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按照清朝官场上不成文的规矩,只有满人出身的官员才会自称“奴才”,汉官则是自称为“臣”,但吴三桂却在多尔衮面前使用了“奴才”这个称呼,虽然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却别有一番心意蕴含其中。

    吴三桂已经来了整整四天,却没有去拜会摄政王“聆听教诲”,反而让摄政王来找他,早已让多尔衮有些恼火,但却不得不做出一副十分热情的样子,双手虚虚一扶,故意用很大的声音发出爽朗的大笑“平西王一路风尘远来辛苦,还请的哪门子安免礼免礼,坐了,坐了吧。”

    虽然多尔衮已经说过了要他“免礼”,吴三桂还是规规矩矩的行了个全礼,然后才“谢座”。

    却又不敢坐实了,只是用半个屁股虚虚的“落”在坐器之上。

    这个姿势非常非常的辛苦,不一刻就腿脚酸软腰身发麻,满头满脸都是淋漓的大汗。

    看到吴三桂这幅诚惶诚恐的模样,多尔衮心中甚喜,摆出一副“主子体贴下人”的和蔼神态“平西王并不过于拘谨,自在些随意些才好。”

    “奴才不敢在摄政王面前孟浪。”

    “平西王啊,我这来呢,一来是为了看看你,再者也是为了送些劳军之物。大军远来不易啊。”

    所谓的劳军之物,除了传统的酒肉仪礼之外,还有专门调拨出来的一笔钱粮。

    凭着多尔衮的手令,可以到有司衙门去领取。

    这分明就要吴三桂长时间驻守的意思。

    “这一回把你从关外调到关内,奔波来回,辛苦你了。”

    听到这句话,吴三桂赶紧站起身来打了个千儿,满脸都是忠贞无二的表情“奴才愿为摄政王效犬马之劳,虽肝脑涂地亦万死不辞。”

    “我知道你的忠心,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把你调回来。”摄政王故意做出“我很信赖你”的样子,拉着吴三桂是手说道“肝脑涂地就免了吧,只要是实心用事的人,我一定会让他世世荣华代代富贵,我大清的天下,还全都指望你们这些人呢。”

    “摄政王如此恩宠,奴才感佩莫名不知如何是好。”

    “起来吧,起来吧。”多尔衮说道“你这次回来,朝廷里边有些个非议,说什么的都有,你不必在意那些有的没的流言蜚语,用心做好你的事情就行了,我不会忘记你的忠诚之心。”

    “但凡摄政王知道奴才的这一片忠心,就算是全天下人都胡乱编排又能如何奴才只知道效忠摄政王,摄政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多尔衮等的就是这句话,闻之大喜“还记得谁才是你的根本,谁才是你的主子,这就很好。不要理会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且先在这儿安安稳稳的驻着,什么时候我要调你了,自然会派人送我的手令过来。”

    “奴才唯摄政王之令是从,别的什么东西一概不理。”

    “很好,很好。朝廷里边还有的事情,我就不多留了,免得又有人乱嚼舌头。”多尔衮起身要走,吴三桂赶紧相送。

    多尔衮的身形本就不怎么高大,却比吴三桂高出很多,这是因为吴三桂是一个矮子。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无所谓这样的乱世枭雄,一定就是身材魁梧体态健硕的军中硬汉,起身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吴三桂虽然生就了一副好皮囊,穿便装就是一个翩翩佳公子,穿军装则是英姿飒爽,但却一点都不魁梧更没有丝毫勇猛,此人面白无须,属于典型的“小白脸”面容。

    按照当时的审美观,绝对可以算是“美男子”,但却不是硬汉。

    “隆准大耳面若皎月”说的就是吴三桂的好样貌,“不甚伟硕”只不过是个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在说他个是矮子。

    和吴三桂这个典型的矮子比起来,多尔衮那种五短身材都显得有些高大了。

    极尽恭顺姿态,充分表达出自己“只效忠于摄政王”之后,客客气气的送走了大放宽心的多尔衮。

    刚一回到军中,脸上那副阿谀迎合的奴才嘴脸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瞬间就换成了一副鹰视狼顾之态“升帐。”

    夏国相、马宝、李本深、王辅臣等十几个心腹部将齐聚一堂。

    “京城里边有什么消息”

    部将马宝说道“回王爷,京里还算平静,民间多是一些对王爷不利的说法,朝廷则是讳莫如深。”

    “宫里有消息吗”

    “暂时没有宫里的消息。”

    “湖广那边呢英亲王有没有守住武昌”

    部将吴之茂回道“禀王爷,根据兵部内线的回报,明军从北、东两个方向合攻武昌。英亲王手握重兵七万,武昌固若金汤。”

    阿济格极力收缩兵力固守武昌,明军面对坚城暂时无力在短时间内攻克,而且武昌是水陆杂陈的要冲之地,要想实现全面包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阿济格完全有实力守住武昌城。

    但吴三桂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曾经稳住湖广局势的那个人,没有谁比吴三桂更清楚的知道湖广是一个什么样的局势。

    收缩兵力守住武昌,根本就无关大局,越是这么做就越代表着湖广局势的糜烂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境地。

    把绝大部分兵力堆砌在武昌这一个点上,其他地方的闯军必然趁势而起,立刻就是烽烟处处的糟糕局面。

    且不说携新胜之威的张启阳,刘体纯、郝摇旗一定会死灰复燃,再加上数不清的闯军残部,局面必然糟糕的很。

    阿济格不仅失去了主动权,还失去了对湖广的全盘掌控能力。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阿济格被击败,败的越惨越好,不管是明军还是闯军只要能打败阿济格,京城里的局面就对吴三桂更加有利。

    要是能杀死阿济格那就更好了。

    就算是不能干掉阿济格本人,也一定要重创湖广清军,至少也要把阿济格困在武昌,让他无法脱身!

    如此一来,吴三桂就成了京城最具决定影响的人物!




第345章:畏威不怀德
    作为内廷三宫之一的坤宁宫,素来就是皇后的居所。

    在传统的国学当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坤宁二字取的就是“地得一以宁,万物以生”的意思。

    或许是真的应了那句“宁”字,自从紫禁城修建完成之后,虽然各大宫殿都发生或火灾、雷击等等诸多天灾,但坤宁宫却一直都平静祥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幺蛾子,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维持了两百多年。

    自从大清定鼎之后,坤宁宫就成了布木布泰的居所。

    也不知是因为福缘太浅还是真的伤了天和,这个科尔沁女人搬过来没有几天,就发生了一场大火,几乎将坤宁宫毁于一旦。

    重新修缮过的坤宁宫已面目全非,完全照搬了盛京清宁宫的格局与风格,虽然依旧富丽堂皇,却终究不复原本的宏大气势,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这几年来,住在坤宁宫的布木布泰一直都觉得有些不舒坦,毕竟这是给皇后住的地方,而她这个太后却是母凭子贵,事实上她从来就不是皇后。

    后宫中流传着一些风言风语,说她命浅福薄享受不了这么大的排场,所以才会烧起大火。

    虽然这样的传言未必可信,但总是觉得有些别扭。

    刚好皇帝的大婚已提上了日程,借着这个机会,布木布泰就从坤宁宫中搬了出来。

    表面上是说把坤宁宫从新装修一下留给未来的大清国母居住,其实根本就是布木布泰想搬家想挪挪窝了。

    从坤宁宫搬出,迁居慈宁宫,布木布泰终于觉得舒坦了。

    这慈宁宫原本是仁寿宫,明朝的两代太后曾在此居住,全都寿享绵长。

    居住在这里不仅更能彰显太后的尊贵,还是一个很好的彩头。

    正式搬迁之后的第一日,文武百官宗室勤王全都上了恭贺的表文,祝贺布木布泰的“乔迁之喜”,就连顺治小皇帝本人也上了一份贺文。

    布木布泰根本就无心理会那些满是陈词滥调的表文,而是不动声色的看着拜伏与下的吴三桂,用不带丝毫感**彩的语气说道“难得呀,还真是难得。难得你平西王还记得我们孤儿寡母。”

    自从摄政王多尔衮不惜“屈尊降贵”亲自去面见了吴三桂之后,吴三桂就愈发打定了待价而沽的算盘,等着朝廷去主动和他联络。

    现如今摄政王和太后斗法,虽然吴三桂当着摄政王的面表现的绝对恭顺,而且非常直接的表达了效忠多尔衮的意思,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吴三桂不准备向任何人效忠,不论是多尔衮还是别的什么人,除了他自己之外,他不对任何人负责。

    既然太后和摄政王斗的厉害,摄政王已经来过了,还送来就几十万两银子和相对数量的粮米,想来太后也会有所表示,以表拉拢之意。

    想不到的是,一直过去了十多天,朝廷里边没有任何动静,对这个突然带兵入关的吴三桂不闻不问,直接就把他晾起来了。

    就在四天之前,岳托的西大营突然东调,和吴三桂关宁军遥遥相对。

    紧接着科尔沁蒙古的吴克善大贝勒与喀尔喀的纳颜大贝勒也来了,分别率领几千蒙古精兵驻扎在关宁军的左右。

    这是什么意思

    老奸巨猾的吴三桂早已心中雪亮,登时就明白了朝廷对他的防范与戒备之心极重,这是在防着他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吴三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最好的局面就是双方同时拉拢,让他得到诸多好处。

    左右逢源是吴三桂的基本方略,在局势没有彻底明朗之前,绝对不会倒向任何一方。

    想不到的是,以太后为代表的“帝党中人”竟然没有丝毫拉拢的意思,反而把敌视的态度表达的如此明显。

    吴三桂不是谁的孤忠之臣,而是个典型的投机者。

    察觉到自己的形势有点不利之后,已经在京城之外驻扎了十几天的吴三桂一改对朝廷不理不睬的态度,趁着太后“乔迁之喜”的机会上了一份贺表。

    朝廷对他的态度极其冷淡,连一句宽慰或者勉励的客套话都没有,而是让他进宫觐见。

    按照吴三桂的的本意,他是绝对不会在局势明朗之前进城的,更何况是进宫

    但若是不进宫觐见的话,就等于是和太后一党中人彻底撕破了脸皮,等于是把自己绑定在多尔衮的战车之上了。

    经过一番审慎的权衡之后,无所谓还是进宫来了。

    听到太后这句不冷不热但却夹枪带棒的话语,吴三桂赶紧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伏拜于地“臣吴三桂累受皇恩,时时事事都想着皇上,想着太后。”

    “这些个抹了蜜糖的拜年话儿说的可真是好听,我们孤儿寡妇的,怎敢劳动平西王惦记着既然你已经攀上了高指儿,就别拿这些个动听的言辞搪塞了。”

    “我大清亿兆臣民,无不视太后为母,臣惶恐。”

    布木布泰似乎不想给吴三桂一点好脸色看,慢悠悠的摘下脑袋上的旗头,端起奶茶饮了一口,继续不冷不热的说道“人心隔肚皮呀,口中所言与心中所想并非一致,口是心非的人儿我已见的多了。”

    “臣一片忠诚之心,天日可鉴。臣恨不得把心肝剖出来给太后看看。”

    拜伏在地的吴三桂头也不抬的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之意,言辞恳切声泪俱下,连他自己都差一点就信了。

    若是大清国也设个奥斯卡表演奖的话,吴三桂肯定能得一座小金人。

    “忠诚不忠诚的不是说出来的。”布木布泰背过身去,慢悠悠的问了一句“哀家就是想问问平西王,你这次入关带了多少兵啊”

    听了这话,吴三桂赶紧把身体伏的更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起来“臣所带的兵将,全都效忠我大清的忠诚之士。臣自知此次带兵入关必然招致非议,所以才不敢入城,一来是为了避嫌,再者也是为了等圣旨。若无朝廷的旨意,臣不敢动一兵一卒。”

    明明已经把军队从关外带到了北京城下,还在说着“不动一兵一卒”的鬼话,脸皮之厚可见一斑。

    “我知道你是奉了摄政王的命令,哀家也不怨你。”布木布泰说的轻描淡写“摄政王也是我大清的柱石,你服从他的命令也没有什么。哀家知道你的手下多是些骄兵悍将,凭我一个妇道人家根本就调不动你,遇到紧急的事情也只能想办法到娘家搬救兵了,好在娘家人还算照应,又有礼亲王、庄亲王他们一众宗室皇亲愿意帮衬我一下,勉勉强强还能凑出些人手。”

    这几句话说的云淡风轻,但却暗含杀机,分明就是在向吴三桂示威我知道你的关宁军厉害,但我也不是只能红口白牙的说大话,科尔沁蒙古和喀尔喀各部,还有察哈尔六部,几万蒙古精兵都是支持我的,更有代善、济尔哈朗等老牌勋贵的支持,我的实力一点都不比你弱小,甚至还在你之上。

    你要是真的敢乱来,大家就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你吴三桂未必就能讨到好果子吃。

    既然多尔衮能把你调过来充门面,我就能把娘家人拉过来助阵。

    相对于满蒙一体的蒙古军而言,吴三桂这个外臣反而显得更加疏远了。

    你的关宁军虽然厉害,也打不过小半个蒙古吧

    和多尔衮的拉拢手段完全相反,太后用的手法是威慑和恫吓。

    吴三桂这种人,最是畏威而不怀德,太后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质。

    吴三桂对谁都不忠诚,纯粹就是个投机者,他想的就是借助混乱的局势为自己捞好处,在他的心目当中,忠诚二字一钱不值。

    对于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若是一味的用好处去拉拢,就如同以肉饲狼,只会把他的胃口养的越来越大,说不准哪天就会露出对主子森森獠牙。

    最有效的做法是让他看到主子手里的大棒,让他不敢露出爪牙。

    此时的吴三桂,更多倾向于多尔衮阵营,但若是说让他为了多尔衮拼尽全力,那就纯粹是一个笑话了。

    吴三桂此人,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一旦多尔衮露出明显的颓势,他一点都不介意扑上去撕咬几口!

    说起对关宁军的了解,布木布泰或许真的不如多尔衮,但布木布泰更加深刻的知道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足够了。

    “我听说平西王还尊奉前朝的崇祯皇帝为故主,依旧心怀前明,是不是有这回事啊”
1...184185186187188...321
猜你喜欢