蒙上了一层亮闪闪的轮廓,仿佛梦幻之中的天国神都。

    武英殿上,复隆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气色好的出奇,颇有几分英明神武的君王气概,连讲话的声音都变得异常洪亮“黄石已重新归我大明版图,着内阁拟一份嘉奖文书即刻明发。”

    瞬间克服九江,兵不血刃占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340章:老子儿子很牛
大红狼的本来就是个造反起家的反贼头子,所谓的戎马半生不过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有几分冲锋陷阵敢打敢拼的血勇而已。

    以前罗长腿还在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听从罗大哥的号令,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从来就没有怂过,也不晓得“怕”字怎么写,但这一次他却显得有些畏首畏尾。

    不是说堂堂的大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341章:九穗禾
十二岁的顺治小皇帝好奇的打量着眼前这个奇怪的东西,不解的问道“这的甚么物件儿”

    “禀万岁。”身后的那个老太监躬着越来越佝偻的腰身,恭恭敬敬的说道“这是九穗禾,又叫稷麦。”

    九穗禾这个名字顺治很熟悉,书上说这是祥瑞,只有圣天子在位的时候才会出现,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342章:要变天了
这人呐,最是经不起念叨,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正在说话之间,范文程就已经到了。

    范文程曾经做过布木布泰的老师,布木布泰的汉学就是范文程给她开的蒙,现在又教授小皇帝,足以证明布木布泰对他信赖之情。

    和以往那个从容不迫的名家大儒形象相比,今日的范文程显得有些急躁“太后,臣听说了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343章:强行过关
    当年献出山海关,引辫子兵入关,联合多尔衮在“一片石”与李自成激战。

    时隔经年,再次来到山海关前,以前所经历的种种仿佛昨日之事依旧历历在目。

    只不过,现在的吴三桂根本就没有感慨唏嘘的心思,而是一手挽着丝缰对身后的心腹说道“朝关上喊话,就说我有摄政王之调令,是奉命入关,若拒不开关放行,半个时辰之后我就要强行过关!”

    “强行过关”绝不是虚言恫吓,更不是随便说说。

    吴三桂猛一挥手,几万关宁军迅速摆出攻击队型,分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方阵,马、步、弓箭错落有致,沉稳肃穆的杀伐之气让人呼吸为之一窒!

    夕阳照耀着雄伟的山海关,同样照耀着不动如山的关宁军。

    只等了片刻,吴三桂就已有些不耐烦了,用马鞭遥遥指着山海关大声呼喝“上前!”

    得道命令的关宁军发出一声整齐的的呐喊,声若惊雷震的倦鸟惊飞,一个个箭上弦刀出鞘迈步向前。

    步兵斜挺着长矛,排头的骑兵已经冲到了关前,纷纷催动战马来回游走。

    密集厚实的长枪方阵缓缓前进,长枪密集如林,方阵沉稳似岳,完全就是一副大军攻取的气势,仿佛一扇巨型的磨盘缓缓的压了上来。

    只有身经百战的精锐才有这般雄壮肃杀的气势。

    这一番动作把山海关的守将吓的心惊胆寒,虽然他们并不是很担心吴三桂会真的强行攻打,但只要有一矢落下来,就是重大的政治事件。

    作为清军一部分的关宁军竟然要强行过关,这边却不肯放行,到时候追究起来必然有很多人的顶戴花翎被打落在地。

    吴三桂确实持有摄政王的手令,但大军入关这种事情不是说只有摄政王的一道手令就能可以的。

    必须有朝廷的调令和兵部的批文,否则的话就是私自入关,这是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政治事件,一旦出了纰漏,谁都担待不起。

    经过仔细权衡之后,守关之将知道这种事不是自己这样的小角色能够掺和的,索性就随波逐流了“开关,放行!”

    大军入关之后,守关的将官马上前来“拜会”吴三桂,其实就是要趁机索要一个“奉命入关”的书面“凭据”,而且一定要吴三桂亲笔签字。

    只要有了这个东西,万一以后有什么**,也好当做证据使用。

    吴三桂却懒得理会守关将官的这点小心思,因为他在筹划更大的事情。

    “全体将士休整一夜,明日卯时开拔。”

    “六日之内必须赶赴京城,若有延误者,斩!”

    作为吴三桂手下第一心腹爱将,夏国相忧心忡忡的说道“王爷,千里行军不败也败,是不是应该在滦州或者是开平休整一下再去京城”

    从锦州驻地到山海关,四百里的路程只走了五天,这对于庞大的军队而言真可谓是神速了。

    从山海关到京城还有六百里的距离,继续保持高强度的急行军,就算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战斗力必然会衰减的不成样子,最合适的做法就在半途之中休整一到两次。

    这个最现实的考虑却遭到了吴三桂不容置疑的拒绝“京城大变在即,必须尽快赶到,六日之期不可延误。”

    “是。”

    “湖广那边有没有新的消息传来”

    “暂时还没有湖广的最新消息,一切只能推测,末将以为黄石必然不保。从时间上推算,明军必然正在攻打黄州,说不准已经把黄州打下来了呢。”

    “打下黄州”吴三桂站起身来,看着悬挂在面前的那副军用地图,虽山水阻隔远在三千里之外,目光却穿透了空间看到了湖广的局势“若本王所料不错,明军的前锋已经到了武昌府,这武昌是万万保不住的。”

    阿济格远在长江边上,吴三桂却在东北,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精准的判断,并非全都是依靠推测,而是由着非常充分的事实依据。

    英亲王阿济格挂大将军衔,横扫河朔平吞江夏,一举占领湖广,甚至威胁淮、赣一带,一时兵锋极锐,但这么广大的地盘其实根本就不是阿济格打下来的,真正的功臣应该是吴三桂。

    当年,在陕西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之后,继续沿途追击,虽然主帅是阿济格,但真正的执行者却是吴三桂,当年吴三桂就是阿济格的副手。

    转入荆襄进逼武昌,沿长江进军一路向东进入九江,死死的控制住整个长江中游,随时都可以威胁下游的江南,这个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就是吴三桂本人。

    当时的清军兵分两路,分别从长江中游和淮扬方向威胁江南,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成,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局面都对清廷非常有利,各地的前明官员和地方实力派纷纷望风而降。

    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清廷对吴三桂这个“前明重臣”的猜忌之心也越来越重,虽然屡屡加官进爵其实却是外示恩宠心存忌惮,当局面变得非常有利之后立刻就把他从前线召回,把他从南方调到了东北的锦州,美其名曰“藩屏龙兴之地”,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提防和戒备。

    自从这以后,清军凌厉的攻势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回落,紧接着就是多铎战死江南,又有了现如今的湖广之败。

    “听说明军中的领军人物是个叫做张启阳的你对此人知道多少”

    作为前明的重要军事首领,整个明朝能征善战的将官吴三桂都很熟悉,但是对这个张启阳却没有多少印象,就好像那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人物。

    “回王爷,据末将所知,这个张启阳本是老英国公遗失的次子,后来莫名其妙的回来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不知道这个人呢。”吴三桂说道“这个张启阳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但也就仅此而已罢了。”

    攻克九江直逼武昌,打的阿济格狼狈万分凄凄惨惨,对于吴三桂而言,其实也不过如此,因为这一套战略根本就是他的翻版。

    首先攻取九江,掐断顺江而下的可能,然后沿长江一线猛烈攻打,这一套最基本的战略和当年吴三桂攻占湖广的战略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反过来而已,甚至连其中的很多细节都多有雷同之处。

    对于吴三桂而言,湖广的局势怎么样,那张启阳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全都遥远的事儿,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注意力。

    手指在地图上虚虚的划着,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了京城,然后在京城的位置上重重一戳,登时就把厚厚的地图戳出一个大窟窿“这里才是核心!”

    夏国相说道“此次王爷奉摄政王之命入关,却没有朝廷的旨意和批文,怕是还有不少麻烦。”

    吴三桂哈哈大笑起来,声音洪亮直震动屋瓦“大变在即,哪里还顾得上那些个繁文缛节。我你之辈,同万千将士蜷缩于锦州苦寒之地,这分明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只有这次进京才是天赐良机,说不得就是一场泼天的富贵,这天下大势尽操于我等之手,要说这个机会,还是那张启阳送上来的。”

    若是没有张启阳的犀利攻伐,若是清军败的不是那么惨,吴三桂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继续怂下去,继续留在锦州。

    在接到多尔衮的密令之时,他明明知道这么干有违朝廷制度,还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率兵开拔。

    凡大奸大恶之徒必是大智大勇之辈,吴三桂虽然是天下第一大汉奸,但却是个目光如炬的能人,最擅长把握机会,当年献出山海关投靠了清廷就的最好的说明。

    现如今,朝廷内部纷争不休,已都了决出胜负的关键时刻,作为一支关键的力量必须要出现在京城这个决战之地。

    若是弄好了,就会局面一新,或者是有更大的局面也说不定呢。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此明清交替之际,正是英雄辈出之时,吴三桂若是仅仅只满足于一个区区的王爷,当时直接死心塌地的投靠李自成就好了,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第一大汉奸的骂名改换门庭投靠外虏

    不管是明朝还是清廷,当然也包括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李自成,对于吴三桂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

    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终于任何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

    什么千古骂名,不过是过眼云烟,投靠清廷的人多如牛毛,还不是贪图一身的富贵

    好名声管什么用

    清军动辄屠城,还不是照样定鼎天下了

    在这样的世道里,忠孝节义只不过的骗人的鬼话,只有兵强马壮才是硬道理!

    只要拳头够硬,只要刀子够锐,抓住机会,未尝就不能效一效隋文、宋祖的当年故智,这天下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准呢。



第344章:野心
    当吴三桂率领数万关宁铁骑突然到达京城的时候,清庭朝野一片哗然。

    没有经过朝廷的允许,就私自带兵进关,而且就驻兵于城东北六十里处,历朝历代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除非是想谋反或者是要“清君侧”,其实这两者根本就是一个意思。

    虽然民间议论纷纷舆情如潮,但官方却很罕见的保持了沉默,就好像是真的瞎了聋了一样,竟然没有对此事表态。

    吴三桂说是奉命入关,奉了谁的命令

    肯定不是朝廷的!

    奉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带兵入关,这已是个完全公开的秘密了。

    摄政王一党和太后一党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早已屡见不鲜,但吴三桂的到来却撕开了以往那个“斗而不破”的局面,变得彻底公开化,也突破了原有的底线。

    这足以说明,这场争斗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或者说已到了决战的最后时刻。

    高层之间的争斗,不是一般的官员能掺和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状况,为了明哲保身,绝大多数官员都极力避免卷入其中,一个一个装聋作哑全当没有看到城外的数万大军,其实就是在观望风向,等局势进一步明朗之后再表明态度。

    只要少数心思热切的幸进之辈,怀揣着“一夜暴富”的心思,或者是彻底倒向多尔衮,纷纷向摄政王献媚,或者是做出一副“大清忠臣”的嘴脸连连上疏,要求朝廷严惩吴三桂。

    所有的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提前站队,好搏个富贵荣华。

    一路疾行,不顾一切的突进到京城,真正兵临城下之后,吴三桂这个把京城的局势搅动起来的始作俑者反而突然就变得规矩起来。

    先是下令关宁军只驻守城外,绝不允许有一兵一卒进城,更不许有骚扰地方霍乱百姓的事情发生,否则的话就一定会军法处置严惩不贷。

    同时分别上疏朝廷和摄政王,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

    按照吴三桂自己的说法,是因为接到了摄政王的调令,唯恐京城不稳,这才急切入关。

    所有的这一切全都是“事急从权”的无奈举动,希望朝廷和摄政王充分理解他的“一片血诚之心”和“拳拳忠诚之义”,若有责罚,“三桂愿甘领之”。

    连三岁的娃娃都知道这些冠冕堂皇的套话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可你带着大兵过来了,还怎么责罚

    尤其是在摄政王和太后之间的争斗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情况之下,谁也不会公然得罪这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全都在暗中布置筹谋,在波澜不惊的表象之下早已暗流涌动,就差一个偶然事件作为导火索引爆这个大雷了。

    和前几日疯狂赶路之时的情形完全不同,到了京城之后,吴三桂反而彻底的清闲下来,整日里躲在军中,完全就是一副悠闲从容不问世事的姿态,就好像他真是个与世无争的“隐士”。

    正在有一口没一口的品着茶水,哼唱着他最熟悉的扬州吴曲儿,多尔衮就来了。

    吴三桂专门换上了一身簇新的官服,顶戴花翎袍服煌煌,亲率部将随从远迎二十里。

    远远的看到多尔衮的身影,踩着小碎步紧跑了几步,一大马蹄袖跪拜下去“奴才吴三桂请摄政王金安。”
1...183184185186187...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